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治病又养生的心灵修复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1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梦也 于 2018-10-2 08:35 编辑

诗歌,治病又养生的心灵修复师
姚大鹏

  今天,我们在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里生息,在繁乱的车流人流中奔突,身处职场、行业,每一个人都在紧张地打拼,努力地维持生计,进而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理想与境遇之间往往存在巨大落差,遭受挫折、打击,甚至“屡战屡败”的司空见惯,这时,强烈的自尊便可能转化为自卑自弃,消极颓废,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上升,遇到社会急剧转型时,则表现出更多的困顿、焦虑,抑郁或浮躁。人们普遍地感到:世道转变太快,原来的价值观已经面目全非,心理压力大,不堪承受,因而出现心理异常,严重的还会导致极端事件。在青少年心理成长、成熟时期,在文化水准较高的人群中,越是显得突出。《 生命时报 》有一项针对13个国家、超过11000家企业的全球调查显示,58%的公司员工在过去两年工作压力有明显上升,中国86%的受调查员工表示工作压力过大,位居增幅榜首。
  调查表明,42%的中国员工认为公司对利润的关注导致工作压力增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必须保持良好的客户服务水平,占28%。大企业员工普遍感到的压力更大,数据显示,88%的大型企业员工声称压力有所上升。中国员工的压力增幅为何会位列第一呢?在金融寒冬尚未过去,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无疑让员工感到压力的束缚越来越沉重。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特聘压力管理专家郝滨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就他接触到的情况来看,近两年来,投资业、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压力增加非常明显。冲业绩的任务量和下滑的经济形势相矛盾,业绩增长的任务难以完成,员工们心力交瘁。此外,从广泛意义上讲,中国员工压力大也并不奇怪,已有调查表明,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压力更大,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人们需要加倍努力给自己编织一个“安全网”。
  长时间的压力会导致一系列的身心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头疼、消化道系统疾病等等,必须引起重视。郝滨说,我们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仍将延续的大环境,但对压力却并非束手无策。郝滨提醒道,企业应改变理念,关注员工压力问题,协助他们做好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并给员工做好压力测查。员工个人要学会观察自己的身心健康,焦虑、烦躁、腹泻、经常感冒等都可能昭示你处于压力状态,同时还要掌握一些对付压力的技术和知识。越来越多的人急切寻求“减压”、“突围”的途径,诗歌自然也成了排遣情绪、抚慰精神,医治心灵的一碗鸡汤,难怪在全国各类网上论坛空前清冷的现状下,诗歌论坛反而保持火爆的现象,这不能不让人认真的深思,现代医学已有人把它归为医疗手段,称之为“诗歌疗法”,不少国家医院还有“诗疗师”这个职业和岗位,不管这种流行和提法有多大的实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尝试已经在精神疗法上持续推开。有研究者指出: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诗歌的“药用价值”日渐凸显,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学家已经开始用诗歌来治疗心理疾病,因此,发掘我国传统诗词的“药用价值”,使之在心理健康中发挥更大的保健、治疗作用,是一种己被公认的有效方法。有一家书社收录并解读唐诗、宋词、元曲中的经典,推出了 “诗疗馆”丛书系列,旨在为现代人疲倦的心灵送上“心灵鸡汤”,为创造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特别是多年以来,被称作诵读疗法的作用机理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士共鸣。当诵读者的七情六欲,通过诗人之手得以描述时,诵读者仿佛找到了情感共鸣,找到了一种最有效的宣泄的途径。并已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在诗教中自然地传达了传统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智力教育和审美教育,对于创造社会和谐,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不可估量。以上社会实践提示我们,关于诗歌对于人的精神究竟具有怎样的重大作用,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诗歌具有调适精神的作用的共识,可以说与古今中外一脉相承。春秋时政治学家管仲说过:“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读杜甫的诗可以治病的说法也很流行,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到:“世传杜诗能除疟,此未必然,盖其辞意典雅,读之者悦然,不觉沉疴之去体也。”其实这后面一句话,分析因果关系,就承认了“能除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中也谈到了读诗的作用:“上可稗教化,舒之可以善天下,卷之可以善自身,可见作用很大。清代萧抡谓说:“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读书有所见作》。
