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在场主义的美丽歌者 ——《诗潮》2016年第1期“中山诗歌”扫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13: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在场主义的美丽歌者
——《诗潮》2016年第1期“中山诗歌”扫描
文/徐向东

  1月,中山作家、诗人从南方“踏”上北上的诗歌专列,以其博爱、低调、务实和温暖的地域文化品格,亮相于2016 年第1期《诗潮》,展现了集体的风采,为2016年的中国诗坛、咸淡水诗派(香山诗派)和我市文学界平添了一抹新的至美景观。
  是的,做现实生活的歌者。诗人是一棵向日葵,内心必须温暖和宽广。《诗潮》新年首期,大版块刊发中山诗人的作品,呈现了“中山温暖”,为中山文学做了有益展示。市诗歌学会主席王晓波是其中之一。他以诗歌为文化载体,从不将暴力、血腥或者“异化”的东西当做主流进行渲染。他的诗歌并不缺少犀利的眼光和新奇的诗句,更不会漠视和躲避周边事物。他说:“幸福是一种纯粹的心灵感受。诗歌是渲染着情感的文字。阅读诗歌可以分享幸福,创作诗歌同样是一种幸福。诗歌给幸福插上了翅膀。”本期中,王晓波诗歌的意象都是在场生活中朴素、“平常”的事物和场景。诗人的作品以美好的意境营构一种温润、柔美的诗歌情怀,具有唯美的诗学景观。如《我叫你梅或者荷》,诗人每一节的都以“无需要太多”开头,盼“遇见一名叫梅或者荷的女子”。这种反复的渲染,情感鲜明强烈,是诗人借“个体”的形式“宣示”一种高雅、纯洁、清纯的精神。诗人所追求这名女子是虚的。诗人借梅或荷表达了繁复、混杂的现实中的“除芜”精神。这种心灵的净化,是“特立“和”独行”的精神方式。这首诗歌佳作,极具文化内涵,外延也很广。
  再如其“开版”之作《岁月是一把刀》。该首短短8行,具反讽口吻,用字用词简洁,但像一束月光,照亮“清冷”的冬夜。诗人以调侃的口气回答友人的问话,表现其大度、面对纷纭复杂社会的“沉静”和“绝对”。诗人以温和的心态直面“啼笑皆非”的世事,给人一种“不争的温暖”。而《菩萨》一诗,比喻新颖,感情饱满,诠释了孝亲、感恩文化和对伟大母亲的歌颂。
  黄廉捷的3首诗歌虽然表达的意境、手法各不相同,但都是诗人对事物反复“追加”的吟咏。《奇异的光照耀我》表达了诗人向美、向善的精神吁求。诗人在“困境”中,渴望获得他人的帮助。这光是美好的、温暖的,它 “喜欢照亮夜”、“模仿上帝搭救人类的样子/举起施爱的手指着天空 ”。而《收花生》纪实性成分较重,将收花生、花生等事物和人、人生的意义进行重构,拟人手法也很感人。在《十二月》中,诗人对冬季的12 月感受特别“个体”因此也很微妙和独特,有”无法称出的重量”和“近乎变软的静”则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层思索,散发理性之光。
  在“中山诗歌”中,罗筱的诗歌个性明显,特别具有思想重力。他的诗歌写得很短,类似于微型诗,但语言简洁、有力,方向性相当明确,充满了生活哲理和人生智慧。如《枯荣之间》,全诗短短4行:“活着的墙/老去的草/有些事是草可以而墙不能的/譬如在秋风中舞蹈”。诗人将“草”和“墙”进行鲜明对比,讽刺了墙头草的“轻狂”和“墙”的厚重。再如《从土到陶》:将你打湿/将你柔软/将你镂刻/再将你980度高温烧烤/好让你高贵而脆弱地活着”,写出了“特殊”人群生存和生活状态,同样生动、形象、感人。
  在笔者的印象中,刘洪希有不少抒写“在异乡”的诗歌,如本期中的《月光》等。以往,他的一些类型诗歌“新变化”不多。但是,我们看到诗人“独行的力量”。在本期,其两首诗歌《雪》和《梦见桃花》,犹如天空中的一道彩霞。诗人借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一些美好的东西进行“复活”,哲理性强,与其以前的一些诗歌有本质的区别。
  这里,笔者自我简评一下自己的诗歌。笔者对生活和生命的关注有增无减,这与笔者爱观察和思考的职业有关。笔者的两首诗歌《我还在民国的巷口》和《暗示自己爱上一个小妇人》,与自己的其他作品在本质上有明显区别。其意象新奇,意趣盎然,隐喻性也很强。笔者始终将自己压得很低,在最低处静观和体验生活,感受世事,修身励志。这是诗人可贵的精神上的 “自我升华”。
