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3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然、历史与文化宝藏的深度勘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3 2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然、历史与文化宝藏的深度勘探
--评汪志鑫的散文诗
崔国发

      我与汪志鑫先生只见过一面,那是在二〇一四年六月,我在新疆伊犁参加“中国散文诗的西部元素及新疆散文诗现状与发展研讨会”上,喜与相逢。在他看来,散文诗创作应适应时代的变化,宜将胡杨、骆驼、沙漠、戈壁等西部元素的代表事物赋予文化的力量,从而不断挖掘历史、现实、文化与心灵的深度。他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就是在这次会议期间,我们抵掌言诗,一见如故,坦诚相待,通过推心置腹与肝胆相照的诗艺交流,感到他不仅是一个多情重义的诗人,对于散文诗的见解也大有深意。近些年来,志鑫编的中国散文诗人年选,一直坚持创作与理论双轮驱动,在各种散文诗年选中别具一格,充分显示出编者对散文诗美执著的追索与探求,在读者中不胫而走,让越来越多的散文诗人,在这个影响越来越大的载体上受益良多。
    汪志鑫的散文诗创作,不仅关乎思考而臻致深远,那些关乎心灵的文字,也使他的作品内涵十分丰富。但凡自然、历史、文化的诗美建构,以一种丰厚的美学向度,在现代审智的纵深中,更广阔地植入精神诗性、生命价值、人格智慧和文化本体性,于诗、思、景、情、史、识的浑然融合中,完成了对心灵的摹写与意义的追问。我以为,他的散文诗,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个性特点。
    一是审美寄寓的人化自然。汪志鑫的散文诗彰显着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过程,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美已经成为诗人丰富多彩而能引人入胜的题材,物之自然属性与人之精神本心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诗情画意的再现与主体愉悦情感的抒发上,皆能得心应手,寄慨遥深。诗人把自然赋予美感,或靠自己的想象把美带给自然,使自然景物与审美形象气韵生动,有以兴起诗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得也。“大漠的胡杨,一种精神的惟美与沧桑之存在”,“粗犷的野性,总在心旷神怡的神态里守望一段沧桑的忆念,是一片纯洁的绿叶蝶舞的刹那,走向美好的优越!”(《心绪,在一片绿叶中飞舞》),由“胡杨”那文质并茂的绿叶之“形”,传人的生命沧桑与粗犷之“神”,正是在人与物(“胡杨”)的辩证运动中,“人化自然”的思想才更加深化。“童年时天空飘过的白云,带走的、留下的,只是世间的变迁,只是众生的蜕变,只是人间千回百转的美妙与丑陋交杂成起伏前进的波折。∕最终以各种方式凝聚成伟大的思想指导着人们的生活的方向。∕我选择另一种方式,把自己的灵魂与本身分离,随那片落叶亲吻大地的肌肤,让脚下的土地继续承载着新的希望,远远望着那一片云的自由。”(《远望一片云的自由》),在白云飘过的天空,诗人便是这样的微笑着面对自己的道路,仰望白云的“自在”与“自由”,也许只有它仍保持着自己的清白,在人生的轨迹上飘过,留下的、带走的,都是一种过程,诗人的灵魂,随着一片落叶回到大地,乃是承载一种新的希望,“远望长空,我将白云的美丽融化在我的心底”,诗人的感知是何等的细致,情感是何等的专注,想象是何等的丰沛,智性又是何等的深邃!诗人在这章散文诗中,既细察“白云”的形态,又寻觅心灵的化机,既领略造化潜旨,又洞悉心源灵犀,既触景生情,出神入化,又美中生智,直抒胸臆,诚如恩格斯所说,人在自然界打上了自己“意志的印记”。“也许,人们都忽视了海的温柔。∕忽视了人的本质。∕存在即本质,存在即合理。∕我笑了。大海熟睡了。诗人梦呓了。∕以一种模式克制无奈,扮成理想崇高的人托给海一个最完美的梦,令海释怀。”(《海之梦》),诗人在大海“最完美”的梦幻里绵延着真实而“崇高”的理想,于灵魂的洗礼中倾听潮汐的脉跳,潮起潮落,梦里梦外,他是多么希望,能在“人的本质”对象化与主客体的审美“存在”过程中,领略大海博大的胸怀,无论是“汹涌”还是“平静”,“即使梦碎了,可影子还在”,神飞扬,思浩荡,“自然的人化”便凝聚在涛飞波卷的“另一种美丽”之中。诗人行走自然,感悟自然,玩索自然,遥想当年,朱光潜先生在两旁景物极美的阿尔卑斯山谷的路牌上看到劝告游人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不禁对自然与人生的艺术化感慨万千。汪志鑫先生又何尝不如是呢?他曾这样饱含深情地说:“我愿用一生的力量完成行走的意义。或动或静,或走或停。一树绿,一抹花,一处景,都在行走时散落开来——宁静的夜,晴朗的天,足以用脚步去丈量。行走,是信念的坚守,亦是美好的开始。”于是乎,那黄土高原上的家,那魅力无穷的新疆及和田的风光,那能喷出让杜康陶醉的琼浆玉液的酒泉,那令人触摸到一种神圣的古都西安,那丹顶鹤的家园扎龙,无不牵动着诗人绵长的心弦,触发着诗人的大地情怀。