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上现代诗小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0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这是花木早先生根据自己对现代诗的研究心得与网上随性拾贝,边选边辑而成的诗集小册子。不代表网络现代诗创作的整体水平,但却能反映网络现代诗歌创作的一些特点和趋势。
作者自序
现代诗来自西方,它不等同于我国的“新诗 ”,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现代生活中的感受和期望,区别于过去,着眼于现在,展望于将来,这是它的题材及特征。由于它关注和思考的对象是人、社会、自然及形而上如此纷繁宏大的领域,它的价值就凸现出来了,为一般“新诗 ”无法比拟。西方现代诗的兴起也正是在工业现代化之后,人们对文明社会变革产生经济腾飞同时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困惑不已,不断反思,不断寻求——特别是心灵寻求出路,于是应运而生的现代诗充满了呼吁和憧憬,充满了对真理和人类生存理想方式的追求。
说到现代诗时就不能不提及象征主义,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然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至20世纪成为国际性文学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形成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流派。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而作为一种创作美学,则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组成文学史上具原型意义的三种基本美学。
象征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成就最高,诸多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都可归于象征主义诗人之列,比如爱伦坡、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马拉美、瓦雷里、里尔克、艾略特等等。这个流派将象征作为主要创作手法,强调主观真实,通过意象、隐喻、暗示、联想和通感等表现主题;讲究诗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追求韵律的和谐与形式的工整;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理;提倡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主张情与理的兼顾和统一。
从现在开始,本栏目自网上挑选一些名副其实的现代诗及接近现代诗的作品转载于此,供喜欢这一诗种的朋友观摩借鉴,而当今形式芜杂的各类“新诗”均未在小辑之列。编选时不避名家,不薄新手,惟质量是取。本文苑若出现主题、题材、创作手法合条件的佳作,也一并收录。

在地铁车站
作者:庞德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闪现;
湿漉漉的黑枝上花瓣数点。
赏析:这是美国意象派先驱和大师庞德具里程碑意义的名作,原稿30句,后减少成15句,最后浓缩为2句。如果我们对照原文,这最后定稿的“2句”其实就是两个词组: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其中无一个谓语动词,显然不属于句子。从此诗创作、修改过程我们首先得到的启示不言而喻:诗贵凝练,防松散。我国“今天”派(北岛不承认“朦胧诗派”的称号,认为是别人强加的,宁愿自称“今天”派,为尊重他本人意愿,在此采用“今天派”一词。)代表人物顾城震动整个诗坛的《一代人》也只有两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启示之二是:诗重含蓄,避直露。《在地铁车站》未直接告诉读者诗的内涵,而是用隐喻调动读者的想象或联想。“在人群中闪现”的“这几张脸”有的说是婴儿,有的说是少女,这都无妨,反正象“花瓣数点”。“湿漉漉的黑枝”使读者自然联想到阴冷昏暗的地铁车站,更深层的意蕴则是芸芸众生的忙碌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这些当然比直白的述说更值得寻味。

环境
作者:艾米

凝在枫叶上
露珠闪闪发红
而在莲花中
它却象泪珠般苍白晶莹
赏析:艾米是另一位意象派重要代表人物,这首《环境》也是享誉世界的名作。意象派实际上属象征主义一个分支,此诗的特征就是象征而非比喻,它从具象抽象出的哲理是:生命可能光彩夺目也可能苍白无色,依境遇而定。诗用“露珠”和“泪珠”两个具象是耐人寻味的,象征命运之脆弱。意象派诗短小精悍,讲究以少言多,厌恶繁词絮语。当今的“新诗”写手依然未摆脱故旧的浪漫主义模式,热衷冗长地直抒情怀而不乐意接受现代主义审美取向,这也许是目前写诗者成倍多于读者的缘由。

