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7|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论:不要动辄援引古人,兼论一些诗歌理念方面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1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赵茄 于 2016-9-25 17:27 编辑

写这篇论赵某首先表明两个惭愧。第一,前日因为看到自己的缺陷,已经决定不再发帖,但是昨天看了很多言论,觉得还是有一些想法想要在这里一吐为快。第二,赵某自己在提出一些论点的时候,便援引了古人的言论和作品,故而,似乎所言与所行相悖。然而,迫使我不揣冒昧,发表态度的,还是由于一些事在我看来,有些做得过分了。

首先解释一下我看到的所谓的动辄援引古人。经常看到网上有人论诗,有人写诗,在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喜欢加一句,其实古人......其实唐诗......然而当赵某将信将疑,翻开全唐诗,全先秦汉魏六朝诗的时候,所得往往与其人不同。究其根本,在对古人的认识,理解没把握好尚属其次,主要原因,恐怕还是为了让自己的论点具有说服力,以前辈为证。由此,必然经常出现以自己的观点看待古人,有时就使古人超前了。这样的例子暂举伟大的文化批评家叶匡政先生,他对孔子“和”的解释刷新了我的三观,让我终于明白原来孔子先生其实学过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学说,不过孔子先生自己的看法,可能就是其次了。有时就完全不顾古人自己的言论,比方说,形成了杜甫反对杜甫,韩愈反对韩愈,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客观现象。比如说,有人强调作诗应该是大白话,不要雕琢,对于我们这位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杜诗诠释者,杜甫先生本人是这样回应的: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生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第一句把他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属于什么性质也为我们解释了。就让杜甫先生去和这位诠释者去争辩杜甫到底是怎么想的吧。我们接着说我们的其他方面。还有的则认为,追求语言上的效果和雕琢,属于矫揉造作。这和我对于矫揉造作这个词使用在诗歌上的看法形成了一点点偏差。我个人认为矫揉造作是虚伪,做作,不自然。词典上的解释大约也差不多。雕琢文字,这种行为如果要算成是虚伪做作的话,在什么程度上,伦理上来说解释的通?“你看到的事物,就应该以其本来面目,你的感受,就应该直接地,表达出来”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里赵某不揣冒昧,学着引用一下古人,在读《毛诗故训传》的时候,知道诗经里的诗篇原来并不是从字面上那么理解那么简单,而是隐喻。有人会说,不能全信《毛诗》解释,然而我们学过的《硕鼠》《伐檀》的解释,其实就是来自毛诗。由此可见,也绝然不同于字面上理解那么简单,声东击西,含沙射影,那么这又算不算的上矫揉造作?有人会说,主要指的是词语上的刻意求新,求变,这样一种刻意的加工。可是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诗歌不仅应该有文本的价值,也应该有艺术价值,艺术品,绘画,造型艺术,音乐,莫不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否则全天下最好的画就应该是发现的史前人类用动物鲜血在岩壁上所画,哪有达芬奇,博斯,这些人什么事?而且我们看,屈原的作品,很自然吗?有谁能够做到读他的任何一篇诗,不带结巴地读完?读完之后还没有读音错误的。更多的恐怕一首诗三分之一的字都不认识。诚然通假字,异体字这些过多,但是,他完全可以不那样写,诗经就简单多了。屈原也是矫揉造作?杜甫晚年的那回事,我已经放在上边了。昨晚有位前辈对我说,杜甫的诗却读起来不会让人不接受。我昨晚很唐突地说,那是因为读的少。现在仍然作如是观。杜甫的鸿篇巨制,晚年的那几十上百首动不动就是几十韵,上百韵的律,古体作品,有谁读过呢,读过多少呢,记得多少呢?然而学界早有定评,五古《北征》乃是杜甫五言的巨制,七律组诗《秋兴》乃是杜甫的七律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这两件作品,有谁记得全文呢?屈原的诗歌,即便是读完,完全理解,很容易就懂的呢?说这些不过是表明。古人对于语言上的功夫,是认可并且致力的。写得自然这回事。《诗品》上说起自曹植,曹植的确是在炼字上下功夫。但是这个自然,彻底地说,似乎从来就没有过。至此,我希望那些拿古人说事的大白话爱好者,好自为之。顺便提一句,《诗品》对曹植的态度,却并非是贬低。

