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诗刊》炒作余秀华内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2 2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揭《诗刊》炒作余秀华内幕


这些天读到郑正西先生的文章,对在前段是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余秀华事件上,多了一些内部资料,从这些资料上分析,得出一些结论。

郑文分析的炒作余秀华:
诗坛确实是一块喧嚣不止的“热土”,曝炒周啸天之后,曝炒乌青,现在又曝炒余秀华。……
大“伯乐”刘年说,看了余秀华的诗不想下班。不过,刘年不读外国诗,他的评价有限,你看,旅美作家沈睿评价更高,她说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丽•迪肯森”(沈睿,诗人王家新前妻,1994年赴美,由于身无长技,沾前夫的光摇身一变自称诗人、文学批评家。)。……
-(郑正西:余秀华与西望长安,以及刘年)
郑文说:炒作余秀华是《诗刊》一次有策划,有预谋的活动,炒作启动之前,刘年便告诉余秀华“你等着红吧”,便是证明。
(《<诗刊>不可推卸的几个职责》)
现在我们从另外一些媒体上收集到的一些资料,来回顾一下炒作的过程:
《诗刊》第一次炒作
2014年《诗刊》9月号的下半月刊在“双子星座”专栏中,集中推出了余秀华的9首诗。11月10号,诗刊社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这一组诗。
(余秀华第一本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即将问世)
(彭敏负责运营《诗刊》的微信公号。2014年11月10日,他把余秀华的诗和随笔搬到了《诗刊》的公号上,冠之以《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
“用这种标题阅读量会高一些”,但“高成那样”是彭敏没想到的。几天内,“摇摇晃晃”的点击量逾5万。这是《诗刊》没见过的热闹。两周之后,另一个微信公号“读首诗再睡觉”接力,推送余秀华的单篇:《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部分》,阅读量7万。
(来源:南方周末)
《诗刊》第二次炒作
2014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举办了一场名为“日常生活,惊心动魄”的诗歌朗诵会。五位“基层诗人”——余秀华、在私企上班的诗人小西、理发师红莲、送过快递的秦兴威、煤矿工人老井,是这场朗诵会的主角。他们每个人都有若干首诗被挑出,印在“诗刊号外”上。诗人及大学生次第上台,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作。
朗诵会开始之前,《诗刊》主编商震发言说,“基层诗人”诗作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可靠”:“关键不是成为别人,而是成为你自己。”
(来源:南方周末)
二次炒作效果并不理想,接着来了第三次
(2015)1月13日,旅美学者沈睿发表了一篇余秀华诗歌的读后感,其中充满炫目字眼:“横空出世的诗人”“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诗歌的刺刀一刀见红”。在这篇读后感中,沈睿将余秀华称为“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
经过授权,网友王小欢把沈文发布在自己经营的微信公号上,并把原标题《什么是诗歌?余秀华——这让我彻夜不眠的诗人》改成《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来源:南方周末)
在炒作余秀华的过程中,这个,网友王小欢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只是这个王小欢跟《诗刊》有何联系?还没看到相关的报道。

沈睿文中说:昨晚睡前看了一眼微信,一个朋友转了《诗刊》推荐的一个诗人,题目是《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
(作家沈睿:农村女诗人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丽•迪肯森)
沈睿何许人也?从郑正西那里方知,远在异国他乡的学者(沈睿,诗人王家新前妻,1994年赴美,由于身无长技,沾前夫的光摇身一变自称诗人、文学批评家。)是圈内人士。(王家新,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第三次炒作之后,终于带来了热闹的效果:
而真正的病毒式爆发在本月15日。余秀华这个名字突然在微信上处于刷屏状态,尤以《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和《什么是诗歌?余秀华———这个让我彻夜不眠的诗人
   16日、17日两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堆满了余家的小院,余秀华一遍又一遍地微笑着回答着相同的问题。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即便是面对面,余秀华也不愿给出自己的电话号码。与她认识或有关的编辑、诗人纷纷婉拒媒体的采访要求。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余秀华诗集美得令人目瞪口呆)
经多次炒作后:
 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微信转发上百万次,引发网上热议狂潮,数十家媒体密集报导“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余秀华。
  1月31日,余秀华携最新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现身北京,原本小型的新书见面会吸引了全国多家媒体记者,多家电视台更是直接来录制现场节目,余秀华走进现场的瞬间,摄像师、摄影师、各种手机将她围住,更有记者第一时间将消息发到朋友圈。
(余秀华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出版 “秒杀”记者提问- “只有写诗时,我才是完整的”- 渤海早报)
1月31日下午,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时代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举办了余秀华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的发布会,2月1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秀华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也已上市。这一切,距离余秀华突然“成名”仅仅十余天的时间。在这十余天里,完成了选诗,编辑,排版印刷等一系列的工作,余秀华的诗极其快速地出现在了书店的书架上。……
 山西晚报:最近你出了两本诗集,理想国出了一本《月光落在左手上》,湖南文艺也出了一本《摇摇晃晃的人间》,这两本诗集里的诗都是自己选的吗?有没有重叠的?
