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登录
中国诗歌流派网 返回首页

伊妹儿的个人空间 http://sglpw.cn/?17775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留言板

facelist


伊妹儿 2017-11-25 17:19
低端人口的中国梦
文/8944.7

[color=Red]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color]
[color=Yellow]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color]
[color=Blue]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color]
伊妹儿 2016-6-29 17:20
儒家思想——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仅仅只为追求真理而宁死不屈的人几近于无,
而因忠君爱国殉难的不可胜数,哪怕是昏昧和必要灭亡的王朝。
只有对现实献身的愚忠,而没有对绝对真理的牺牲,没有“不自由,毋宁死”的抗争意识。

    历史上存在的不妥协的抗争意识是什么?
政治的不妥协意识。例如,属于政见与权力的抗争,或者属于保卫或拥护政权的抗争,
前者如屈原、东林党、王安石、谭嗣同等,后者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王国维等。
上述两种不妥协的抗争意识,都是属于维护专制政权的行为。

    民间的不妥协意识。
可以元朝关汉卿的《窦娥冤》剧为代表,窦娥是中国专制体制下的受害者,她被诬害致死,最后化成了鬼魂,向人间控诉冤屈,最后得到了平反。
这幕戏,成为中国民间不妥协意识的典型代表。中国人的命运,就像窦娥一样,在专制文明之下,受尽不公不义的对待,但是中国人,如同窦娥一样,从来不敢公然跟这个专制政权对抗,也不敢公然向专制政权的合法性挑战,而是不断地要求惩治贪官污吏,或要求平反。
这幕戏,有一个重大的结构性命题,窦娥并没有在现实生活当中,得到平反,而是死亡之后,变成了鬼魂,借由鬼魂的哭诉,才得到后人的平反。
这种故事结构,代表了中国人在现实中无法抗争的绝望,只能在超现实的世界中,寻求精神上的自卫与补偿。

    “不自由,毋宁死”,在中国历史大是大非的重要时刻,中国人为追求真理而宁死不屈的人几近于无,那就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根本原因,
那是一种残忍的自卫,那是一种漠视人间苦难的行为,也是一种容忍社会不公不义的做法。
如果人类不敢向邪恶抗争,不敢向黑暗挑战,不敢为自由而奋斗,不敢为正义而牺牲,那么人类的灵魂,只能永远沉沦在黑暗的宇宙之中。
儒家中庸之道,就是中国人的命运。

罪恶根源在于儒家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人治”思想的根基就在这八个字上。

旧家庭中,父亲是一家之主,拥有最高的权威,
妻子儿女在经济上无法独立,同时也没有独立的人格,所谓“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不知酿成了多少悲剧!
也难怪五四人物把中国家庭骂作“万恶之源”“戕害人性”了 !把家中的“孝”推到国家层面,就有“事君不忠非孝也” 的说法,君王可以把国家当作一姓的私产,把天下苍生视为“子民”,他就是“王法”,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没有什么可以制约他的权力。
就像在家不能怀疑、反抗父权一样,老百姓只有寄希望于皇帝大发慈悲。
    儒家的“人治”,其实就是要人民老老实实接受那一套用“三纲”“五伦”编织而成的专制秩序,它绝对不可能给我们人人平等的现代人际关系,也无法保证现代社会所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

    为什么儒家一定要把国家暗示为象母亲一样伟大的东西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秩序世界。
一方面使中国人只是一种道德秩序的存在,根本不知道也不去争取“人权”,更不知道也不去争取政治权利,
导致长期以来中国人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自己,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自己的主宰,是高高站在自己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治权力,所以儒家“人治”的后果是官治是专制。
    等级制是儒教信仰的产物---有完整的儒家理念,思想,理论。儒教的理念是指导奴隶制社会的内核,儒教的理念落实到社会即是奴隶制度,落实到民生即是贫困愚昧。

