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台湾诗歌:现实人生的诗意书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7台湾诗歌:现实人生的诗意书写


作者:王金城   2018年01月12日  文艺报   

台湾编辑家封德屏在《我们种字,你收书》中说:“文学的年代不再黄金,更换不了白银;但不管日升月落,在这里,总还有一群老农,一字一句,种春风、种清泉、种暖流。”2017年的台湾诗坛,几代诗人默默耕耘,多角度书写台湾社会与现实人生,呈现出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



诗集出版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台湾地区诗集出版至少在120部以上,这对于文学人口(作者和读者)相对较少的台湾社会而言,已相当亮眼。

老诗人如洛夫、余光中、蓉子、向明、张默、郑愁予、朵思、古月等均有新作发表,还出版了一些有分量的诗集。碧果的《呐喊前后:后现代诗选集》是一部极具创新性的探索诗集。他始终坚持“不变”与“坚持”的艺术精神,独自行进在超现实主义的诗学道路上,成为台湾诗坛超现实主义仅存的硕果。近年,碧果将在直觉和潜意识中苏醒的语言蜕变为意象词语,转身进入后现代诗歌领域。作为转型的重要成果,《呐喊前后:后现代诗选集》分为“已然发生”、“等待未死的等待”、“悬丝人的传奇”、“裸体空间”和“绝非布偶”五卷,对存在、死亡、孤独、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此外,杜国清的《光射尘方,圆照万象:杜国清的诗情世界》由两篇诗学理论文章和300余首诗作构成,体现出诗人理论和实践互证、诗论和创作呼应的诗艺特色。另外,余光中的《守夜人》、向明的《向明截句》、叶维廉的《游离期间》、辛牧的《问鱼》、张错的《日夜咖啡屋》等诗集,都是2017年台湾诗歌的重要收获。

中生代诗人依然风头正盛。诗集主要有白灵《白灵截句》、陈黎《蓝色一百击》、陈克华《你便是我所有诗或不能诗的时刻》、罗任玲《初生的白》、许悔之《我的强迫症》等。其中,苏绍连《无意象之城》以无意象(即运用物象)方式并借用城的概念加以组构,突出特色是以无意象语言开创出崭新的诗学体系。书末附有作者对无意象诗的理论阐释,追求一种不需“意象”却难以言喻的诗意和能深入咀嚼且不断回味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实验性。林彧的《婴儿翻》是其沉潜近30年后面对人生苦难、顿挫与危机写出的生命之书。此诗集为多短制,题材大体为山水、亲情、世情和疾病四类。2016年,诗人经历中风、丧母、失去婚姻三重人生重创,遍尝病痛、生离与死别的人生苦厄,无论抒情写景,还是叙事感怀,皆情深意切,动人魂魄。尤其可贵的是,在劫后余生中,诗人还能以平静心态去面对生命和存在。《婴儿翻》的情感深沉,语言朴实,哲理深刻,诗风也由后现代走向了现实主义。

晚生代和新生代诗人继续高歌猛进。“70后”诗人丁威仁的《走诗高雄》、李进文的《更悲观更要》、杨滢静的《很爱但不能》、猴子猫的《兔子的薯泥砸猴子》、林婉瑜的《爱的24则运算》、银色快手的《暧昧来得刚刚好》;“80后”诗人崔舜华的《婀薄神》、蒋阔宇的《好想把你的头抓去撞墙》、宋尚纬的《比海深远的地方》;“90后”诗人陈繁齐的《那些最靠近你的》、叶雨南的《悬崖边的舞者》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诗集。其中,18岁的女诗人何贞仪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少女化》,接续了琼瑶、席慕蓉的传统,第一辑“少女”渴望爱情,是纯真、善感和文艺化的思无邪;第二辑“女化”是创伤、疑问和“日子正当少女”的闲愁;第三辑“少女化”是体验人情冷暖后重新相信爱情、生活和社会。这是《少女化》三种向度的人生思考。



诗刊运作

台湾诗刊属同仁刊物,由同仁自筹经费运作,因此“创刊”与“停刊”经常发生。2017年,继《秋水》后,《卫生纸》《海星》陆续停刊。而坚持出刊的《创世纪诗杂志》《葡萄园诗刊》《笠诗刊》《乾坤诗刊》《吹鼓吹诗论坛》《好烫诗刊》《两岸诗》等,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首先,坚持专题化的运作方式。1954年创刊的《创世纪》运行已超一甲子,这是中国当代期刊史上的一个奇迹。《创世纪》以内外兼修的独有艺术审美风范,成为台湾地区目前影响最大和品位最高的诗刊。2017年,《创世纪》的“特辑”、“专辑”和“专栏”依然有声有色,很多旧有栏目依旧保持较高水准,此外,新增设专栏,挖掘和培养“数位”和“在野”的诗歌新人,给职场写作人提供舞台,扩大诗歌写作版图,为台湾诗歌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诗歌创作方面,《创世纪》新推出的四期“青春物语”、“退稿信”、“书店的独立时代”和“大自然的语法”等主题征稿专辑均别具特色。