  余秀华:这两本诗集选的诗歌都不一样,都是我自己选的。
  山西晚报: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余秀华:真没有什么标准,是我随意选的。
  山西晚报:看到出版的诗集很高兴吧!
  余秀华:好激动啊,觉得自己的诗歌变成文字,在纸上表达出来,是非常神奇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很感谢出版社给我这个机会,让我的文字变成了铅字,非常感谢。
  山西晚报:最近有很多人在评价你的诗歌,在对你这些诗歌的评价中,你最认同哪一种?
  余秀华:对诗歌的评价我真的无所谓,我的诗歌写出来就是给别人看的,别人怎么看怎么读,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没有什么关系,你们说好说坏,都是个人的看法,这个无所谓。
  山西晚报:好像大家的评论集中在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上,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能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余秀华:我不是在一个QQ群里聊天吗,QQ群里面有很多不同地方的诗友汇聚在一起,大家整天开玩笑,本来这就是一句玩笑话,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用这个当题目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把它拿出来用,其实就是和诗友的一句玩笑话。
(转稿:余秀华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首诗歌成名的女诗人)
2015年1月,余秀华的两本诗集开售,分别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摇摇晃晃的人间》以及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月光落在左手上》。……
余秀华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四次加印,销量突破10万册大关,成为20年来中国销量最高诗集。
(诗集创20年来中国诗坛最高销量-福州晚报)
但在这个炒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来看下面这段文字:
 悦读周刊:《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况。
余秀华:我们有一个诗友的QQ群,很多不同地方的诗友汇聚在一起,大家整天开玩笑,本来这就是一句玩笑话,然后写这个题目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把它拿出来用,是这样环境下写的,是诗友的一句玩笑话。
  悦读周刊:关于爱情,关于细腻的女性心理的诗歌,诗人所回避,想要逃避的东西,你都呈现在诗歌的世界里。
  余秀华:我觉得真的不是,因为我觉得我有时候没有他们写的那么暴露,那么过分,很多词语我用不出来。因为诗歌应该干净一些为好,哪怕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那件事,那是一个玩笑话。
  悦读周刊:您在理想国出了诗集,湖南文艺也出了诗集,这两本诗歌选集都是您自己选的吗?有一样的还是都不一样?您选的标准是什么?  
余秀华:这两本诗集选的诗歌都不一样,都是我自己选的。真没有什么标准,是我随意选的。
(余秀华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出版 “秒杀”记者提问- “只有写诗时,我才是完整的”- 渤海早报)
余秀华诗歌低俗吗?
这是“精英博客”里吴德钰的文章,全文是:
有文章称,余秀华的诗集没有收录《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也已经告诉我们,一个诗人是应该拒绝低俗的,在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低俗仍然是可怕的事,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把它藏起来(自某博客“其他:针对余秀华事件小蛮与几位诗人在某论坛上的几次对话
”)。。。。。。读了这段文字,我不禁要问一句“是吗?”
