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3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荒原、艾略特和四个四重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2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潘建设 于 2011-11-12 21:02 编辑

  
  荒原

  有些版本,由于翻译得不够精确,给解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中裘小龙的版本语言上更为凝练,也更为技巧化,但不如赵罗蕤翻译的平实、精确和意义传达的明朗。译诗者个人的状态造就了译作的状态。这种译作的状态对于原作的状态是一种遮蔽。在这里,我选择赵萝蕤的版本进行解说。
  死者丧礼:总的哀悼。听话人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丧失自我出卖了自己,这样,听话人便丧失了对照的影子。自己也一样。同样虚伪。解读中我们必须唤起自我内心的深刻体验才能对作品内在的联系进行把握,我们必须知道,一切的解读都和自己对这个世界总体经验的把握有关,我们的经验通过和诗人描述的经验进行重合,以期达到默契,这中间必须要有读者自己的再创造,也可以说,我们必须通过自我的再创造才能获得一个自我的完整的世界。这也是艾略特在诗中所述“各人在自己的监狱里,各人守着一座监狱”通过与“世外传来的声音”使我们重生。这一章的起始处,诗人描述了自己和恋人玛丽在一起时的愉快情景。“玛丽,牢牢揪住,我们就往下冲,在山上,那里你觉得自由。”然而好景不长,诗人在真实的愉快背后,却心存绝望,因为现实不得让人安心,“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连那最平凡的生活都暗含着恐惧。因为“什么树根在抓紧,什么树根在从这乱石堆长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偶然性,那些内在的微小的看不见的东西处处存在着危险,会破坏表面的平衡。这也暗示着自己和恋人关系的转变。
  一年前她还是“风信子女郎”美丽、浪漫、爱幻想,现在呢,她“臂膀抱满,头发湿漉”可是对象却不是自己,我看到了一片“荒凉而空虚的大海”。可是这“最有智慧的女人”是不是嘲讽呢?正是女人在世俗之中的“善变”导致了一个勇敢的“腓尼基水手”的淹死。当然我自己也学会了善变,我和她都不是“那被绞死的人”,所以我没有找到,那种至高无上的忠诚消失到哪里去了呢?忠诚变成了必须小心翼翼,否则自己可能身败名裂。诗人感叹一切都是虚无,并无“实体的城”,就像灾难对人的毁灭一样,人和水中的鱼并不两样,消亡就像是大自然短促的叹息。正因为害怕死亡,人人都盯住自己的脚前。教堂,我看见了一个熟人“斯代真”,这个人从前是我和一起的,现在却埋在花园里,他还能发芽和开花吗?显然不可能,诗人又气又恼,骂他是虚伪的读者,可是我和他还不是一样,我们都逝去了美好,都一样。死者葬礼,是一次爱情的葬礼,一次朋友的葬礼,一次自己的葬礼,一次死亡的葬礼。为那些在人生的战斗中牺牲掉的人所举行的一次葬礼。这一章通过极冷静的叙述,表述了诗人心中的难言之痛、麻木,弥漫着空幻和虚无的悲哀。
  对弈:首先描述了一位端庄华丽的贵妇人,这位贵妇人珠光宝气,凝脂溢香。然而这样的生活并不让人满足,由于服役的丈夫不在家,由于自己的背叛,让自己感到迷惘沉寂空虚,甚至是放纵。“我的精神很坏。是的,坏。陪着我,跟我说话”,然而,我说“快些吧,埃尔伯特不久就要回来”。里面充满偷情时的打情骂俏,我说“你不让他痛快,有的是别人”, 她却说“那我知道该感谢谁了”并瞪了我一眼。“请快些吧,明天见”通过不停的催促,终于他们在偷情之后分手。诗人通过偷情,更加看透了有关忠贞的种种谎言以及生活的无奈,有情人既要世俗又要超脱的双重矛盾。