脚步
作者:瓦雷里

                 你的脚步,我沉默的小孩,
                 神圣而轻缓地落放,
                 朝着我警觉的床边
                 走近,无声又沁凉。
                 纯净的人儿,圣洁的身影,
                 你矜持的步态多温馨!
                众神啊!我预感到一切恩惠
                随着这双裸足向我光临!
                假如,你双唇朝前凑近,
                准备了清凉的抚慰,
                给住在我思想中的居民
                送上一个吻的美味,
                这温柔的举动勿需赶紧,
                恍惚迷离才最甜蜜,
                因为我以等待你们为生,
                我的心跳正是你们的足音。
赏析:《脚步》是法国象征派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保尔·瓦雷里(1871~1945)的名作,瓦雷里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前逝世。这首诗真的是写脚步吗?否,它是一种象征;象征什么?情感?灵感?还是如诗中所云之“预感”?也许都是,也许都无法确定。真有个“沉默的小孩”吗?否,它意味象征的特质;有什么特质?天使般的纯净?圣徒般的理智?还是神童般的机敏?也许都有,也许都难以琢磨。
这象征如裸足之无缠绕无包装无修饰,纯属天然;这象征如美吻之清凉温柔而甜蜜,又若即若离。诗人的才华和悟性是他思想中的居民,才华悟性一生在等待什么?情感?灵感?抑或预感?一旦它们象足音到来,便和诗人的心跳合拍。
当我们反复阅读这首短诗时,感受其内涵竟如此丰满!它的意象、隐喻和暗示使我们能够理解,但又不能确认;令我们恍惚迷离,却可窥其端倪。
作为现代诗主流的象征主义诗歌,其创作手法的奥秘即在于此!清晰又能隐约,朦胧而可感知,这就不奇怪它会风靡全世界了。

石榴
作者:瓦雷里

         微裂的硬壳石榴,
        因子粒的饱满而张开了口;
        宛若那睿智的头脑
        被自己的新思涨破了头!
        假如太阳通过对你们的炙烤
       微微裂开的石榴呵,
       用精制的骄傲,
       迸开你们那红宝石的隔膜,
       假如你们那皮的干涸金色
       耐不住强力的突破,
       裂成满含汁水的红玉,
       这光辉的决裂
       使我梦见自己的灵魂,
       就象那石榴带着这神秘的结构。
赏析:某类物象作用于人的感觉,产生思维,即先有物,后发意,这是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某种思绪与特定之物产生感应,并借该物传递,即先有意,后托物。这是感觉同化事物的过程。无论感觉之物或想象之物都须具有表现某种意念之特征,彼此才能感应。能感应才能传递,这是前提。瓦雷里这首现代诗与我国古代的咏物诗如出一辄,都是托物寓意。它以借喻的手法述灵感、创意形成作品的精彩过程——“耐不住强力的突破,裂成满含汁水的红玉。”最后两句“使我梦见了自己的灵魂,就象那石榴带着这神秘的结构。”我们既可称之为点题之笔,也不无遗憾地视为蛇足,在我国古诗词中一般都会省略。

自由
作者:北岛

               飘
              撕碎的纸屑
赏析: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今天”派主帅北岛,虽然先学的是中国古诗词,但后来写的和发表的多为西方现代诗,其代表作主要是《回答》、《宣告》等名篇,而现代诗色彩更浓者是他的一些微型诗。例如这首《自由》就很典型:作者眼中的自由有其独特视角,不过是空中飘来飘去的纸屑而已。纸屑是被撕碎的,喻自由原本已非完善,加之分量轻薄,在空中只能随风飘荡,没有确定方向。现代诗尽管流派纷呈,但有共同的诗学理念——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白的说理。而一旦蕴涵了某种哲理,诗作就超越了情感达到理性旨趣的高度,所以有人说:“艺术的最高台阶是哲学境界”。

小巷
作者:顾城

小巷
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赏析:作为“今天”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顾城,也曾赴国外演讲诗学,其现代诗成就从艺术感觉而言不低于北岛,可惜死得太早。这首〈小巷〉是运用借喻手法的杰作:“又弯又长的小巷”喻人生之路曲折漫长,“厚厚的墙”喻归宿之难以参破,“敲”喻寻找求索,“一把钥匙”喻一心渴望及自身的脆弱渺小。此诗意蕴深邃,情感沉郁,且韵律悠扬节奏铿锵,堪与其《一代人》媲美。


