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22|回复: 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骚乱的诗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4: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骚乱的骚乱诗坛》
——莫测恶搞SSR打油

我走在天朝的街上自恋、自白、自传
希望,不希望,都已经生在赵国了
在乌烟瘴气的诗坛写作、发表、诗会
我沉迷黄易的玄幻小说,穿越
篇篇穿越……反正去民国不要签证
我在挑选唐、宋、元、明、清的胭脂
幻想被草根文人草莽英雄掳上马背
绝尘而去,更远的估计是战国的春秋
或者春秋的战国,做两汉的新娘
我哭、我啼……生下周易八卦
逢不着诸侯割据的混帐年代
在“诗人”比流浪狗多的山头圈子舞文弄墨
没有若离的豪乳,我就旗袍当军装
以照片为剑,以尸为马,以羊羔为奖
以军阀攻城掠地之势搜刮陈词滥调胡编乱造
文学博士象余怒诗中的蚊子苍蝇混血儿
“摸一把乳”就飞了,那些鸭嘴评论家啊
以为“口交”可以满足我的虚荣“高潮”
印在杨克老尸编选的垃圾年鉴上
谁能把我嵌进流水冲不走的诗行里


文本除了莫测后现代行为艺术幽默改造ssr作品的戏拟文本:《骚乱的诗坛》和《……泼水评论》之外,其余文字全部来自ssr博客。

我速读乌烟瘴气的党国诗坛活动家搞的新红颜写作的文字后,没有鉴赏趣味,被炒作的“新红颜写作”既不是诗学流派,文本也没有诗学价值。属于被诗坛活动家无中生有瞎起哄搞出来的网络乌合之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9e8f4f0100pp9h.html
若离的文比施施然幽默,两人的文和“诗”是半斤八两的,若离混的不如施施然出名,施施然自称以前写过许多散文随笔,是她吹嘘,只要看她吱吱唔唔、口齿不清的文,稍微有点文学修养的都知道:她是个没有长期练笔的雏,如:“这是一个生活在爱情已成为买不起的侈奢品的21世纪的现代人对一种古典情怀的怀恋。”——这句话是个小学生都看得出来是病句,且不论“爱情不是色情(商品)”概念的表述,用奢侈品形容色情,也有人买得起的,这是基本逻辑。至于胡乱修辞的生硬词句,在她的文和诗中比比皆是,另外,就是断句稀里糊涂、毫无章法,至于高一层的文本意象设计、处理,知性、抒情的结构安排更是粗制滥造,丑陋不堪。

诗意和意境是通过字、词、句,断句,修辞,排行等基本技术组合而成,意象叙事(暗自议论、抒情)是将自己亲历加联想感受呈现的,不是胡思乱想编造,语境和语场应该有来自现实的,可以“园说”的个人亲历含量,这种来自黄易的休闲文学穿越明显是玄幻虚幻,用来写诗,就是游戏文字,就算施施然勤奋练习散文几年,写这类超现实,其实是逃避现实的分行,不过是台湾老人洛夫等人玩腻歪了的东西,她病句的诗学主张:“从性出发,向无限哲学与美抵达。”——看样子她还是自知之明。

这种初学一年写作的人就进了党国作家协会,够大跃进了。当今作家协会也太低档,她这组作品毫无诗意,是粗糙的无效书写文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官、民、大、小刊物都纷纷发表?还被所谓的选编,年鉴,N年诗选……结集选用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不正常现象。是不是党国所谓的现代诗真是到了死亡之前的疯狂了?再联想车羊羔得国家级的鲁迅文学奖,这次写口水、议论文段子的伊沙得所谓民间10年最优秀诗人称号……等现象,让我感觉诗坛有点象利比亚。

看看所谓专业评论家简明校长的评论,开篇一段话就像傻大姐,“天堂的民国”这个傻词多有创意啊,懂一点点中国历史常识的中学生都知道,历史上中国兵荒马乱的时期多了去了,战国、三国和军阀混战没有差别,要是毛主席没上天堂,就冲文学馆长对“民国天堂”的羡慕言论,早就当“现行反革命”毙几回了。这曾经写过:“自己是条精液的河流,孜孜不倦浇灌把写分行文字当诗的初学者”(大意)的大诗人、评论家,估计他最近精液又开始泛滥了,居然也跟着ssr的穿越文字,要流向“旷世名媛: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们”那里去了。