  火诫:精神的煎熬和斗争。火诫,意味着真理的昭示。“我”心目中的仙女形象已经死亡,“仙女们已经走了?”“可爱的泰晤士,轻轻的流淌,等我唱完了歌”“我说话的声音不会太大,也不会多”,诗人内心的沉重,只有通过流水的饮泣,唱歌来得以发泄。我想到国王兄弟和国王父亲的死,想到潮湿,白骨,以及老鼠的胡闹。接着“我”又以一个半男半女的铁瑞西士的口吻描述了自己堕落的客观过程。这个小职员似乎通过进攻获得了自己内心情欲膨胀的满足,然而却如同向死人索要礼物。这种肉欲是不带任何人性的,是人性泯灭后的一种麻木,这只是一座并不实体的城。如同那留声机片子所播放的“这音乐在水上悄悄从我身旁经过”那般虚无和空旷。下面通过船只在长河上的漂流,来描述精神上的漂流,那种丧失自我后放纵的浪漫与哀歌。“我的心在我脚下”这是一个生理状态,是前面“我举起双膝仰卧”的生理姿态所带来的生理感觉。在这里,诗人似乎希望通过对身体的重新审视来摆脱精神的重重包裹。诗人喊道烧啊,烧啊,烧啊,烧啊的一次又一次歌唱般的喊叫的反复节奏,来驱逐精神之痛,来摆脱麻木之感,以便使自己“重新做人”。
  水里的死亡:和水有关的意象有水手腓尼基人、水鸥、浪涛、沉浮、舵轮。水代表着死亡。通过死亡,来透视生命的会不断变化直至消亡,死亡使我们能够沉浸下来,变得异常冷静。
  雷霆的话:焦灼的精神状态。诗人不甘心自己经过烈火的燃烧和水手兄弟水中的死亡就这么处于将死等死的干渴状态,进行了雷霆般的反抗。描绘了一副无水之山的焦渴,描绘了连静默也不存在的焦渴,描述了无水的岩石,尽管中间有过美好的假设,可毕竟是没有水,没有水,才会雷霆。除了我和你之外的第三个人是谁?雷霆告诉我们存在的秘密必须是“片刻之间献身的非凡勇气”,那种斗志是我们活过的证明。正是外界的传来的声音使得我们从监狱中得以暂时的出走。我想像燕子一样自由的轻飞,可又必须迫于现实照办。在舍己为人中找到重生之路。在焦灼的现实世界中,诗人无奈地用同情、克制、平安的老年信条,来避免雷霆,火的煎熬,使得一切空虚又重新找回返回平庸。
  整首诗,实际上是诗人精神历程的一次回放,一次挣扎,一次涅槃。精神状态层层推进,从自由到失望、愤怒、麻木到绝望后的隐忍克制。即是逐渐成熟的表现,也是逐步绝望和回归平凡的表现。

  四个四重奏

  燃烧的诺顿
  正如序言所说,“纵然语言为人所共有,但多数人立身处世仿佛各司其职。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完全一样的。”狂想与理性相结合,音乐与意象相配合。
  第一节。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无疑是处于一种非常良好的精神状态之中,这种状态是歌唱着的音乐状态,是轻快的摄取,处在生命的原初和本始状态,一切都变得明朗而可以感觉,进入想象,进入潜意识,进入直觉,进入多个方向。燃烧意味着一次灵魂的放飞。复调、对位、和声、变奏。开头通过对时间轨迹的想象,来推知一个始终存在的终点,正是因为有这一终点,一切都变得可能起来,“足音”可以“在记忆中回响”,我们可以进入可以飘香,灵魂可以起飞。进入那未知的玫瑰园,第一个世界,感官的,追逐着一切美妙的事物,那声、色、气、味。那心与物的交融与共振。那水池,水池里的荷花,那荷花的影子,那云朵,那空虚。诗人在着意于缔造一个未知,一个终极引导性的终点,人类被这永恒所牵引一直向前。
  第二节。诗人由此进入迷醉的音乐抒情状态,那音乐的波动之声,那歌唱,使人类的灵魂飞升,从而使人在伤疤之下忘却伤疤,表现为优雅高尚,像流星飞驶。一切矛盾都得以在音乐的纯净状态之中得以和解。
  在万事万物的自由律动之后,诗人又回归一种无升无降的静止点状态之中。诗人完全是在描绘一种直接的感觉,描写自己停留在当下的一种状态。从先期的总体观察跳跃到当下点观察。同时形象地概括了时间存在的轨迹特质。仿若一个人在静坐和悟空。了然了那种无常。”内心超脱了显示的欲求,解脱了行动和苦痛,而被围拥在一种恩宠之感,一道静静的白光之中”,在静坐中获得内心的圆满和解脱。但是肉体依然存在,又怎么进入天国,当然也不能坠入地狱。接着诗人否定了人类太多的空想意识,因人类的很多意识是超越在时间之外的。我们只有必须通过现实中的瞬间才能把少量的意识与过去未来相及,必须在当下的时间征服时间。