那么我所认为的矫揉造作是什么?矫揉造作是个伦理观照的概念,从伦理上讲,要做到完全解释的过去,也只能从伦理上下功夫。那就是诗歌文本的人文观照的方面。赵某不才,才力不逮,不能够好好地把这个主题论述清楚,因此,以下就用钱钟书先生分析伟大的山水田园派诗人谢灵运,以及被胡先骕先生捧为明代诗歌第一,元明清三代诗歌第一的这位阮大铖(知道晚明历史的对他应该不陌生)先生的诗歌的言论为主,最后再加一点自己的总结看法。

余尝病谢客(谢灵运)山水诗,每以矜持矫揉之语,道萧散逍遥之致,词气与词意,苦相乖违。 圆海(阮大铖)况而愈下;听其言则淡泊宁静,得天机而造自然,观其态则挤眉弄眼,龋齿折腰 ,通身不安详自在。《咏怀堂诗》卷二《园居诗》刻意摹陶,第二首云:“悠然江上峰 ,无心入恬目”,显仿陶《饮酒》第五首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不 足,申之以“无心”犹不足,复益之以“恬目”,三累以明己之澄怀息虑而峰来献状。 强聒不舍,自炫此中如镜映水照,有应无情。“无心”何太饶舌,著痕迹而落言论,为 者败之耳。《戊寅诗》如《微雨坐循元方丈》云:“隐儿憺忘心,惧为松云有”;夫子 綦“隐几”,嗒焉丧我,“心”既“憺忘”,何“惧”之为。岂非言坐忘而实坐驰耶。 又如《昼憩文殊庵》云:“息机入空翠,梦觉了不分。一禽响山窗,亦复嗤为纷”,自 诩“息机”泯分别相,却心嗔发为口“嗤”,如欲弹去乌臼鸟、打起黄莺儿者,大异乎 “鸟鸣山更幽”之与物俱适、相赏莫违矣。诗中好用“恬”、“憺”字,连行接叶,大 类躁于鸣“恬”、矜于示“憺”。又好用“睇”、“鹜”字,自以为多多益善,徒见其 陈陈相因。窃谓圆海诗品,亦如号“恬目”而流“睇”,名“憺虑”而横“鹜”,缩屋 称贞而“勿惜卷帘通一顾”也。又按《戊寅诗》有《缉汝式之见过谷中》亦云:“坐听 松风响,还嫌谷未幽”,较之白香山《松声》之“谁知兹檐下,满耳不为喧”,境界迥 异,绝类拗相公之言“一鸟不鸣山更幽”,翻案好胜之争心,溢于言表矣。


