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立世界地理诗歌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0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立世界地理诗歌赏析
                 
                          林巧儿
   

       近半年来, 诗人李立写了100多首游记诗,写于游览欧、美、亚和大洋洲及国内景点,颇具异质,审美方法独到,分别发表在《诗选刊》《诗歌月刊》《天涯》《绿风》《诗潮》和《南方日报》等刊物上。其细致其深刻其阔大直击要冲,一下震动了诗坛。我认为这些诗文属于国际性写作,李立的视野非一般开阔,纵横千里、洞鉴今古。能写出这么一大组视角各不相同的游记诗,同时兼具相当深度的,李立是唯一一个。诗人有着自己别致的审视角度、个性风格明显,显示出李立独特而深厚的观察、感悟、品鉴、追踪事物的能力,这有助于他综合、选材、构思、建设文本,这是他探索出的异于他人的审美路径,独树一帜。我非常赞赏李立先生高远的目光,锐意探索的勇气。
     这里主要选取、赏析四首诗:《巴黎圣母院》、《日内瓦联合国广场断腿的椅子》(简称椅子)、《梵蒂冈上空的鸽子》(简称鸽子)、《比萨斜塔》。李立的审美视角审美能力是独特而成熟的,他主要着墨于客观理性的诗写,有自己的切入角度,不同于一般诗人游欧美后的浅表写作或者人云亦云。李立先生游欧美,兼具见证者旁观者思考者身份,深入考察了解景点的背景、历史往来、文化内涵。当下的情况,以自己的运思,形成理性独特的审美视角。比如写梵蒂冈上空的鸽子、联合国断腿的椅子,细致性概括性意象并行,穿梭于昨天今天之间,从事物事件归结到哲理,穿越纵横,冷静克制,深层次挖掘审美客体的本相、核心,给大家带来一种超常性新奇性描写,客观呈现了西方社会的变迁。非常好地达至某种深度广度,使得诗歌涌动着一种力量,稳重大气开阔。李立先生是个胸有风云的诗人。
     其次,诗文点睛处在于人性写作。李立善于从日常入手,以诸多游客(包括一些中国诗人作家)惯常选取的景点引申开去,以人性仁爱为线引,运作成大手笔。落笔主要在从形而下的具象,穿梭到形而上的思辨,如《巴黎圣母院》《比萨斜塔》。他不是以大主题作为装饰,而是实打实的剖析,由具体的感性而达致理性的梳理,来一场人物对话、人事对话。细微处总是有着人性的关怀与肯定。如:敲钟人的出场、斜塔的坚韧内心,都有着对现实人伦的关注。如写作联合国门前的断椅,诗人立于世界性人道主义角度,对人性进行深度探索与辩证。这些游记诗纵目东西方,其实也是诗人心胸开阔,俯仰世界,推古及今,推人及己。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仍有局部战争的当今社会,表面上没有剧烈的冲突,其相关问题就是公平与道义,诗人以此大背景为切入口,但他并没有以教条僵化的观点,而是以表象呼唤人性的回归、正义的回归。今天,国内极少诗人触及这类家门外的国际性写作,李立是非常突出的一个。从感性审视事件至理性看待被“审”的对象----事件或事物,发现肯定真与善,以深刻的精神性思想性,精微的洞察力,以开放性的大我,深入“虎穴”,“引蛇出洞”,将西人的今古生态晒出来,直接与“亨廷顿”对话,以良心说话,为正义发声。体现出李立不一般的思想内涵与审美能力。
     再次,从文本看,李立先生的诗歌视野开阔,文学功底扎实,对诗歌有着独到的深刻理解,故而有自己别具一格的行文风格与诗写品性,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借助人们熟知的物象,他的诗文虚实间转换自然,简洁、流畅不生硬,善用隐喻,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红袍白袍是人的遮羞布、还是对神的忠诚,大理石雕刻的兽类与“在大堂上行走的动物”。文本没有繁杂的意象堆砌,感性的细节场面简明鲜活,理性的觉悟穿插其中,比如关于“断腿的椅子”,两条腿的人只剩一条腿、四条腿的椅子只剩三条腿,直白明了含义深刻。文风较为朴素精练,气韵贯通,有一定跳跃性,但并没有断层,也没有咬文爵字炫技。今天,诗人普遍急功近利,思想萎缩,写作不痛不痒,不少还是器官写作以吸引眼球博取名气,李立的写作踏实,平稳,接地气,容易走入读者内心。