  第三节。在对事物应该保持着怎样的感情问题上,诗人做出了深刻的探讨。“既非充实也非空虚。只是一抹微光闪耀在一张张紧张的饱经忧患的脸上”,暗示不管外界怎样变化,人类自己始终会怀着渴望前进。不管内在的精神,感觉怎样枯竭,不管日光与黑暗,都不能改变心灵在时间中延伸的状态。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形式永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为映衬,永远相随。
  第四节。想象不会改变现实空间,外在一切的形式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会改变时间的特质,人只活在时间的特质之中,“光明凝然不动,在这转动不息的世界的静止点上”。
  第五节。把语言和音乐的形式纳入考察对象。强调一种静止的持续运动。整个宏观的时间是静止的,但模式的细节却是运动。在种种的运动之中,时间的无限延伸性把当下的运动的过程分割,使世界永远变成可以分割的之前和之后。时间变成一个可以参照的点。
  东科克
  第一节。在我的开始中是我的结束。通过事物的变迁和祖先活动的分解,一切细节的分解,来划分时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时间,而在于发生于时间中的事物的变化,这样时间才变成了一种意义的指向。正因为时间的运动,我遍布各处,“在这里、或在那里、或在别处”,在现在的重新开始之中。
  第二节。诗人继续把这种重新开始运用到现实中去,探讨我们面对事物的态度,因为事物在不断地开始,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一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经验而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如果不及时地和事物的变化保持内心的变化,我们就将被欺骗,活着就变成无用,秘诀也变得失效,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无意义的死亡。谦虚才是睿智的真正品质。
  第三节。辩证法的一次集中展示。我们要耐心等待但不要抱有希望,不要抱有爱恋,信心溶于等待之中。为了能够到达伟大,你必须要走入平凡;要理解不理解的道路,必须经历一条愚昧无知的道路;想要占有,必先被剥夺。强调事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第四节。由谦虚的心而怀感恩之心,即使我们蒙受亚当般的灾祸,即使我们肉体冰凉冻僵,即使我们只有健康的肉体,我们也要好好生活,要能够坚强的活下去。
  第五节。精神的探寻。也许在这条路上我们会经常失败,溃不成军,哪怕激情满怀,但我们往往力不从心,有些事物无法企及,但我们活着的价值便是发现和征服,找回失去的,不断地尝试,每一时刻都在燃烧,都在探索,即使是再艰难的道路,再寒冷和再空无一人的废墟,每个自我只有不放弃,才能完成自我的使命。
  干燥的萨尔危吉斯
  第一节。描写了一种自然的计算时间和人只重于未来的计算时间,“巨浪滔滔,现在是这样,有始以来也是这样。钟声铿锵”。是否暗示着我们应该把自己纳入大自然的行列之中,如果忘记过去,我们所看到的未来是否是一场欺骗?在第一节中海洋的意象浮出表面。
  第二节。通过大海上残骸的漂泊和渔夫一次又一次的出海,我们的终极在哪里?我们的活不是带有明确目的和唯一目的的活,而是在于恢复以往的经验。这种经验不是个人的经验,而是连带了以往历史的全部经验,它们已经成为一个确定,被时间破坏掉之后却依然留有痕迹,“在大海阴沉忧郁的季节,或当暴怒的时候,就露出了它本来的面目。”
