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98|回复: 6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经典导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5: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经典导读

徐 江导读:庞琼珍《老腊肉》
世 宾导读:唐不遇《大摇篮》
西 渡导读:池凌云《雅克的迦可琳眼泪》
吴投文导读:汪剑钊《盐水沟》
敬文东导读:宋 炜《登高之一》
赵思运导读:杨 克《人民》
向卫国导读:姚 风《特雷莎老太太》
韩庆成导读:曲有源《北方无竹》
杨小滨导读:陈东东《喜歌剧》
徐敬亚导读:朵 渔《下雪了》



徐  江导读


徐  江:诗人、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91年创办著名诗歌选本《葵》。著有诗集《徐江的诗》《雨前寂静》《雾》(中韩双语)《杂事诗》《杂事与花火》《我斜视》等,诗学论著《这就是诗》《现代诗物语》,文化史《启蒙年代的秋千》等多种。编选有跨世纪选本《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近年致力于《汉语现代诗史》撰述。
                           
老腊肉
■ 庞琼珍

四川老家
房梁上
挂着一刀
老腊肉
大哥做农活
手被戳了个洞
割一小块腊肉
塞了进去
没几天
伤口长好

徐江:麻辣与泰然
在一部分新世纪的小鲜肉写诗后迅即在精神上变得世故与衰败、成为社会化纠结人儿的年代,“60后”诗人庞琼珍端出了一首《老腊肉》,正宗的、面对生活的麻辣写作。此诗之妙,在于避开了许多现代诗和新诗作者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咀嚼玩味“苦”的陋习。诗中对创痛和治疗的呈现,是泰然和简约的,有着日常生活的本真。它固然是一种细小而具体的苦,却也凝结、象征着支撑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千百年来从黑暗的隧道里走过来的坦然。以生命的血肉之躯,坦然迎向大大小小的刀锋。鲁迅的小说一度把这类误读为麻木、阿Q精神(鲁粉和吃鲁学饭的学者们,更是曾屡屡夸大其词),其实何尝又不是一种弱势生命自残式的抗争呢——只不过它收起了泪,并发展成了本能。
本诗2016年入选《新世纪诗典》,旋即被译为英、德、俄、法、西、葡、韩、日、阿拉伯语。作者庞琼珍,原籍四川南充,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现供职于天津滨海新区。著有诗集《庞琼珍短诗选》。她近年在对近百个国家文化交流人员所进行的二百余场授课中,坚持每堂课以中文诗歌来开讲。现为天津葵之怒放诗歌节轮值副主席。


世  宾导读


世  宾:诗人、批评家。1969年生。东荡子诗歌奖评委。著有诗集《文明路一带》、《大海的沉默》、《迟疑》;诗合集《如此固执地爱着》;评论集《批评的尺度》;诗论《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主编《完整性写作》(上下卷)。“完整性写作”和“境界美学”主要倡导者和理论阐述人。