    所谓的“儒”,早先都是通过掌握婚丧礼仪来谋取衣食,来不劳而获的人。
如果薄葬短守,儒的生活就会出现困难。通过宣传《孝经》、宣传厚葬长守,儒便可以放心的过寄生虫生活,有利于儒的生存与发展。
    孔子说: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中庸十八章)。
    礼教规定守三年的丧----不做事、不会客、不赴宴、不作乐、不与妻妾同房----每天守在坟前上香焚纸,哭泣膜拜。
如此孝道,也只有达官巨富才作得到,一般人怎有可能?儒士们要求卖身葬父----作奴隶
    儒士们要求卖掉自己的身体来为他父买棺材。为了改善父母的生活,女儿可以卖给人作妾、作婢、作奴、甚至作娼妓----不一而足。
    你不卖身葬父----作奴隶,违反人伦的人,儒士们称之为“衣冠禽兽”,---
    女儿可以卖给人作妾、作婢、作奴、甚至作娼妓----反抗者违反人伦的人,儒士们称之为“衣冠禽兽”,---

    为了利益什么都敢做,孔子儒家是不是比吃人还要恶毒呢?

    首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甘愿做奴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旨在教育黎民百姓认同不平等的等级观念,
不能反抗甚至有任何异议。是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的重要理论,也是奴化思想的具体表述。
在这种奴化思想束缚制约下,臣民行要合于礼,思要合于道,安于本分,循规蹈矩,甘愿做奴隶,
不要自立,不要自由,以致泯灭个性,心甘情愿地被驱使奴役,要「非礼无视,非礼无听,非礼无言,非礼无动」。

    其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礼」

    中国「礼」文化非常发达,历代统治者都将「礼」作为重要统治手段。
   「礼」的根本是「分」和「别」,即分贵贱,别等级。
「礼」在历代统治者推动下,由行为规范发展为思想藩篱,再发展为一套严密完备的统治理论。
   「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克己复礼」、「中庸之道」、「仁义道德」,都是中国古代礼教精要所在。
礼教对古代民众来说是精神枷锁,禁锢思维。
「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不能超越自己的社会地位去探索问题,人们的认识权利被局限。
    儒家关于「礼」的书有三种,分别是《仪礼》、《礼记》和《周礼》。
  汉代「五经」中的《礼经》是《仪礼》,《仪礼》是古代部分礼制的汇编,共有17篇,内容都是关于冠、婚、丧、祭等仪式中的礼节,编者可能是战国时代的人。
   《礼记》是从战国到西汉的儒者解释《仪礼》和阐发礼典意义的文章,有49篇,编者是西汉的儒生戴圣。
   《周礼》是战国时代的人编写的一本关于西周政治制度的书。
   《礼记》、《周礼》后来都成为了儒家经典,其中《礼记》的影响尤其深远。

    儒家「礼」的理论就是等级制度的基础。「礼」本质就是讲「分」、讲「别」、讲「贵贱」,其基本精神就是等级制。等级制度在古代社会起着绝对的支配作用,特殊阶层在法律上、社会及政治上皆享有特权。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等级区分非常分明。「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君尊臣卑的等级制非常普遍且森严。「尊卑贵贱,各有差等」,各有其位,各有其守,不可越雷池一步。
从政治特权到田地产业,从婚丧嫁娶到衣食住行,皆体现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尽管王朝兴替,但这一原则却始终不变。
这种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不单代表权力的分等,更意味低下阶层者须依附在上位者;低下阶层者丧失人身自由与独立人格,失去精神与思想自主,个人智慧和才干都无从发挥。

    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特殊地位,乃以制度、思想及文化等政策方面加以配合;而实行文化专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维护政治及经济的特权。

    再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礼教的主要内容。《礼记》就提出「天理」与「人欲」的对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何谓「天理」?「天理」就是「礼」,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求子民尊「礼」、崇「礼」,泯灭个人私欲,言行皆须符合「礼」的规范。
    宋明理学对这思想作了极致的发挥,张载说:「循物而丧心,人化物而灭天理乎」,为此提出「灭人欲」、「立天理」。程颐提出「灭私欲,则知礼明矣」,并提出人的本质即「天理」,「人只有个天理,却不能存得,更做什人也?」理学家更由此得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论点。
    以现代的目光看来,在「礼」的背后,所谓的「天理」,只是专制统治秩序的抽象表现,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求人抛弃一切欲望,安于旧道德的规范,言行举止都要遵循统治秩序。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肯定专制集权的秩序,给人们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是对人性的桎梏。

