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柳之争”给了我们机会去解读中国诗歌的发展(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10: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方柳之争”给了我们机会去解读中国诗歌的发展(图)
  文艺理论家孙绍振。信息时报记者 潘小娴 摄

  据信息时报2014年06月27日讯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方方不久前在微博上称,湖北某诗人为了参评鲁迅文学奖到处“走动”,由省作协向中国作协参评推荐时以全票通过,方方在此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她所指的诗人是柳忠秧。
  对于方方的指责,柳忠秧在其后发表长篇声明,他称方方指责其拉关系的言论,涉及法律问题。“方柳之争”一时之间成为文化热点,引起人们对诗歌的关注和热议。近年来的文学奖饱受争议,尤其是诗歌受争议的更多。为此,信息时报记者专访了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

  信息时报:在众多文学奖里面,诗歌方面的奖项受到的热议相比其他体裁的奖项似乎要多一些。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

  孙绍振:这是因为诗歌在中国是个特别的现象,它分为两拨,一拨是现代新诗。现代新诗把古典诗歌的形式和艺术方法都打破了,但后来又出现一个问题,新诗跟普罗大众的距离越来越大。新诗探索语言的可能性,强调个人化,而诗歌的个人化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个人境遇群体的关注度不够;二是逃避公共性话语,每个人的话语都是自己临时的一次性试验,他们认为这能更加拓展语言的可能性,以至于读者看不懂。
  还有一拨就是维持着生命力的古典诗歌。从古典诗歌的角度来说,新诗根本不像诗。新诗反过来又说古典诗歌是陈腐不堪的东西。

  信息时报:那么是否因为现在的创作者更加关注自己个人情感和个人体验,从而导致当下的诗歌创作缺乏宏大叙事?

  孙绍振:古典诗歌与新诗的双水分流不是诗歌发展的理想状态,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合流。而柳忠秧的创作把这两种诗歌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古典诗歌的句法,一方面是现代思想以及历史容量。他写的《楚歌》展现中国浩瀚历史,并把现代思想融合到古典诗歌的句法里面,这是个很好的尝试。能做到这么宏大的厚度,他确实付出了巨大劳动,我觉得应该值得鼓励。
  但不可否认,宏大的叙事里面就会包含着大白话的东西,因为没有大白话就不可能容纳那么多内容。我们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传统不一样,西方诗歌有叙事传统,他们的诗人,尤其是大诗人都有叙事诗,而且叙事诗是他们的代表作品。我们中国也有少量叙事诗,但思想容量相对比较窄,而艺术容量和情感容量却比较厚,西方史诗的感情容量和意象力度却比不上我们中国诗。

  信息时报:读者对西方宏大的叙事诗易于接受,而对柳忠秧创新的有历史容量的诗歌,为什么却非议很多?

  孙绍振:因为我们忘掉了一点,如果要学外国的叙事,就要知道史诗这个概念。在英语里面,它与诗歌无关,它是epic(史诗、叙事诗),而不是poem(诗)。史诗强调叙事的宏大,必然有大白话。比如拜伦的《唐璜》和《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歌德有个批评,觉得它们是会议的发言稿。
  诗歌和史诗在西方是两个概念,不像在汉语里面,中心语都是诗。读史诗,西方人是没有诗这样的预期的。而我们中国一听到史诗,必然想到就是诗歌。对柳忠秧的诗有非议,我认为主要还是阅读预期不一样。我们预想诗歌就应该是抒情的,以意象为主,而柳忠秧的诗歌,有人统计过一首诗里出现了四百多个人名,要表现这么多的历史容量,必然句法复杂,有很多大白话,读者自然难以接受。所以,我认为,要评价诗,就必须先知道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优长和局限。如今柳忠秧的诗歌被热议,或许也恰恰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解读中国诗歌的发展。
  (信息时报记者 潘小娴 实习生 陈宇强 来源信息时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7-13 06: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翰林一介布衣 于 2014-7-13 06:14 编辑

借机炒作、把现实的债务龟壳转化文学的天梯、横穿如跳梁小丑、忘了文学的严肃性、给了小人可乘之机、柳絮藏腹充齐胖、忠愚自有诗镜辨。秧秧开河犯其滥、恬不知耻死要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09:11 | 只看该作者
翰林一介布衣 发表于 2014-7-13 06:06
借机炒作、把现实的债务龟壳转化文学的天梯、横穿如跳梁小丑、忘了文学的严肃性、给了小人可乘之机、柳絮藏 ...

问好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1 03:5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