大摇篮
■ 唐不遇

我乘坐大摇篮,
穿过连绵的白云。
我听见可怕的摇篮曲
越来越蓝——

它渗入我的祷告,
让大地的耳朵昏睡着隆起。
它凝固着泪水,
让万物忘记了眨眼。

有人寻找,有人咿呀叫,
有人用梦话回答。
天堂啊,你日益稀疏的头发
高高地晃动。

我乘坐大摇篮,
穿过风的鼻孔。
我听见坎坷的鼾声,
天堂啊,你的挡风玻璃

嗡嗡震动:紧急刹车声
把我惊飞,原来
我是一只乱爬的苍蝇,
跌出大摇篮,变成黑天使。

世宾: 一首语言极具张力的诗歌典范
唐不遇《大摇篮》这首诗语言呈现了清晰、透彻、节制又具有极大张力的魅力。许多诗歌的语言都是在一个小天地里打转:日常、情绪、感觉、点到为止的抒情,而唐不遇这首诗容纳了一个巨大的历史判断:那个“大摇篮”和嘈杂、危险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大摇篮所处的世界也是主体我的世界,我就在摇篮里。这个世界并不美妙,它仿佛越来越蓝,这是一个迷惑的假象,“有人寻找”、“有人咿呀叫”、“有人用梦话回答”,这些意象描绘了一个现代的溃败的景象,一个祷告和泪水也不能唤醒的沉睡大地。
很多人的批判可能到此为止,但是优秀的诗人总能在别人停止的地方重新打开一个空间。唐不遇借助大摇篮的上升,从大地的鼾声中,他指出天堂也不行了。两句“天堂啊,你日益稀疏的头发/高高的晃动”、“天堂啊,你的挡风玻璃/嗡嗡作响”,极其形象、精妙传达了世界的危险。
最后一段“紧急刹车声”仿佛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梦,如果如此,那可以不要。这会把最强有力的悲剧性呈现的力量削弱。
但无论如何,这是当代一首语言极具张力的诗歌典范。在描述一个摇篮上升的情景中,象征性地把时代、历史的危险和困境带入情景之中,语言在多层隐喻的作用下,能指的象征性得到极大的彰显,语言获得了强大的表现力。


西  渡导读


西 渡:诗人、诗歌批评家。1967年生于浙江浦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雪景中的柏拉图》、《草之家》、《鸟语林》;诗论集《守望与倾听》、《灵魂的未来》,诗歌批评专著《壮烈风景:骆一禾论、骆一禾海子比较论》。

雅克的迦可琳眼泪
■ 池凌云

富于歌唱的银色的雨
锦瑟的心。唇的
吟诵,改变着一棵静止之树。

你的月亮追过白桦林
拨弄松的细枝。我竟会以为
是大提琴扬起她的秀发
她的眼神胜过菊花。

我看见她不会走动的黑色腕表
向她倾斜的肩。他们的笑容
都有挥向自己的鞭痕
这痛苦的美,莫名的忧郁
没有任何停顿。

只有白色的弦在走动
它们知道原因,却无法
在一曲之中道尽。

遥远的雅克的迦可琳
这就是一切。悲伤始终是
成熟生命的散步。提前来临的
消逝,拉住抽芽的幼苗
正从深处汲取。

西渡:诗和音乐都无法道尽人类的悲伤
《雅克的迦可琳眼泪》是奥芬巴赫著名的大提琴曲,音乐表现爱情失意的悲伤,旋律哀婉动人。这首曲子最有名的演奏者是英国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蕾,她以自己高超的演奏艺术和悲剧的身世进一步赋予了这首曲子一种命运的神秘(作曲家叫雅克,演奏者叫杰奎琳,曲名叫“雅克的迦可琳”,难道不是某种神秘的天机么?)。这首诗,一方面呼应着乐曲的悲伤主题,另一方面也向这位为音乐而生的演奏者表达了深情的敬意。
诗的第一节表现诗人的听乐感受,静止之树可以看作诗人自身的隐喻。第二节,“你的月亮追过白桦林/拨弄松的细枝”可以说是对乐曲中缠绵情谊的意象表达。接下来,便出现了演奏者的形象:“大提琴扬起她的秀发/她的眼神胜过菊花。”第三节的人称变化,把乐曲所表现的悲伤变成了人类的普遍命运:“他们的笑容/都有挥向自己的鞭痕/这痛苦的美,莫名的忧郁/没有任何停顿。”第四节进一步深化了音乐(诗)和人类命运的主题。“白色的弦”尽管对人类命运有深切的同情,但即使它们也无法道尽人类的悲伤。最后一节回到悲伤主题:“悲伤始终是/成熟生命的散步。”接下来是一个奇特的动态复合意象:“提前来临的/消逝,拉住抽芽的幼苗/正从深处汲取。”幼苗尚在抽芽,“消逝”已迫不及待地扑在它的身上汲取,这就是所谓向死而生的命运,生命的一切美好、无奈、艰难都在其中了。