其实,像上一段这样认为余秀华的诗集里没有收录《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的原因的人是极少数的。而这极少数人认为此诗有“低俗”嫌疑的核心词就是“睡你”两个字。
的确,余秀华诗歌真正最先“火”起来的是这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但细细分析“火”的原因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为什么会“火”的问题是因为什么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纵观近期人们对该诗的议论,可以把“火”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首先是文学专家的推荐。推荐余秀华诗的是诗刊的专家们,经过层层审批,余秀华的诗歌终于从博客搬到了正式的杂志出版了。严格的审批已经告诉你,“低俗”的东西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也就是说,余秀华的诗歌,是在文艺专家们的层层把关下摆脱了“低俗”的嫌疑,顺利进入了诗刊。
二,其次是读者从不同角度的欣赏。
1,有人好奇。水平可以的诗人很多,脑瘫者作诗也不为奇,奇的是,一个女的写了“睡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好奇的人蜂拥而至。对低俗的东西感兴趣的人以为这里的“睡你”很合自己喜爱“低俗”的胃口,品赏得津津有味;有些厌恶低俗的东西的人因为缺乏艺术欣赏水准,不知道这“睡你”是否低俗,成为围观者;会品诗的人对这脑瘫女子敢写“睡你”这刺眼的词语感到惊奇。
2,有人为之共鸣。对这脑瘫女诗人诗里透露出的观点和苦难有人因同情而产生共鸣,有人因自己又类似感想或经历而产生共鸣,有人因超出自己的想象而产生共鸣。
3,有人欣赏。余秀华的诗歌,风格独特,让人读之眼前一亮。绝大部分人不仅欣赏她的诗,也欣赏她的奋斗精神。
然而,不管余秀华的诗歌因为什么“火”起来,她诗里的“睡你”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都不含低俗成分,从第一句“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含义里就能看出。如果你看不出这句的含义,那么,你认为余秀华诗歌低俗的论断就过于武断!
-(...余秀华的诗集没有收录《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也..._百度作业帮)
这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余秀华自己选的诗出诗集,为什么都没有收录成名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要知道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就只有一首作品能传世,那是神来之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郑正西说:从事实看,炒作余秀华至今一年多了,从何证明这场炒作“提升”了诗歌?余秀华除了“睡你”一诗走进千家万户,还有诗流传了吗?余秀华的诗写方法有谁学习了呢?
(《<诗刊>不可推卸的几个职责》)
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这首有着女权意识高大上的诗歌不是出自余之手。
余说:“《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那件事,那是一个玩笑话。”是不是在暗示?
那么这首诗很可能就是商震炒作团队的集体创作;或借着余诗的一个底子,炒作团队将其改得与原作面目全非的一首杰作。
余要配合炒作,就不会吭声。但当余有了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余想到的便是要出自己的诗集。将一首不是自己创作的作品放在自己的诗集里,并冠上自己的名时,从作者的感情状态来说,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余在能够为自己当家作主的时候,不选便成为一种必然。
下面我们从写着技术操作和诗歌传递的精神思想领域,将“睡你”和她诗集的其他几首放在一起作个比较:
余秀华读的是自己的诗作《我养的狗,叫小巫》,其中有让人心头一凛的句子:“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在余秀华的诗里,这样的句子随处可见:“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我爱你》)。
《麦子黄了》的开头有大片气象:“首先是我家门口的麦子黄了,然后是横店/然后是江汉平原……”由此落笔写个人的际遇,个人的际遇不再廉价。顺着类似的句子往前往后看,却常有落差。余秀华的诗有佳句,但其“生态”杂芜,读者很难把佳句从其语境中连根拔起。
