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有几种玩法? 一场“脑洞大开”的诗歌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4: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有几种玩法? 一场“脑洞大开”的诗歌展


舞蹈家莎日娜把日本女诗人的诗歌《自线而生的人们·来》,改编成了一段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互相对话的舞蹈。(苏冠名/图)

       据南方周末2016-08-08消息 (记者 刘悠翔)展厅里响起雨声,青年舞者莎日娜穿过场内的雕塑和装置艺术,翩然起舞。这是她第一次在一场诗歌展上表演舞蹈,而且是一段由诗歌“改编”的舞蹈。

       这场诗歌展,没有常见的诗朗诵、学术讨论,环绕在莎日娜身边的,是诗歌的各式“活化”版本:墙上的油画、摄影作品,老式电视机里的短片,造型各异的雕塑……

       2016年7月23日,由诗歌岛主办的“诗的”巡展在北京1+1艺术中心开幕。展出的内容也是“1+1”:一首诗+一件艺术作品。2015年,主办方向莎日娜在内的其他几十位艺术家征集作品,艺术家从指定的“香港诗歌之夜2015”合集中选择一首,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一个艺术作品。

       不是你不看,事情就过去了

       莎日娜拿到诗集,反复读了好几遍,在她脑海中最有画面感的,是日本当代女诗人多和田叶子的诗句:

不知你站在何方

难道那是我曾经站过的地方?

虽然传来“快回来”的召唤声

却只想回到从未去过的地方

(《自线而生的人们·来》)

       “我感到它里面有一种对话,一种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这正符合莎日娜当时的心境,她刚刚结束长达三年的忙碌,想要放空自己,急需一次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四句诗,莎日娜读了三个月,编出了一段15分钟的舞蹈。

       三个月里,莎日娜从家里翻出自己青春期写的日记,细读过去的心路历程。在舞蹈版《来》的第一部分,莎日娜穿着藏青色的舞裙,翻开凳子上的日记本。这时,“过去的莎日娜”,一个红衣女孩出现。她随着日记的翻动,红衣女孩重现莎日娜的童年经历。

       放下日记本,莎日娜与红衣女孩纠缠回旋。这是一场自我心理治疗。每个人都会因为青春期的心理创伤影响现在的生活,莎日娜的解决办法是找到“源头”:“拥抱它,承认它,或者跟它道歉,把过去的关系处理好。”

       舞蹈的最后一部分,莎日娜和红衣女孩又遇到了“未来的自己”,三个人相互接纳,携手消失于黑暗中。起初,莎日娜做这个作品,只是为了和过去切断关系,但后来她发现这不可能。于是她又设计了这第三部分。“我们永远会携带着过去的我,尽管这个我不够完美,但是我只有接纳了她,未来的我才会到达我身边。”莎日娜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

      青年艺术家韩李李,则把诗歌“改编”成了雕塑。

       她选中了以色列诗人艾棘·米索的《责任》:

      后院/这株我叫不出名字的/仙人掌/

      今天开花了/(只开一天)/

      如果我不去看它/谁会看?

       韩李李最初做出来的雕塑形态,就是一盆仙人掌开花的瞬间,用的是环保材料麦秸秆。韩李李的想法很简单:同样是地球的主人,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太多,留下的垃圾也太多。而仙人掌索取得很少,各个品种却都长得惹人喜爱。“人应该重新考虑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其实你真的不一定需要那么多。”韩李李说。

       几个月后,韩李李重读这首诗,忽然体味到诗中“看”的意味。她推翻原有的版本,用麦秸秆重新做了一件雕塑。新的雕塑像人的躯干,却长着仙人掌的纹理和刺丛,这些“刺”,其实是由诗歌《责任》的盲文构成的。

      “ 你看它的时候,它是这个造型。但看不见它的人去触摸这个作品时,也能了解它的意义。”韩李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你和植物、自然、整个世界的关系,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是你不看了,这个事情就过去了。”

       作品展出前,策展人天水问韩李李愿不愿意把作品标价出售。韩李李正好在微信上看到一个个人发起的盲童孤儿院项目,她决定把作品卖掉,得来的钱全部捐给孤儿院。

       艺术让人类的生活显得不那么悲剧

       作家、音乐人洛兵所做的,则是把“诗”改成“歌”,这对他来说轻车熟路。

       洛兵从1990年代初开始做流行歌曲,曾为那英、毛阿敏、陈红、罗琦等国内许多大牌歌星都制作过歌曲,其中不少作品,受到中国当代诗歌的启发。2016年初,四川卫视举办的综艺节目《诗歌之王》,曾请周晓鸥、黄龄、罗中旭等歌手,把梁芒、李笠、陈年喜等诗人的诗改编成歌。洛兵也曾收到节目组邀请,但他当时很忙,拒绝了。