作者:古月米丁(中国文学论坛)

骨瘦如柴的老人
却怀着一颗春心
赏析:不难看出,此诗作者的学习对象和审美取向也是意象诗。意象诗除手法新奇、结构短小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即利用标题对正文作提示,调节表现方式产生的费解,以便朦胧而可感知,前面介绍的几首名作《在地铁车站》、《环境》、《自由》等都如是。这首诗把冬暗喻成“骨瘦如柴的老人”以示季节的凋零,“却怀着一颗春心”又预示了时序的更替,均可谓别出心裁。

冬景一瞥
作者:午阳(柳色青青)

            阳光照射到的墙角处
           老人的嘴角流淌着满足
           寒气无奈何低下了头
           叹息着摇摇晃晃地溜走
赏析:“老人的嘴角流淌着满足”,乍看之初会以为是口水,再一寻思明白了是阳光促成的笑靥。“寒气”敌不过阳光,其无力无形地消失被作者想象之笔触绘声绘影,成为诗的幻象,意趣盎然。

主持
作者:拐子(思梦论坛)

         你是一个配角
        虽然叫主持
        干嘛要哇里哇啦
        抢占嘉宾的讲话

        你是一个配角
        可不是丑角
       干嘛要无端犯傻
       闹些活宝的笑话

        你是在做主持
        可不是在卖瓜
        干嘛要学王婆样
        弄得观众直肉麻
赏析:主持是令当今许多人羡慕的职业,但优越感使他(她)们忘记了自己的定位。或利用采访别人夸夸其谈,本末倒置;或自以为高明妄议生疏的话题,漏洞百出;或借机宣传个人的事迹,炫耀显摆。此诗的形式和风格近似打油,但题材和题旨却是现代诗范畴,目标准,触角深,作者以锐利的眼光观察到某些主持的不正常行为举止,入木三分地刻画其形态,笔调不乏辛辣,效应含有警示。

迷茫的秋
作者:清秋(思梦论坛)

              叶子黄了
              在秋风中凋落
              无家可归

              冷清的雨
             似诀别的哀歌
             风景憔悴

             痛了伤了
             那如烟的往事
             酸苦的泪

             人海茫茫
            向何方寄心曲
            知音是谁
赏析:这首《迷茫的秋》前两节景语后两节情语,景语间接言情情语直接抒怀,殊途同归。最应该赞许的是结构匀称韵律和谐。它和余光中先生闻名遐迩的《乡愁》结构型如出一辙,每节各句的字数都相同,参差错落而又浑然一体。韵律非隔句押而采取分段押,既统一又不呆滞,可谓现代诗中最佳之韵格。

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结构之美,韵律之谐,在华人现代诗里堪称极致!诗中分别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不同的事物来象征“乡愁”也堪称绝妙!读这样的现代诗,美感不会逊色于古诗词。而现在有少数论坛的斑竹舞着不懂旋律和节奏的指挥棒,误导写手弄那些“分行写的散文”,若有人批评那不是诗,他们回答说是“散文诗”;若有人批评那也不是散文,以此归谬,他们也可称之为“诗散文”。诗就是诗,散文就是散文,各有其文体属性和特征。比方说鼻子就是鼻子,眼睛就是眼睛,而所谓“散文诗 ”或“诗散文”在逻辑上是个不确定的模糊概念,其谬误正如说“鼻子眼”或“眼睛鼻”一样。也不明何时何人拼凑了“散文诗”这个新名词,老糊涂带出一群小糊涂。我在 2008年11月2日——4日北京“中国专家学者科学与人文论坛”发表论文《也谈诗的节奏》中说过:“足球就是足球,手球就是手球,足球运动员能以手球的方式射门吗?各种文章也都有各自的文体感,不然何须分类成诗歌、散文、戏剧等等?分类是科学的范畴,是科学发展之必须。历来有所谓“散文诗”的称谓,严格说来是并非科学的。散文如果使用了诗的格式就达不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若诗歌采用散文的格式,又何不干脆写篇好的散文?既要写诗,就必须讲求节奏。而讲求节奏首先须明白节奏的含义才能正确掌握。诗既脱胎于音乐,音乐的元素也就作为基因被诗继承。这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绝非分行写的散文,我国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也绝不叫诗。”该文获2008年11月2日——4日北京“中国专家学者科学与人文论坛”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评审“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专家学者优秀论文一等奖”、2009年“决策者重大理论部”评为“共和国60年重大理论成果”特等奖,入选《建国六十周年典藏珍选优秀获奖论文金典》,我提及此无自诩之意,只想表明上述观点并非胡说八道而已。