吴投文导读


吴投文:1968年生,湖南郴州人。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发表论文与评论一百五十余篇,出版有学术著作《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和诗集《土地的家谱》等。发表诗歌三百余首,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盐水沟
■ 汪剑钊

毁灭,另一种形式的拯救,
清风拂过废墟,
给虚假的历史补上说出真相的注释:
一群人喧闹地穿越海的风暴,
折断体内的白帆;
一个人独自回到自身,
在低处寻找高山的根须。

盐水沟白光闪烁,
亮得令人心痛,
风、云、雾的混合
构成咸涩的地貌。
沙漠烘烤过的心脏
碎裂,坠进无泪可流的沟壑,
血液给予最后的滋润……

吴投文:生存的悖论与“另一种形式的拯救”
此诗当初一读之下,心中颇感撼动。盐水沟实有其地,诗中所写似乎是一次旅游的情境,但此诗与一般的风景诗却迥然有别,诗中所展开的情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处境。尽管诗中对盐水沟的自然地貌也有所勾勒,如白光、沙漠、沟壑等,但只是一些象征的符号,负载着诗人特别的情绪体验,那就是身处沙漠之中对生命荒芜状态的感喟。
“毁灭,另一种形式的拯救”,这几乎箴言式的一句,道出的是生存的悖论,盐水沟荒芜一片,没有生命的迹象,但诗人所发现的恰恰是对生命的精神滋养。“一群人喧闹地穿越海的风暴”,这些游客热闹地穿过盐水沟,可能好奇于盐水沟独特的地形地貌,却没有与自身的处境形成精神上的对照,更没有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视镜。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也非寄情山水,离诗人对生命的凝神静思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诗人对盐水沟的荒芜大概是有寄托的,然而他迟迟没有说出,直到诗的最后一句出现,“血液给予最后的滋润……”,才隐约显出诗人内心的灼痛和犹豫。
在诗人的笔下,盐水沟的荒芜是一种毁灭的形态,需要“另一种形式的拯救”,需要“血液给予最后的滋润”,而在趋向一种精神性的视野中,这都是对于生命的合理解释。此诗写得粗粝而又精致,粗粝是气势上的,而精致是文字上的巧妙铺排,简洁到每一个词都处置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上,甚至不容易挪动布置在其中的暗影。汪剑钊的诗特别讲究每一个词在整体中的特别效应,此诗算得上是一个范例。


敬文东导读


敬文东:1968年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有学术著作、诗歌、小说集随笔集多部。曾获得第二届唐弢文学研究奖(2013年)、第二届西部文学奖•小说奖(2012年)等。

登高之一
■ 宋炜

我在峰顶观天下,自视甚高;
普天之下,我不作第二人想;
日出只在我眼中,别无他人看到;
日落也是我一个人的:
我走出身体 ,向下飞,
什么也触不到。
我才是世上第一个不死的人。

敬文东:一首伟大的小诗
这首伟大的小诗,是自有新诗以来具有罕见清澈度的诗篇,霸气十足而无自得之色,自尊却绝不自恋,洗尽了一切铅华,根绝了所谓的复杂性和一切枝蔓,经络畅通,周身通泰,并且旁若无人,不屑于歌唱和舞蹈,甚至对多余的事和物连不屑一顾的神情都早已被删除,唯余祥和的面容与浅笑,还有能让衣裤微微鼓胀的浩然之气。这首诗揭示了一个真理:最大的蔑视,就是连蔑视的念头都没有;这首诗也是暗中的昭告,是宣言:现代汉诗结盟于伟大的古典传统后,可以达到何种人迹罕至的绝顶,而操持新诗的人,从此有了丈量和比对自己的度量衡。