      李漁也说:读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去除。”(《闲情偶寄》,这里书应含诗词类书),散文中有直接把诗当药来用的例证。清代《志异续编》记有:“白岩朱公患气痛(胃病),每当疾发时,取杜诗朗诵数首即止。习以为常,服药无是神效”。人们分析,“气痛原属气不舒畅所致,杜诗气象万千,“力能排天斡地、壮颜毅效色”,故读之令人气旺,气旺则不痛矣”。明代蒙学读物《龙文鞭影》记述杜甫自己以诗疗客疾:客有病疟者,甫曰:‘诵吾诗可疗之’,果然。陆游向一位“头风久未痊”的老汉推荐读自己的诗:“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说不用找川芎、白芷这些药了,读读我这诗就管用。苏轼有“诗词为醇酒,盎然熏四肢”之句,描述了创作或吟诵诗词时如饮醇酒佳酿,全身通泰的状态。
  西方心理学家说:诗歌“最接近人类灵魂”,美国的教授和英格兰一所大学的医生们研究认为:“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更能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 。我们只要冷静地分析便可以发现:经常性的诗词欣赏、吟诵、创作,对于调剂人的精神能起到实在的抚慰作用,这是客观的事实。从外在的表现形式看,诗歌富有音乐性的和节奏韵律,抑扬顿挫的诵读(一般阅读也基本相同),是眼、耳、口、脑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使人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达到相对平衡,从而把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据医学研究,这样诵读的好处,除了可以开发眼、耳、口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增大肺活量,促进脑血管和脑神经的运动。吟诗时,随着节律的起伏,声调的抑扬,人的呼吸均匀和缓,心情会变得平和宁静,身心得以放松,这就便于将内心郁积的气闷发泄出来,因而能收舒肝理气,调情达志,强身健体的功效。心理患者和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在这种对诗词的鉴赏审美体验中,情感可以由消极向积极方面过渡,达到心理保健与治疗的目的。
  欣赏或朗诵诗歌是审美享受,它对于身心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是在诗词节奏的律动中获得生理层次的愉悦,二是通过想象、联想等心理作用,从意象、意境等深层的感受中获得精神层次的提高。欣赏吟诵诗词,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就会欣赏到作者营造的优美的意境,沟通读者、诗人的心理感受,进而进行更高层面的思考,感性、理性得到高度统一,使心灵得到升华。所以人们认为:诗歌能有效地抗拒心灵的衰老和生命激情的消退。通过认同、净化和领悟,消除各种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相对于药物的使用,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心理治疗方法。在诗歌的“快乐疗法”中有“笔耕疗法” 。古人早就体会到:闲不好打发——“闲愁最苦”。实践表明,笔耕不辍能填满人们无所事事的时间和空虚的心理时段。很多人离开热闹的政坛、职场、紧张的军营等体制氛围,转入休闲状态,会有强烈的失落感,而依赖学习和创作诗歌度过适应期,便是一条营卫心理的应急途径。笔杆一握,万念俱消,意志转移到另一个空灵的世界,心胸就会开阔,精神也就随之愉悦,进而达到心理平衡。同时,看到自己的耕耘有了收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又有另一种成就感,无疑丰富了个人内心世界。要创作就必须学习,学习就必须全身心的投入,投入就会专注,对文化知识的专注是抚慰不平心灵的最好方式。可以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沉静,一种纾解,它用积极的、有益的专注,化解了对某些负面事物、负面情绪的专注,使人从不良情绪的氛围中及时解脱出来。
  诗歌比其他文学样式更显灵性、自由、纯粹,也最适合承载激动之余的情感。毛泽东说他革命战争年代的许多诗歌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可以想见,作为高度紧张运筹帷幄的总策划、总指挥,戎马倥偬,对于形势的变幻,战争的胜败,总时时会有复杂的感觉激荡胸间,在不能尽与人言的时候,诗歌就是最好的抒发方式,诗歌篇章大小任意,尺幅千里,在脑海中能深刻储存,是一种信手拈来的便捷工具。所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不到长城非好汉”、“三军过后尽开颜”等诗句如高山流水,自然流淌出来。王阳明在领命往南赣平乱时,作“龙江留别”诗卷送给为之饯行的大司马乔白严等友好:“谪乡还日是多余,长拟云山信所如。岂谓尚悬苍水佩,无端又领紫泥书……”把不便言说的思想感情通过诗句委婉地传达给朋友,作了得体的交流。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立志“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四十二岁接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兴奋得手舞足蹈,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红楼梦》写贾府一边为宝玉举行婚礼,一边黛玉在抑郁中咽气:“香风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这些喜极悲极之词,把主人翁或作者激动的情绪充分释放出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刘禹锡,对于情感丰富又具有诗素养的人,眼前景、心中事便极容易幻化为美妙的诗句。