路上的尘
作者:吟心凝月(柳色青青社区)

         在太阳下玩耍
         欢声笑语
         洒满一路

         在狂风里迷失
         东飘西荡
         心神无主

         在暴雨中挣扎
         昂首挺胸
         寻找归途
赏析:别看此诗小,寓意却很深:表面写的是路上尘埃,内涵却是芸芸众生,天下庶民的生存状态跟路上尘埃的卑微处境相差无几。现代诗这种借喻手法与我国古代托物寓意的方式无独有偶,不谋而合。咏物之作,托物是手段,寓意才是目的。此外,这首诗的押韵方式很有讲究:突破了隔句押的模式而采取隔段押,且一韵到底。既避免了节内呆板又保持了整体和谐。“无韵不成诗”这个古今中外共同的理念,让“新诗”写手望而生畏,却被现代诗作者运用自如。


作者:美人蕉 (思梦论坛)

            牵动岁月的犁铧
            耕耘自己的纯真
            画出一方梦想
            我匍匐在地
            抓一把泥土
            吸吮沁脾的芬芳

           那些曾经的向往
           在指间悄然滑过
           散落无声地上
           如一粒种子
           缺少了雨露
          而后便逐渐枯黄

          我张开干裂的唇
          痴痴地望穿秋水
          乞求上苍赐赏
          滴水的清润
         云丝也没有
         眼迷茫 心惆怅
赏析:这件作品充分体现了现代诗的建筑美和旋律美,每节六句:1、2句、3句、4、5句和6句均字数相同。本来是长短不一致的排列,并不整齐,但它们形成了变化规律,每节如此,就有种“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感(闻一多先生诗学语)。
其押韵方式灵活又严谨:既非隔句押,更非句句押,而是每节3、6句押,并一韵到底。如此便与上述结构同时加强了诗的节奏感。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主题是深刻的:人尽管付出了艰辛却依然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在造物主面前何其无奈脆弱。这与历来夸夸其谈的“人定胜天”恰恰是悖论,也正因为此使诗的主题更加真实可信。
这件作品的艺术构思使用现代诗的转移技巧,明显区别于“新诗”肤浅直露的抒情模式,能令人产生读后思。

无题
作者:连心宝贝(柳色青青社区)

                   风
                   无情地肆虐
                   呼呼怪叫
                  大地一片恐慌

                  夜
                  漆黑地笼罩
                  不见五指
                  世界一片迷茫

                  心啊
                  聆听着万物
                  跳动挣扎
                  摆脱不了情网

                 梦啊
                 牵引着虹彩
                 款款走来
                 雨后绚丽阳光
赏析:这首诗与上面一首有同样的优点,但内容不及它深刻,写法也稍嫌直露。可是最后转调使音色明亮起来,更难得的是转得自然使人信服,没有突兀感,没有牵强感。这与第3节的铺垫有关,因此顺势而下,至最后一节便水到渠成。

自白
作者:席慕容

           别再写这些奇怪的诗篇了
           你这一辈子别想做诗人
           但是
           属于我的爱是这样美丽
           我心中又怎能不充满诗意

           我的诗句象断链的珍珠
          虽然残缺不全
          但是每一颗珠子
          仍然柔润如初

           我无法停止我笔尖的思绪
          象无法停止的春天的雨
          虽然会下得满街泥泞
          却也洗干净了茉莉的小花心
赏析:台湾著名女画家席慕容,诗的影响也不小,尤其为初学写诗的女青年热爱。她的诗作全系心之所思,笔之所至。虽然怎么想就怎么写,然而不落俗套不失于肤浅,感悟较独特思绪较深刻。开始两个否定句其实是反拨,旨在加强后面的肯定,作者也许非刻意为之,只是思路的自然形成,但客观上产生了情感和信念强化的效应。此外,诗的押韵宽松、自由,又不失整体的节奏感。我在《现代诗提要》曾论及此,并特地提到席慕容作品为例子。

