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闲云野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请衣影朋友谈谈“人性的启蒙”问题(兼予批判现实主义诗歌典范5首)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04:04 | 只看该作者
读刘华明的诗歌《十月 我是一棵没有根的树》(2009-01-10 07:50:17)[编辑][删除] 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 刘华明诗歌鉴赏

《十月我是一棵没有根的树》

  冬天还没有来
  可内心的冰雪早已坚硬
  那条住在月亮上的河流
  淹没了十里桂花的村庄

  我不去采菊
  是菊花采走了我隐居已久的黑暗
  让我在迷雾中看清了灵魂的出处
  和一只候鸟迁徙的痛

  十月 我是一棵没有根的树
  从农村搬到城市
  丢失了春天的妩媚和鸟儿的喉咙
  高耸的楼群遮盖了我最初的纯真和幻想
  我卑微的身世已于一堆沙石混为一谈

  秋风迭起 几片落叶被乌鸦叫声拐走
  几缕阳光在我的头顶邂逅

  宁静的夜晚
  我听到斧锯声从我的骨骼里一声声传出来
  却喊不出一声痛

花都水月:
非常感谢你能来和我共同读刘华明的诗歌。首先申明,我不是来和你“争鸣”。我很欣赏你对刘华明诗歌的解读。这个我已经说很多了,相信你能够理解。
读你的解读文章刚一开头,我哭得脖子棒棒硬O(∩_∩)O哈哈~。这会又来读。读了一遍,感觉非常的好。但我觉得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你的有出入,就也来再读一遍,互相照映一下。


解题:
(首先声明,这只是作为读者我本人自己的想法,和作者无关!!!)
《十月我是一棵没有根的树》
“十月”,在我们的国度里是个特别的“月份”,是共和国诞生的月份;是被人们千百遍高声吟颂歌唱的月份!作者用“十月”做为标题的一部分,绝不会没有用意!
“树”,是个象征,比喻,就是作者自己,或者和刘华明的命运一样的人。
“没有根的”,就是没有生命基础生命源头的“树”,那就只能是一棵死树!
诗人自己在做对于自己的否定!


    冬天还没有来
  可内心的冰雪早已坚硬
  那条住在月亮上的河流
  淹没了十里桂花的村庄

作者的写作诗歌的特点,我是太熟悉不过了,他从来不离开标题半步。
对于“树”来说,“十月”,应该说冬天还没有来到,但是,心早就凉透了!凉到个什么样子呢?他打了个比方说,就像“那条住在月亮上的河流/淹没了十里桂花的村庄”!“月亮”,是悬在空中的虚渺的“希望”,又被“河水”冲刷着,结果那象征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桂花树”连同可爱的家园——“村庄”都被河水给淹没了!还有比这更苦的么?!


    我不去采菊
  是菊花采走了我隐居已久的黑暗
  让我在迷雾中看清了灵魂的出处
  和一只候鸟迁徙的痛
“十月”,既然冬天还没有到来,就还是秋天。秋天里最美好的东西是“菊花”。作者写道:我不像别人,喜欢在秋天采摘“菊花”。“菊花”是季节走向寒冷,生命普遍凋零时刻的守候在节候和生命尽头最美而隐忍的植物,是这个时候最美好事物的象征!是人们的心灵寄托,是人们的心灵的希望!
作者写道:“我不去采菊”,首先就是在说:我没有希望啊!
我为什么“不去采菊”呢?那是因为我还要感谢这“菊花”,她虽然是对于我来说本来就不存在的“希望”,但是,作为生活和生命的梦想,她为我驱除了“我隐居已久的黑暗”,给了我生活和生命某种可怜巴巴的色彩和光亮。
“让我在迷雾中看清了灵魂的出处/和一只候鸟迁徙的痛",
是说让我的生活在迷茫看不清方向的时候找到了精神的走向和门径;使一只不断迁徙的鸟感受到了离开树的痛!

    十月我是一棵没有根的树
  从农村搬到城市
  丢失了春天的妩媚和鸟儿的喉咙
  高耸的楼群遮盖了我最初的纯真和幻想
  我卑微的身世已于一堆沙石混为一谈
这是最扣主题的一段诗句。“十月我是一棵没有根的树”。为什么呢?我这棵“树”,是“从农村搬到城市”的,真的,作者有农村老家,后因为工作需要搬到城市(乾安市)的,农村是他这棵树的“根”,而这样一来他的“根”就丢了。丢失了“根”的树,春天来了也不会绿了美了,更不会有鸟儿来到这样的树上歌唱了。更何况搬到城市来,那“高耸的楼群遮盖了我最初的纯真和幻想”:我这棵树就被整个淹没在高耸的楼群里了,我人生最初的品质品格以及我对人生的生活和梦想统统都没有了!!!我现在算什么啊?我卑微渺小的可怜,我就和那一堆堆的沙子和石头是一样的啊,没有什么差别呀,是毫无生气的一堆等待用来建筑的物品啊!而不是原来那棵有生命有希望有根的树了!
显然,作者对“十月”的呼唤,就是在对祖国的呼唤!
“树”确是作者的自喻,但更是“他喻”!是一切如作者同样命运的人们的通体象征啊!
这就是意境,这,就是主题!没有这样一点深刻,还能叫做是诗歌么?  
    秋风迭起几片落叶被乌鸦叫声拐走
  几缕阳光在我的头顶邂逅