赵思运导读


赵思运:1967年生于山东郓城,文学博士,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出版专著《何其芳人格解码》、《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诗人陆志韦研究及其诗作考证》等5部,诗集《我的墓志铭》、《六十四首》、《丽丽传》、《不耻》、《一本正经》等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诗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现象的发生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当代汉诗的本土性反思与实践”等。

人民
■ 杨  克

那些讨薪的民工。那些从大平煤窑里伸出的
148双残损的手掌。
卖血染上爱滋的李爱叶。
黄土高坡放羊的光棍。
沾着口水数钱的长舌妇。
发廊妹,不合法的性工作者。
跟城管打游击战的小贩。
需要桑那的小老板。

那些骑自行车的上班族。
无所事事的溜达者。
那些酒吧里的浪荡子。边喝茶
边逗鸟的老翁。
让人一头雾水的学者。
那臭烘烘的酒鬼、赌徒、挑夫
推销员、庄稼汉、教师、士兵
公子哥儿、乞丐、医生、秘书(以及小蜜)
单位里头的丑角或
配角。

从长安街到广州大道
这个冬天我从未遇到过“人民”
只看见无数卑微地说话的身体
每天坐在公共汽车上
互相取暖。
就像肮脏的零钱
使用的人,皱着眉头,把他们递给了,社会。

赵思运:在悖论中呈现与勘视
这首诗有一个悖论:题目叫“人民”,但是诗句“这个冬天我从未遇到过‘人民’”恰恰与其构成矛盾。原因何在?杨克在《人民》里拆解了“人民”这一抽象语符空洞的政治所指,使之有了生命、温度,让不及物的大词变得及物。不再谈论空洞的“人民”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民生”。 或者说,杨克不是揭示“人民”这一政治语符的能指,而是呈示“人民”所寄寓的“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性之所在。
这首诗的技巧已经完全潜藏到真实世相的腠理。杨克把一个一个的生存角色用高密度蒙太奇组接方式组织起来,加大了生活信息量。而组接的媒质便是诗人的基于人本立场的悲悯情怀。诗中没有叙事,但是处处都隐含着叙事,因为每个人都是一部活的历史,隐含着屈辱、卑贱、血泪、忍耐;诗中没有抒情,但是最深的感情却弥漫在诗歌所呈现的世相的纹理之中,因为貌似漫不经心地出现的每一个角色,实际上都经过了诗人内心狂澜的激烈洗刷才得以择取出来。这一个一个的角色构成了生活画布上的“光点”,就像印象派绘画一样,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渲染出生存的底色,在貌似不经意的点染中,生活原生态的色泽、质地便渐渐显豁开来。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在纪录片《中国》中说:他“不打算评论中国,而只想开始观察中国的各种面目、姿态和习惯。”这恰恰可以作为杨克《人民》的脚注。


向卫国导读


向卫国:土家族。湖北长阳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供职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兼任南方诗歌研究所所长,从事文学理论和现代诗歌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特雷莎老太太
■ 姚风

特雷莎老太太打开百叶窗,为窗台上的鲜花浇水,
葡萄牙总理科埃略在众人的簇拥下踏着碎石路走来,
为竞选连任,他马不停蹄地在里斯本各区拉票。
他走向特雷莎,向她挤出微笑,向她问好。
特老太太却一脸严肃,说:“总理先生,我要坦白地说,我不喜欢你,
我真的不喜欢你!我不希望你再做总理!”
总理尴尬地站在那里,但依旧保持着职业微笑……

这一幕让我陷入沉默
让我想起巴金老人,想起他临终前才说出的真话:“要说真话!”