  自古诗人多豪言:“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诚然,诗歌在很多时候在为人们洗心解气。如诗仙李白,在长安经历三年政治生活,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他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响亮呼喊。面对政治铁幕,一声文字的呼喊就是自己的精神胜利。诗歌为人们心灵对话提供渠道,无论是“泪眼问花”欧阳修,还是“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都是人间情感交流不畅时的另类交流,当主人翁“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时,也会是在与大自然亲切对话,在这种特殊的交流中,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有了着落。
  长期接触诗歌,在学习和创作中会与古人、今人中的许多作者谋面,通过作品对他们(特别是有普遍影响的名人)的人生际遇、苦乐忧患有深刻地了解,自然会与自身的遭际相比较,会自然地把它放到人类情感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回望“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千古英雄,人们会正确地衡量自身,正确的认识人生价值,找到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这种比较效应呈现积极的作用,可以稀释自己现实的苦痛、困惑,维护心灵的平和,裨益身心。
  现在请大家欣赏一首名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听这首著名的诗的时候,一定会有同感:“哇,我好像也回到了中学校园!”我的校园是多么温暖!”校园里有敬爱的老师,有亲爱的同学。但是,人生并不总是那么顺利的。你不可能永远待在校园,你必须进入社会,感受生活的重重压力和艰难,四面对无助无望,唯一可以藉心寻的补品,就是自己热爱的诗歌可以构筑理想的彼岸。
  我们虽然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又总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读陆游的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自觉有生之年看不到安定和平,不免绝望,而用诗句营造希望,把自己看不到的结果放到了儿辈身上,便得到了实在的安慰。陈毅元帅写道:“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那种直捣黄龙府的壮志,那种必胜的英雄气概,一旦付诸诗句,便使诗人的心胸获得极大的解放,也使革命者、读者备受鼓舞。
  聂绀弩在失去人身自由的漫长日子里,一直坚持创作诗词,《推磨》中有“把坏心思磨粉碎,到新天地作环游”,面对惩罚性的劳役,诗人如入茫茫暗夜,看不到光明自由,自己并没有解脱的能力,只有凭空设计一个乌托邦,企望可以到哪里去一展身心,这看似望梅止渴,阿Q精神,实质上它仍然是智者在逆境中的自我保护,是人生的大智慧。事实上,在人生某些当口,“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美好的憧憬和积极乐观的信念,会帮助人们渡过难关,这些理念形诸文字,它便成为一面旗帜,会使人时时自我警醒。有了自己的心灵彼岸,我们的理想、诉求就有了依归,就容易实现常说的“排遣”、“转移”和“超脱”。
诗歌创作互动,帮助人们实现人格升华。我们都知到诗歌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形式,“是想象的精灵”。它从现实中抽象出来,和每个人眼前的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进入诗词,人们自然会超然物外,脱离现实生活中那些实实在在的物事的羁绊,心理层面到达一个相对空灵的境界,这种升华是很微妙的,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感情的表现,郭沫若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感情的激荡是外感于物的结果,诗是情和物交互感应的产物,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它保留了想像的空间,保留了童贞的心灵,保留了童话般的意境,保留了温热的乃至震撼心灵的回声。常识告诉我们,情绪必须得到宣泄,负面的情绪尤其要宣泄出来。而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通过更敏锐的感受,用适当的文字发散热忱,在孜孜矻矻的雕琢中,把各种强烈的感受、亢奋的情绪散发出来,这种过程对于身心两方面都具有摧枯拉朽的作用。因而诗“是我们生活中的精细部分,它扩展、净化、提炼我们的心灵,它提高整个人生。”(英 赫兹里特《时代精神》)。黑格尔指出:“诗人必须从内心外表两个方面去认识人类生活,把广阔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对他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使他们深刻化和明朗化”,必须“以巡视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自由眼光去临高俯视”。
  自古文坛便有读檄愈头风,如诵读诗歌可疟疾的说法,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中说:“世传杜诗能除疟,此未必然,盖其辞典雅,读之者脱然,不觉沉疴之去体也。”胡仔不失为一位古代的心身医学家。他从语言文字可以调节心境、宣泄情绪的角度,解释了读诗忘病和志的医理。宋代精通医药学的大诗人陆游,曾对一位患头风向他求药的老者说:“不必更求芎芷药,吾诗读者罢自醒然。”读诗比川芎白芷等除风定痛的药品更具有醒脑宁神的疗效。诗人将“诗歌疗法”阐释得何等绝妙生动!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中载一则医案说:白岩朱公气痛,每当疾发时,取杜诗朗诵数首即止。书中分析说,“取所爱读之,则心恬神适,疾不觉自忘。”读诗是修养心灵、健美精神的自然疗法,是沉湎于美读后的陶冶情操排遣情绪的心理治疗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2 20:2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