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里尔克:为爱与孤独塑像(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10: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里尔克:为爱与孤独塑像(组图)





里尔克与巴尔蒂斯的母亲巴拉迪娜《里尔克诗全集》《里尔克诗全集》

  据海南日报 2016-03-07  文\本刊特约撰稿 白鹤林

  他是奥地利人,用德语写作;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一生命运多舛;他英年早逝,如巨星陨落令世界悲叹;他对中国新诗影响深远,是历久不衰的神话……

  2016年春天,随着首部中译《里尔克诗全集》的出版与发行,中国诗人及读者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奥地利诗人赖纳·马利亚·里尔克身上。“里尔克热”就像是这季节的气温一样,再度开始快速回升。

  与春天一起回来的诗篇

  在中国新诗的百年历程中,有一些外国诗人的生命力非常强盛。诸如里尔克、博尔赫斯、保罗·策兰、米沃什、希姆博尔斯卡、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帕斯、史蒂文斯、罗伯特·勃莱……他们的作品在各个时期被不断翻译和出版,版本众多且跨越时间长。

  2016年1月,在奥地利诗人里尔克逝世九十周年之际,首部中译《里尔克诗全集》由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文化出版,并在北京举行了新书发布会。这既是对一位深刻影响过中国作家的世界大师级作家的最好纪念,也为中国新诗百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展开,增添了一抹最为特别的色彩。

  里尔克被誉为“自歌德、赫尔德林之后最伟大的德语诗人”,有着“诗哲”的美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冯至、陈敬容、绿原、吴兴华、梁宗岱、徐迟、杨武能、飞白、北岛、张曙光、臧棣、林克、黄灿然等国内各个时期的众多诗人和翻译家,都曾翻译过他的诗歌,尽管只是零散的篇章或选集。

  而陈宁、何家炜新译的《里尔克诗全集》,是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底本译出,收录了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包括“生前正式出版诗集”、“原初与未刊诗集”、“逸诗与遗稿”和“法文诗全集”共四大卷10册,年表、注释一应俱全,译文精准而注释翔实,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诗歌全集,无论对于学术界、文学界还是普通读者都意义重大。

  该全集的适时问世,让我想到《世界文学》曾于1992年第1期发表的、由冯至先生选译的里尔克著名组诗《致奥尔费斯的十四行诗》(见《诗歌中的诗歌:〈世界文学〉诗歌精选》一书)。其中有一首题为《春天回来了·大地》(题目应为译者或编辑所加),诗人写到:“春天回来了。大地/像个女孩读过的许多诗篇……”
里尔克影响过的中国诗人,早期主要有冯至、郑敏、陈敬容、吴兴华等,后来至今的更是不计其数。世代如落叶,春去春又来。伟大的诗人早已安息,但伟大的诗篇不会褪色。春天总会回到大地,诗歌也总会伴随人间……

  走在同时代人的前列

  里尔克的一生,是短暂而炽热的,也是理想而孤独的。在世的五十一年间,他对诗歌、女性和艺术始终报以无限的热情。超前的生活和艺术观念既让他走在同时代人的前列,也同时注定了其孤独而痛苦的命运。

  1875年12月4日,里尔克出生于当时的奥地利布拉格。父亲约瑟夫·里尔克为铁路局小职员,母亲索菲亚·菲娅·恩特兹出身中产家庭。在里尔克9岁时,母亲因为一直向往上流社会生活却得不到满足而与父亲离婚。因为有一个早夭的姐姐,里尔克的母亲很长一段时间将他作为女孩来抚养,让他蓄长发、穿花衣、以玩偶为伴……不正常的童年使其性情受到很大影响,成年以后与众多女性交往并有俄狄浦斯情结。

  里尔克11岁时,被父亲送往圣波尔藤的一所军事初中。对于天性敏感、柔弱的里尔克来说,枯燥呆板的军事训练令他绝望,成了“令人惊骇的课本”,最终因病被军事学校除名。20岁时,里尔克就读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大学哲学系,但很快又于第二年缀学,随后前往慕里黑,开始漂泊不定的写作生涯。

  1897年,里尔克在慕尼黑遇到比他大15岁的已婚女人鲁·安德烈亚斯·萨洛美,因为萨洛美聪慧且对文学很有见解,两人很快偷偷相爱,暧昧的关系一直保持到1900年。期间,里尔克曾两次随萨洛美和她的丈夫前往俄国,并于1899年在莫斯科拜访了文学泰斗托尔斯泰。因为醉心于俄罗斯文学,里尔克两度访问俄罗斯,并开始翻译契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莱蒙托夫等人的作品。