与老成持重的《创世纪》相比,《吹鼓吹诗论坛》是一份具有活力、激情与创造力的新潮诗刊,宗旨为“我们期待表演,我们期待对话,我们期待游戏,我们期待创造”,目标是“诗肠鼓吹,吹响诗号,鼓动诗潮”,每期重点推出一个极富创意的专辑。2017年四期共推出——“告解回声:忏情诗专题”、“歌词的一半是诗:歌词创作专辑”、“心想诗成:许愿池专辑”、“思辨变诗:论述诗专辑”,每一专题配发相关评论。另外,《海星诗刊》的“主题征诗”专题、《好烫诗刊》第11期的“精神/运动”专集,都各展身手。《两岸诗》第三期的“我写我诗:诗人手稿系列”专栏,推出余光中、纪弦、叶维廉等手写诗句,让读者重温“手书时代”的温馨与亲切。

其次,注重两岸交流,拓展全球视野。台湾诗人虽身居岛屿,却拥有开放的胸襟和全球化眼光,他们重视两岸的文化交流,通过民间的文学和文化交融方式,努力践行“立足台湾,胸怀大陆,放眼世界”的文学理想。《两岸诗》的宗旨是以开阔的视野审视汉语诗歌的全球地貌。今年第三期依然由两岸诗人共同编辑,在“中坚诗人”板块,主打诗人是台湾的陈黎和大陆的王家新;在“诗浪潮”板块,刊发郑愁予、向明、臧棣等两岸15位诗人新作;在“两岸校园诗社”部分,介绍了台湾大学的“现代诗社”和北京大学的“五四文学社”。《创世纪》则推出了“杭州诗人群像”、“天津诗人诗作展”和“浏阳河诗群作品展”等专辑。同时,台湾诗人还具有开阔的世界性视野,《葡萄园诗刊》译介当代国际优秀诗人作品,包括巴基斯坦、波兰等国诗人的诗作;《笠诗刊》的“翻译诗专辑”和“评论、翻译、随笔”栏目,译载了孟加拉国、古巴、法国、美国、日本、乌克兰、哥伦比亚、意大利等国诗人的诗作。全球化大视野为读者提供了别样的审美空间,同时也将促进台湾诗歌较大格局的形成。



诗歌活动

2017年的台湾文学活动异彩纷呈,就诗歌而言,主要包括诗歌节、诗歌奖评选、诗歌研讨会、诗歌朗诵会、诗歌讲座、诗歌跨界演出和诗画展等多种形式。台湾的文学奖包括诗歌奖很多,几乎遍布所有市县。重要奖项有《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和“台湾文学奖金典奖”,但在本年度评选中,新诗无一获奖,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

而举办多年的“五大诗歌节”可称得上台湾的年度文化盛事,在多个诗歌节中,“台北诗歌节”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活动最多,并且极富创意。

2017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十八届台北诗歌节举行,主题为“时代之眼,城市之光”,希望透过诗人之眼抓住时代精神,展现台北的城市文化之光。诗歌集包含13场讲座、4场演出以及2场跨领域诗行动。开幕的“诗演出”《心の镜——跨越语言的诗歌风景》,除诗歌朗诵外,邀集多位知名音乐家,以林亨泰、陈秀喜、詹冰等从日据时期到战后跨越语言写作的诗人为谱曲对象,透过音乐的形式,重新感受特定年代历史书写的艺术张力。 “诗讲座”有:尼日利亚诗人阿奇诺《爱的革命——诗与文化行动》、日本诗人平田俊子《写诗的空间》、越南诗人邓绅《越南的文学与美丽》等。意大利声音艺术家波赛堤的《声音诗工作坊暨演出:池与汤》,征约多位普通人扮演多种角色,运用不同语言,并巧妙调整为音乐的结构形式,此次塑造台湾社会的鲜活图景。



两位诗人

2017年是台湾诗歌日常的一年,也是非常的一年。1月18日罗门逝世;12月14日余光中离世。同为1928年出生的两位诗人的离去,是中国诗歌界的极大损失,两岸文学界以多种形式举行追思活动。

罗门,原名韩仁存,海南文昌人。被誉为台湾“现代诗的守护神”、“都市诗及战争诗的巨擘”。罗门一生痴迷诗歌并视其为宗教信仰,出版诗集《曙光》《旷野》《罗门诗选》等十余部,论著《现代人的悲剧精神与现代诗人》《我的诗国》等多部,结集《罗门创作大系》10卷。罗门的诗以现代气质和前卫精神著称。艺术上想象力超群,善于运用繁复意象之间的张力,采取象征、暗示等手法,传达出心灵与现实的碰撞,展现现代人的精神风貌,进而形成阳刚雄健、冷峻深邃的艺术风格。在内容上,强调人的心灵、生命和精神,主张诗和艺术是“美”和“精神深度”的结合,常常对时间、存在、生命、死亡、战争等主题进行哲学思考。如诗作《麦坚利堡》是关于战争与死亡的作品,而《第九日的底流》则是对生命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深层探索。