      前两首诗《巴黎圣母院》《日内瓦广场断腿的椅子》充满人性的关怀,揭示人性,既是对世界也是对他人更是对自己。他把现象呈现出来,不管是真善美,还是丑恶,都很具质感,孰是孰非?读者稍加审视,就可以凭人类共通的普遍价值观就可以做出判断。面对一些新背景旧事物旧现象,诗人引导读者往深层次走:是什么?为什么?该怎么判定。作为或者不作为,读者自定。
     后两首具神性、侧重点仍然是人性。李立选定俗世的、非指定的、不特定、但真实存在的普通鸽子,以及世俗的、有名的、具体特定的斜塔,搭手成了诗歌的左右翼,对比性非常强烈。神耶?物耶?世界浩大,其实人类知之甚少,神性被用作弘扬人性的借口,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更多的时候,神成为一小撮人的道具。这里,诗人反其道而行之,借助神道之名,显扬人道之实,显扬善义。而诗人笔下的鸽子,其落地觅食的行为,既是神性向人性的回归,也是神性的自我去神秘化。
    《巴黎圣母院》中,诗人以观察者的身份靠近。历史上,西方不少人包括政治精英总是以上帝的子民自居,认为自身的文明尤其是道德水准方面高人一等,这里作者顺着小说的原型-----曾经的孤儿院----“巴黎圣母院”这一宗教救助所为线索。但是没有套用小说中从教职人员的伪善、敲钟人的盲从到人性的觉醒这些因素,而是以石刻禽兽、窗户透出的光,人的表情,侧面表现出西方社会中现代人的某些不快乐。诗人写到:“他们脸颊上,仿佛刻着苦楚和迷茫”。社会存有缺陷,人的很多正当欲望无法实现,上帝、上帝的使者也无法打救他们。
      诗文以圣母院的昨天、今天,延伸至基督教现状。人员分好几个级别,他们作为神的使者,时常行驶神的权利,要求所有教徒完全奉信上帝。但是今天,一些信徒,可以抛开国际法抛开联合国公约,自行其是。文本揭示了人类披着文明外衣的的内部分裂,头面人物的虚伪丑行,看出人类文明的巨大缺陷。慈善、救济、人道往往成为幌子。
      物质大大丰富、法律及社会保障措施大大进步的今天,“圣母院”与百年前相比,人权改善多了。但是人性的弱点,人类的某些痼疾是很难改掉的。一定程度上,“幽灵”还在人的近旁徘徊,“慈悲和善良”总是“离现实有一段落差”的。故此诗人将仍“那口钟”推向读者、推向民众。
    《日内瓦联合国广场断腿的椅子》中,诗人以缺了一条腿、失去平衡的椅子入手,以物喻事,突出生活的一些不平衡,带出了因失去一条腿而变成“三条腿”的人,诗人满怀悲悯仁慈。隐含着对战争的谴责、对伤害行为的谴责。
     众所周知,战争“冷酷无情”,破坏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践踏“人伦、尊严、幸福、家庭、生命”,人性被疯狂代替。二战结束以来,除局部有战争外,世界大部分地区经历了六十多年和平,许多人对战争已经麻木,这首诗无疑是一座警钟。
     后面一段含义深远,有力量爆发。还好,前面的铺垫基础够厚实,撑得起后面的巨大张力。第一个场景:游客争相与断腿椅子合影,让人狐疑,是灵魂觉醒了,时时提醒自己战争的可怕?还是麻木、不以为然,只是凑个热闹以椅子为景点照张相?很难否认第二个可能。接着,诗人以对立面的“一个三条腿的人”“远远的注视”、“波涛翻滚的眼神”为诗的另一个楔子,同时又是现实的镜子,照相者的镜子,这个景外之“景”,深受“起爆器、引信、炸药”之害的人,其实更应该是中心景点,人心中的景点。
     这两个场景犹如镜像,转化间是诗人对主、客观存在的观照、评判,对个体的审辨。这个审美过程有点复杂,但是更能显出诗人的功底。
   《梵蒂冈上空的鸽子》中, 这是一首很有讽刺意义的诗,鸽子本来是和平安详的象征,诗人给出的画面是:人性神性相互交缠。第一条线,明线:诗人以鸽子借喻教皇教义、被神化的宗教、以及教职人员,他们高居人间,控制信徒的思想,贩卖“神性是为了人性”的自家言论,目的其实就是为自己以及自己所在团体的利益。类似诸多党派政客公开打着各种主意、旗号,以神性的光鲜遮掩自己身上的人性弱点。他们不在意多数百姓的渴望,其实只是和平的生活,是安居乐业。