特雷莎老太太初中文化,曾为制衣厂女工,
现寡居,靠微薄的养老金度日。
不过,她拥有阳光、鲜花和蓝天,
她的生活中没有恐惧,她无须为说真话而付出一生的努力。

向卫国:蓝瘦香菇,在民主撕逼战中读一首诗
正当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我选择推荐姚风先生这首诗给可能的读者。
就用一些现在的网络词汇来说吧。近几个月来,无数中国观众从电视上或手机上已经看过了美国两位总统候选人的多场撕逼战,那真是唾沫横飞、硝烟弥漫的精彩大剧!聪明的中国网络写手也乘机编出了无数与此相关的微信段子,对两位候选人进行全方位的人格、道德、家庭生活和政治审判,让无数点赞者和转发者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我们看戏不怕台高,我们嘲笑美国的选举,我们编排美国政治人物的笑话,我们攻击美国虚假的民主……我们在一场语言的狂欢中获得三个甚至无数个“自信”,我们自己宣告自己已经取得了胜利,我们先于历史预告了甚至宣判了美国的衰败甚至灭亡!我们真的是无所不敢呐,我们这些,伟大的,中国人民!
可是,我们还有一件不能做的事,就是成为诗中的那个叫特蕾莎的老太太。
不要误会,我们毕竟还是有些勇气的!比如我们崇敬的巴金先生,他就有勇气在临终前对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说出了一句真话——他说:“要说真话!”
呵呵,听起来有没有那么一点蓝瘦香菇(难受想哭)的感觉啊?


韩庆成导读


韩庆成:诗人、批评家。1965年生于安徽宣城,干预诗歌理论提出者,代表诗人。五年来致力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与传播。诗歌作品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诗百年大系》等选本。著有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主编《诗歌周刊》、《诗日历》、《华语诗歌年鉴》。获首届滴撒诗歌奖,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创作奖。系海子诗歌奖、昌耀诗歌奖提名评委,中国好诗榜、华语网络诗歌大赛终审评委。

北方无竹
■ 曲有源

北方不该无竹
无竹
月亮挂在哪儿
都不合适
无竹
风的来访也变得简短
有点敷衍了事
无竹
那把藤椅
就显得尴尬
紫砂壶时时刻刻
都在愁闷  无竹
月下举杯相邀
杯口都不知说些什么
真不知竹子
因何如此伤感
由实心变成空心
宁肯让板桥先生植于
无土的宣纸上
也不来北方
让北方无梅就够狠的了
不该再无竹
无竹
只能让北方的雅士
守着竹做的笔筒
(那是她的艳骨啊)
了此一生

2001

韩庆成:劲道有力的“干预诗歌”
这首诗表现的主题不新,也不复杂,它之所以让我爱不释手,是因为诗人用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新的思维方式,把一个旧主题写出了新意,并触到现实的痛处。
竹,向为古代文人雅士至爱,在梅兰竹菊中,它象征的是风骨,是气节。古人写竹,写到极致的,是诗人竹山先生。蒋公亡国后不仕,隐居竹山二十年,在《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中,有这样三句:“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20多年了,你们已经没有骨气了,却还在自我标榜。骂的好啊,他不是在骂元初那些出仕的大宋遗民士大夫,而是在骂20世纪90年代以来,只知功名利禄而无骨气担当的当今知识分子。
“以文字画地为牢”的曲有源,是少数几个文革结束后坐过文字狱的知识分子之一。在21世纪之初,这位风骨犹存的“干预诗人”,一改当年直接酣畅的干预诗风,写下这首忧肠百结、一咏三叹的《北方无竹》。
出狱以后,曲有源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和反思,开始其“白话诗”写作。2000年,这类作品的结集《曲有源白话诗选》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1997-2000年)。因而,写于获奖第二年的《北方无竹》,可看作诗人“白话诗”成熟期的巅峰之作。这首诗以“竹”表现文人的气节、气概,以“无竹”暗示文人之殇、时代之殇,与他的典型“干预诗歌”《关于入党动机》、《“打呼噜”会议》相比,是一种更艺术、更诗性的“干预诗歌”,后者把前者外在的愤怒压制到接近于零,但读后的痛感却绵延不绝。
如果把《关于入党动机》、《“打呼噜”会议》比作嚼之脆响的硬糖的话,《北方无竹》就是一块百嚼不烂、劲道有力的口香糖,它可以香口,更能净心。