冷冷的雨
作者:期期艾艾(紫荆文苑)

           天   冷冷地下着雨
           折断了蓬护的筋骨
           暗淡了温馨的记忆

          天   冷冷地下着雨
          刺痛了关节的神经
          疲惫着青春的心悸
  
          天  冷冷地下着雨
          淅沥着消散的阴影
          预告着展开的虹霓......
赏析:此诗从三点描绘出冷雨的外在自然属性和作者的内在独特感觉,这种对冷雨的感觉使用了浓墨重彩,颇具视觉冲击力。诗结构均齐而不呆板,韵律统一而又灵活,尤其是语言体现了诗的宝贵素质——精练。

无题
作者:茉莉(紫荆文苑)

              脚
             千斤重
             像冰样的冷
            步步蹒跚
            钻心痛
  
            心
            恍如梦
            像火样的热
             一腔感动
            刻骨中
  
            叶
            凝霜红
            任风吹雨打
            飘飘落落
            舞从容
  
            树
           弄清影
           话几度秋冬
           藏根深处
           盼春风
   赏析:发自“脚”“心”的体感,转向“叶”“树”的视觉,连接了似乎无关的几个意象,间离而合一。句法精致匀称且错落生姿,韵律平仄交替遂顿挫悠扬。

坐在月光里想你
作者:邻家小九妹(紫荆文苑)

                把月光剪成一帘的窗花
                隔万水千山 遥望
                思念已被岁月扯得很长
                粘贴在每一个日子的扉页上
               塞外的曲子过于悲凉
               那日渐清瘦的心事
               蚀满我四季如雨的苍桑

               采摘一束孤寂的野菊
               插在窗前的杯中
               让空间充满那淡淡的幽香
               经年的路口
               是你我一次次的别离
               数着所有走来的日子
               你的年华里
               总有我 无法触及的美丽

               今夜
               我静坐在时间的暮色里
                一点点的想你
赏析:此诗意境美,修辞妙!尤其是这两句:“把月光剪成一帘的窗花”“思念已被岁月扯得很长”。可以说整个第一节都充分体现了现代诗虚幻意象的魅力!第一节与后两节虽不同韵,但整体韵律感和谐流畅。

我的心
作者:蒂兰(新视野)

                          我的心
                         化成泪水
                         流淌遗恨忏悔
  
                          我的心
                         裂成伤口
                         滴血爱恨情仇
  
                         我的心
                        击成碎片
                         飘落旷野荒原
  
             ***************

                      荒原上
                      阳光倾泻
                      如甘美的温泉
  
                      旷野里
                     青草连天
                      似柔软的春衫

                      阳光是天的恩典
        青草是地的慈颜

                     我的心
                      不再流泪
                     温泉融化了悔恨

                     我的心
                    不再滴血
                    春衫包裹了伤痕
赏析:这首诗共两段八节,前段述心之伤痛,什么缘故作者未交代,全凭读者推测,似乎也不难猜想。后段说伤之愈合,明示了愈合的原由——以阳光隐喻的温泉和以青草隐喻的春衫,“荒原”“旷野”可以理解为远离人事纷扰的自然怀抱。“阳光是天的恩典,青草是地的慈颜。”既是全诗点睛之笔也属人生感悟警句。诗所表现的强烈隐遁情怀折射出物质社会人的生存忧患,具有现代诗主题的典型特征。从创作手法看结构谨严而韵律灵便:前段二、三句押韵,后段依节押韵且韵脚又有变化,因此产生了流转多姿的旋律感。

荣誉
作者:兰子(紫荆文苑)

