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燕双访谈】诗歌不在庙堂,而在草莽,远在江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不在庙堂,而在草莽,远在江湖


    余燕双,一位近些年名声鹊起的诗人,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能坚持至今已经很不易,尤其这两年来,名字频频见于各文学刊物,他的诗歌有着其特有的内在的质地。今天,感谢燕双百忙之中接受大家的访谈,让我们有幸一起走近诗人,走近诗歌。

    张惠芬:
有人说,对于诗歌而言,词句的雕琢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文字只是诗歌的形体,更重要的是气的贯注,使诗鲜活灵动的是诗的灵魂。对此,请问燕双,您的诗中,是怎么处理形体与灵魂的关系,您认为,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余燕双:谢谢惠芬站长所提的问题。
我认为诗歌的语言,词句的雕琢与诗歌鲜活的主题是一个哲学命题,是量变到质变,再到升华的过程,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有个成语叫“独具匠心”,是指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也是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想每个诗人都要经过这个的过程,注重诗歌技巧,注重过诗歌语感,注重诗歌形式美。
对于诗人来说,语言是一种手段诗歌的本质绝非语言。语言在诗歌中,只是诗人拿来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曾卓说:语言就好比起跑线上的始点。如果诗人单纯地在语言上下功夫,无异于在起跑线上原地踏步。相比与诗到语言为止,我更接受诗到语言为始。只有把语言当成起点,诗歌才能够走向广袤的天地。一个诗人只有游离于语言内外,才能够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诗歌之树才会永远长青
美国解构主义哲学家、耶鲁大学教授保尔··曼《阅读的寓言》上说过一句话:当我们在语言里听到歌声,我们能从中找到存在的和谐与世界的美。因此写诗需要形象思维,需要想象力,但更需要悟性,需要诗魂。而悟性不是胡思乱想,它需要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先看看形象这两个字,先有而后才有,有了才会产生,才会产生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灵魂是什么?个人认为,诗歌的灵魂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心声,它是我们所要抒发的情感,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人性中最真善美的东西以及对生命、大自然的彻悟。

诗歌的技巧只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是诗歌的基础,但绝不是诗歌的灵魂。无论写文章还是写诗歌,最忌讳的就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诗强说愁,没有真情实感的文学作品如塑料花,是没有生命力的。当今社会,人们价值观已经沦丧,思想浮躁,道德滑坡,天人不合一,环境毁坏,确确实实会贻害我们子孙万代。因此诗人有义务不断地向人们敲响警钟提醒人们对现代化本身思考,希望人们醒悟过来,对物质的无限欲求不能给我们带来永久幸福的,该还还是要还的。对数字的膜拜是一个为祸甚烈的现代神话,也是现代化最严重的精神后果之一。因此,诗歌要担当呼唤社会良知的责任。
其实,形式和灵魂并不矛盾,都是对诗歌真善美要求。从来没有一种完美的形式是和卑鄙下流的灵魂联系在一起的,不相信灵魂有可能寄身于一朵塑料花上。真正的形式就是对内在生命体验的恰如其分的表现。
诗歌创作中,我灵感时有时无。来时可以顺着自己的思绪一挥而就,对感悟中的景物及事件进行简单的记录,先打好草稿冷却一下之后去审视自己的诗歌,不断地修改,最大可能的把握诗歌的准确度。也就是前人说的推敲,杜甫能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可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何况吾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3:55 | 只看该作者
张惠芬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您的创作哪个影响更大?



    余燕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光辉灿烂,她已深深的扎根于我们中华儿女的心里,融入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肉之中,他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与生具有的。
可以这样说我是保皇派,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法因为我出生于文革前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荡然无存。家庭教育中也许有一点点,那也是零零碎碎的。至于我具体接触传统文化大概1979年上师范以后当时著名小说家洪禹平先生的影响,接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和谐、自强不息的思想。那几年我如饥如渴,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那时候也就尝试文学创作,尝试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功力不够,都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1981参加工作以后,接触到西方文化。开始读一些西方哲学,以及西方哲学史,喜欢上了尼采、叔本华,后来又看佛洛依德的书。同时也阅读了歌德、普希金、雪莱、拜伦、泰戈尔等人的诗歌。可惜他们东西只是像一块块石片投进我的诗绪里,只是一点点涟漪罢了。后来吸收一些现代派理论,如意象派,美国的自白派等,丰富自己的创作思维。
我想,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而西方崇尚个体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只是适当吸收其营养,达到包容兼蓄的目的。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入我的血液,骨髓,西方文化对我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


    张惠芬您是属于交际广泛的那一类呢?还是深居简出、木讷内秀的那一类?您是否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别人如何评价您的性格?您的性格对您写诗有多大的影响?