杨小滨导读


杨小滨:生于上海,耶鲁大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政治大学台文所教授,《两岸诗》总编辑。著有诗集《穿越阳光地带》、《景色与情节》、《为女太阳干杯》、《杨小滨诗X3》、《到海巢去》等,论著《否定的美学》、《历史与修辞》、《中国后现代》、《无调性文化瞬间》、《语言的放逐》、《迷宫•杂耍•乱弹》、《感性的形式》、《欲望与绝爽》等。

喜歌剧
■ 陈东东

翻卷的舌头里有一朵
小小的味蕾在鞠躬,有两朵
三朵和更多味蕾——曲体转向
扭伤了腰肢,像舞场老手们腾云驾雾
自一种节拍可疑的尖酸
去回望连绵的火焰山红汤

……渐远的老辣
沿大地弧形滑到悠渺那边的
烹饪
他扫过细嚼慢咽的目光又扫过饕餮
伸出象牙箸,小心把半条鱼
钓离蒸汽笼罩的暖锅

很可能他反而挟走了月亮。尽管
实际上,月亮正背向鱼和鱼刺
隐入厨房万千重油污。一小点
追光,映照一小碗水晶果冻……银匙
旋呀旋,意欲从圆润的
凝脂波尔卡,剜出一小口

腻滑扭捏的绵甜舞伴吗? 这
粉面狐腰的夜女郎暗示:“假如你
“记不住此刻滋味……”“那么
“怎么样? ” ——他刚想要舔破
面前的月亮,一刹时辛苦
蛰碎了舌尖

杨小滨:滋味的喜感与痛感
陈东东的诗往往饱含着既极度感性又变幻多端的场景,也常常与当代生活令人晕眩的经验相关。这首诗同样如此:浓烈的味觉体验被视觉化,占据了本诗的主要篇幅,形成了味觉超现实主义的奇特效果。这首题为《喜歌剧》的诗描绘的对象却与表演或歌唱无关,而是将一次从红汤鱼火锅到水晶果冻的味觉体验铺展成一种与喜歌剧的观赏效果可以相类比的过程:或许,过于刺激的味觉经验令人变得行为乖张滑稽而产生了某种喜感,特别是被辛辣所摧残的口腔则很可能由于长得太大而形似于歌剧演唱的嘴形,而在味觉的辛辣与听觉的高亢之间也可能有某种通感。
从一开始,舌头翻卷和味蕾鞠躬的场面就将器官的局部放大到类似舞台表演的空间:跳舞、腰扭伤、腾云驾雾……突显了这种表演的狂欢特征,而辛辣正是口腔器官狂欢的催化剂。“节拍可疑”一语一方面通过音乐性(“节拍”)呼应了诗的标题,一方面又暗示了这种音乐性的混乱(“可疑”),而“尖酸”则不仅同时涵盖了听觉的“尖”和味觉的“酸”,也暗示了生活内在的刻薄(与热腾腾的火锅背景形成了强烈冲突)。
钓起半条鱼和挟起月亮的场景一下子带入但又即刻瓦解了古典的诗意,把当代生活的享乐、冷酷和戏谑混合在一起。而后半部分中极为性感的“凝脂”、“腻滑”、“绵甜”又被波尔卡舞曲式一再重复的“旋”和“剜”所搅动,产生出某种甜腻与疼痛的奇特感受。而这也是这首诗结尾所强调的:“舔破”一个美好幻像的愿望引发了舌头遭受蜂“蛰”般的痛。一方面,“蛰”暗示了蜂蜜的甜;另一方面,味觉的“辛”“苦”与享乐过程的辛苦相比,也增添了本诗对当代生活复杂感性的认知。


徐敬亚导读


徐敬亚:诗人、批评家。著有《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重新做一个批评家》、《不原谅历史》等。