     第二条线,作者笔下的鸽子,身份具有两重性。第一重:鸽子是个符号,代表各种被神化、或者自我神化的事物与人即所谓神性。第二重,诗人 以诗句:“饥饿,让你回归人间,接受人民的喂养”等鸽子“食人间烟火”的行为----回归地面亲近人类,从而确定它是一只小小的鸽子,有着世俗的一般需求,进而撕掉其神秘的外衣。高高在上的某些物象也不过是普通人与事而已,被过分拔高,通过影响信众的思想,进而实现尊神者们自己的目的。
     当然,我更愿意将鸽子觅食行为理解为它的自我觉醒,理解为人性的正常回归,我认为这是诗人对现实的温热关怀而作出的深度安排。
《比萨斜塔》,这首诗像个纪录片。诗人把斜塔坚韧不拔的斗争史分为两面:以反面衬托正面,演示一段较量史。以拟人化手法,赋予著名的斜塔以人性,具有正向意义,以这样一个硬汉形象,借物喻人,借景物喻世事,从而跨越今古,这其实就是人类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坚韧活着的象征。多年不倒,彰显其强大的信念与内功,而这正是人性美,指点着人类跋涉前行。
     诗人还给出了反面镜头,即:这么多年来,那些多的恶劣干扰、纠缠打击,图谋消磨它的意志,如强弩般的“地中海的风”,身边的雨“夜以继日的挑衅”,这些颓废、惰性因素比照人类社会,就是人性的弱点。鉴于此,斜塔即使没办法做的十全十美,也要尽量坚持自我,做得更好,终于修炼成“一个城市的标志”。至此,诗人眼中的斜塔,作为客观个体,有着极致的美。
     斜塔的斗争史其实就是人类的进化史,“你”不可能使每一个人满意,但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清晰做人原则的人,内心永远充满正能量,先天出身不好与后天修炼成高德,并不相悖。李立的诗歌抑恶扬善,提升了斜塔立于世的美学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9-8 16:32 | 只看该作者
近半年来, 诗人李立写了100多首游记诗,写于游览欧、美、亚和大洋洲及国内景点,颇具异质,审美方法独到,分别发表在《诗选刊》《诗歌月刊》《天涯》《绿风》《诗潮》和《南方日报》等刊物上。其细致其深刻其阔大直击要冲,一下震动了诗坛。我认为这些诗文属于国际性写作,李立的视野非一般开阔,纵横千里、洞鉴今古。能写出这么一大组视角各不相同的游记诗,同时兼具相当深度的,李立是唯一一个。诗人有着自己别致的审视角度、个性风格明显,显示出李立独特而深厚的观察、感悟、品鉴、追踪事物的能力,这有助于他综合、选材、构思、建设文本,这是他探索出的异于他人的审美路径,独树一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9-8 16:33 | 只看该作者
评得酣畅、饱满,羡慕李诗友云游四方的经历,祝笔丰
(最好能附上评论中的几首诗歌,方便大家阅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9-16 08:07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9-8 16:33
评得酣畅、饱满,羡慕李诗友云游四方的经历,祝笔丰
(最好能附上评论中的几首诗歌,方便大家阅 ...

谢谢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8-9-16 08:09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9-8 16:32
近半年来, 诗人李立写了100多首游记诗,写于游览欧、美、亚和大洋洲及国内景点,颇具异质,审美方法独到 ...

本评原载《中国金融文化》2018年第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8-9-16 08:09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9-8 16:32
近半年来, 诗人李立写了100多首游记诗,写于游览欧、美、亚和大洋洲及国内景点,颇具异质,审美方法独到 ...

本评原载《中国金融文化》2018年第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4 11:0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