    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提网的总绳。为纲,就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展示了一个严密的社会关系网,每个人都是这关系网的一部分。在这个关系网中,每个人都只是从属物,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地位,其核心就是将人作为工具。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以「三纲五常」来维护等级制度,巩固专制统治。

    第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三从四德

    儒家礼教规范要求妇女的道德、行为及修养,是为「三从四德」。当中的「四德」是为「三从」而存在,日后更成为支配中国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
   「三从」的定义
   「三从」即包括「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当中的「从」包含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意思。遵从「三从」的妇女不能自专自主,必须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以做到为女孝、妻贤、母良。
   「三从」的源流
   「三从」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及为父服丧年限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从服丧制演化成人际间主宰服从的关系,与汉朝倡导的「三纲」呼应,将家庭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延伸至「从父」、「从夫」的观念。
   「三从」引申为既为人之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朝甲骨文中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三从四德」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周朝建立父权制婚姻家庭,明确规定男女内外及男尊女卑,之后才出现要求妇女「从父」、「从夫」、「从子」(即家庭的女性服从男性的「三从」道德规范)。
   「四德」是女性实践「三从」道德目标时,必须具备的礼仪、风度修养和技巧,即要求妇女既顺从又能干。「三从」道德的教戒劝誉、「四德」修养的提倡培训及「七出之条」的威吓惩罚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妇女之「美德」。

随着时代的转变,父权对妇女的控制逐渐转为夫权,夫家的利益高于父家的利益,更强调妇女服从、缄默和牺牲,条规更具体繁细,妇女付出更多代价。
   其实,「三从四德」本身充斥着矛盾,如强调「从父」时,也须听从母亲;强调「从夫」,但妻子也「与夫齐等」。特别是「孝文化」的提倡,儿子对母亲(尤其是寡母)的尊孝,也独具中国特色。
   主张男主女从,即实行男婚女嫁、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男子成年后娶妻生子(特别是必由己出的儿子)以继世传宗。已婚妇女必须住在夫家,家庭亲属的身份是按照丈夫的名分、辈分而定。
   规定上层男子除了一名正妻(俗称「大老婆」)外,还可置妾若干个。如周礼规定天子一次娶十二女,诸侯九女,大夫以下递减。秦朝开始规定后妃的等级人数。后世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定制,但历朝帝王往往佳丽三千,宫嫔多以万计。官僚也有置妾特权,平民则限制置妾,如明朝规定四十岁无子才可置妾。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思想在家庭亲缘关系上讲求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推而广之,在政治关系上国民要绝对服从统治者。
其荒谬之处有二:一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被剥夺了独立性;二是将家庭伦理关系推广到国家政治体制。被剥夺了独立性的“人”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奴隶,失去了一切人权;国家是由失去了人权的人——奴隶组成的,这样的属于统治者自家的私产的国家你让这些奴隶如何去爱?
本来家庭伦理关系仅限于家庭而已,与国家政体何干?
父亲是儿子的父亲,儿子是父亲的儿子,天经地义,但是,何以国君及政府的官员也顺理成章的也成了所有国民的父亲?

    就这样,儒家利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荒谬的理论欺骗中国人几千年!毒害中国几千年!
马蹄 2016-4-9 13:17
北网的网址 一 马蹄
马蹄 2016-4-9 13:16
妹纸你好,你留的网址不见了,能否在我的留言板上传过来?致歉,给你添麻烦了  一 马蹄
赵然 2016-3-27 14:55
赵然在此恭迎新朋友光临,
诚邀入驻【中国诗社】群!
点击地址:http://www.zgsglp.com/group-828-1.html 链接, 在【中国诗社】首页再点击【加入流派群组】方框键。即可加入。
赵然 2016-3-27 14:55
赵然在此恭迎新朋友光临,
诚邀入驻【中国诗社】群!
点击地址:http://www.zgsglp.com/group-828-1.html 链接, 在【中国诗社】首页再点击【加入流派群组】方框键。即可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9 17:3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