    余燕双:这两种性格在我的身上不是泾渭分明的,都有那么一点,是交叉关系。如果遇到像惠芬站长和论坛里这么多志趣相同,喜欢诗歌,又知心朋友,我是很喜欢交往的。再如果抽一支烟,干一杯酒,我偶尔可能会放浪形骸一下,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今人的价值观念不行了。你想不管白猫黑猫会抓老鼠都是好猫,一切向钱看,人与人关系就是赤裸裸的金钱、权利关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谁知。干什么事情,人们为了达到目而不择手段。因此,我一般深居简出了,隐居在自己的诗歌里
十分向往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惜有许多套子继续套在我颈项上。别人说我温和,但我内心十分刚烈,绵里藏针。如果一天需要我去牺牲,我可能义不容辞的向前冲。性格对诗歌有影响的,所以我写的诗歌针砭时弊的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3:55 | 只看该作者
张惠芬:诗,或者说文学,总是在具象中蕴含着抽象,在诸多人物的命运中呈现时代的变迁和整个社会生活复杂的质地,于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展示不同的精神生活。在您的诗歌作品中,这类题材不乏少数,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是有局限的,许多作家或者诗人为了写作去体验生活,那么请问,您的那些发现是偶然得之,还是故意去接近了那些你想要的东西?现在,您的作品大多是短诗,基本处于小制作状态,您有写大诗(鸿篇巨制的那种)的打算?

余燕双:朱光潜说:文学要用具体的意象说出抽象的道理;具象与抽象,原是绘画领域的两个表现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来源于生活,又不能复制生活,要高于生活的一种反映。具象要经过作者的改造,选择与变形,在似与不似之间游离。抽象是间接反映生活的,它主要是反映诗人对社会,对生活和对历史思考的方式及其深度。抽象要通过具体的描写,才具有形象性,才具有感染力。因此,诗歌创作要理融于象,抽象依于具象,虚实结合,以致于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诗人李季说过:谁疏远了生活,谁对生活失去了爱情,谁的创作生命就终止了。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提供着新鲜的信息,处理这些信息是对一个诗人的起码要求。因此,只有深入生活,懂得生活而又能把握生活,诗意生活,诗歌才有生命力。

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非常的世俗,甚至世俗到繁杂、低下、下流,黄赌毒泛滥,二奶三奶比比皆是,像行尸走肉般生活。好在我们还有诗歌可以成为拯救灵魂的最后一根稻草。灵感源于生活,生活源于自然。我只是普通人,自然离不开生活环境。古代人生活讲究亲近自然,他们尽量不破坏生态平衡,让自然与人类和睦相处,吃穿用行都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山高水远,牛羊成群,到处呈现出一幅幅秀丽的画卷。因为有了美景,诗人的灵感才能被激发出来,写出的诗句才会妙笔生花。
然而,现代的诗歌远远不如古代,原因就在于我们破坏了生态平衡,使自己远离了自然,把自己禁锢在一个个狭小的水泥盒子中,吟风弄月。同时也禁锢了我们的思维。忙碌的生活让人们的心变得浮躁,渐渐失去了一份平静一份悠然。因此,诗歌的灿烂与辉煌将遗留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的一段共同回忆。


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最好老师,源于生活的诗歌看似平凡,却又暗含着哲理。生活与诗歌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就不会创作出优美的诗句。所以,请我们保持一颗纯洁的心,仔细品味生活中的真谛,为我们的人生书写出一首美妙的诗歌。如果我没去过南麂,就写不出《蓝》,如果没去过厦门就写不出厦门的《莲花街》以及莲花姑娘了。

由于我喜欢短诗。长诗可能是在大学时期被老师逼着背诵《离骚》背诵怕了,留下后遗症,至今没有治愈,所以基本处于小制作状态。我认为现在写长诗的最佳时期已经过去了,要说就说屈原们吧,他们那个时代是创作史诗的最佳时期。现代社会我认为还是写短的好,像七绝,或像小词、小曲一样短短的几句,足够了。我性格耿直,不喜欢唠唠叨叨的,冗长的诗歌。另外,写长诗要花时间的,我是上班族,等退休以后看看情况怎么样。

    小佛
三年前见到你的名字在各个诗歌论坛上出现,印象中你是个勤奋的人。{说实话,那时你的作品还很稚嫩,现在大有所成。)你就像着迷一样不停地写啊写啊,是什么原因使你如此不倦地创作?