  与萨洛美分手后,里尔克来到了艺术家云集的沃尔普斯德,并结识了女画家保拉·莫德索恩·贝克尔和女雕塑家克拉拉·韦斯特霍弗。1901年4月,里尔克与克拉拉结婚并于同年12月生下一女。因为克拉拉曾师从雕塑家罗丹的关系,1902年夏天,里尔克前往巴黎,接受关于罗丹的研究工作,撰写罗丹评传《罗丹》。在1905年到1906年期间,里尔克一度担任罗丹的私人秘书,后来因为里尔克的父亲去世等原因才终止。

  随着结识的著名作家和艺术家(包括塞尚和高尔基等)越来越多,里尔克也迎来了他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断断续续在巴黎的几年里,他先后出版了诗集《时辰之书》(1905)、《新诗集》(1907)、《新诗续集》(1908)、《早期诗选》(1909)、《安魂曲》(1909)和小说《布里格随笔》(1910)等作品。

里尔克的第二个重要创作时期是1912至1922年,其重要代表作《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均先后在此期间创作完成(其中《杜伊诺哀歌》是在伯爵夫人玛利亚·冯·图勒恩为里尔克买下并供他永久居住的杜伊诺城堡写出)。两部作品在成为里尔克一生中创作的两座巅峰的同时,也极大地消耗了他的精力和体力。

  1923年,48岁的里尔克住进日内瓦湖畔的疗养院。1926年,里尔克身体状况再次恶化,被确诊为肝脏功能衰竭及白血病,最终在当年12月29日与世长辞,随后安葬在瓦莱的拉罗涅教堂墓园。

  历久不衰的“里尔克热”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的九十年间,国内报刊对里尔克各类作品的译介接连不断。里尔克诗歌在不同的时期皆引人关注,对中国新诗的成熟和发展形成了持续的影响。“早在1922年,以崭新面目出现的《小说月报》就已开始介绍德语文学,也多少涉及了里尔克,第13卷第8号的《战后文艺新潮》就提到‘列尔克(Maria Reiner Rilke),一本最好的《罗丹》(Rodin)研究的作者’,但仅此而已,未有进一步介绍。”(张松建《里尔克在中国:传播与影响初探,1917-1949》)。

  而就里尔克诗集的出版来说,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二十多年间,就有多个版本问世,包括:1996年9月,中国文学出版社列入“20世纪桂冠诗丛”出版的《里尔克诗选》,编选者为臧棣,译者为陈敬容、臧棣、徐迟、魏育清、徐知免、吴兴华、卞之琳、张曙光、李魁贤和郭良等;1999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列入“名著名译”丛书出版的《里尔克诗选》,译者为绿原;2002年7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列入“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出版的《里尔克诗选》,译者为黄灿然;2005年1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杜伊诺哀歌》,译者为刘皓明……

  绿原在题为《里尔克:一生无家可归》的文章中评述里尔克:“童年寂寞而暗淡,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而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却永生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就一些著名篇什的艺术纵深度而论,就其对心灵的撞击程度而论,真可称之为惊风雨而泣鬼神。”

  臧棣在题为《汉语中的里尔克》的序言中谈到:“在上世纪30、40年代,艾略特对中国诗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某些被判定是与现代诗歌有关的写作技巧和艺术观念上,奥登的影响差不多完全限囿于修辞领域,只有里尔克的影响超出了上述领域,对中国诗人的人格风貌和精神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世间万物中我都发现了你……”1999年,我在写作组诗《献给赛·西的十四行》时,曾引用了里尔克的短诗《在世间的万物中我都发现了你》。而这一句既是标题亦是作品首句的诗句,在我早期的写作与青春时光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甚至将我对里尔克诗歌的印象定了型:现代诗爱与孤独的一个经典形象。

爱与孤独,对应的是里尔克的生命和精神。而他的最为中国诗人熟知的短诗《秋日》,就像是为爱与孤独之诗人塑立的一座永恒的雕像:“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这些优美、精致而深邃的诗句,已经渗入到了一代又一代推崇里尔克诗歌的中国诗人与读者的血脉之中,并已成为现代汉语诗歌的一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3-7 20:27 | 只看该作者
是时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21:37 | 只看该作者

晚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5 02:5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