我们看看他评论文本的基本构架,第一段是疯疯癫癫、跟屁虫的傻话抒情说完,接着是穿插引用了三个老外名言,其中维特根斯坦是个近代哲学家,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读过维特根斯坦的著名哲学观点:世界是所有事件的总和,语言和世界是图像关系,不能亲自观察的事件现象属于毫无意义的自言自语……至于断章取义用里尔克、伍尔夫的短语来包装、抬高这种不入流的低级作品,简直是侮辱了这些世界名诗人的光辉形象。

这些党国评论家的八股文,少不了引用一大堆原文,何谓文学批评?批评就是要针对作品明显的瑕疵,施施然文本初级问题只要是稍微懂一点点诗学的人都看得出来,这简明也是写了《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评赏》(上下)大书的人,施施然文本的造词、断句、语序混乱,杂乱无章的叙述是很明显的初级毛病,难道他都看不出来?用这种放到评论大便都通用的“如此精美的诗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文本自己说话”套话来鉴赏作品,岂不是在侮辱读者的智商吗?

“能够拒绝网络诗人普遍沾染的放任、浮夸、无度的习气,匠心独具地锤炼语言,这是一个让人侧目的高起点。”——这句话如果是反讽,反话,说明评论者诗学的基本判断原则还有点,可是,通篇看来,不是,而是当今诗坛普及的假、大、空的套话的吹捧赞美,比如:“篇章典雅,眉目点化,抒情样式高贵,语言洗练善“减”,所传达的诗歌精神和人文情怀都极为纯正。” 唯一牵涉到文本修辞分析的技术词语“博喻”也是在瞎用。“博喻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施施然的造句基本是东一下,西一下的没有肌理的拼凑,词源大多数来自古诗词,意象大多数取自明国电影、小说。何来的连续性的层层递进的博喻?是不是党国一级作家简明老尸看施施然旗袍玉照看花眼了,把“勃”当“博”用了?就这鸭评写的评论书籍的诗学价值估计和这狗屁不通的八股评论也差不多吧?包括杨克需要这种低级作品来编选的“年鉴”,我觉得也是是毫无价值的,至少是掉价了,我觉得我没有必要收集党国的诗歌选编写什么鉴赏批评了,估计这些年鉴的文本大多数也是所谓的山头圈子和初学者的粗糙文字垃圾而已。里尔克是说过:“经验即诗歌”,原话是:感情是大家都有的,我们需要的是作者对世界独特的感受经验。但是,谁看到过里尔克穿越到不能亲历的虚幻世界中的“经验”在他的作品中呈现过?



施施然散文
这是一个生活在爱情已成为买不起的侈奢品的21世纪的现代人对一种古典情怀的怀恋。那个近百年前的叫做“民国”的年代,在诗里成为这种情怀的符号和意象。诗中的月白旗袍、凡士林布女学生装、灰色长衫、有轨电车、钟楼、佩剑、战骑、军阀等等,印承着有着旗人血脉的作者渴望轰轰烈烈活过的诗意向往。向往和怀恋的,不仅是那个时候文人的风骨、古典纯粹的爱情,还包括了战乱、分别、兵燹,甚至阴谋与杀戮、英雄与浪漫等等,都令生活在被网络游戏、QQ聊天、一夜性等所谓现代泡沫文化包围的今人神迷。这组诗写于2010年初前后,是刚刚开始诗歌创作时的作品。现在的诗写,更多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诗意与哲思,在题材与技术风格上都有了很大差异。彼时天马行空的浪漫情怀一去不返,因此很珍爱这一组。今杨克老师编选年鉴指出要民国组诗,于是重新整理了出来,集中贴出,也算是一种怀念吧。——摘录施施然博客

施施然本名袁诗萍,2009年11月26日开始诗歌创作,作品见《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林》《天涯》《山花》《绿风》《中国诗歌》《飞天》《羊城晚报》、澳大利亚《澳洲新报》、美国《常青藤》、香港《新文学》等海内外70余家报刊,入选《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诗选》《中国诗歌:新世纪十年精品选编》《2010年中国诗歌年代大展》《大诗歌》等多种选本,被《中国诗歌》评为2010年度十佳诗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柿子树》。诗观:从性灵出发,向无限的哲学与美抵达。

附:简明评论《施施然诗歌——来自天堂的民国修辞》  
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一段时期。战乱的年代,传奇的人生,若明若暗的时间碎片,缓慢飘零的陈年旧闻;旷世名媛: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们,就这样“步履轻盈而优雅”地行走在民国的街道上。她们矜贵无比,风情万千;白旗袍,朱砂痣,无声电影,有轨电车,这是施施然诗歌所传导出的一种:温婉的“怀旧”和一幕一幕对“老时光”的缓慢阅读。