       “诗的”巡展吸引洛兵的地方在于,他有机会第一次改编外国诗歌。“凡是翻译作品,肯定在语言上有衰减,就看经过衰减之后在文字上,能呈现什么样的魅力。”洛兵很清楚这一点。

       洛兵选择了美国诗人安妮·华曼的《给虚空上妆》。“给虚空上妆”这个意象一下抓住了洛兵:

我正给虚空上着妆

光泽全召集在虚空上

胭脂泛红于虚空上

我正给虚空上着妆

粘一副眼睫在虚空上

给虚空描一描眉毛

堆积面霜于虚空上

涂出一座现象界

……

       原诗很长,洛兵只截取了其中五分之一左右,酝酿了很多天,然后一气呵成。“文字能够提供比音乐更广阔的想象力,音乐提供给诗歌更加具体一点的情绪走向。”

       备选诗歌的作者都是在世诗人,主办方把他们的联系方式留给各位改编艺术家。但是洛兵写歌时没有联系过安妮·华曼。“没有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样。我觉得整个世界对我们来说都是瞎子摸象,摸到一块是一块,可能每一块都挺好玩的,但都不是真的。”

       在北京的展览现场,洛兵看到安妮·华曼的这首诗歌还被其他艺术家“改编”成抄经、镜面装置、油画和水彩。洛兵感慨:“上帝在造人的时候,给了人一种叫艺术的东西,让人类的生活显得不是那么悲剧。”

       展览效果和金钱没必然关系

       创办“诗的”巡展,是诗人北岛、策划人天水和她的“诗歌岛”团队偶得的灵感。

       天水所在的“诗歌岛”,从2011年开始参与两年一届的“香港诗歌之夜”的部分工作,2013年开始承办它在广州的落地活动,包括讲座、朗诵和小班开课。

       每次活动,天水都会接触到自己不太熟悉,但在国外颇有影响力的当代诗人,她总觉得意犹未尽:“每次诗人们来到国内,两三天或者一个星期就走了。”天水和她的团队开始思考,怎样让这些诗人的作品停留得更久一些。

       2014年,筹备新一届“诗歌之夜”时,他们注意到,法国诗人让·米歇尔·艾斯皮塔里耶,曾经是一个朋克乐队的鼓手,同来的美国诗人安妮·华曼则是一个“像云雾一样的艺术家”。天水想到,自己多年的朋友洛兵,兼具作家与音乐人身份、诗人马莉同时是画家,他们都具有身份的多重性。于是,天水先向这些朋友发出邀请,以验证“1+1”展览形式的可能性,接着,又公开征集了创作人。创作者需以“香港诗歌之夜”邀请的诗人作品为灵感,同题创作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

       办艺术展比办传统的诗歌活动要费钱得多,“诗歌岛”承担了展览大部分费用的同时,天水试着把其中的10万元通过众筹平台募集。让天水意外的是,一位朋友第一天就向平台打来了2万元。众筹快达到目标时,又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支持者,直接把最后几千元“兜底了”。而几乎所有的支持者,都对实物回报没那么在意:“他们只是觉得这件事应该支持。”

       展览筹备之初,天水找到文艺圈的青年策展人郑轶,把展览布置托付给她。郑轶在欧洲为一些艺术家做过个展,她理想中的展览,是在公共空间中能让公众充分参与的公益展览。

       由于展览没有盈利,郑轶在布展时精打细算。上海站的巡展在一家画廊,郑轶用移动展板搭了一个小黑屋,播放一部影像作品。为了让空间看起来不那么单调,郑轶买了一些验钞灯,又用白色双面胶在墙上贴出各种几何图案。黑暗中,验钞灯闪着紫色的光,墙上的神秘图案忽隐忽现。这些材料,总价不超过100元。

       此前,郑轶做过一场商业展览,花200万左右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影音厅。熟悉郑轶的同行来参观“诗的”展览,看完给郑轶发信息:“其实展览的效果,跟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巡展之初,郑轶曾花两三千块做了一个霓红灯,作为展览谢幕的装饰。霓虹灯运到上海时碎掉了,没法再亮起来。重做来不及,扔了又可惜,郑轶就把霓虹灯管碎片拼接好,再请来到上海站的艺术家,用丙烯颜料上色,加工成一件新作品。后来,巡展到达成都和北京时,郑轶也请当地的艺术家,为霓虹灯添几笔色彩,这些碎片,于是变成了一件不断生长的艺术作品。不变的,则是霓虹灯管组成的一句诗:“世界上最美的事,是由各种形式的沉默组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9 05:3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