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46|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所为的诗和无所为的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所为的诗和无所为的诗

——答安徽小说评书广播专访



访问者:安徽小说评书广播主持人王佩玉
受访者:韩庆成(作家、诗人)

1、您是怎样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的?

答:我第一本诗集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我的祖母”。我从小跟祖母长大,走上文学(诗歌)道路也与我的祖母有关。
读幼儿班起,祖母就一心要我好好读书,说只有读书长大了才有出息。我至今记得,大约读初二时,祖母带我到大伯家玩,我在大伯家看到一本破旧的书,已经没有封面,内页也缺了不少,繁体字,竖排的那种,我一看,就被迷住了,喊吃饭我也仿佛没听见。祖母见我喜欢这本书,就说你带回去慢慢看吧。
这本书名叫《水浒》。如果一定要为我走上文学道路找一个契机的话,应该就是这本残缺不全的古典小说。我上初二那年文革刚刚结束,文学书籍极度缺乏,这本旧书我反复看了几遍,很多章节都能背下来。初二放寒假前班里搞了个晚会,学校很多老师参加,班主任给我一本《水浒》让我讲,我把书放到一边,凭记忆讲了书中的一回。通过这个晚会,一些老师认识了我,后来放学后,很多同学要我讲《水浒》。
班主任是我的语文老师,名叫郑有州,他业余时间喜爱写剧本,我家乡的地方戏,皖南花鼓戏,写好带到班上念并唱给我们听。他戏中的唱词,加上课本里很少的诗词,是我最早的诗歌启蒙。他的鼓励和辅导让我的语文成绩在初中时一直是年级里最好的。祖母那时在街上卖菜(我家是菜农),她常常把辛苦挣的钱给我买文学书,上高中后,一些文学名著得到重新出版,如横排的《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些古典名著,《青春之歌》、《吕梁英雄传》这些当代作品,普希金、拜伦、雪莱、泰戈尔等外国诗人的诗集,还有唐诗宋词的多种选本,这些文学书籍让我语文成绩的优势一直保持到高中,高一我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高二,我开始偷偷写小说,导致高考时除了语文、政治,其它课都不及格。1981年夏天,我带着一个当作家的梦想回到农村。写了4年以后,1985年,我在《当代诗歌》月刊发表了3首处女作。

2、诗歌有着怎样的魅力?

我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评论,一度还写过报告文学,我的第一本书,就是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桂冠与荆棘》。但我写的最多、发表最多的,还是诗歌。
诗歌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有人说诗歌是一生的情人,有人说诗歌是一种毒,也有人说诗歌是诗人的敌人。它们形象地诠释了诗歌魅力的几个层面:迷恋、沉湎、对峙与胶着。
就我而言,诗歌更像是一种病毒状态,它已深入到细胞。
我想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些诗人朋友,也包括我自己,都曾经因为生计或其他原因离弃诗歌,有的几年,有的十几年甚至更长,但网络普及以后,他们又纷纷回来了,又像年轻时那样重新迷上了诗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不乏经商成功的人士,他们没有被丰富的物质生活迷惑,反而甘愿守在电脑前读诗、写诗,进行诗歌活动。做一个通俗的比喻,与青春貌美的少女相比,诗歌的魅力更持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不是开始厌倦,而是更难舍弃。

3、您诗歌的特色?

我的诗歌创作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贯穿整个八十年代,1981年写诗,1989年末基本停笔,随后开始漂泊、闯荡、经商,长达20多年。第二个阶段从2011年开始,因为在网络上发现了过去诗友办的一个诗歌论坛,一下子被唤醒并重新写诗。
这两个阶段,诗歌的特色是不一样的。八十年代写的基本都是抒情诗,特色就是抒情,抒发对家乡、亲人、恋人的爱,都是真情的流露。今天回头再读这些诗歌,能够看到一段心灵和感情的行走轨迹。这些诗歌中的一部分,构成了我的第一本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
2011年以后,随着阅历的增加,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有了变化。与第一个阶段相比,今天我关注的已经不再是一己之情,而是关注更多的人,以及我们所处社会的变革。这可能与一些诗人的经历相反,如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他年轻时积极干预现实,参与团结工会的活动,但后来,他的诗歌观念发生改变。有人据此否定诗人直接干预现实的行为,但他们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一点:在扎加耶夫斯基改变他的诗歌观念之前,波兰的极权政治已经终结。因此,我认为,诗歌作为广义舆论的一部分,与其它因素一起,对现实的干预已经起到并将继续起到“改变”的作用。我感到迷惑的是,在我们这个有士大夫精神传统的国度,在人的权利时时受到侵害的时代,一些诗人对诗歌的这一社会功能却不以为然。因此,2011年5月,在接受民刊《滴撒诗歌》专访的时候,我提出了诗歌应当干预时事的主张。在时事中,用诗歌发出自己的声音,用诗歌介入社会进步的进程,用诗歌鞭挞现实中的黑暗,这是我今天诗歌的主要追求。

4、谈谈您的一首诗,创作中有哪些故事?