还有那松花江的落日,山海关与嘉峪关的雄伟,黄浦江畔上的明珠,水乡的乌篷船,青藏蓝天下的雄鹰,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大漠中的胡杨林,摩梭人的泸沽湖,大金川的风物,婉约江南的名胜……诗人心目之所及,对自然美进行直接的审美和人文观照,通过情景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把“人化自然”作为一个完整的存在而真实地表现出来,所谓“景中情,情中景”,所谓“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所谓“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古代诗话中的这些美学思想,在汪志鑫的散文诗中一一找到了有力的证明。尤其是诗人所徜徉与盘桓的新疆,如和田、喀什噶尔、木卡姆、塔克拉玛干、伊犁、东天山、巴里坤的雪山,这些被诗人汪志鑫咏颂与讴歌的诗学地理,这些由作者鲜明地标注着富有地域色彩的“逻各斯”,于心目相取处即景会心,聚神得句,通过诗人自由而自觉的创作实践,在客观自然上打上了自己智慧的烙印,于是自然便成为人化的自然,诗人从被改造与观照的自然上看到了人的本质力量,依次递嬗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美感。耳目为之夺、心意为之育、志神为之畅者,志鑫的散文诗,确能把人的心灵带入“天人合一”的深远的精神境界。
    二是以古鉴今的历史借镜。读史使人明智。汪志鑫的散文诗,注重古为今用,展现历史的真实与丰富,在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的意义上,回溯社会形态,直面亘古文明,不断地发掘不同社会形态的丰富内涵,以其博大的自身承载,恢宏雍容地写出了不同社会形态的风云变幻,从而唤醒历史的记忆,彰显卷帙浩繁的历史智慧。他将历史书写与文学表达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而是穿透历史,贯通古今,深刻地揭示不同社会形态的人和事在当下的启示意义或为我们所提供的经验教训。体味历史的沧桑,品尝人生的蹉跎,翻阅与清朝有关的典籍和资料,大清十二帝的历史,引起了诗人极大的创作兴趣。清朝,作为中华大地上最后一个王朝,它的发展、成长、辉煌、落魄有着太多的谜团,又有着太多的巧合,这是历史赋予给这个朝代的神秘。在那个时代,有多少风流人物和可圈可点的事件,值得人们去追思,去度量,有感于此,志鑫以《清帝王时代》为总题,用散文诗的方式把鲜明的历史批判意识体现了出来。再比如,诗人透过美人古韵,无论是貂蝉献艺、昭君出塞、贵妃醉酒,还是西施浣纱,从这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国色天香里,无不在自己的文字中,焕发着文化的容光,拂动着历史的背影,展现出民族的傲骨。“历史,一面铜镜的倒影”、“用心与灵魂的归属承载风起云涌的沧桑”、“残卷的历史,随长江滚滚合成涛浪的奔涌”,阅读历史文化的精义,捕寻情感的幽深秘密,不啻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科林武德说:“历史是过去思想的重演”、“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为此,志鑫先生在他的散文诗中,注重汲取历史营养,借助历史镜鉴,他的历史书写,体现了当代诗人的独特视角、纵横捭阖的宏大追求和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正是这种历史书写与现时生活的统一,使过去的历史获得了当代性,至少是在他的散文诗中,融入了当代人对于不同社会形态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他的长篇散文诗《人类社会画面》,从原始社会一直写到社会主义社会,乃是诗人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写成的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变革史、心灵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说句老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为诗人捏了一把汗,面对如此抽象的题目,难道真的能够提炼出与众不同的诗性与感动人心的诗质?这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难度写作,面临的是一次巨大的艺术挑战,可是当我读完了这组散文诗,我的顾虑和杞忧已冰释云散,也许这样的难度写作,才真正称得上是一次颇具魅力的冒险,穿透“过去”和“当下”的视域,做个散文诗的“探险家”,那感觉真的很“酷”。“千万次的问,浑浊天地间,劈开湛之蔚蓝,海天相遥的永久距离,造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经典。∕猿,在直立的姿态间扛住天之蔚蓝,从此懂得‘人’的书写。在通往变异的征途上,自然界的流动在残酷中推进。群居成火堆,用突出的前额抵御灾难,让平等在动物的主宰中显现。”(《人类社会画面•原始社会》),这章散文诗一开局便能使湮没数万年的蛮荒时代重新复活在人们的心灵中,信手拈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还原人猿在那浑沌、迷茫、粗粝的天地间艰难的演进与变异的场面――钻木取火,刀耕火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句“解体是原始部落最合乎逻辑的继续推进文明的人类哲学。