钱钟书讨厌谢灵运的地方是,明明写的是自然,偏偏要镂金错银,极尽工巧之能事,其实自然也不是不能这样写,如果你是想写自然的雄奇,美丽,倒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从文本来说,你本来想表达的是悠闲,萧散,无心事务这样的态度,想传达这样的气息,却如此镂金错银,如何能让人信服?这不是矫揉造作是什么?而阮大铖同志更是登峰造极。想要说明自己很放松,很惬意,很悠闲,很潇洒,模仿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了个“悠然江上峰,无心入恬目”,悠然已经都悠然了,生怕别人不清楚,再加一个无心,悠然和无心都已经来了,害怕主旨不够鲜明,再加一个恬。三个词,其实都传达出一个意思。区区十个字,就用了五个字极尽用心之良苦。“你看,我很无心吧,很潇洒吧,很安逸吧”“我真的很无心,真的很潇洒,真的很安逸”“我确确实实是真的很无心,真的很潇洒,真的很安逸”你这能无心吗?下面就更搞笑了。你都忘心了,还惦记着惧啊?这便是矫揉造作。诗写与内心不相符。完全违背了私人写作的宗旨,写的时候还想着旁边有读者等着看呢。诗歌本来从审美上说,就在于塑造一个作者的灵魂的个性的形象。无论诗歌文本表达的内容如何差异,旨趣如何不同,但是最终凡是出色的诗人必然是达成了这一点的。这其中有怎么看都是伟大的诗人外国比如说但丁,歌德,中国比如说屈原,杜甫,也有一些相对来说逊色一点点的诗人,比如说外国的华兹华斯,艾略特,聂鲁达,兰波,马拉美,帕斯捷尔纳克,瓦雷里,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洛尔卡,以及威尔士的三个托马斯,叶芝和奥登,莱奥帕尔迪与雪莱,济慈,勒内*夏尔,阿拉贡等人,比如说中国的,曹植,曹操,鲍照,谢灵运,谢眺,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王孟韦柳,张王,韩孟李贾,小李杜,元白,咸通十哲,韩偓罗隐,欧梅苏黄二王二陈,中兴四大诗人,戴复古,杨维桢,元好问,虞集,高启钱谦益吴伟业陈子龙朱彝尊,顾炎武黄宗羲,傅青主王士祯,查慎行,袁枚张问陶,黄景仁郑珍,黄遵宪陈三立郑孝胥。以上我有意列举出了很多人物,尤其有意列举了中国古代诗人,目的在于中国诗人的作品能够更好的找到原文,得到理解,以供验证。一个诗人从他的诗歌当中表现出来的这种个性,这种形象,自然也就是一个诗人的诗格,没有形成这种鲜明的形象和个性的自然算不上诗人,其作品也缺少文本审美上的诗歌的意义,顶多只是工艺品。(这就是奥登后期作品在外国的争议的原因。)看看阮大铖的形象是什么。就是这么一个矫揉造作的小人的形象。其诗文并没有真正表现出自我,而是撒谎。而是做伪。这就是赵某心目中所理解的矫揉造作。因此一首诗怎么写,写得自然,写的精致,这本身并不涉及伦理。而只是艺术手段,在艺术手段上来说,只有用得好,用得不好,这里适不适合,对于内容是不是真正合适的表达,就这么简单一回事。艺术手段永远服务于内容的表现。因此我赞同废行的一句话,那句话我的理解是,并没有深刻的思想,却用了过分精巧的艺术手段,这里就是不适合,就是用得不好。而谈不上矫揉造作,或者这个词,未免严厉了。但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应该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应该知道这种内容适合怎么表达。从而选择最有效的表达方法。有的人认为,一切表达方法的顶级就是自然。复杂最终归于简单,把复杂简单化,因为所有的复杂其实都是很简单的。这里,赵某实在没工夫陪人谈玄。复杂简单,看你怎么理解。比如简单之极的春秋笔法,同时又是复杂至极,以至于三传来训诂补充尚不能得人意,又需要人在这基础上做注释,然后又需要人在注释上做笺。如果复杂和简单本来就是辩证的,为什么人不能观照复杂中的简单呢?所有写的复杂的诗歌主旨其实都是简单的。艾略特的诗歌特意炫奇,晦涩难懂,引经据典,仅仅《荒原》注解可以轻松突破一百条。