    “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维特根斯坦《蓝皮书与棕皮书》)。诗人施施然想象着: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步履轻盈/而优雅。当当作响的电车,从默片里开出来/灰色长衫和月白旗袍礼让着上下//不远处的钟楼,是夕阳中的诗人。一群/洁白的鸽子,把闪亮的诗行写在彩虹的脸上//《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比喻是文学的基础功课,而非诗美学的核心功能;用“博喻”来完成意象结构,通常被视为“业余套路”。但是,施施然的民国思绪或民国符号却成全了如此妙境:一只脚在庙里,另一只/走进狐狸的院子。吃茶,教子/在灶膛边等候赶考的官人/柳条儿吐出了春天,却把书信/遗失在道上。潮汐就在她的睫毛上/起起,落落//《青衣》。

    诗歌只传达内心的经验。所以里尔克说:“经验即诗歌”。施施然诗歌短小而富有内在情感的张力,诗意中既有心灵的风景,又有“小径通幽”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想象。篇章典雅,眉目点化,抒情样式高贵,语言洗练善“减”,所传达的诗歌精神和人文情怀都极为纯正。作为一个诗龄不长的女诗人,能够拒绝网络诗人普遍沾染的放任、浮夸、无度的习气,匠心独具地锤炼语言,这是一个让人侧目的高起点。

    伍尔夫说:天堂就是缓慢的阅读时光。所以施施然说:“我私自把我们邂逅的时间/回拨了八十年。地点/不变。仍在那座伟岸的钟楼下面//不要紧张,你会认出我/乌黑的齐耳短发。笑脸/依然像暖风中闪闪的蔷薇//我偶尔也会穿丝质的旗袍/但那天,我一定是/你最喜欢的月白色的女学生装扮//”。评价如此精美的诗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文本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己玩味,而不是由着评论家乱扯一通。所以,我始终坚信并再次阐述这个真理:一个优秀的诗人,不是被别人发现的,而是被诗歌发现的,甚至是被她自己发现的。施施然就是这样一个被诗歌赋予了特殊使命的人。  

简明:诗人,评论家,河北文学馆馆长,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高贵》等8部、报告文学《千日养兵》等4部、《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评赏》(上下),作品曾获1990--1991年度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四届第八届第十一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诗集《高贵》入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2011-04-22 20:17:53博客旧文章

在主流没有文学,只有集体说谎的文学精神谱系
纳博科夫在《给薇拉的信》一文中谈到苏联官方文学时这样写道:“苏联的作家会每隔一周或者一个月开一次作家大会或私下聚会,互相交流,指责,修改那些生硬的作品,使他们变得成熟,更符合主流,更能滋养国家和民族的胃口。那些愚蠢的文学工作者永远不知道,成熟和迎合恰恰是文学书写的大敌,生硬和独立才是文学语言最重要而且必须保留的部分。在那里,作家不厌其烦地变换技巧或语言方式,但是必须符合文学界大佬们如编辑、审查者和评论家的胃口——让那些愚蠢的文盲们心满意足。于是,我们可以总结出苏联文学工作者的奋斗路线:去掉政府不喜欢的部分、大众不喜欢的部分、文学界大佬们不喜欢的部分、同伴不喜欢的部分,尽量符合国家学说、民族学说、大众共识,写作技巧共识,把作品弄得光滑可口,圆润小巧如鹌鹑蛋,并且每一只鹌鹑蛋的大小和形状都彼此相似,所有的蛋都像是同一只鹌鹑生出来的,甚至蛋皮上的花纹和生出来的热度也基本一致。苏联的文学报刊就是这些可笑的鹌鹑蛋集体筛选和展示的场所。他们的荒唐、愚蠢和可笑令人难以想象”。
——《穿行于超现实迷雾的极权之境的自由写作》来自群组: 101现代诗歌发烧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3-14 19:11 | 只看该作者
悄悄躲在门角落听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3-14 23:07 | 只看该作者
绿溪 发表于 2017-3-14 19:11
悄悄躲在门角落听哈~

他就是莫测啊,,看见过一次,你好崇拜他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3-14 23:08 | 只看该作者
莫大师您好!你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吗?幸会幸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3-15 14:10 | 只看该作者
楚楚! 发表于 2017-3-14 23:07
他就是莫测啊,,看见过一次,你好崇拜他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3-15 14:10 | 只看该作者
楚楚! 发表于 2017-3-14 23:08
莫大师您好!你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吗?幸会幸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3-15 1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3-15 1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3-15 1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3-15 1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8 05:5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