  在中山诗群中,刘建芳的诗歌较为“纯”、“美”。这方面与诗人王晓波有类似的品质。他的诗歌也反映了自己的生活处世观。诗人重内在的感受并借物抒发,“灵魂写生”风格较强烈,写得简洁、高尚,温情融融。如组诗《晨语》第四章“五月的心思”,诗人生动表达了从容、随心面对和从不计较你“来”与“不来”的君子品性。这是一首难得的诗歌佳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倮倮是中山诗群中的“老字号”。虽为老乡,但笔者对他同其他中山诗人一样,都缺少深入了解和沟通的时间。笔者只是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对社会和生命的体验,可能比同时代的70 后们更加宽厚、丰富和多角度广度。他的诗歌较之早期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他的组诗《纸上新疆》,让笔者眼前一亮,表现细密、丰富而深刻。《远处的雪山》中,雪山和人的情感写得热烈,故事也被诗人“压缩”其中,令人想象的天空异常开阔。《他原谅了世界对他的冒犯》一诗,则表达了诗人“大地无言”的高尚品质,很温暖。《胡杨林》有哲理。诗人将生活现实转化为诗歌现实,进而在作品中达到高扬要义目的,最后对整个组诗完成了新疆行的生命意义提升,尽显诗歌的辽远、高贵之美。
  洪芜的两首诗《一生不敢有太多的爱情》和《黑夜带给我光明》,写来“微小”,富有哲理。似乎诗人的感受和表达都很“小心翼翼”的。诗人善于从小事物入手,不张扬,细细说来,”慢慢“写来,“轻轻”写来,但读完之后,给读者以“量变到质变”、“星火燎原”的惊诧,足见其功底不同一般。
  苏华强的两首诗《雨夜》和《流水线》风格迥异,各有千秋。《雨夜》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而《流水线》则主题深刻直指现实之痛,表现了“无奈”之下“随缘”的生活状态,有反讽、启迪、批判和高贵的多种精神品质。
  龙威的组诗《播种海韵的坦洲人》则保持了诗人原有风格,诗歌开放、阳光、快乐、响亮。其中,一些诗句具有金属般作响的品质。如《游“台湾岛”有感》中的诗句:“我习惯从一块田地/拔出一段草根/闻一闻草根与泥土的芳香/挥别一切污染的问候”等,也是令人称道和值得坚守的。
  关于马时遇的诗歌,笔者曾对其作品进行过评论,其风格是型“瘦”意丰,见“微”知著。对于诗歌创作的辩证法,诗人用微诗做了最好的诠释。诗歌在“只言片语”中,用一个“片断”或者场景便呈现了丰富的人生体验、隽永的哲理和对现实的深层思考。如其诗作 《小贩渡江》、《独白》、《空巢》等,都是优秀的微诗佳作。
  我们对本期的中山女诗人作品进行“扫描”。郑玉彬的诗歌,越来越富有生活哲理,对现实感受从“外观”转向深层的“内观”。因此,她的诗歌从“粗放”成功走向了“精致”,诗歌的品质有质的飞跃。单从本期发表的两首诗歌看,介入“纯”与“繁”之中,诗歌较之前两年来说,其打开的通道更为宽阔,但还可以更胆大地持续展开来。其诗歌的品质和内容体现了“短”和“温暖”。如《父爱无声》和《离乡的人》,作品精短,感情真挚、丰沛。
  从本期发表的作品看,于芝春、妍冰、王捍红和洪媚的诗,有某些同质的“保障”,她们的诗歌作品如旗袍般仪态秀美,但是,也各有风华。于芝春对气氛的把握更好,散文化手法俱佳。诗人往往把场景渲染得热烈动人,生活美的情趣浓郁。妍冰的诗歌散文化手法也很高明,有古典之美,情感真挚,且富于抒情色彩,词语华丽。本期中,王捍红只有一首作品《印象》,其风格也很优美,但与前者不同,似“小江南”般雅致。洪媚的诗歌,则在古典美中“融入”更为现实的生活元素,对当下社会反思、自责和内省的精神质感强烈。相对而言,其作品的思想“少了”纯美,而多了思想深度力度,在美中附着一块“疤痕”,读之令人震撼。