《苟活》不动声色,一眼望穿人间残酷:
每天下午去割草,小巫跟着去,再跟着回来/有时候是我跟着它/它的尾巴摇来摇去
这几天都会看见对面的那个男人割麦子/见着我一脸谄笑地喊着秀华姑娘/我就加快割草的速度/好几次割破了手指
这个上门女婿,妻子疯了20年了/儿子有自闭症/他的腰上总是背着个录音机/声音大得整个村子都听得见
我的一只兔子跑到了他田里,小巫去追/但是他的镰刀比狗更快/他把兔子提回去以后/小巫还在那里找了半天
……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摧开的花朵/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之后却突然断裂,“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被枪口对准的麋鹿和丹顶鹤,而“我”“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来源:南方周末)
当诗集里的诗和“睡你”放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发现,这是两种不同意识,不同技术表达的作品。跟本就不太可能出自一人之手。
当然,诗歌创作有偶然性,我们不否定偶然。但从正常的角度看,“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和诗集里那些诗,的确不在一个层面上。
从立意看,“睡你”有着强烈的女权主义意识,目光高远。追求性爱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可以说是继舒婷“神女峰”追求情爱上有又一次质的飞跃。在中国诗歌史上,应有着里程碑似的意义。
而诗集里的诗大都停留在琐碎的家庭事务中,纠缠在小女人情怀里,构思平庸立意浅薄。
从技术操作上看,诗集里的诗,叙述方式上,散文笔法很重。就像一段短小的散文,用回车键拆分成分行的句子而形成的。而“睡你”在表达上,则有很多现代诗常用跳跃式的断句,且想象力开阔。还带些粗犷暴戾,显得力量十足。读到“睡你”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想到了北岛的“回答。”虽然,这两首诗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但气势却总像贯通了似的。
在这里,大家不妨试读一下,看有不有这种感觉。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
  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
  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
  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
  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2]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为什么要炒作余秀华?
在这里,我们先从诗歌定位说起,诗歌通常写作有二种方式,三个方向。
二种方式是从技术上来看的,从写作技术操作手法上来看,一是为少数人而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一种是为多数人而写,也就是过去说的为大众服务,甚至是为劳动人民服务。
三个方向通常是从写作题材上来判断的。诗歌写作方向,有逃避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和关注现实社会的现实主义二种题材。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题材为定向写作,这种定向写就是将诗歌异化成为宣传工具,这种宣传方向,一个是向物质上走的,为经济服务(通常说的广告诗)。还有一个就是走在精神的意识形态上,叫为政治服务(通常说的颂诗)。

中国诗坛,有个风向标。这就是以权威官刊为主流。中国最权威的诗歌官刊当以《诗刊》为主,已无庸置疑。所以,你看《诗刊》的定位,就可以嗅到诗坛的主流方向。
很多很多年,没看《诗刊》了。近段时间读到一些郑正西先生的文章,才对《诗刊》有了些了解。所以,我们就从郑先生提供的资料,从《诗刊》说起。


郑先生说:
我们网络诗选平台创办于2010年2月,以下所写情况当然是近三五年的事;具体而言,是《诗刊》社的李小雨退位,商震上台掌管《诗刊》的事。
正文之前,还是引用商震的“手足兄弟”朱零写的送商震去《诗刊》的那篇《驼铃》中对商震的介绍文字,对了解商震是一目了然。朱零写道:“大家都知道,商震一旦调走,《人民文学》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不但同事不愿意他走,领导更不愿意他走,商震不仅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单位的顶梁柱,他一走,《人民文学》下半年的工资奖金可就不敢保证了。当然,《诗刊》的人高兴了,他们的工资奖金不愁了”。我知道商震是干什么的,就是从朱零这篇文章得到的信息。