  第三节。继续探讨未来的涵义。“未来是一支消寂的歌,一朵殷红的玫瑰,或者是一株为那些还没有到这里来表示悔恨的人们留下的永志悔恨的薰衣草,压在一本从未翻开却已发黄的书页之间”对于未来,它是留给人们永世悔恨的薰衣草,这只薰衣草在时间中永远位移,人们永远抓空,不断变化。向上和向下、向前和回头一样,是永远远离我们,是我们抓不住的,实际抓住的都不是先前设想的。时间在不停地过滤,把旧的回忆变新,把新的未来变旧。我们不能向当下之外的任何一个方向逃去,只能站在时间的甲板上前后翘望。因此诗人鼓动我们不要考虑行动的成果,而是要勇敢的扬帆航行,只有在此刻向前的战场上,我们是我们自己,生命的过程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行动。死亡的时刻存在于每一瞬间,如果不行动,某一瞬生命就流逝而死去。
  第四节。向圣母祈祷。海洋是对世界的比喻。这里的祈祷旨弘扬一种继续向前的信念,以便使航行继续下去。通过祈祷,保持了一种平衡的格调。
  第五节。描写凡人热衷于探究过去和未来。但真正的圣者,却“领悟那无始无终与时间的交叉点”。多数人拥有的不过是某个瞬间,是有限的运动和征服,这种力量是受魔鬼的推动,“而正当的行动,却不受过去与未来的约束”,我们仍在继续尝试,因此失败也算不上失败,如果我们能够返归本源,“回到意味深长的土地的生命,我们将感到心满意足”。这里诗人暗示我们是否应该回到古老的自然文明,回到本身之内的运动,因为科技文明并不带来更强大的时间感和胜利感。
  小吉丁
  第一节。通过季节的变幻,昼夜的轮回,太阳和寒冰的对比,来描述灵魂的活力。阐述了人的目的会在当下的接触发生改变,目的在当下,在离你最近的地方。诗人建议人们在出发之前必须抛开感觉和思想,只需祈祷和交流,再次强调当下地点的标识意义。当下所处地正是无始无终的交叉点,直接接触才会抵达本质。
  第二节。先是通过人的死亡来质问个人劳动的价值,探讨斗争的意义。我恍惚之间巧遇的逝者,似曾相似的感觉让自己觉得“他是一个又是多个”,是共同的语言代表文明来迫使我们承认似曾相似。然而,他对自己的死和自我被人的遗忘,并没有遗憾,“这些东西已经满足了它们的需要:由它们去吧……上季的果子已经吃过,喂饱了的野兽也一定会把空桶踢开”。正是由于时间的不断前进,个人的努力价值才被体现出来,尽管作用仅限于当时,也已足够。“当肉体与灵魂开始分离时,即将熄灭的感觉失去了魅力。它那冷漠的摩擦不能给你提供任何许诺而只能是虚妄的果子的苦涩无味”,无神论的诗人相信灵肉的消亡,相信人作为肉身的有限性。
  第三节。诗人考察了依附和分离这两种关系对于人的帮助,这种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生和死而再生。如果关系丧失,也就不存在我们的记忆。依附之后虽然分离,但依附和分离对我们都有意义。重新考量地点和那些死去的人对于时间的坐标意义。地点和死去的那些人留给我们的是一种象征,一种单一的团体在死亡中得到完善的象征。正是因为死和生的依附和分离关系的和谐共生,“一切终将安然无恙,而且世间万物也终将安然无恙”。
  第四节。描写一种既是尴尬又让人释然的人生状态,即是生命不是让此火耗尽就是被彼火耗尽,人是无法解脱那火焰之衫的,灵魂和肉体在烈火中煎熬涤罪在所难免。
  第五节。描绘了一幅终极状态。回到燃烧的诺顿一诗中所提出的一个终极性的所在,即历史就是现在和英格兰。过时曾是我们的起点。一切的探索还是要回到最初的地方。世界就是这里,现在和永远。永远年轻,永远探索,永远新鲜。“世界万物终将安然无恙,当火舌最后交织成牢固的火焰,烈火与玫瑰化为一体的时候”,世界本来是变化的,烈火本来是闪动的,可正是时间的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这种特性构成了一种牢固、安然无恙,变成了一种永恒。变成了每一运动都是一次壮烈的死亡,这是终结的地方也是出发的地方,我们和那些死去的人同生同亡,构成我们生死不息的属性。