余燕双:小佛,你好!谢谢的关注!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学习诗歌创作师从温州的叶坪、余力等先生,曾在《诗神》、《飞天》、《西湖诗报》、《东南诗报》、《温州文学》、《温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一些诗作,也获得几个诗歌奖(湖南的丁玲杯、陕西的大学生诗歌比赛、温州的海螺杯等)。到了九十年中期,一方面由于工作关系,另一方面看不惯平时与我比较要好,背后又尔虞我诈的一些诗友。一气之下搁笔十几年,断绝与诗歌以及诗人的所有联系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沉溺于酒,喜欢下棋打牌过日。到了200810月,经不住友人吴永远的鼓动开始触网,重新回到诗坛。在这里要谢谢吴永远了,他是散文作家,是我的好友。记得当时不会打字,电脑不会操作,我边写博边学电脑,很快的一个人沉浸网络,独往独来。但搁笔16以后再上网,已经基本不会写诗了。但我不气馁,坚持每天上网,不停地练笔。到了09年下半年,看看自己的诗歌有了一定的进步,开始向报刊投稿。接着,开始在有关诗歌论坛溜达溜达,就留下自己的足迹了以前与我同时期学习诗歌创作的温州诗友,现在名气都很大。其实是在赶路,相信自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失去的16年光阴弥补回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3:56 | 只看该作者
    徐佃龙(诗海无涯)
余老师您好,我是徐佃龙,座谈会我的问题是“您对当今诗歌艺术的发展前景有什么看法?”,呵呵,希望您提前准备,谢谢。

余燕双: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造就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人说诗歌死了,我说诗歌永远不死。读初中时,清楚的记得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像火山喷发,唤醒了五四以来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国民精神,显示了诗歌最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与穿透力。
当今是个多元的社会。一方面新诗在强大媒体面前已经呈现颓势,越来越呈边缘化趋势。有一些诗人缺乏一定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抛弃传统的道德水准,为了满足少数人的低级趣味的要求,甘心堕落,创作了一批批低俗乃至下流的作品,违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和诗歌厚德载道的传统。搞圈子、拉山头,党同伐异的现象屡见不鲜,诗歌群体之间相互排斥,甚至人身攻击,这是文人相轻的民族劣根性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典型体现。
具体就不必细说。
另外,我们有些诗人被豢养着,寄居别人屋檐下,脊梁骨不直,身上缺钙,不敢像鲁迅先生那样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鲜血。每一次自然灾害,那么多弱势群体。以及环境恶化、人们道德沦丧,还有黑社会、黑煤窑、吸毒贩毒,地沟油、毒大米,三鹿毒奶粉问题等等,大部分诗人为什么会熟视无睹呢?保持沉默呢?面对灯红酒绿与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面对金钱与权势的强大,可总是难以唤起诗人的道德和良知。
还好,我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广大的诗歌爱好者、民间诗人、草根诗人有了参与诗歌的机会。论坛、博客、群圈、民刊、网刊这些平台,如雨后春笋,为诗歌的欣赏交流提供了官刊之外的,最迅捷的便利,也为未来诗歌再次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所以我要说今后中国真正的诗歌不在庙堂,而在草莽,远在江湖。
国家不幸诗家幸。至于诗歌如何走出低谷,我觉得假如发生一次大的变革或有重大的事件发生,给诗歌提供导火索,那么诗歌自然会像岩浆一样喷发出来,势不可挡
今后诗歌发展的困境与机遇共存。由于诗歌网站的兴起,将打破诗刊物刊号专利资源的垄断,既开了自由发表言论的风气又为年轻诗人发表诗歌开辟了平台。只要我们沉潜下去,尊重客观,充分发挥诗人的主观能动性,淡泊名利,有可能塑造良好的诗人形象网络诗歌就可以成为诗歌发展的主流。网络诗歌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将远远超过了纸介诗歌。那时,诗人们走出象牙塔,去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和生存问题,关注乡土本土经验,抒写出比汶川的地震诗、 再早点非典诗、以及温福的高铁诗等更加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诗歌。诗人们在诗的艺术形式上,新诗与传统结合,创作出新的,富有想象力的,语言高超,有诗味、有内涵、意境美的传世之作
所有执着于新诗创作的朋友们,要端正自己的诗歌创作态度,去掉浮躁和功利心态,以严肃与纯粹态度来从事诗歌创作,回归诗歌本身,新诗应该会有美好的未来。


