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民间为伍——浅评张新泉先生的晚年诗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民间为伍

            
——浅评张新泉先生的晚年诗作


       《张新泉的诗》是四川诗人张新泉先生近期出版的诗集。打开其新著,即可看到其始终如一的诗歌主张:“向民间的事物俯首/亲近并珍惜他们/我的诗啊,你要终生/与之为伍”。与民间为伍,作为其诗歌写作的一种价值取向,无疑会对诗人诗作题材的选取、语言风格,以及书写的方式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诗歌题材的民间性
       民间,是与官方相对应的词语。从诗歌视角的角度上说,不外乎是向上或向下。向上,题材上多着眼于庙堂重器;向下,则多侧重于书写生活于身边的芸芸众生。
       任何诗歌的写作,均不会脱离诗人自身生活的背景。表现在诗歌题材的选取上,也是如此。张新泉先生有从事过搬运工、纤夫、铁匠、剧团乐手等职业的底层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如同纤绳深勒进肉里,因此所产生的痛感又绝非止于身体。身处低处,使他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民间的市井百态,也会使众多来自低处的歌哭,悄然植入他的骨头和呼吸。从其十年前已出版的《野水》、《人生在世》、《情歌为你而唱》、《宿命与微笑》、《鸟落民间》等诗集所写的题材上,即可见一斑。在其诗集《张新泉的诗》录入的新作中,诗歌题材上继续凸显着他所坚持的民间性诗歌特征。如《邛海之夜》、《刀语》、《锄禾日当午》、《卖鱼人找出的零钱》、《摔门的邻居》等等。也有变化,即对其退休后晚年生活状态的书写,在其新作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如《暮春的花朵》、《晚来安》、《与老为邻》、《如果衰老也有痛感》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诗歌题材的民间性,是仅就其诗作的整体特征而言。事实上,他的诗歌题材是十分广泛的。
       二、诗作语言的民间性
      诗作语言上的民间性,是就其诗作的好读易懂而言。在新诗写作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早期的大白话写作,到受翻译体的西方诗歌影响后语言上的佶屈聱牙,再到口语诗和书面语间的争吵不断等诸多变化。从张新泉先生数十年的大量诗作来看,似乎他并未过多受到上述变化及争论的影响,而是在诗作语言上始终保持着与民间为伍的特征。
       新泉先生的诗作语言多偏重于口语化。这里的“口语化”并非直白浅显的同义词,也有别于将生活中的口语直接入诗。当然,在其晚年诗作中,也有不少诗作采取的较为生活化的口语。笔者无意于评判所谓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孰是孰非,因二者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渗透的。其次,诗作的语言不过是用于传递个体生命体验的载体,事实上也不存在优劣之分。即如流传至今的诸多古代诗人的诗作,语言上也多为口语化的,但均无损于其诗作的艺术成就。反而,是使其得以传颂至今的重要因素。
       新泉先生诗作的语言,多介于书面语和生活化的口语之间。此种语言特征,使他的诗作呈现好读,也易于理解的特点。他着力于以口语为钻头,向生活的纵深处深度挖掘隐于其间的个体生命体验。同时,其晚年诗作的语言越发简洁和畅达。如其晚年间的下列诗作:

《如果衰老也有痛感》

白发与呻吟将同时疯长
皱纹和呼救会一起降临
语言无不散发着浓烈的药味
你甚至不敢久看
一条由白变黄的毛巾

如果衰老也有痛感
生命的跋涉,就是一个负伤的过程        化
抚慰过我们的爱与音乐
背过脸,变落英缤纷

《风又吹》

许多朝代都趴下了
尘世太脏,还得使劲吹
把众多纸做的冠冕吹破
送鳏夫寡妇入洞房
让不朽与永恒统统作废……

我含着的这缕风
是专门留给箫和埙的
天低云暗时,替一些人和事、唏嘘、流泪

       除上述外,新泉先生在其晚年的一些新作中更直接使用了诸如“暂住证”、 “嘚瑟”、“开裆裤”等耳熟能详的熟词,并延续了其以往诗作中常用的具有民间特色的冷幽默。以幽默之语入诗,又不失于内涵的深广度,这在笔者阅读视野内的当代诗人中,是尤为罕见的。选录《歇业时的时装店》一诗如下:

《歇业时的时装店》

老板,拍屁股走人时
想想几位裸模的感受
帮你站了多年橱窗,此刻
总该扔块布给她们,遮遮羞……

生意不做了,人还要做吧
小心猫儿吐你口水
喜鹊朝你扔石头

       这种变化,不仅使其诗作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更为平民化的特征,也验证了其终生与民间为伍的诗歌主张。
       三、诗作主题上的民间性
       与其诗作题材的民间性相对应,新泉先生晚年诗作的主题上也凸显着民间性的特征。他的诗作主题,既有对普通群体生存状态及命运的关注,也有对其晚年生活的人生感悟,以及对时弊的针砭之作。但见不到有围绕庙堂重器的讴歌体,或是醉心于与生活绝缘的方寸之地。在当下的诗歌写作环境中,后者更为常见。如新泉先生在《耳朵里长草的人》诗中所写:“身边的人和物/日日为冷硬唏嘘/耳朵里长草的人/不屑闲言碎语/只听翠,和绿。”以及在《刀语》一诗中所述:“世间油水多/锈已稀少/钝,是所有刀具/普遍的硬伤……”。其实,“钝”也可以说是当下诗歌最普遍的硬伤。
       新泉先生诗歌主题上的民间性,与其说是和其之前曲折的人生经历有关,毋宁说是诗人发自内心的自我选择。他的诗,根在民间。数十年间,其诗作的根系始终深扎于民间的土壤。诗作的主题也始终是指向民间的位置,他把这种结果称之为“近劳者咸”。故,有人说新泉先生是平民诗人,笔者以为是较为恰切的。
       新泉先生的诗作有着很多鲜明的特色,表达手法上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非我的一篇小文所能涵盖的。在本文中,我仅仅是就其晚年诗作中的民间性特征略谈一下自己浅薄的读后感受。挂一漏万之处,也敬请新泉先生及读者谅解。
       最后,以新泉先生《暮春的花朵》中的诗句作为本文的结尾:与民间为伍,“美过。爱过。无愧此生。”这位心系民间的诗人,也将会为民间所铭记。

2018/8/14 下午 初稿
2018/8/16 下午 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8-17 11:23 | 只看该作者
张新泉,1941年出生。初中辍学。做过苦力纤夫、码头搬运工、铁匠、剧团乐手、文工团创作员、地方刊物编辑。1984年后,历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编辑、编辑室主任,《星星》诗刊副主编、常务副主编、编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8-17 11:24 | 只看该作者
任何诗歌的写作,均不会脱离诗人自身生活的背景。表现在诗歌题材的选取上,也是如此。张新泉先生有从事过搬运工、纤夫、铁匠、剧团乐手等职业的底层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如同纤绳深勒进肉里,因此所产生的痛感又绝非止于身体。身处低处,使他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民间的市井百态,也会使众多来自低处的歌哭,悄然植入他的骨头和呼吸。

确实如此,有苦难的磨练,才能写出有力道的诗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13:43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8-17 11:24
任何诗歌的写作,均不会脱离诗人自身生活的背景。表现在诗歌题材的选取上,也是如此。张新泉先生有从事过搬 ...

谢谢支持,敬请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7 13:5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