罗门是台湾“都市诗”写作的先驱者之一。“人类活在都市文明极度发达的环境中,除了忙于工作,忙于饮食,忙于找娱乐性的刺激,究竟还有几个人能面对‘心灵’两字,能向心灵的深处作探索?当内心空间失落,‘人’将在哪里飞与飞向哪里呢?”这是罗门的“都市观”。《都市之死》《都市的落幕式》《咖啡厅》《流浪人》等一系列作品,对都市文明既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又有深刻冷冽的批判,体现了罗门对现代文明的理性思考。同时,罗门建构出一套系统化诗学理论,其中,“存在主义式的悲剧精神”和“第三自然螺旋形架构”的诗学理论尤为引人关注。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一生从事诗、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诗风与文风多变,作品高产多样。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既深且远,遍及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世界。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武陵少年》《白玉苦瓜》《太阳点名》等20余部,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听听那冷雨》等30余部,评论集《掌上雨》《蓝墨水的下游》等多部,两度担任《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总编辑,著作合计70余种。

在余光中所有文类中,诗歌与散文创作成就最大。梁实秋赞其“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二”。在散文方面,余光中构建了自己的散文理论,提出了现代散文必须具备弹性、密度和质料三要素,注重整体气势,表现出力量、速度和运动的磅礴浩荡。其散文作品音节铿锵,语言华美,笔调随情景转移而多巧变,较多活化古典佳句,意境优美。余光中的诗歌讲究结构,多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意象的暗示表现主题。诗作多抒发悲悯情怀、对土地的热爱、对环保的关心以及对社会现象和历史文化的省思等,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其中,以故园之恋和文化乡愁书写最具特色。

2017年,余光中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诗集《守夜人》,是从他13本诗集和尚未集结的诗作中,精选85组诗作,英汉对照,堪称经典选本。除收录《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代表作,新增《江湖上》《大哉母爱》等14首诗作。余光中在《三版自序》中说:“这第三版该是最新的也是最后的《守夜人》了。”不料一语成谶。



诗学研究

2017年的台湾诗歌研究与诗学理论研究,除在台湾各种诗刊、学术刊物、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以及硕博论文外,还有多部诗学研究专著出版,从不同视角对台湾诗歌进行了学理阐释。

学者陈义芝《风格的诞生:现代诗人专题论稿》是一部关于台湾现代诗人风格研究的专论。从新诗的现代传承和典范意义出发,重点论述了余光中、周梦蝶、覃子豪、痖弦等诗人的个人风貌和总体成就;从代际更迭和诗学潮流演变视角入手,阐释了诗人杨牧、张错、席慕蓉、夏宇等的作品风格,展示台湾现代诗不同时区诗风发展及不同年代创作的意义。刘志宏的《诗,役:一九五O、一九六O年代台湾军旅诗歌空间书写》以“空间”概念切入,以战后军旅诗人洛夫、痖弦、商禽为考察对象,结合“诗歌”与“空间”关系的分析,为凝固的历史时间另辟一条新的思路,使其成为台湾第一部研究军旅诗歌空间书写的著述。杨宗翰的《异语:现代诗与文学史论》分为“文学史想象”和“现代诗异语”两卷,提出对台湾新诗史书写与叙述方式的一些个人化主张,包括文学历史回顾、现象剖析观察和诗歌意见表达,论述了余光中、洛夫、林燿德、罗智成等与“80后”新锐诗人的创作。学者萧萧的“新诗学三重奏”《空间新诗学》《物质新诗学》和《心灵新诗学》也是2017年台湾诗歌研究的重要收获。《空间新诗学》以商禽、痖弦、张默、林亨泰、隐地等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审视现代诗歌所书写的空间与视角、空间与情意之间的关系。诗意空间研究从具体的实物、实境入手,深入个人灵魂的隐蔽处、隐匿处和隐密处。《物质新诗学》从“物质”导入新诗学研究,解读了周梦蝶、郑愁予、白灵、杜十三、焦桐、詹澈等诗歌的文化审美意蕴。而《心灵新诗学》的研究范畴则须兼摄时间与空间,兼顾灵与物。

在台湾诗歌史料挖掘整理方面,《文讯》月刊贡献很大。2017年第1至6期开辟《风起云涌的七十年代:台湾现代诗社与诗刊》系列专题;第7至11期开辟《雨后的灿烂:台湾战后现代诗社与诗刊》系列专题;12期推出《无域时代·世纪之跨:台湾诗学季刊社25周年》专题。每期深度回顾一个诗社:《龙族》《风灯》《秋水》《阳光小集》《草根》《后浪》《月光光》《汉广》《掌门》《曼陀罗》《喷泉》和《台湾诗学季刊》。每个诗社的内容都由综论与回顾、今夕诗作、封面辑、座谈会记录几个板块构成,随后在纪州庵文学森林举办诗刊特展。《文讯》的“诗社与诗刊”专题带有总结回顾性质:就单个诗社而言,是其“小史”;从整体来看,就是台湾战后诗社和诗歌“简史”,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史料学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3 14:0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