               醒来的梦
               吹过的风
赏析:荣誉是一种梦想,是一种风尚,这大概是初读此诗的理解。但如果止于此便未深刻领悟。现代诗的审美取向不可能是开门见山一览无余,读者必须反复琢磨,正象《艺术即手法》所云,它会“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强度”。于是我们发现了作者的题旨:荣誉是虚幻的,荣誉是短暂的,就如醒来的梦,什么都不存在;就象吹过的风,瞬间消失感觉。这显然具有特指性,特指当代社会的虚名虚荣,其实质空虚,风头短促。记得培根说过:“名誉有如江河,它所漂起的常是轻浮之物,而不是确有真分量的实体。”此话与此诗意思一样,区别仅在于直言和诗语。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告诉人们:无须追求虚荣而应追求实绩,实绩在当今与虚名几乎是对立的,至少不能等同。有名无实有人崇拜,无名有实无人理睬,这也许是此诗更深蓄的潜台词。

睡眠
作者:叶根(“紫荆文苑”)

                       游魂
                      徘徊在黑白之间
                      死亡的体验
赏析:“游魂”由于标题明示,我们知道是指梦魂,但“黑白之间”费解,幸好有下一句“死亡的体验”。活着的人无法知道自己死亡时会怎样,所谓“死了便可进天堂”只是自欺欺人的胡言妄语。若真如此,生时何必三皈依五戒律?僧侣又何须三步一小拜五步一大拜艰苦地朝圣?须知地狱与天堂并存,就象睡眠时可能做恶梦也可能做好梦一样,,所以说睡眠犹如死亡之体验。据此,“黑白”借代的可能就是地狱与天堂,人之魂灵也就徘徊在恶梦好梦地狱天堂之间,这不单归因于生理,也取决于意念。此首现代诗不仅达到了哲学高度,还上升至终极关怀领域。《读者文摘》有期卷首语如是云云:“据说每当科学最终登至山巅时,总是发现宗教早已稳坐其上了。”与此诗对照,或能加深领会。

是否……
作者:周继云(“中国文学网”)

                   满眼是夜色的凄凉
                   满耳是朔风的激荡
                   冷月寒星
                   我在思  我在想
                  是否  这世畀为我而凄惶

                  有一些失意
                  有一些迷茫
                  在颓顶的山头
                  在凋零的树稍
                  是否  会有闪烁的星光

                   涌动着哀婉的歌
                   激情实难高昂
                   那冰冷的月
                   那严寒的霜
                   是否  绿叶不再属于我这枯黄

                   惆怅  在梦中疯长
                  灵魂  在荒原上流浪
                  望天  天也无语
                  望地  地也迷茫
                  是否  朔风会将我凝成白霜

                  寒山寺的钟声
                  不再为我敲响
                  那一张旧船票
                  早已暗淡无光
                  是否  会让我再度远航

                 无边落木潇潇下
                它不会飘向长江
                不再轻盈起舞
                只是随风飘荡
                是否  还会飘到那株树旁

                岁月  不再寻求凋零的花朵
                胸中  失去温暖的阳光
                枯藤老树
                小桥流水
                是否  还会照样潺潺流淌

                我在默默沉思
                我在冥冥苦想
               在朔风凛冽的荒原
               那零落的根
               是否  还会蓬勃生长
赏析:“夕阳黄昏”之情是此诗的题旨,“美人迟暮”之感是此诗的基调。人生韶华远去难免悲凉,既属规律又是共性,而“老当益壮”只不过是自我安慰自我激励而已。王国维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此诗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若换一个时境,“夜色”的感觉也许柔美而不“凄凉”,“朔风”不是“将我凝成白霜”也可能“使我激情奔放”。全诗充溢惆怅,同时又满怀渴望,“是否”两字不仅为标题,也出现在每节末句的开头,一方面昭示惆怅向渴望的转折,成为情绪枢纽;另一方面则充当了整首诗节奏的强化键,这是作者布局的高招。就节律而言,使用二、五句或二、四五句押韵,形成规律,且韵脚平仄声结合,均体现了统一变化的艺术基本规律。
伟大与渺小
作者:继木(中国文学网)