但是所写不过就是现代精神的空虚。斯蒂文斯诗歌云里雾里,其实不过是笔补造化天无功。是也。然而我们得到这样简单的主旨,也来自于他们为我们呈现了完整的,与事实同一的复杂图景。李商隐,韩愈,几乎是大部分的宋诗清诗,也是很复杂的。黄庭坚嘲笑同代宋代人说,其实李白杜甫诗歌处处用典,化用,只是同代人(宋代)读书少,根本没看出来。李白杜甫是不是处处都是,是一回事,但是,就连我们也看得出来,确实是经常如此。而后人写诗往往在前人之境上再开一种感情,比如钱谦益在王维“坐看青苔绿,欲上人衣来”基础上写了自己的“小桃红欲上人衣”就颇得个中之妙处,境是同样的,但是感情和情趣迥然不同,这就是好。(聂广友先生说,造境五言就可以了,拗折却要用七言才够,我忍俊不禁,然而确实有理,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是异曲同工。也是前人写过好多次的了。)因此写法复杂,可以说是诗歌发展的一个规律。一种事物要向前发展,艺术,和事物同样,就要做到在各种细节上尽善尽美,现代文明工业分工,社会分工,社会发展,也是同样。赵某在这里没有兴趣争论这种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是世间万物遵循着一个共同的方向,这是显明的。人类,生物本身也是,各个器官,功能,的这样一种精细化的发展,这是天理。当然有人一定要说返璞归真人定胜天赵某也没办法。追求完美是好事,这不是坏事。但是不能不真诚。真诚地写作,达到什么样就写什么样,意图是什么,就意图什么,绝对不要对自己不真诚,对诗歌不真诚,撒谎,这样,就是避免了矫揉造作。至于接受度。我上面也举过例了。不再举了。而且,说句不好听的,接受度这个并不能全部归于作者。诗人应该保持私人写作。而不是公众写作。不能迎合公众的趣味,也不是与公众刻意相反,而是要有自己的诗学体系,这就是瓦雷里说的,凡是出色的诗人必定也是出色的批评家,(相反却不一定)因为你一定要自己心里清楚自己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不能迎合公众趣味?唐人热爱诗歌,宋人喜爱诗歌,那不光是作为写作者的写作而言的。晋人传抄的洛阳纸贵的《三都赋》我们连字都不认识,这能说明什么呢?宋人的诗歌不读笺注我们根本不能搞清楚写的是什么,这能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水平差?不是,人文环境并不相同。现在的人文环境是什么呢?我们不要坐在书斋里幻想,也不要在学院当中只知道那一隅的精神。而应该看看世界。现在的人文环境是,你如果对一个人说曾巩书法艺术上看如何,别人是没感觉得,你对他说:卖了一个亿!他就“噢!了不起的精品啊!”就是这样。去年到今年,赵某两入中原,一入江南,过去回来路上途中都遇着一车厢的学生,老师,家长,书法家协会的人,说起来也不是和人文无关的人,可是全车厢趴在卧铺上读书的,我来来往往看了,就我一个,诚然,你说黑格尔写的没有传播度,我也不能让他活过来重写他的法哲学原理啊。而且你可以读传播度高的嘛。小说吧,没戏。就没有读书的。读教科书的都没。一天一夜火车,就是如此。赵某初中语文数学极其严重偏科,数学仅有语文零头,因此在职高两年,最后一年在外实习,因此别人还在上高中的时候,16岁就工作至今,社会也认识的够了,看到什么呢?看到的不是白领办公室的那一幕。而是广大的群众,就是你们的受众。我们如果考虑这样的受众,我们能写什么?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在什么程度上,在何等意义上,值得骄傲?雅俗共赏。可是唐人和宋人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是不同的。说这话可能就扯远了,就有些让一些人难以认同认为我否定现代社会了。那么我们不妨读读史书,看史书对于唐宋的社会是如何描绘的。一直与现代人甚至认为文化没用。赵某见过言论声称,民国那些大师,唐人宋人再牛怎么样,造的出飞机坦克吗?因此受众不同,写作者却应该还是同一的。

