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明认识的历史原因与系统差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泽飞翔 于 2015-10-3 16:55 编辑


文明认识的历史原因与系统差异



我们大多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从认识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感性的认识,但是能从人性的结构方面去认识人去把握人,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方式。前者使用的是一种霸权主义的话语方式,其结构就是:我看到—我觉得—我希望—我认为,事实不需要讲话,也不需要表态,或者说它究竟怎么样都不重要,重要的似乎是人的意愿究竟需要它是什么样子。而所谓的理性认识则是通过人性及现象的结构入手,通过事实分析与剖析,让事实本身来说话,在这里事实得到了足够的尊重(这也是一个泛人格化的过程,即现代社会平等伦理观念的深入展现)。人性的善恶是由社会生存关系决定的,人是环境的动物,也意味着其所在的环境在管理着人及其本性。

在一种生存资源极端匮乏的社会环境里,生存的占有欲成为人们保存自身的前提条件,为了这种生存,人们之间的相互争斗,战争厮杀都成为必须,一部分人获得了生存的资源,另一部分则被剥夺,因而丧失掉自己存在的根本。这种占有欲发展的一种极端就是皇帝制的产生,可以说是皇帝把其所谓的“天下”统为己有,延续这种占有习性,其所谓的战利品或者是成就“成果”的生存得不到保障与尊重,皇帝对其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也就顺理成章了。另一方面,对其战利品而言不敢主张自己的权利,甚至为了生存而放弃与变相地出卖自己的权利都成为其物质存在的前提与必须。

以当今中国而言,这种历史所给予的“血液”依然在许多人的身体里流动,他们早已丢失了自己的权利意识,像是一群动物而不是人,依然在并不存在了的“皇帝”的统治下,按照历史所给与的经验生存着。而放弃这种历史经验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冒险,主张自己的权利意味着犯傻。权利不被尊重或者不受到重视即是这种历史“传统”的延续所在。另一方面,正是这些人还在现实中充当着与他人比权利比法治的时代“怨妇”的脚色。

而前述的“皇帝”统治,或者说是为了维护这种原始的封建统治,统治者是不会允许这种既有生存关系的改变,他需要的就是一群动物,而不是人。与此相关,生存的贫困与艰难困苦既是统治的结果也是统治的需要。这里最可怕的是被圈在其中的人,还在主动地维护着这种秩序。这种历史前提下,感性物质生存认识的发达与理性生存探索机能的萎缩,似乎就成为了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由此看来我们似乎能够理解,一群人足够的“聪明”,精于世故老谋深算,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使这种被统治下的文明表现得如此奇葩,可谓异彩纷呈。然而,这种历史积累的结果,由于系统的无知与无法跨越,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又表现的难以理解的无所适从的幼稚,愚昧与麻木,所谓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引自 郭沫若《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又似乎成为了这样的文明化身与表现所在。不能不说,这正是历史统治的结果与统治的逻辑完成的力量所在。一群走不出被统治圈子的人也就无法理解生存关系的改变,无法查知文明的来临、身份的改变与力量所在。感性的世俗人文观的强大与科学人文理念的薄弱正是这些人群的人文生态所在。

而一种原始文明的延续发展,还在于人们的精神依然停留在远古时代,以远古的思维来看待现实的世界。敌对与阴阳面的暗斗,弄得自己和他人的人生艰难,生活坎坷内心扭曲。把严酷的历史环境经验照搬到现今使用,把人生变成了一门斗争的相互倾扎厮杀的学问,又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破碎和一贫如洗,过着非人的生活。当一些人一个社会,把心思极度地用在了迫害他人并以此来显示其人生的价值,并褒其意为“生存斗争”经验的聪明智慧的同时,是在毁坏着他人也是在毁坏着自己,而这显然是背离了现代人共同发展、人际和谐,创造美好生活的初衷与愿望,是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的事情。

现实中,这种陈旧世俗观的落后,颇类似于一个衣不遮体的人,披着与时代不相称的树叶子、手持大刀长矛与盾甲,卷缩在在现代都市的墙角,窥视着每一个过往的人与汽车,甚至是警察,并且随时准备与其中某个“可疑”的人大打出手,搏命厮杀。一些人对于生存与时代的“误读”似乎依然没有停止。误把生活当成战场,把文明法律丢在一边,这似乎从来也没有改变,又似乎难以改变。可以说,一种类似于古战场的原始人类的厮杀似乎从来没有在这些人的精神世界里消失过。这是怎样的一些人呢!除了现代文明素养的缺失,我们还能感受到的就是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文明系统的差异所在。

这里这样分析,目的并非是在揭自己的短,而是希望我们能够历史地、结构地认识到自己的短处,能够跳出这种落后的感性文明的局限,而实现由感性文明向理性文明的过度或者跨跃。历史中我们的人民与国家,把过多的精力用在了“内斗”与“内耗”上,这使我们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发展方面变的无所作为,而无法实现由个人的幸福努力向人的共同幸福努力的转变。我们需要主动学习“别人”的有效的社会理论认识方式方法,调整思维与内心,以弥补创造性社会认识的匮乏,矫正我们和时代认识的差距,而不是食古不化,自暴自弃地堕落下去。