下雪了
■ 朵渔

一场大雪之后,世界终于大白
而冬季的秘密依然深藏不露

只有雪是免费的,希望雪不要落在
坏人的屋顶上,要落就落在鸽子的眼睛里

看,时代的清洁工又开始扫雪
要为我们扫出一条黑暗的通道。

徐敬亚:神秘无序,可能恰恰是诗的一种原生态
朵渔这首《下雪了》,内部的逻辑有点乱。语感也不太一致,但它是好诗。
作为主意象,雪在诗中至少有三种身份。1,揭示者。2,遮蔽者。到底是哪个身份呢,说不准。雪一出场,它的身份就是尴尬。它使“世界终于大白”的同时,也让秘密“深藏不露”。这两种互为表里的身份,在全诗中纠结。至结尾时,遮蔽成为它的主功能。
中间两行,最有意味,是全诗的诗意节点。
雪的第3种身份,模糊、歧意而多汁。诗人明确说“希望雪不要落在坏人的屋顶”,那么雪应该是一种覆盖物。但雪落在鸽子的眼睛这一句,雪的身份又开始转移。请注意,雪不是封盖住鸽子眼睛,而是落进了眼睛里——雪在鸽子眼睛里的瞬间溶化,是读者立刻产生的想象。再加上前面的雪是免费的善意表述,于是雪似乎又有了一种信使、向导、清洁剂等另一类中介身份。诗意在这种并不清晰的美感中荡漾了。
结句生硬而突兀。尤其“时代的清洁工”着意反讽,但严重破坏语感。
尽管有这么多“毛病”,朵渔的这首诗,却让我记住了好多年。
我一直认为诗的内部,应该有一种谁也说不清的神秘。这种神秘包括逻辑的无序,诗意的不可拆解,甚至包括意象之间的冲突、情感的不衔接,及其它诗歌元素的某些不完美。
不完美,恰恰是诗歌正常的原始生态。如果把诗写得一顺百顺,精而又精,把所有的瑕疵都修理得天衣无缝——那就是诗歌的“摆拍”和诗歌的“PS修图”。
天啊,你都天衣无缝了,和你玩儿还有什么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12-7 16:0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12-7 17:19 | 只看该作者
北方无竹
■ 曲有源

北方不该无竹
无竹
月亮挂在哪儿
都不合适
无竹
风的来访也变得简短
有点敷衍了事
无竹
那把藤椅
就显得尴尬
紫砂壶时时刻刻
都在愁闷  无竹
月下举杯相邀
杯口都不知说些什么
真不知竹子
因何如此伤感
由实心变成空心
宁肯让板桥先生植于
无土的宣纸上
也不来北方
让北方无梅就够狠的了
不该再无竹
无竹
只能让北方的雅士
守着竹做的笔筒
(那是她的艳骨啊)
了此一生

2001
========
除了这首,其余的纯属误导观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12-7 17:44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12-7 19:3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栏目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12-7 19:50 | 只看该作者
不完美,恰恰是诗歌正常的原始生态。如果把诗写得一顺百顺,精而又精,把所有的瑕疵都修理得天衣无缝——那就是诗歌的“摆拍”和诗歌的“PS修图”。
天啊,你都天衣无缝了,和你玩儿还有什么意思。

呵呵,徐老幽默。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12-7 20:3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12-7 22:19 | 只看该作者
以新形式适新形式,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12-8 01:31 | 只看该作者
诗人是天生的,
好诗是浑然天成的。

反复推敲出来的诗都是
杂质诗,差诗,还有可能是假诗,
好诗是凭灵感和敏锐的感受感觉一气呵成的,
对天才诗人来说,
写诗就像嗑瓜子一样简单,
凭感觉感受的纠结和生存的疼痛一气呵成,
真的不需要动脑筯,
更不需要反复推敲什么玩意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12-8 01:39 | 只看该作者
友情关注下
这个栏目很好
值得关注
个个都是大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7 04:1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