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屈铁钢 于 2017-3-21 20:43 编辑
一
幼儿园小朋友最早学语写字往 往是从韵文开始,旧时的[百家姓][幼学琼林][ 三字经] 都是韵文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韵文易学易记,读起来哴哴上口,非常连贯舒暢。诗是从歌词中脱变出来的。虽说韵文不一定是詩,但詩必定押韵。古希腊行吟詩人与塔吉克哈萨克吉普赛歌手在吟唱本民族英雄史詩时, 都是弹着六弦琴或七弦琴的。如[楚辞]中许多詩歌如[国殇][山鬼]都是筮祝伴着钟鼓笙钹而吟唱的。合乎节拍停顿缓急就必须讲究节奏与音韵,这样才可能使詩具有一种音乐感使人听起来顺暢,读起来流利,而无迟滞阻隔之感。如唐宋词牌,元曲都是伴着东乐器而吟诵的 。附带说说不少道家经典与佛家经典及[圣经]中不少章节都讲究节奏铿锵音韵优美。为了使信徒易记好读精典经书,如[百喻经] [心经 ] [道德经][南华经][金刚经]都非常讲究音韵和谐。歌徳普希釒泰戈尔拜伦都在民间歌谣中吸取营养,他们写的不少詩如 [路边的玫瑰 ] [ 祝酒歌][囚歌] 都具有民歌欢快清新的风格是非常讲究押韵的 。特别是长詩如 [茨冈 ] [唐璜 ]都是如行云流水,一路滔滔,蜿蜒流转,非常顺暢,就是在转韵叠韵与押韵多样化尽展丰姿的。詩是这样一种文体,通过节奏起转承合,通过押韵错落参差具有音乐感的!说句通俗的话说节秦与音韵好比是蝶翼蝉翅,一旦剪除翅翼,蝶蝉如何轻盈而飞?-旦舍弃节奏与音韵,詩即如毛虫懦蠕而爬如何会有轻盈灵动呢?
二
上世纪二十年初 ,诗人们就尝试过无韵写詩如胡适刘半农艾青等都写不少不押韵的分行文字,却是影响甚徽并未深入民 间,深入人心。如李金发 等写的无韵詩早就被读者忽悠如风吹过早就消声匿迹了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乐 于读 歌德席勒海涅来 蒙托夫济慈裴多菲的中译本这 些中译本多是才华横溢学贯中西的翻译家如巴釒蕾靖华金人戈宝权力冈等翻译的。几乎全是独特的再创造,使舶来品 中国化了,不但文釆芠然 而且极具神韵,使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受益非浅浸润甚深!当時的年轻学生的曰記本多抄录这些大詩人名篇佳句,在五六十年代学术界与读者都认为,写詩不押韵是难以想象的,是不可能的。一旦不押韵,就不能归之于詩的范畴 。马雅可夫斯基与贺敬之的梯形詩非常适合朗诵,其原因就在于节奏感十分强烈,叠韵与转韵用得十分频繁。综上所述从古至今几乎没有什么人否认音韵是詩的一个主要特征的 。曾经秉持无韵写詩亦可亦不可的艾青,到了晚年重归 诗歌用韵,他写得最好的足可传世的也只有押韵詩篇[光的赞歌 ]。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