  对于诗人梁雪菊来说,笔者认为,她始终在坚守自己的写作风格,低调中折射出高贵、厚重、温暖的文化品格。诗人身边的庸常事物和生活细枝末节,在其作品中都有表现并蕴含丰富的意象和诗意。看似平凡事物,也有无限“可能”,让诗人寻找和破解甚至“变形”,表达了诗人生命或生活、生存的精神意义。诗人很有才能。她往往会对瞬间琐屑事物,在有“取舍”的丰富语境中,来完成其高洁、淡雅的现实吁求,并具有诗化的哲理美学,给人高尚启迪。如《虚构的窗》中,“多少旧事新事谁的旧事新事”,“和千年前一模一样”;《菊化石》中“你猜想的并不是你所猜想的”,“一条鱼游过/菊花开在石头里“,很有意蕴。
  值得一提的还有女诗人杨万英。她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个人品质。诗人才华横溢,诗歌语言有时“留痕”,有力度,“后现代感”特别强,意境深远,词语精准有生命张力,像闪光一样亮眼,其表达的深刻性也令人震撼。在《对称的身体》中,诗人以对称的身体“体验”这不对称的世界,在调侃和诙谐中,激励自我前行,是一首有深度内涵的诗歌佳作。
  诗人曼陀林的作品有许多发表在网络上,由于笔者上网时间有限,读之不够多。但是,从本期发表的《老乡》和《请把我埋浅一点》两首诗来说,前者,诗人对异地中的“老乡”形象写得生动,写出了老乡的团结、打拼、悲苦、欢乐、“放纵”的无奈和粗粝而又可爱的品质等。该诗的感人之处还在于,诗人以“悲”为原色,老乡在这上面“作乐”,多了些伤感。后者则“推向”内心深处,在借喻中表达诗人隐约的心灵“向往”和情感溢出,极富诗意和表现力。两首诗歌风格不同,但诗人在意境营造的高手,足见其写作水平不一般。
  本期刊发的作品,虽不能反映中山诗歌全貌,但质量上乘之作不少。不过,我们也看到,有些诗歌稚嫩了点,同一诗人的作品质量也参差不齐,有的作者在对不同题材的把握上难以做到“轻车熟路”,有的同类型诗歌创作水平也表现不一,有高下之分。这可能是诗人正常的创作实践探索过程。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山越来越美好的文学环境中,我市的诗歌作品会同其他文学作品一道,呈现更为绚丽的景观。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徐向东 字数:397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13: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交流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1-17 14:07 | 只看该作者
为本栏目带来风景
问好中山诗学界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16: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采凤 发表于 2016-1-17 14:07
为本栏目带来风景
问好中山诗学界朋友

谢谢采凤老师,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1-17 16:22 | 只看该作者
洪芜 发表于 2016-1-17 16:02
谢谢采凤老师,问好!

洪老师客气
再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1-24 20:29 | 只看该作者
欢迎转发交流。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21:41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6-1-24 20:29
欢迎转发交流。问好

谢谢张老师!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21:42 | 只看该作者
采凤 发表于 2016-1-17 16:22
洪老师客气
再问好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0 11:2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