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看待卡卡的微诗:《叙利亚》
文/玄荒
下面先读一下诗人卡卡文本:
《叙利亚》
作者:卡卡
3月21日,叙利亚
16名儿童放学途中遭遇空袭——
尸体
摆满卡车
父母悲伤下葬
本人【微评】:
首先,读完全诗,令人痛心疾首,这是我第一直观的感觉。这也是任何正常的人都会有的感觉。
其次,作为微诗,作为诗歌,这首是采用叙事法,直白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大家或多或少了解的事件——叙利亚正处于战斗状态中。战争之下的国家是什么样子,这里我就不说了。
因为,中国也曾有此劫难多年。
从文本表面看,作者仅仅只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事件——“3月21日,叙利亚/16名儿童放学途中遭遇空袭”;第二节,向我们以镜头的形式展现了空袭的严重后果——“尸体/摆满卡车”,紧接着是——“父母悲伤下葬”。语言简单,平白。作者以白描或镜头或新闻的表达方式写作,语言的表面没有参杂个人任何情感,文字是何等冷静啊。但是,作者真得没有渗入自己的情感吗?回答是否定的。首先,作者把这件事情写出来的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作者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
这首诗,运用了几个镜头。“叙利亚”是一个广角镜头,远处摄影;“16名儿童放学途中遭遇空袭”,镜头开始降低并拉近;“尸体/摆满卡车”,镜头开始聚焦,特写;“父母悲伤下葬”,镜头开始近距平拍。把这几组镜头组合在一起,这首诗就结束了。没有旁白,没有标注。甚至没有醒目的标题。但当下的“叙利亚”,应该是全世界的大标题了。
那么,我第一感觉到底悲痛什么呢?请看文本里所运用的文字,“儿童”、“放学”、“空袭”、“尸体”、“卡车”、“父母”,这些词汇交织在一起,像箭一样射向心脏。
一群上学的孩子,本是快乐的童年,却遭此横祸,令人泪目,谁之过呢?难道不令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人,深思吗?我们的孩子对于他们,该是多么的幸福了。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珍惜今天也是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吗?
那么,我为什么要把这首诗挑出来,单独作个评呢?
首先,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是诗歌吗?我也有这样的疑问。这些疑问,也是基于目前多数人对于诗歌的理解,或者叫看法与认知。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诗歌语言要有“诗眼”,要有亮眼的词汇,结尾要有提升等等。也就是表面要有很“诗性”的句子与词语。这首诗是完全不具备这些的,只是平铺直叙。
但读后为什么会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呢?这不仅是诗歌表面的力量,也是内在的力量。这与作者极简化的用语不无关系的。这与作者镜头式的表达不无关系的。
这首诗表面是痛的,内在呢?是令人思考的。叙利亚的今天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是融入于诗歌语言内部的,也是外延的,扩散性的。
但这首诗歌的表达是不是最好的呢?我想肯定不是的。但这种写法值得探讨与研究。诗歌到底是要表面的诗意,还是要内在的诗意,或是表面与内在的融合统一呢?
但依我个人的习诗经验,有时这样写是必须的,仿佛加入任何形容词都是一种减弱,一种淡化,一种缓冲,让诗歌的力量荡然无存了。但这种写法不讨巧,会被误认为不是诗歌,只是新闻报导。
个人认为,用这种纯粹叙事的手法,需注意的是要极度的简化,突出重点,去除旁枝末节,只留主干部分。要有远有近有特写有跳跃感,不带入任何个人表面情感,你只是旁观者。用白描写法。绘画上的白描是有粗有细有转承,粗中有细,细中有粗的,是有节奏感的一条活线,并不是一样粗细的死线。
当然,写诗难啊!写出一首大家都认可的好诗,尤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