一个跑广告出身的商震,进了《人民文学》捞钱有功,成了《人民文学》顶梁柱,当上了副主编。朱零在《驼铃》中还写道:“我见证了他在牛逼的路上一路飞奔,眼看着他当官和入党,眼看着别人求着他当官和入党。”朱零说商震家中存放的好酒数不清,也有存了50年的茅台。朱零还写道:“近两年商震写了不少随笔。是不是文人一当官就开始写随笔?我见过的好多人都这样的。他还煞有介事地给自己的书房起了个名字,叫“三余堂”,一付很有文化的样子,他很为这个名字得意”。
……
了解了商震的来历和擅长,对他掌管《诗刊》之后的戏,也就容易解读了。
(《<诗刊>不可推卸的几个职责》)
从这里,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商震不是一个成天关在书斋里的学术精英,而是一个有着经济意识的企业家。
郑先生说:
三五年来,《诗刊》已是明目张胆地为钱而战,以下只是有目共睹的几件事:
一,清除异己,重建江湖。
商震从李小雨手中接手《诗刊》,其方向有明显的不同。李小雨致力于推动诗歌,尽己之力,为中国诗歌留下一点贡献;商震则是借诗歌高地千方百计捞钱。唱的是两出戏。因此,商震必须逐步清除李小雨的影响,重建与他味口一致的圈子。后来的《诗刊》编辑,为什么有的无缘无故被踢走,有的(比如刘年)突击调进《诗刊》社,答案并不复杂。你看,朱零在某地公开破口大骂:“李小雨是什么东西”。便可以想见其中的圏子斗争。
二,《诗刊》头条公开发表抄袭诗歌。
2012年10月下半月的《诗刊》,破例把头条给了重庆9岁的儿童徐毅,这是《诗刊》创刊55年来从没有的历史。在孩子的头条刊出之前,商震高调会见了徐毅父亲(某作协副主席,某报副主编),这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
……
《诗刊》作为中国唯一的一家诗歌国刊,有着光荣的传统和很高的声誉。在社会进入市场化之后,纯文学刊物严重受挫,当然不是商震的责任,但当你受命《诗刊》掌门,你无力挽回10万份发行量,可以理解,但你至少不该往伤口上撒盐。表现之一就是发表作品存在与钱的交易,与色的交易。尽管这些交易是私下进行,很保密,但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群众都在说这已是公开的秘密。连商震本人也不得不承认,他在他的文章《诗外功夫》中这样说:“我肯定承认有些女诗人,利用一些手段刊发一些作品”。……
(《<诗刊>不可推卸的几个职责》)
从这里,我们作如下推断。如果说,李小雨将《诗刊》定位在“文艺为政治服务”里,守着皇粮的时候。那么,商震到来后,已经开始考虑调动多种手段盘活这股优质资产了。
郑先生说:
七,四处布道,不务正业
  这些年,只要你搜索一下百度,便可以知道〈诗刊〉马不停蹄,忙得不可开交。一位诗友和我聊天说,商震来参加他们一个会,想和他说说话,他没空,他急着赶往机场飞去参加另外一个会。看去,商震一脸疲倦苍白。你看,多可怜。他们忙,不是看全国各地来稿忙,不是回复来稿,提出指导性意见忙。他们在忙于四处挂名搞诗赛,他们在忙去各地当评委,他们在忙四处建“诗歌基地”,他们在忙于奔赴茅台酒厂的路上,商震还要忙于走穴,去各地讲“冬天是冷的,夏天是热的”诗歌“讲座”。表面上在为中国诗歌“奔波”,实际上,是“洪湖水浪打浪”中所唱的:“早上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个人利益大大的有。
 〈诗刊〉热衷于搞这些东东,请问评出了好作品吗?结果是,诗官口袋装满了钱,裤裆里装满了色,才是真。……
(《<诗刊>不可推卸的几个职责》)
十年前(商震在人民文学掌管诗歌),人民文学举办诗人笔会,见面座谈会上有人说,我连诗歌都没写过,收到人民文学的笔会邀请,真是受宠若惊。此言一出,会议就炸开了锅,大家方知上当受骗,加之笔会糊弄人,只为赚钱,一些诗人就与人民文学的编辑吵架,并告到诗刊去了。这也就是商震之流当年干的好事,已成历史的笑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2096eb01013j3m.html
  
  (*** 姓名隐去):
  我早年被人民文学邀请在河南参加了个笔会,交了900元的会费,带去的打印诗稿眼睁睁的被扔在了那里房间的废纸箩里。后来被选上的一首诗是我的一本诗集的诗,这诗是发在当地文化馆办的小刊上的,你说怪不怪?从此我就告别了那所谓的国刊--人民文学。
  2012-6-121:0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2096eb01013fpf.html#comment2

  两年前我到某地参加一个诗人小聚会,遇到一个写诗的富豪,三杯下肚,他就口大气粗了,一副老大的样子,他说:“我跟商震是铁哥们,我在人民文学上发诗都发得不想发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2096eb01013ahx.html