黑格尔在《美学》当中这样说:如果我们不能够把我们的心灵从对单纯感性的愉悦的追求提升到对和谐形式的把握(这种把握仅仅是出于它自身的缘故),那么我们将不能够创造或者享受真正的艺术。因此艺术通过感官吸引着心灵和精神,它“本质上是一个发问,引起心弦反应的一句话,对内心和精神所发出的一个呼吁。”

我们并不必完全接受黑格尔的话。但是黑格尔的话中,很明显有一点是确定的。并不是每一个人本身天生就是具备一切判断和欣赏能力的,因此他们需要通过一些努力才得到这些能力。因此,我们写作者绝对不应该以大众的态度和口味,和判断作为自己的写作的方向。这恰恰就等于把诗歌作为了商品。像歌曲一样,读者指望什么口味的饮食,我们调好味,嚼烂,就给他喂下去。如此,我们还不如去街头当小贩。何必为诗?叫卖自己的灵感和诗意,也算得上是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商品社会的需求和文明的细节。

而且我们必须承认,就我们自己来说,也并不一定就掌握了这种能力,我们是不是掌握了。这里,涉及个人,不再讨论。我们本身也是在进行一种完善。通过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形象和灵魂的塑造,建立起一种完善的人性,一种审美的能力的创造品,继而提升,保存,人的自我关照能力,人的审美能力,人审美的可能性。这是诗歌从哲学上说,从美学上说,的目的。不能欣赏艺术,诗歌的人,是缺少这种审美能力的人。缺少审美会怎样?救会觉得生活没有滋味,就会觉得精神空虚,就会觉得生活的无趣,时间过得很慢,就单纯是过日子,那么生活当中的幸福,就永远与人无关。相反,很多人,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会觉得每天都是充满可能性的,丰富多彩的。你看苏轼,就只是煎个茶也能写出一首妙趣横生的诗歌,有人会说这种写诗很低俗。如何俗?你没看到,他的精神生活是多么的华滋润美。苏轼为什么总能保持一种旷达?他为什么从什么当中都能找到美妙?而在我担任车间工程师的时候。曾经我的搭档问我:为什么感觉人活着都没劲儿了呢?还有一次,一个班长对我说:活着感觉没意思,总是这样。还有一次,另一个班长对我说:你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几十年和一日有什么区别?而我的几个根本对文学不懂的朋友(以前职高认识,人还不错)也多次对我表达过同样的态度。可见,我上面所言,非虚,西方一些作家比如加缪指出的人的异化和精神问题,并不是书斋里的自言自语。什么是现实?只有政治,只有战争,只有现象和事件,才是我们应该写的现实?只有这些才算得上现实?只有这些才是现实主义?弥漫在一切事件上的虚无主义,一切行为上的虚无主义,这种精神的匮乏,就是诗人们杜撰的?自己吃饱了撑着没事儿干的瞎想的?人民真的不关心这些?事实是,当你对这三个人推荐书读的时候,他们一般回答:不读书。看不懂。看不进,绝逼没有接触过我们这些吃饱了撑的没事儿瞎想的人的言论。我就不懂了,为什么这就不是现实主义?在我看来。没有真正接触下层人的思想和精神,想当然的以为人只关心一日三餐和事件,的这些大知识分子,所谓名家,才是真正的面壁造车,吃饱了撑着没事干,思想还停留在几个世纪之前,完全没有以二十一世纪的态度来看二十一世纪人的现实。一口一个脱离现实。真正脱离现实的,是谁啊。在他们的脑子里还存在着一种可怕的阶级论,隐含着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普通民众就像动物,根本没有精神生活,而我们这些人才有精神生活,所以我们这些人对精神的这种关注就是脱离民众的,错误的。可是这种精神上的虚无,恰恰就是人民本身现在最关心的现实。

以上关于矫揉造作我说的够多了,关于雕琢也谈的不少了。还扯远了,涉及了很多甚至不相关的方面,在此表示歉意。接下来。还有一种论点,认为诗歌与散文应该分界明显。诗歌要有诗意。要暗着来。
下面我们看一首韩愈的名作。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基本上是白描。散文一样的写法。这也是写法之一。这种写法在唐诗当中,名声很响,叫做“以文入诗”。这一招是韩愈贡献给后人的诗学的技巧之一。这里说说韩愈,韩愈是李白杜甫之后有唐一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文和诗因此在宋代被尊为文起八代之衰。这里其实要说起来算是包括了诗歌的。因为古人对于文学体裁划分极其笼统,带韵的都属于韵文,不带韵的像散文,小说,还有学术作品,哲学啦史学啦,统统属于古散文。因此常常见到古人说苏轼写文章不纯。那是因为古人分的笼统,按我们今天来说,苏轼的应该是艺文。却拿学术文来要求苏轼。学术文又不符合了艺文的要求,因此这在中国古代引起很大的争论这里就不说了。说韩愈。现在很多人拿古诗来说明一些理论比如说很多写法西方的如何如何啦,写诗的一种诗意的度啦,(其实关于这个度,说的人也没说清楚怎么个度),还有什么散文化啦,还有什么刻意造奇啦,还有什么雕琢过度啦,还有一些自以为自己先锋的什么颠覆以往的审美价值体系啦。其实,这些都能从古诗那里找到。(因此不好意思,审美价值那位,你那招古人一千多年前就玩过了,宋代还在玩,只不过后来人玩厌了,不爱玩了)还有一些大白话的。这里我们稍微偏题,引用两个。一个作者史思明,一个作者杜默
先来史思明的:
樱桃一笼子,半赤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
再来杜默的:
学海波中老龙,圣人门前大虫。推倒杨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

在某些人的观点来看,这毫无疑问是好诗。为杜默这个人发明了我们现在常用词语“杜撰”的苏轼先生,完全没有美的感悟能力。

这二位诗歌自然不能和韩愈先生比。这里只是拿来告诉一些人,这一招,也是古人玩过的,尽可以拿去作为自己理论的依据,没事儿。另外,经常引用的那位寒山就算了,这人其实是处处用典的,只是很多人眼力不好,算不得自然朴实。杨万里也是,杨万里不在雅的层面上雕琢了,但还是雕琢的,他是在俗的层面上。比如诚斋体爱用俗语。这个俗语,大有来历。杨万里自己说,在他的这些俗语比如说“若个”当中,他都是要找出处的(可以读他的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有一套杨万里全集)。因此在我们这些没读过书的人眼里,他们是自然,其实他们算是挖空心机。就像看一个阔佬摆宴席,接待人很自然,但是什么人坐什么位置,用什么餐具,送多少礼金,都是有讲究的,只是我们道行太浅而已。当然,这些人也可以试着为他们的俗语找一点出处,这样用来引用这二位诗人,就算是合情合理了。