前进吧!一个伟大的远去!”便把人与自然的博弈而产生的哲思推向深远,实现了文与史、史与诗、诗与思的高度统一。穿透历史的仆仆风尘,诗人从史料的精微和文化的典籍中,对孔子讲学、战国七雄、卧薪尝胆、中华《周易》、休养生息、四大发明、工业革命等动情的诉说中,真实呈现历史的诗情与哲理,其中也显示出诗人清醒的批判精神与时代意识,“前进,社会的不竭动力。美丽在瞬间凝结,另一种天空的湛蓝与海的使命衔接,成立世界伫立的前提。∕潜行是一种修养在人性的美丽,社会亦然。缺失一个阶段而跨越伟大时代的华夏民族,成为社会主义的骄傲!”诗人试图寻找诗性表达与历史文化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互通性,竭力表现的是思辨的历史哲学,是活着的历史,是人心中的历史,是史的自觉与人类社会形态的进步与发展。照亮中华民族的思想闪电,就是马克思主义。用思想的光芒照亮历史湛蓝的天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跨越前行,中华民族在自己悠久的历史中开始了又一次的伟大复兴。诗人便是这样以其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从散文诗的视镜中阅知社会、回溯历史,追逐人物、折射生命的心路历程,从而走向一个更为深广的历史时空和精神世界。
    三是心源遥印的文化寻根。如果说,思想是散文诗的灵魂,那么,文化则是散文诗的根本。汪志鑫的散文诗,将文化本体性和审美性较为完美的融合,是心源遥印的文化寻根。关于文化本体性,知名评论家陈剑晖先生有过专论,不妨略引录于此,他说,文化本体性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题材和感情倾向上的文化性,即所写的社会人事或自然景观蕴含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有强烈的文化反思精神,即通过浸润着文化意味的特定对象反思历史和人类的生存景况;三是文化的批判意向,即以独具的文化视野和思维方式来剖析描写的对象,穿透事物的本质”,从而使作品达到剑晖教授所说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这种文化本体性与审美性的莫逆之交,应是“知性与感性的交融,文化理性与审美诗性的完美结合。”综观汪志鑫的散文诗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他把文化理性与审美诗性放在对庞大的历史布景的“寻根”之中,于民族、本土的根脉里汲取心灵的激情,于文化的乡愁里渗透时代的精神,诗性地表达理性。“乡愁,随岁月增涨。没钱满足购买欲望的年代,总是将家乡的日头拉长,斜视自身的影子。∕在伞下用甜蜜添满筹码,回首岁月。∕雨后,曾经拥有的满足,在乡愁的情愫中拼命将自己流浪。”(《雨后的乡愁》),诗人“回首岁月”,反思人生,在浓郁的乡愁中染上雨的情愫,试图在“情感型反思”里找到“幸福的孤独”或某种价值与意义的支点,“雨后的思绪,方可飞扬出整个人生,在情感的长跑历程中,足够成为一门哲学,悠悠的回味……”,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化寻根如“一门哲学”般的偏向智性思辨一类,诗人“悠悠的回味”着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心情,是或完美或残缺的记忆。记忆深处,美好和伤怀同时被感知。”爱情,希望的火种,美丽的梦,于异乡的追念中,总也拂不去那萦绕的千千心结,感知美好或伤怀人生,诗人的文化寻根,是多么想在记忆深处找到本原意义上的“根”和情感的支撑啊!特别让我仰慕的是,诗人长达五十六章、近四万字的《华夏民族的眷恋》,五十六个民族,以泱泱身躯的海拔,不仅筑就了华夏儿女气势磅礴的梦,也屹立着汪志鑫散文诗的浩瀚与巍峨。历史的长河,在炎黄子孙源远流长的血脉中浩荡;民族的傲骨,于东方智慧与生命的高地上挺立,诗人汇聚着文化与审美的正能量,讲述中国故事,抒写民族情怀,从对民族、历史、文化、风物、民俗这些宏大的命题中深切地体验,进而寻找出行为和思想依托的意义价值,诚如“文化寻根”诗代表人物杨炼先生说的那样,“把握永远在变化、发展而又具连贯性的民族精神,重新找到、发掘并确立那些在历史上与我们相呼应的东西,从纷繁复杂的来源中提取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内核’”,从而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建构“历史的整体意识”、审美自足的空间和安居灵魂的栖所。“历史逆流而上寻访两千年,厚重的画卷翻至大汉王朝,我们的先祖,站成世界的傲骨,为美国的唐人街增添五彩缤纷的炫耀。”(《汉族》),“曾经游牧的辉煌,在蒙古包里升起。丝绸腰带上,系着蒙古子孙的前进。∕是英姿飒爽的威姿吗?在马鞍上驰骋。”(《蒙古族》),“一片天地,在高山的格桑花中展现。一朵奇葩,在风雪中绽放。布达拉的宏伟,在活佛的心中升腾。”(《藏族》),“飘着馕香的木屋,凝聚工匠的心血”,“《突厥语词典》、《福乐智慧》、《乌古斯传》,中华文化的典藏。迷漫西域的沙枣花香,在古丽的烂漫里,都它尔奏响。”(《维吾尔族》),“游牧,一种习惯。缘分的天空相伴着草原产生,在毡房里生根。风吹草低的境界,令子女同牛羊一同驰骋。”