    夏殇
我的问题 是关于诗的批判和自我批判,还请老师不盛赐教

余燕双
夏殇,你好!
“诗歌的批判和自我批判”也可以是说诗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我认为在当代诗歌研究中,一直比较薄弱。迄今为止,诗歌批评还能建立起一套相对的标准,大多数“标准”只不过是个人趣味爱好而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今尚无定论。
不好意思,我很少写诗评,到了桃源文学论坛以后偶尔写点而已。严格说来那些东西不属于批评,只是一种读诗的随笔之类。至今没写过与自己有关的诗歌话题。但是,我还是经常看别人的诗论,可惜真正有质地的论文很少。
现代人的关系学很“繁荣”,一张张关系网无时、无处不在。我想比北岛的《生活》:网,还厉害得多。个别诗人、诗评家不是靠诗歌文本说话,而是拉山头,搞帮派,勾肩搭背哥们相称批评时候说真话,说套话,甚至说假话,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牛头对不上马嘴,互相吹捧,抬轿子吹喇叭这样的诗评比比皆是。另外有些先生皮袍马褂的,写的诗评四平八稳的,八股腔,一副道德说教的样子,见解平庸无奇,观点陈腐,还以文学卫士自居。还有一些小题大做,带金边眼镜,故作高深假洋鬼子,自己还吃不透西什么理论,现买现卖,故弄玄虚,把水搅浑。他们打着各种流派的大旗,把明明是很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化,贻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3:56 | 只看该作者
淡水
燕双先生:您好! 您的诗歌现在可以定性为余燕双诗歌风格了,十分喜欢您的写作风格,有一种说法是,痛苦与愤怒出诗人,很想知道您的诗歌是如何产生的? 您是在什么情况下酝酿感情的? 构思前需做那些准备? 我的提问或许稍显肤浅,但喜欢您诗歌的朋友一定和我一样,有兴趣知道答案,谢谢!


余燕双:淡水好!只是雏形罢了,应该说我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风。谢谢你的关心与支持!有人说愤怒出诗人,“痛苦出诗人”。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岳飞在《满江红》中的怒发冲冠;面对黑暗,鲁迅写了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打工妹诗人郑小琼说,没了疼痛感,诗歌便没了灵魂。愤怒与痛苦是诗歌的孪生兄弟,中外许多诗人在黑暗面前以诗歌当做利器,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
但是,愤怒与痛苦只是诗歌创作的接生婆诗歌创作必须还要有诗人的潜质与天赋,否则,再愤怒再痛苦只能去挑楼,十七跳,十八跳,也成就不了诗人。我的诗歌慧根不正,潜质也不好,主要是靠勤奋,勤能补拙。另外我有正义感,每天喜欢上网浏览看到的大都是负面的,如天灾人祸,人的堕落,腐败还有贫富分化,弱势群体,生存环境。这些现象都令十分的失望,悲观也出奇的愤怒。遗憾的是我一介书生,两袖清风,只能把愤怒与悲观情绪写入诗歌,仅仅希望能唤起一些人的良知。我如果不写诗歌,也会写快板、三句半的。
一般情况是在晚上构思,写诗的。其他时间如有灵感来了临时记下几句,或几个词语,或一些片段细节,大致勾勒出来最好,晚上再写。有时开会,坐在台下天马行空,有诗兴了,那创作出来的诗歌一般会比较好的。别人厌恶会议,我不怕,一举两得。在构思前,一定要对一些具象或具事有所感悟,才写。有时也会硬着头皮去写,权当练笔罢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几乎保持每天晚上都动动笔的习惯,活跃一下思维,写一首诗歌。如果一个星期没练笔,就生疏掉。所以,我非常推崇熟能生巧这个成语,依靠勤奋,一点一滴,蜗牛一样在这条路上爬行。