否则还是引用杜默史思明吧。

韩愈的这个以文入诗,的确是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以后宋朝,元明清都在使用。当然这种写法对不对,得两说了,实际上我是有点害怕谈这个的,因为这个容易卷入几百年没有定论的唐宋诗之争和诗歌应该是怎么样的之间的争执。这两个问题,一谈起来就容易变成谈玄。但是赵某还是说说自己的意见。作为一种写法,几百年不废,这说明了一点,在一些层面上,确实适合用来表现一些内容。因此古人才始终没有废弃。其实,我们攻击现代诗歌的一些写法而早就在唐诗中产生的这些写法,古人也都还是保存着的。细致地读是很明显的。一直到古典诗歌的末代,同光体。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普遍意见对于唐代中期这种变化和发展,古人称之为“中唐之再变”普遍还是给予好评的。严羽沧浪诗话例外。一种事物的发展,我前面说过了,事物要发展,这是必然的。而信奉一种思路,完全不考虑创新,写出自己,这就成什么样了呢?有人就说,唐人的写法是最好的,我们应该学习唐人。现代诗应该以唐人为榜样。这不是第一次,我说,这不是第一次。第一次是明诗。明诗“文必先秦诗必盛唐”连中唐也否定了。然而明诗两百年,诗歌数目是唐诗五倍。结果“我辈不可一日无诗”的明人。成为了伟大的唐人的盆景。公认历朝历代成就最低。连一代的风格都没有。人和人是不同的,要是一个人是好人,我们都活成他。

大家自己想世界是什么样子。

同理。“影响的焦虑”弥漫在学术上,弥漫在艺术上,弥漫在人的生活,和一般的行为,社会观念上。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在行为和事件上,把自己视为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儿子,都希望自己被看成长大了。每个艺术家,都想形成自己的风格。每个国家,民族,都想形成对自己而言最好的体制,文明,文化,并且把这种独立,视为一种骄傲。因此创新,不是问题。也是天理。没有创新意识的人,就算了。但是新,并不等于好。如果是坏的新,那还不如旧。所以一切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转变的。割裂基础绝对不可能发展,转变。这里还是要用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当中表达过的态度。一个人的自由,本身是不自由的。自由只有在人群当中才有其现实意义。一样的。那我们来看,过度追求新,是我所厌恶的。因为这混淆了好坏之间的区分。以新旧代替好坏。混淆了人的判断。但是守旧,意味着什么?明朝诗人,没有大家。

直到明末清初。文化和政治的巨大冲击才让文人转醒。这时候吴伟业,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才痛定思痛。这时候,在他们之前的人性解放的思想下,公安三袁才开始独抒性情。袁伯修宗道对前后七子骂道:粪里嚼渣,顺口接屁。如果只是学,学成了不过和老师一样。学能学到什么?谈学的人,可能忘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什么了,没有苏轼的旷达,没有辛弃疾的豪壮,学人写词,焉能成。苏轼写诗,不是去学谁的旷达,辛弃疾写词,不是去学谁的豪壮,而后人,却想学他们。能学的只是技艺。而大诗人出色的地方岂是技艺。一种技艺,莫不带着个性的印记,在这个诗人之前,这种印记是不存在的,这个诗人诞生了,这种印记才出现了,然后别人才赞叹,然后才形成了一体。所以说诗人是创造读者。但不是所有诗人,是大诗人。只有大诗人,才意识到这一点,才创造了读者。因此古人说得好,写作者学诗,首先学人。你这个人成了,技艺的事情,是可以练习,锻炼的。你并没有形成一种与众不同,写五百年没用。于是有人就胡思乱想,只要突出,只要与众不同就行。可是这里的与众不同是一种气质,是一种真正的个性,意识,是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在加以培养的东西,不是什么从写法上琢磨琢磨,搞出一种腔调,找一两个古人做证明,哄哄没读过书的人,就可以搞定的。这是一个人锻炼自己的内在的结果。很遗憾我们现在人只看到结果,没看到原因,整天搞一些小聪明。然而另外不喜欢小聪明的人呢,连这个结果一并否定了。