            谦卑恭顺的野草
            陪衬艳丽的鲜花
           它默默承受着冷漠
            从不被人们牵挂

            无声无息的春泥
            润育丰盛的庄稼
            它悄悄忍受着折磨
            总是被人们践踏

            凶残暴戾的洪水
            肆虐大地的芳华
            它疯狂毁灭着生灵
            还杜撰天书神话

                   奢侈贪婪的豺狼
                   撕裂驯羊的伤疤
                   它无耻顶戴着桂冠
                   还时时故作风雅
赏析:这是一首含义深刻致力沉雄的现代诗佳作:“野草”、“春泥”、“洪水”、“豺狼”分别借喻什么,无须赏析者多费笔墨点醒,明眼人一读便知,可见并不晦涩;但它又未明确提示,读者当自发联想,可见又非直白。在审美过程中能感受到清晰与朦胧恰到好处的交叉点,这是就创意和手法而言。此诗题材的现实性和主题的尖锐性更令人触目惊心,其锋芒绝不逊于一篇檄文或政论,且由于诗的艺术感染力其振聋发聩的效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作品是当今所谓“新诗”无法比肩的,除非作者具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又同时具备了现代诗的技巧。
垃圾时代
作者:张彦平(“诗歌报”)

            苍天在上
            不要再下干净的雨水
            不要再下纯洁的雪花
            请下一些无形的圈套吧
            把人类的双脚吊起来
            让他们用双手走路
            把亲手制造的垃圾统统捡起来
赏析:此诗是有关环保的题材,没用多的词语也没说多的道理,却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主题的严峻。我们说平直是诗的大忌,但从不轻视率直。平直属智能范畴而率直是性情表现,率直本身即关联诗蕴。“不要再下干净的雨水/不要再下纯洁的雪花”这种率直源于对破坏环保已至极端的愤懑。即便是“干净的雨水”也清洗不了尘世的垃圾;即便是“纯洁的雪花”也融化不了人为的垃圾,所以作者失望至极!宁愿并呼吁苍天“下一些无形的圈套吧/把人类的双脚吊起来/让他们用双手走路/把亲手制造的垃圾统统捡起来”!这种率直还源于作者童真般出奇的构想,使诗的意象妙趣横生,而开头一句“苍天在上”发自内心呼喊的力度又何等强烈!此外,诗的“花、吧”和两个“来”的韵脚也十分自然,直如水到渠成。

无题
作者:清月照心(夕阳红论坛)

        我用手
       想掩盖满脸的愁苦
       泪水却滴湿了衣裳

       扯一扯衣袖
       想把泪水擦去
       已凝成了冰霜

       风在枝叶里穿梭
       似在弹奏
       拨碎了一池月光

       清香自何处飘来
       还带着几缕春意
       哦 远处梅花绽放
赏析:前两节以夸张的修辞格抒发情绪,什么情绪看了后两节方才知晓,既是季节的寒,也是内心的冷。后两节类似跳跃式的转折用意象和直觉呈现亮色和暖色,不仅作者连读者心胸都为之一爽。于是全诗宛如一首变奏曲,由舒缓的行板开始以小快板结束,基调幽美。此诗采取一韵到底并用每节尾句末字作韵脚的方式,既有韵感又不呆板。韵太多则拘束,无韵又不象诗,此种方式堪称优选。

思念
作者:蓝野牧人(中国诗歌)

思念
是一处渡口
游子
在黑夜的船舱
抖落漫天星斗

思念
是一季红秋
离人
翘首遥望的眸子
舒出万千忧愁
赏析:韵律是每节5句,全诗两节都以2、5句押韵,其他各句则不押,按现代诗韵格即ABCDB形式,体现了大体押韵的理念和诗歌的旋律美。
结构是长短句参差错落,且两节句法相同,则体现了统一变化的规律和诗歌的建筑美。


​文章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6227f0100n4gz.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7-12 09:24 | 只看该作者
本文所录短诗大多属于好诗,耐读、回味;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口语化的语言,简练易懂,几乎完全没有理解上的困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7-31 08:53 | 只看该作者
新旧并举,通读之后,并不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12 16:1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