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厦门诗歌曾在全国传诵 一代诗人依旧写诗者已寥寥无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6 0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厦门诗歌曾在全国传诵  一代诗人依旧写诗者已寥寥无几

龚小莞

  今晚,第三届中国诗歌节在厦门开幕,国内外众多著名诗人和学者相聚鹭岛,共论诗歌。
  厦门诗人群体曾经名噪一时,其崛起和辉煌时期,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知青诗人为代表。一个层面以陈志铭为代表,包括林培堂、朱家麟、刘瑞光 、陈元麟、林祁、卢建端、陈仲义、谢春池等,作品经常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另一个层面以舒婷为代表,很多具有真情实感的诗作在知青当中流传,后来在国内影响巨大。
  1966年至1971年“文革”期间,全国原来的文学期刊都被取缔,文学基本荒芜。直到1972年全国各地开始兴办刊物,1973年《福建文艺》复刊,后来《福建日报》副刊《武夷山下》也恢复。有了文学阵地后,诗歌重新开始出现,厦门也迎来了诗歌蓬勃发展的时期。
  如今坚持写诗只有陈志铭和谢春池,且仅限于自娱自乐
  《福建文艺》复刊后,每一期都有厦门知青作家的作品,而且以诗歌为主,《福建日报》副刊《武夷山下》也经常大半版甚至整版刊登厦门知青的诗歌作品。
  据著名知青作家、诗人谢春池介绍,福建文学刊物复刊后,厦门的诗人既有“文革”前就写诗的,如王尚政、碧沛、洪泓、刘溪杰等,也有许多后起之秀,绝大多数是上山下乡的知青,他们成就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知青文学。
  上世纪70年代厦门的知青诗人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以陈志铭为代表,包括林培堂、朱家麟、刘瑞光、陈元麟、林祁、卢建端、陈仲义、谢春池等,作品经常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另一个层面以舒婷为代表,舒婷当时是地下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很多具有真情实感的诗作在知青当中流传,但是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没有发表。这两个层面的诗人经常在一起交流,他们的诗歌都给当时急需精神养分和文学养分的人提供了食粮。
  上世纪70年代,厦门的整个诗人群体在福建非常引人注目。《福建文艺》复刊后,每一期都有厦门知青作家的作品,而且以诗歌为主,《福建日报》副刊《武夷山下》也经常大半版甚至整版刊登厦门知青的诗歌作品。1973年,陈志铭将自己的诗稿《唱支山歌给党听》寄给福建人民出版社。同年8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诗集《闽山朝霞红》,其中收录了陈志铭的10首诗,几乎占据全书诗歌的四分之一。这本诗集发行20000册,且被摆在显要的位置上销售。这是上山下乡高潮后福建文学界推出的第一本诗集,关注度非常高,大部分福建知青都读过这本诗集,诗歌成了他们心灵的慰藉。有许多文学爱好者抄写陈志铭的诗歌,还有很多人心中的诗歌情结被唤醒,后来走上文学道路。当年那群诗人中,如今仍坚持写诗的只剩陈志铭和谢春池。“写诗就像谈恋爱,缘分尽了只能分手”。厦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原办公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志铭已退休,他仍然喜欢写诗,但基本限于自娱自乐,极少投稿。
  那首《致橡树》流传三十年
  舒婷创造了美丽的忧伤,她的声音代表了黑夜刚刚过去,曙光悄悄来临的蜕变期中国人复杂的心理和情绪。
  1979年,《诗刊》3次发表舒婷的诗作,厦门知青的诗开始从福建闻名走向全国瞩目。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在福州举办“新诗创作讨论会”,一场“朦胧诗大争论”围绕舒婷的诗歌展开并很快波及全国,全国的目光焦点都集中到了福建。在大争论期间,《福建文艺》的订阅量也随之大增。
  舒婷被认为是“划时代”的,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是突出的。北京大学教授谢冕这样评价:“……她把当代中国人理想失落之后的感伤心境表现得非常充分。因为企望与追求而不能如愿,舒婷创造了美丽的忧伤。她的声音代表了黑夜刚刚过去、曙光悄悄来临的蜕变期中国人复杂的心理和情绪。”
  舒婷的诗更是影响了几代人。上世纪80年代全民读舒婷,无数大学生、文学青年受到了她的影响,这种影响直至今日也没有消失。谢春池在他的《寻找那棵橡树》一文中提及这样一件往事:上世纪80年代初某年某个季节,女诗人舒婷途径武汉放舟三峡,遇上一群女研究生。这些女研究生的感情生活多不如意,她们都读过舒婷的诗歌《致橡树》,便问她:“我们没有找到爱情,橡树在哪里?”舒婷被触动,陷入思索,此行使她写出又一首名噪一时的诗篇《神女峰》。
  诗评家把《致橡树》当成“文革”结束时期诗歌界的“人权宣言”。这首诗中闪烁着人性、人道和爱的辉光,直至今天仍备受读者的喜爱。谢春池说,当年舒婷的许多诗歌被传抄、朗诵、入集、翻译,《致橡树》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据他回忆,有数不清的恋爱中男女,把《致橡树》当作信物相互赠送。在多少人的结婚仪式上,《致橡树》被深情朗诵。还有多少人把《致橡树》录制成盒带,好几家电台向听众播放这首诗。此外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致橡树》入选大学中文系的课外阅读选本,后来入选《大学语文》,成了大学生必修的文学名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舒婷的诗成为大学生、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热门选题。上世纪90年代之后又入选中学语文课文,影响更为深入和广泛,“一首诗自问世以来,30年间一直为千千万万的读者深深喜爱,久久珍藏,常常阅读,这种现象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
       (厦门网   http://www.xmnn.cn   2011-10-15 15: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10-31 11:5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11-8 12:2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12-10 12:0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2-31 21:25 | 只看该作者
舒婷的诗我也很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5 13:4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