就谈我的一首短诗吧,题目叫《中秋夜》,3段,9行,我念一下:
中秋夜是一分为二的
一半在白昼之前
另一半在白昼之后

明白这个真相前
我一直把白昼之后的夜晚
当做中秋夜的全部

为一个错误
很多人
在用一生的圆满修补
这首诗写于去年中秋节的午夜。那时候,我刚刚建好中国诗歌流派网,中国诗歌流派网是我协助著名诗评家徐敬亚老师创办的。网站的建设和维护是一件相当耗时的工作,每天晚上我都要忙到后半夜,现在也基本是这样。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每年中秋节,尽管不太喜欢吃月饼,但都要买一点,因为家人在外地,没人提醒我,忙到夜里1点多,我才想起月饼。此时明月当空,我从书房来到阳台,边赏月,边吃月饼。吃着吃着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现在还是中秋节吗?如果按照习惯,天还没亮,或许还算中秋夜吧。但按照时间,现在已经是13号的凌晨了,而中秋节是12号。接着我又想,如果现在已不是中秋夜,那中秋夜的另一半到哪里去了?我恍然大悟,中秋夜在11号的子夜过后,其实已经静悄悄的来了,但我们何曾意识到那就是中秋夜呢?即使不是所有人没有意识到,也至少是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
这首诗告诉了读者一个真相,中秋夜是一分为二的,一半在白天的前面,我们大都在昏昏大睡。另一半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中秋之夜,这个夜晚其实只是一半,但我们却把它当成了全部。
赤峰学院汉文系教授张无为先生对这首诗有一个简短的评语:“新视角!诗眼在尾节。比我的《中秋月》独到。”张教授是学者、诗人和诗评家,他说《中秋夜》比《中秋月》怎么样当然是谦虚的说法,但按他一贯的严谨,他对《中秋夜》特点的把握是准确的,这个特点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新视角。有新视角,才会有新发现,这个新发现就是诗的第一段。第二是诗眼在结尾。就像绘画有画龙点睛的说法一样,一首诗,也有诗眼。诗眼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就是作者通过现象爆发出的思想火花,是整诗的点睛之笔或者说打动读者的地方。《中秋夜》的前两段是描述现象,如果没有后一段诗眼,就相当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没说一句话就走了,他为什么要写这个字,随下面的人怎么去理解。虽然现在有诗人提倡这样写诗,但我总觉得这是诗人的缺位或逃避。第三是独到。这是针对整诗而言的。新诗写了快100年了,古体诗从《诗经》算起已经3000年了,一首诗要有独到之处确实很难。不容否认,很多诗人的作品都是在重复前人的东西,包括我在内。我前两天与几位诗人闲谈时曾说,诗人百分之九十九的诗歌都是模仿,如果剩下的百分之一是创造,就可以说是个成功的诗人了。
我想进一步谈谈诗的第三段。
先看第一句:为一个错误。请注意,我用了错误这个词,而不是疏忽。因为从表象上看,用疏忽是更准确的。第二句,很多人。不是少数人,也不是全部的人。第三句,在用一生的圆满修补。是用一生修补,是用圆满修补,也就是说虽然你也许每年都与家人合家团聚,但你这一生都称不上圆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圆满在用于修补一个错误。写到这里,诗中的一些表象已经变为意象,如白昼、夜晚、圆满、错误,都有了隐喻和象征的意义。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个错误是谁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前面说到的习惯,也可以延伸为传统,与这个错误的产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既然是很多人而不是全体人在为错误修补,那么就应该有人知道这个错误,比如2011年中秋节以后的我。但必然还有更早的,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些更早的人与这个错误的制造或者延续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等。讲到这里,读者也许已经发现,《中秋夜》已从表象描述的层面进入到人文反思的层面。诗中的“很多人”确实应该反思,应该在“真相”面前觉醒。否则,我们就仍然停留在北岛七八十年代的诗句所描述的状态:“我们不是无辜的/早已和镜子中的历史成为/同谋……”
安徽诗人沈天鸿曾经给现代诗下过这样的定义:“反抒情或思考”(我认为用和更准确)。反抒情现在通常称为冷抒情,这是现代诗区别于抒情诗的一个标志。而思考是现代诗的第一性征。现代诗的思考不同于之前的诗歌(因为抒情诗也有思考),它是哲学性质的,它直接指向人的存在与生存。《中秋夜》就是从本质上揭示了人的某种生存状态。

5、怎么寻找创作诗歌的灵感?