  艾略特的拯救
  艾略特用长篇巨幅来论述生命的价值。在精神信仰丧失、上帝丧失的时代,在物欲横流、自我膨胀的时代人活着究竟价值何在,我们昙花一现的生命在历史烟波浩渺的时空中究竟意义何在,我们如何看待生死,如何对待有限与无限,以怎样的心胸来对待世界,爱情会变成什么样?个体的价值和他人如何区分?面对感性的灯红酒绿、或是灾难时时降临、或是生活出现变故、或是爱情走向他人,我们该如何理解?
  艾略特正是心中怀着这些巨大的激情来一步步在感性的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抽丝剥茧似的来分离出问题和答案来的。艾略特不是一个绝望的人,也不是一个过分理性和过分感性的人,而是在现实的挤压和世界如同荒原的幻灭感中寻求平衡、心胸博大、积极探索的诗人,所以才不但自己走进也带领我们进入那广博而深远的一次精神世界的遨游。
  诗人是处于拯救状态之中的,这个拯救首先是个人的拯救。诗人在残酷的生命死亡、祖先死亡、朋友死亡以及爱情死亡的压迫中,不停地缓缓拨开重重的迷雾,最后发现了光明。诗人在垂死的状态中痛苦地有时甚至是带着麻木的表情观看着这个世界,不过个人的精神可不允许自己的无限放纵,最后在精神世界的引导下,终于发现了生命价值的秘密。
  在拯救的过程中,诗人借助了一些音乐状态来和世界的苦难做斗争,因为音乐即跳动,既是循环往复是时间的体现,音乐起到一种唤醒的作用。另外就是诗人的博识,辩证法、记忆、词语的分离,这些都通过音乐的回环往复在不停地跳出。音乐即是生命,即是时间,音乐是个大的框架,一切的知识、记忆、语言都在期间流淌跳跃。语言就是生命,就是时间,一切的音乐、知识、记忆都在期间流淌跳跃。总是这一切都是一个生命力的交叉重叠,一个个跳动音符的交叉重叠,并头前进,永不停歇。
  艾略特对于火和水意象的深层次理解和顺序的安排极为妥当,火是一种必然的燃烧,只有经过燃烧彻底的死亡,沉入水中,才能产生崭新的生命。每个人只有一生,但生命的形态却总是在变化,生命的内核状态在不断的更新,一种形态的彻底燃烧消亡,催生另一种新的状态。恶与美的循环转变,有限的循环转变形成无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11-13 17:44 | 只看该作者
解读这位象征主义大师,艰难而必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11-14 13:00 | 只看该作者
艾略特的荒原原著到底是什么味道,这辈子我是不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11-14 16:22 | 只看该作者
搞活 发表于 2011-11-14 13:00
艾略特的荒原原著到底是什么味道,这辈子我是不知道了。

可以读读带注释的翻译文本,呵呵,全弄懂很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1-16 20:23 | 只看该作者
我从16岁读到20岁,不知所云。现在一点记忆都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1-16 20:44 | 只看该作者
大海 发表于 2011-11-16 20:23
我从16岁读到20岁,不知所云。现在一点记忆都没有。

现在读一定会有感觉了,按理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1-16 20:46 | 只看该作者
我最初读是借助于注释啃的,就像小蚂蚁啃大象骨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23 02:1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