“树”死了。苍凉的秋风开始不断的刮起来。叶子随风飘零。连乌鸦也不再在这样的树上再做停留。有一些落叶和那些浸透着不祥预兆的乌鸦的叫声一起掠过树的头顶飞走,偶而也遭遇几缕阳光。

    宁静的夜晚
  我听到斧锯声从我的骨骼里一声声传出来
  却喊不出一声痛
晚上,宁静。“我听到斧锯声从我的骨骼里一声声传出来”,能听到“斧锯”“割骨头”的声音么?不能。这是写人在极度痛苦中的幻觉。“喊不出痛”,是写人的梦魇状态。实际上作者是在对自己的当时的生活生存状态做了一个贴切恰当的描述。

这就是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和花都水月出入最大的地方是这个棵“树”到底指代的是谁?感觉不是“农民工”的具体指代,是刘华明自己及命运如同刘华明一样的那些人们的指代。
再次谢谢花都水月给出这首诗,并认真解读,让我也来蛮有兴味地品读刘华明朋友的又一首诗歌!




《十月我是一棵没有根的树》

  冬天还没有来
  可内心的冰雪早已坚硬
  那条住在月亮上的河流
  淹没了十里桂花的村庄——————这段用比喻写“树”的苍凉痛苦的现实境遇

  我不去采菊
  是菊花采走了我隐居已久的黑暗
  让我在迷雾中看清了灵魂的出处
  和一只候鸟迁徙的痛————————这段写我(树)和我的梦想及梦想给我带来的结果

  十月 我是一棵没有根的树
  从农村搬到城市
  丢失了春天的妩媚和鸟儿的喉咙
  高耸的楼群遮盖了我最初的纯真和幻想
  我卑微的身世已于一堆沙石混为一谈——————这段写“我”这棵“树”没根的主要原因及自我现实处境和人格的定性判断

  秋风迭起 几片落叶被乌鸦叫声拐走
  几缕阳光在我的头顶邂逅———————————这段写“树”死了,树的一切梦想都破灭后的情况

  宁静的夜晚
  我听到斧锯声从我的骨骼里一声声传出来
  却喊不出一声痛 ——————————————这段最后扣到作者自身——“我”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04:07 | 只看该作者
读刘华明的诗《寒冷》(这个点评是互动整理出来的,显得散)(2009-12-29 06:56:45)[编辑][删除] 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 刘华明诗歌鉴赏

寒冷

北风、大雪
一排脚印写出歪歪扭扭的故事
没人来纠正冬天的颜色和炉火的温度
没人告诉我梅花是前朝哪个美女的后裔
江山多娇,我忠于民间固定的冰雪格式
常常在词语的集体上访中扮演拖后的角色
而寒冷依旧横刀立马
不让你走出苍白的国界
你要在黑夜中学会划亮火柴
在想象中看到春天的来临

    朋友的这首诗歌是做为《飞的冲动》的“外一首”首发在中财论坛上的。我解读了《飞的冲动》之后,本想继续解读这首《寒冷》,考虑到读者们对这首诗一定存在在理解上的巨大分歧,很难取得认知上的一致就莫说共鸣了,所以搁置至今,又不忍不读,于今索性交付【评诗论理】,希望大家就诗歌的意蕴手法及意义等各抒己见。
    爱月朋友说:“我忠于民间固定的冰雪格式”  “这是诗意中的打动人句子,具有人格魅力的诗核”。
    全诗总计十行,未分节。第五句写道:“江山多娇,我忠于民间固定的冰雪格式”。那“江山多娇”,就是这行诗的后半句的“我忠于”的“民间固定的”那个“冰雪格式”。那么可不可以把“江山多娇”看作是和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互文呢?
    毛泽东关于冰雪天地山川风光的认知在《沁园春-雪》里边是“江山多娇”的美,在《念奴娇•昆仑》(一九三五年十月)里边是“寒冷”。
    词中写道:“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澈”,和“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沁园春-雪》是“江山多娇”的美,引出一代英雄独领风骚的豪情;《念奴娇•昆仑》则怒目“搅得周天寒澈”的“昆仑”,欲“评说”历史的“千秋功罪”,抒发了要创造一个“环球同此凉热”的春色满人间的“太平世界”的壮志!
    刘华明诗歌的第六句写道:“常常在词语的集体上访中扮演拖后的角色”。这里“词语的集体上访”是不是指的就是这样的诗词对“寒冷”的指控和“裁为三截”的斩却呢?如果是这样,“扮演拖后的角色”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毛泽东晚年接见某名记者,记者夸奖赞扬毛泽东对中国对世界影响改造的伟大时,毛泽东谦虚地但也是很诚恳的摆手说:。。。。。。我只改变了北京的几个郊区!
    世界是寒冷的。历史的脚步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想通过人的能动作用一下子彻底从根本上铲除世界的“寒冷”是办不到的,甚至已被历史证明就是妄想!这样“常常在词语的集体上访中扮演拖后的角色”也就不足为怪了。
    回到诗歌的开头:

          北风、大雪
          一排脚印写出歪歪扭扭的故事
          没人来纠正冬天的颜色和炉火的温度
          没人告诉我梅花是前朝哪个美女的后裔
   
    这后一句是否是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互文呢?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寒冷》的第三句:“没人来纠正冬天的颜色和炉火的温度 ”,是因为实在是无法消除“寒冷”。春天在哪里?下面是诗歌《寒冷》的后边尾四句:

          而寒冷依旧横刀立马
          不让你走出苍白的国界
          你要在黑夜中学会划亮火柴
          在想象中看到春天的来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04:10 | 只看该作者
读刘华明的诗《冬日书》(2011-01-19 20:01:28)[编辑][删除] 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 刘华明诗歌鉴赏

冬日书/文:刘华明

雪一场场下,阳光被分解、折射
仅存的温暖也随风飘散
这个冬天,路上的冰雪越积越多
他们对抗车轮、马匹,和寒冷一起将城市团团围困
仿佛八旗子弟斩关、夺将,所向披靡

我的思想尚在城乡结合部封存
透支的体力隐藏剩余的锋芒
一群鸽子穿越零下30度的领空
响起的哨音足以摧毁黄昏的宁静

从松花湖到长白山,我的满目荒凉从未停歇
新鲜的大马哈鱼在网里奔跑,梅花沿着山谷独自开放
一切都等待时光的裁决
冬眠的梦中,有多少可以走入春天的版图

广场上的雕塑蒙上厚厚的一层白纱
几个清洁工在旁边挥舞扫把
其动作娴熟、表情单一
与我写作的姿势同出一辙,互不相扰

    “冬”是自然界四时的一个季节。首先是它的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就是“日月运行,寒暑相推”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论语》,就是讲的天地四时自本自根自生自灭生生不息的客观性的道理。《周易》系辞还讲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所以人们不论做什么,包括写诗歌,也都应该“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周易*系辞》。也就是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诗歌尤其是“天人合一”的艺术。所以刘华明的诗集《月光微寒》的前两辑,就是四时“流动的风景”和“无痕的岁月”。觉得很多朋友写诗也都是自觉地跟着春夏秋冬走,这是正确简捷的路线。

    刘华明近几年每年都有关于冬天的诗歌,举几个收在《月光微寒》中的例子,重点看看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冬》中写道:“为什么季节会老”?“遥远的经幡/飘动的雪/白色的梦拖着长长的胡须……”。在《冬夜》中这样开头:“寒冷是预定的期货,按时按地派送”。结尾两句是“今夜,酒是身体里的卧底,爱情不在服务区内/减去刚刚熄灭的炉火,我的心情已经归零”。在《雪后》中,是这样结尾的:“雪后/我喜欢一个人在旷野行走/把内心的荒凉一寸寸地排列/再一寸寸拉长”。应该说,熟悉刘华明的朋友都知道刘华明的诗歌有意象化的倾向,诗歌的内涵都是极其厚重的,这里每首诗摘录下来的几句并不能代表其整首诗歌的意蕴,但是我们也确实能通过这些句子,见出作者对于“冬”的无奈和忧伤的悲凉。

    《在北方的冬天里》写道:“纷飞的精灵告诉我们/生命原是要不断的更新和变幻的”这就从积极地意义上承认冬天的客观性辩证性,具肯定和乐观意味。《冬天的故事》则更进一步写道:“不与黑暗妥协”!“点燃春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学着鸟兽潜心修炼,花朵在适当的时候放出蜜蜂的琴音”,“推开房门,你的山河没有破碎”!情绪高亢激越,表现出追求和获得春天即人生幸福的坚定信念和意志。