    朱丽华

余老师的诗歌,虽然简短,但立意新颖深刻,不容易被人模仿。请问余老师是如何做到的。


余燕双诗歌是一种具有浓厚思想感情和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体裁。按照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长诗、短诗、微型诗。由生活节奏加快,媒体业发达,人们接受的资讯瞬息万变。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人提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的观点。因此,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我摒弃了长诗的创作欲望,也不阅读长诗。白天上班,晚上分担家务,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因此就精力去研读长诗。长诗还是交给专业诗人
况且,整中华诗歌史,唐诗、宋词、元曲一般都是短的、能够流传至今。床前明月,三岁小孩也能朗诵。长诗如《离骚》我年轻时背诵过现在也仅仅只记住其中的“路茫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寥寥几句。我写诗追求中国老女排精神,讲究短平快,加一个字。
诗歌它自己共性就是高度概括反映现实生活;大胆而丰富的想象;饱满而强烈的情感;精练而和谐的语言。现代诗歌可以立意,可以立意。诗歌的立意不象小说散文那样严格,有时只是一条线索而已。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个瞬间的事情。有时脑子中诗句刚出现,立意也跟着出现了。有时诗歌立意的产生,可能仅仅是几个字或者几个词语
诗歌创作又有它自己的个性。我的诗歌除了写瞬间的个人感受以外,大部分会有明朗的或隐约的立意。我写下的诗歌要求有时代性,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的心声、要有民族的感情。我写作大都采用以小见大,隐喻、通感、夸张、变形等手法,并以口语化的,诙谐、幽默的语言来阐述自己对世界观的看法。尽量做到出其不意,先声夺人。诗歌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天然去雕饰,物我浑然一体。现在我达不到,因为我的诗歌里留下了太多的匠工痕迹。
我的诗歌是不易被人模仿吗?我认为不是不易被人模仿,而是还不具备被人模仿的质激不起模仿者模仿欲望就不可能出现山寨版的余燕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3:57 | 只看该作者
楚云
    我的的问题:1、对于社会丑陋对民生发声,容易流入口号化,谈谈你是怎样进行艺术传达的,可不可以归纳出几个技巧?

                2、作为桃源新诗群主将,谈谈你对新诗群建设的意见。




    余燕双诗歌的口号化一直陪伴着中国诗歌一路走来,特别是到了民族危机时刻,口号化诗歌就占据主流位置。其中出现几个高潮,一个是五四运动时期研究社的白话诗第二个是抗战时期解放区及部分国统区的救亡诗到了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口号化达到最高潮之前,由于意识形态的强力干预,新诗出现了形式上的封闭和技艺上的偏狭与倒退,主流诗人的写作大都被拘囿于概念化和口号化的藩篱中。后来朦胧诗的出现是一个节点,诗人们找到了真正的诗歌精神。1986年诗歌大讨论以后,又呈多元化趋势发展了。
我的诗歌创作继承了中国现实主义道路吸收现代诗一些技法,关注自然、直面现实,反映社会民生问题但这种诗歌不小心会破坏诗歌的美感、诗歌的形象以及诗歌趣味,很容易变成直接去注释自己的观点,陷入概念化的陷阱。


楚云:如何逃脱诗歌的概念化的问题呢?


余燕双:我一要吸收中外诗歌创作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现代诗歌的创作技巧,丰富自己的想像力,运用“通感,幻觉,蒙太奇”手法,选取一些零碎的情节或片段或场景,努力使自己的诗歌有血有内希望能够打动读者心灵最后我再放弃技巧,学习武功一样,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最境界。二要注意诗歌语言。诗歌的语言力求精炼而且要有张力,吸收大量口语入诗,要有诙谐幽默感,句子短小精悍,不喜欢冗长拖沓,不喜欢散文化倾向。同时要求自己的诗歌有内在的音乐感读起来可以朗朗上口。三是我常用的诗歌技巧大致有象征,暗喻隐喻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等。还适当运用一些诗歌的辩证技巧,如有与无,形与神、藏与露、似与不似、夸张与写实,疏与密、曲与直等等,努力打破写实诗歌有骨无肉的藩篱。
对于桃源新诗群建设方面,我提一下几点意见:
一要原生态性。二要关注自然,以及人的生命意识。三要兼容并蓄,有多样性。四要提倡回归,剔除修辞或过度修辞,避免修辞对语言和诗意造成的伤害,尽量减少技巧,让诗歌回到原态。五是语言陌生化,尽量淡化语词的习惯性,通过隐型语言,来释放和形成诗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0 14:5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