现代文明的许多现实创造本应该有我们一份,只是由于创造性的不足,而没能对人类的共同发展有所贡献,这还不是最可怕的,而是我们还拒绝接受他人的文明创造成果,而把精力用在了区分你的我的或者是“中国”的“外国”上面来。画地为牢,自甘落后却不愿意承认落后,想方设法地为这种“落后”辩护,极力对其进行维护,其结果只能是使我们从现代社会的大家庭中分离出去,成为幸存于当今世界的一个以顽固的历史骨架肩扛着腐朽思维脑瓜的“古人类”国家。在这里我要说,缺乏对人类现代文明的贡献使我们难堪,而拒绝这种人类发展成果将会使我们一无所有。这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那些人类文明成果看作是对全人类的贡献,他不是属于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所私有的,而是可以为全人类所共享的东西。真的希望我们的“人民”不再是那个用古人的脑袋思考,用现代人的身体生活的人。毕竟,脑袋在古代,身体在现在,这样的人不够完整或者统一,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具体到社会学科方面,感性的认识方式,在文学理论方面则表现为一套中医的方法:望,闻,问,切,最后这位大先生说了:“诗无达诂 ”,也就是说怎么都行,或者说诗是什么,该怎么样他也弄不明白,说了跟没说一样,这算是文学理论吗?沿此我们似乎也能理解现在一些人所说的:“诗没有好坏之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凡是广大人民群众喜欢、能读懂的诗就是好诗。”且不说这里的“广大人民群众”有多少人喜欢诗,就以现在的网络环境而言,恐怕有一半以上都是一些诗歌的习学者,仅以这里的大多数而言,作为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他们能了解的东西或者标准是不是就可以确定诗歌的好坏?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话,那么以此推断那些写了十几年的人岂不是在瞎忙,应了那句话说;“勤学苦读十几年,不如白卷甜又香。”这种人民群众的“艺术”时代,其诗歌的标准与尺度究竟有多少价值可言?

诗歌既然是一门艺术,也就意味着真正掌握弄懂它的人,需要付出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心力与才智。举一个现实的例子,让一些学徒工去评定七级工、八级工的技术问题,结果会怎么样?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工厂仅以这些学徒工的水准来确定技术标准,那么这个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会是什么样子?大到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生产出的东西又会是什么样子?或者你会说到艺术直觉的问题,这个不可否认,但我想说的是没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与学习的人,其理解的所谓的“艺术”都是一些浅层次的东西,是一知半解,真正高深的东西不是轻易就能够获得的,因为艺术如果象自然界里的沙子或者土那样随意就可以得到,也就无所谓艺术了。所谓360行,行行有学问、有奥秘,诗歌岂能例外,完全是平面的,没有高低之分。

至此,我们似乎能够知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与艺术的状况的不同。并且知道,理性认识能依据科学的理论系统,并综合最新的科学成果、认识及发现来不断地调整理论的视野,为实践做出正确及时的指引,这是一个认识的程度与阶段问题,也是一个方式问题,它的逻辑力量将可避免感性文明认识发展的止步不前,或者是原地打转。


2014.10.09

----------------------------------

附件1:一会到了外宇宙(荒蛮宇宙),一会又去了远古时代,哈哈,这样的交通可谓是四通八达。又想到了一个问题,这种逻辑运行力如果可以现实地利用,人类将有可能因此改变自己在宇宙世界中的地位,甚至是命运,具体说:宇宙的这种荒蛮本性是有其原因的。与这种逻辑运行力(或者推行力)相比,光速简直就是爬行的小乌龟了,而这似乎是现有的唯一可以与旷大宇宙空间的运行与发展相适应的速度。


2014.10.25

------------------------------------

附件2: 应该看到,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已经深入到社会以及人们精神与心灵的各方面,这甚至可能以一种潜意识状态,在个人化了的经验过程中影响着人们关于社会的认识与价值判断。因此说:“封建传统观念在人们心中已是根深蒂固”并非是空穴来风。
对于这些“传统人”来说,他们的所有经验与价值体系,都是依据那个封建时代而建立起来的,可以说它是一些人生存与立身的根本所在,不管是社会主义时代还是资本主义时代,都意味着对于这种“封建”价值与经验体系的拆除与丢弃。这个结果对于这些人而言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如果把那些历史东西全部作废丢掉的话,他们将一无所有,接受新的东西又力不胜任,其所面临的精神与生存危机的危险都将是真实的,而这都将可能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阻力。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国家体制能够象征性地给与一种精神依托应当说是必要的,在现代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两种文化文明的并行共存作为一种长远或者过渡性的解决方式,这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存,又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应该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014.11.10

-----------------------------

附件3: 完全放弃传统造成的是传统的断裂,会使人陷入一种本土文化的精神“虚无”状态,会给人们造成一定程度的精神混乱,但是来自外部的某种冲入,又确实意味着这种本土传统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当1840年资本帝国的枪炮把一个古老的东方帝国摧枯拉朽般地摧毁与瓜分,也意味着中国古老的文明已经难以为继了。如果把文化或者艺术理解为对人的一种训练,那么受这种文化传统陶冶训练出来的人,已难以在当今世界立足,而西方列强看则强横粗暴的侵入,从另一方面又确像是在给了一些沉湎于自满自大的,在传统墓床上沉睡不醒的人们一顿乱棍,或者像是在告诉他们:“你们不能再这样了,你们该寻找改变,一种能够平静地回到这里以与我们相处的方式。”所谓结果评价优劣,历史对一种文明的看待与宣判,也许就在伴随着某种现实的改变和疼痛而产生效力。


2013.1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1-27 23:22 | 只看该作者
诗歌既然是一门艺术,也就意味着真正掌握弄懂它的人,需要付出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心力与才智。举一个现实的例子,让一些学徒工去评定七级工、八级工的技术问题,结果会怎么样?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工厂仅以这些学徒工的水准来确定技术标准,那么这个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会是什么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0:52 | 只看该作者
认识是生产现实的机器,它对应着某种现实。欢迎来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8 06:0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