-(郑正西采访“老狗”记)
从这些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商震作为一个企业家,在经营方式上经营手段的多样性。这种经营理念上的转变,可能暂时可以缓解《诗刊》作为经济实体经济上的窘迫。但这终究不是正途,作为杂志类的经济实体要生存下去,还是得要有市场。当然在这个多媒体迅速发展时代,开拓市场,不仅只是依靠文本发行量。
但勿庸置疑的是,要市场必须得有人气。要走这条道路,就必须树立为大众服务的方向。但在现在这种文学已经边缘化的时代,要将已经边缘化的诗歌从新拉回人们的视线,赢得更多大众的关注。首先必须摆脱人们已经厌倦意识形态,其次是走出为少数人服务的象牙塔,远离那种高高在上的小众行为。
让大众看得懂,能触手可及,就要有一种亲民的姿态,来获得人们的青睐。所以推出的大使必须要有亲和力,推出的表达方式就是要简单易学,最好是不用学,一看就能无师自通。这样的表达才能给大众带来亲切感,从而让他们也置身其中,成为忠实的拥趸。
中国的诗歌运动曾经也经历过大跃进诗歌和文革诗歌时代,商震作为一个诗歌领域的行家,一个操控经济的企业家应该是清楚的。
兵书上说:“奖一人,而天下人往,就奖励他。”所以,在树立典型人物上,《诗刊》开始放低姿态了,推出的榜样便有了“脑瘫农户余秀华、在私企上班的诗人小西、理发师红莲、送过快递的秦兴威、煤矿工人老井。”而不是高富帅的大学教授。
在表达方式上也开始推崇更容易掌握的表达方式。郑文说:“被《诗刊》捧上了蓝天还有雷平阳……雷平阳是公开宣布用小说分行写诗歌,他公开振振有词说,谁也没有规定新诗应该怎样写。”
当诗歌也以更低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余秀华又被炒红以后,有报道说:
诗歌似乎一夜之间就火了,“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及“诗刊社”等公众微信号订户动辄在十万至数十万,这就意味着,每天有庞大的微信订户群定时在阅读诗歌;“草根诗人”余秀华一夜走红后诗集发行短时间内突破10万,创20年来个人诗集发行量的最高纪录,《给孩子的诗》《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等诗歌选本也广受欢迎,销量不断破纪录;而最近一段时间,在诗人海子、昌耀的祭日,他们的诗歌也刷满了微信朋友圈……种种迹象表明,诗歌越来越受到关注,诗歌又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诗歌再一次成为人们精神的需要,甚至正在成为一种心灵的必需品。……
(余秀华个人诗集发行量破10万:诗歌在重回人们的生活)
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们有理由相信,企业家商震这样的运营模式,必将让《诗刊》在经济领域进一步走向辉煌。

   南山匹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3-3 12:31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具体,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3-3 17: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诗人都成这样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3-3 19:27 | 只看该作者
别开一方天窗。谢转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3-4 12:54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假的?不管他。自己写自己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3-4 13:15 | 只看该作者
有点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3-4 21:08 | 只看该作者
一石击破井中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3-4 21:26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个世界本身就没有余下多少空气留给诗人呼吸,炒作也不是不可接受的事,只要炒作的对象本身值得。比如,《问佛》、《最遥远的距离》、《我跟这个世界不熟》等等,如果不是冠以仓嘉央措、泰戈尔和北岛这些名人的名号,也绝不可能广为流传。这是很悲哀的事情,但也是很现实的事情。我们无法去探寻背后的故事,只需要欣赏诗作本身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8 18:5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