以上便是。动辄援引古人的人,尤其是想说明一种新鲜的理论的人,一定要注意分辨,去原文文本查看,是否是那么回事。写作要有自信,如果真的是你自己的个性,不需要找什么辩护,如果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需要拉一个人说明自己的合法性,假如你真的在创造出属于你的风格,那么古人是不足援引的。人和人都是不同的。你应该说:我就是在树立一种声音。你应该说:我就是在树立一种方向。谦虚与骄傲是应该并存的。接受合理意见,是为了改掉过激的,矛盾的,以及小聪明的方面,坚持的应该是一种自己的理想,一种自己的度,一种自己的自我意识。当然我也用大部分篇幅否决了一些搞小聪明的,矛盾的,过激的行为,并且也将我自己的证据甩了出来。写作者应该自己辨认清楚自己的器量,能力,这里容易骄傲,坚持认为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你或许可以放下你的主观态度。就看看,你是不是能做到。

我也知道,现在很多写作者,真的是成了明末几个巨儒否定的那样的徒以才气文人自命的人。平时都不怎么读书的人。除了巧妙,还是巧妙,除了华丽,还是华丽。这样写不出自己的。最后,给同龄人,以及在这个论坛上留下最后一句话,顾炎武的《日知录*文人之多》条目,仍然是,不必全部接受,但是思路,是对的。愿与诸君共勉: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也。


祝创作丰收。


                                                                                                                                                                                                     赵茄,16.9.25
                                                                                                                                                                                                     谨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9-26 10:05 | 只看该作者
早读佳作,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9-26 13:41 | 只看该作者
“你看,我很无心吧,很潇洒吧,很安逸吧”
“我真的很无心,真的很潇洒,真的很安逸”
“我确确实实是真的很无心,真的很潇洒,真的很安逸”
啊哈哈哈,太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9-26 13:45 | 只看该作者
赵师真的要走了,我怕你把想说的一口气都说了,真的很久不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9-28 20:39 | 只看该作者
谁说黑格尔写得没传播度呢?黑格尔的哲学一直在西方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很深远。那为什么他的言论和思想可以流传开来呢?恐怕不是因为他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而是他的言论打动了人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22:07 | 只看该作者
荒原猛士 发表于 2016-9-28 20:39
谁说黑格尔写得没传播度呢?黑格尔的哲学一直在西方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很深远。那为什么他的言论和思想可以 ...

这个所谓传播度。是个广泛的意思。研究黑格尔是因为绕不开他,要说真的人多么喜闻乐见,还是算了吧。而且就是专门研究的人,很多地方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比如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当中引用黑格尔的理论,冒了句“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体现在他的历史哲学当中”就非常让人难以理解。这个和唐诗宋词的传播度完全是两回事。不宜拉一起比较。事实是,我曾经认识一个德国的书虫,来中国读书,网上聊天当中他对我说,他一共就砸过两部书,一部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部就是黑格尔的逻辑学。您一定要认为研究黑格尔的很多就说明他的这种传播度,那我是无话可说了,不过也许是我误会了传播度的意思。此传播度非彼传播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22:12 | 只看该作者
荒原猛士 发表于 2016-9-28 20:39
谁说黑格尔写得没传播度呢?黑格尔的哲学一直在西方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很深远。那为什么他的言论和思想可以 ...

至于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关于这个,我是无话可说了。写作应该服务于大众,这是个观念的冲突。我不赞成写作服务大众。也不打算再就此谈玄写作本质来说是不是服务大众。因为正反双方都可以找到根据,证据。并不是一切问题都是读者的问题。也不是一切的问题都是作者的问题。要说这个,汉赋也是一代的审美标准,我们有没有那个能力审美汉赋?半篇都读不下来。唐诗激烈反对的齐梁糜风,在明代崇奉唐诗时也被崇奉,说明什么呢?只能认为是一代有一代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绝对不是恒定的。我们也不能认为一切违背大众审美趣味和某一代诗歌审美趣味的就是闭门造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9-29 11: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诗意地栖居 于 2016-9-29 11:44 编辑

从前到后,一个字不落地看完了。后生可畏啊!
不知楼主读了多少书啊!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还有能沉下心来读书的人,真是难能可贵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9-29 11:36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个90后能如此的有见地、有思想真是太难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9-29 11:43 | 只看该作者
提一个小建议:楼主想把自己的观点、想法一股脑地倒出来,洒洒洋洋一大篇。可现在的人是很难能有耐心看完的。建议您把这篇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加一个小标题,这样别人看了不但更清晰,也能更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了。同时你也可以把每个主题更加深化、完善,使全篇成为一篇论文或书会更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3 17:0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