这个问题我想简单回答两点,第一,灵感是找不到的,它该来的时候会来,它不想来的时候你找也没用。第二,灵感什么时候该来呢?我的体会是要在生活中带着干预的思想去观察。在新媒体时代,要借助新媒体了解社会的真相,要用心而不是眼睛来关注每天发生的事情,要站到事件中遭受不公正对待的公民中间而不是仅仅围观。俗话说愤怒出诗人,当你有干预冲动的时候,我想,灵感就该来了。
今天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诗写是克服灵感的过程,并有意识地把一些非诗的语言、材料带进诗中,让词语呼吸(词语呼吸并不是什么新观念,法国诗人保罗·克罗岱尔早就有过阐述)。我读过这种观念指导下产生的诗歌,作品应当说不错,但我在诗中也发现了明显是由灵感带来的句子。

6、请谈谈诗歌的美?

在一个观念五花八门、概念层出不穷的诗歌现状下谈美是比较困难的,重复前人对美的描述也没有多少意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一定在变化之中,或者说,变化,就是永恒的美。

7、怎么看待当今诗歌创作?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久前,我在安徽大学做讲座时谈了新媒体和新诗大众化的问题,探讨了新媒体崛起以后对新诗可能带来的革命性影响。现在,就这个机会,我想简要谈谈新诗的现状。
今天的新诗,主要由现代诗和后现代诗组成。现代诗讲思考、理性,后现代诗则反对这些,反对诸如崇高、伟大、真理、主体、中心、本质、必然、意义等等以前我们所认为的具有最高或最后价值的东西,而强调消解。仔细了解后现代以后,你会发现它也不是什么新东西,相同或相似的观点中国古代早就有人表述过,如东周时期老子的“无为而治”,东汉时期牟子的“自然而然”等。
这是从全局看。
从语言艺术角度看,口语诗占据了当今诗歌的主流地位,晦涩诗、抒情诗和口水诗也同时存在。
口语诗能成为主流,主要原因是相对来说容易写(虽然写好也不容易),读者愿意看(因为容易看懂,不费脑筋)。好的口语诗能带给读者直接的愉悦或冲击,在新媒体时代,作者和读者能充分利用零散化、碎片化的时间,快速写作、传播、阅读、互动,从而加速新诗的大众化步伐。
我个人非常注重诗歌的功能性,虽然我同时认为功能性不是诗歌的全部。从功能性的角度看,当今诗歌只有两种:有所为的诗和无所为的诗。这个“为”,我界定为干预,即对时事的干预。也有诗人界定为介入、批判、警世、真相,如南鸥、周瑟瑟、李飞骏、梁雪波等。发轫于安徽芜湖的中产阶级诗歌,其代表诗人白鸦、北魏和诗评家杨四平,也曾提出过干预的观点。

8、对80、90后诗歌爱好者有哪些期待?

中国诗歌流派网活跃着很多80后、90后诗人,我们有个栏目就叫“八零后苑”,还有一个合作栏目叫“90后诗歌巡礼”。在我主持的《诗歌月刊》“E网诗选”栏目,几乎每期都把80后和90后诗人的作品放在首位。应该说,80后诗人已经非常成熟了,他们既继承了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的优点,也有自己这一代的探索和创造。80后已成为诗坛的中坚力量,我期待他们能充分认识新媒体的价值,推动诗歌的大众化。90后诗人是中国诗坛的新生代,他们出生在网络普及的时代,他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方式与我们年轻时完全不同,他们更有能力具备诗人必须的自由精神、开放思想和创新意识。因此,我期待他们能够写出体现这些特点的优秀作品,并且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诗歌,应当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根据访谈提纲和现场问答整理。访谈时间:2012年11月1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2-5 15:07 | 只看该作者
坐沙发来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12-5 15:24 | 只看该作者
文学寻根,看来一个人第一次读过的书将如文学的基因一样根植于一个人的全身。你从《水浒》开始,文学多义气和豪气;我第一次读过的是《西游记》,记得是在在初中学校围墙外无意中捡到并利用暑假读完的,所以我后来爱上了写科幻和童话(虽然也发过100来篇、集,但没有结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12-5 15:25 | 只看该作者
在一个诗人的笔下,有所为与无所为都是可能的。诗歌更多是有感而发,天意君须会,人间要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2-5 15:27 | 只看该作者
有所为,有所不为
诗眼,创造,变化{:soso_e163:}{:soso_e176:}{:soso_e1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2-5 17:53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有所为”!
叙述实在而又深入——
读这个帖子了解了一点韩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2-5 20:25 | 只看该作者
观当今诗坛趋势,了解诗坛状况。诗歌在某些时候是应该有担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12-5 20:50 | 只看该作者
赏读,学习!{:soso_e17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12-5 20:54 | 只看该作者
诗歌,应当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2-5 21:01 | 只看该作者
诗歌,应当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看来老赵和我“心有灵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7 11:2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