(《哈萨克族》)……无论是汉族、蒙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还是其他各民族,带有这些民族特征的各种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感受等等,都是该民族的各个“时代的精神和风俗”的产物。汪志鑫的散文诗,既折射出各民族文化的特质,又有着他真切的生命感受,各民族的文化色彩及特有的自然景观、风俗人情、历史细节、图腾崇拜、生活习惯和典型的精神资源给其散文诗以滋润,使他的作品透出厚重的历史感、宏阔的空间感、心灵的顿悟感和文化寻根的敬畏感。对此,志鑫先生说,民族化是指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文化氛围、民族的历史价值追求等,在大文化背景下抒发民族情愫,体现文学对民族情怀的理解和诠释。由此,他进一步强调:“散文诗创作,要紧密结合中华文化的深刻底蕴,挖掘语言的内涵,并不断将民族文化融合,形成散文诗的特色。这是对散文诗根的思考,也是散文诗在今后的发展中可能有的溯源式探索。”文化的盛宴,每一次都是华丽的转身;思想的守望,“人生的总体规则永远支配着所有的价值取向。前进,需要时间证明;后退,需要时间佐证。”时间可以说明一切,唯其如此,散文诗才能成为一个民族心灵的写照和人类历史文化进程的最为真实的见证。“我喜欢沙漠。在柔和的阳光下,每一脚都踩在沙子里,看深处金色胡杨,用双手捧起细如岁月的黄沙,成就另一种镜像”,“我看到西游的玄奘正在颂着经文。在他书就的《大唐西域记》里,看到了久远的景象:‘瞿萨旦那国,周四千余里,沙碛大半。’在这里,人们静静地等待:沙尘退后暖暖地新一抹阳光。∕新的征程又将开启——”(《沙落和田》),一粒沙子,能够折射太阳的光辉——那是“暖暖地新一抹阳光”,在金色的胡杨和诗人静静的期待中,成就另一种镜像,一种文化牵引的艺术修远的征程又将开启——文化与散文诗的珠联璧合,于沙里淘金,有无相生;文化是散文诗的“本命”,是散文诗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象征。
    这些年来,汪志鑫先生一直在坚持写散文诗,默默而坚忍地克服困难,坚持为散文诗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他相信,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提炼自身价值的力量。无论是做全国散文诗人访谈录,还是主持编写《中国散文诗人》年选,抑或是从事散文诗创作与研究,都要耗费大量的心力、财力、物力与耐力,如果没有一种崇高的奉献与为人作嫁的精神,没有一种源于对散文诗的热爱和执着,没有对文学无悔的追求及对心灵文字的抒写和吟唱,是不可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的。现在,志鑫的散文诗集《岁月痕》就要出版了,他的才情、胆气、识见与创造活力令人欣喜。他的散文诗,致力于对自然、历史和文化宝藏的深度勘探,为我们发掘出了盛大而丰盈的内心富矿,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为我们打开了一条开阔、深邃且烛照着诗性光芒的通道。汪志鑫把对散文诗的追求当作一次心灵的摸索、文化的苦旅与精神的漫游,他的作品打上了岁月苍茫与沧桑的烙印,有着当下诗坛上并不多见的灵魂刻度,呈现着一个艰难的前行者与创造者睿智、温暖而坚毅的面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0-23 22:3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0-23 23:1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思想是散文诗的灵魂,那么,文化则是散文诗的根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0-23 23:13 | 只看该作者
收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0-23 23:13 | 只看该作者
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4 15: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锡锋和炳安二兄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0-24 17:52 | 只看该作者
传统、继承、挖掘、超越!赞同以上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0-24 17:5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思想是散文诗的灵魂,那么,文化则是散文诗的根本。

给这句: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10-24 19:1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祝周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0-25 01:16 | 只看该作者
收藏学习。问好汪志鑫,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0 16:4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