    这首《冬日书》四节,叙述呈空间结构序次展开。第一节写城市;第二节写“城乡结合部”,其实就是农村老家;第三节写广阔的原野及山川;第四节回到自我及艺术。这种诗歌的外在结构或者说是线索,是服从诗歌缜密的思想脉络即诗歌的内在结构的。刘华明写诗构思从来都是极其严谨的,所以诗歌的结构就不仅仅呈语言自组织状态的完整完美,常常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思想意义也独异于并高于前边所列举的几首。那么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第一节是在以明快的又揶揄的口吻写几千年的文明进化特别是近年来先富裕起来的人们蚕食土地资源用以建筑令穷人们根本无法承受得起的高价楼群,支撑转嫁经济危机的现代“城市”轻易地在寒冷和大雪中陷落!第二节相反,写本来“体力透支”的我及农村老家更及那些天上卑弱的“鸽子”自在安详而且有着活力。作者写道:“我的思想尚在城乡结合部封存”,是讲特别关注城市以外的生态,表现出对违反自然发展的城市的反感和对顺从自然的乡村的自然古朴祥和的赞美,追求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发展,时髦的话也就是科学发展观。第三节“从松花湖到长白山,我的满目荒凉从未停歇”。虽然荒凉,但是“新鲜的大马哈鱼在网里奔跑,梅花沿着山谷独自开放”。梅花的绽放毕竟是其适应寒冷和大雪而给予冬天的世界的一份艳丽美;冰下的“大马哈鱼”成了正应寒冷的冬季渔民的大餐。说明幽明生死要由天地自然自己来主宰,“一切都等待时光的裁决”。“冬眠的梦中,有多少可以走入春天的版图”?冬天的就应该属于冬天,和春天是两码事。更何况北方如果没有冬天的寒冷,也如赤道上的一派炎热,是可以想象的么?在北方种子如果没有冬天的寒冷,春天的绿叶和花朵就应该都是不可想象的。正如北极熊和南极企鹅及整个人类,冰川消融正是灭顶之灾!第四节广场的“雕塑”表达的是人们正可以利用寒冷来创造美怡人济世,“几个清洁工在旁边挥舞扫把/其动作娴熟、表情单一/与我写作的姿势同出一辙,互不相扰”。事物各自有自己的个性。人生活在自然中要认识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周易*系辞》。就是讲尊重客观规律(天的法则),不但“不违”“不过”“不忧”,重要的是还能“仁”能“爱”!

    刘华明关于冬天的诗歌还有如《雪花》。和《冬夜》里的雪不同,在这首诗歌里,作者把“雪-花”做了“雪花银”,即金钱货币的象征和比喻。就如诗歌的第二段开头一句:“它属于民间遗失的散碎银两 ”。作品通过对货币这个司空见惯的特殊商品,作为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思考,表达了他对货币和国家-社会-和人及自我乃至人的灵魂等的关系做了广泛深入的探讨,透辟的思考精湛的表达呈现了诗歌意蕴的凝重美,表现出诗歌写作作派的大气洒脱趋向。

    《寒冷》未收入《月光微寒》。《寒冷》是一首很不容易读懂的诗歌,是和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互文。通过互文尖锐地表达出这样一些意义:世界是寒冷的。历史的脚步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想通过人的能动作用一下子彻底从根本上铲除世界的“寒冷”是办不到的,甚至已被历史证明就是妄想!深刻到如此程度,真都是太难能可贵,期待华明此后的更多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04: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 于 2012-12-9 04:21 编辑

我能举出一百首“批判诗”。和“新批判现实主义”落入过去“朦胧诗”的窠臼的诗歌比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2-12-9 08:48 | 只看该作者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2-12-9 04:19
我能举出一百首“批判诗”。和“新批判现实主义”落入过去“朦胧诗”的窠臼的诗歌比怎么样?


有水平,有理想,有坚持。现在的新诗发展已经失去方向,一片浮躁,在这种“以混个脸熟”为目的的现代诗潭里,难出大家了。但愿高世现等一小批孤独的行者能在当今这个诗歌的戈壁滩上走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12-12-9 11:58 | 只看该作者
李飞骏 发表于 2012-12-9 10:07
1、我一直都认为诗歌不是文字分行,无论中外,诗人是很高的称谓,伟大的诗人都是时代的先知、哲学家或先行者 ...

衣影回复:
先启蒙,后批判。这是定位问题,是启蒙和批判何者逻辑为先的次序问题,不能颠倒,更不能混谈合一。没有启蒙做基础的批判是伪批判。启蒙都没开始,拿什么去批判?!启蒙和批判是不同的两个维度,他们指向的对象也不同。启蒙要做的是先从自我的反思开始,而不是将眼睛投向外界。就像康德提出的那样,应该先对我们的理性提出质疑,它有什么能力担负起批判的重任,它批判的结果又有几分真理性。因此,这种有效批判的基础建立不起来,批判就是伪批判,是不能为思想界所认可的。这不是什么“高手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简单问题,健全的四肢都没有,游什么泳?武器都没有,打什么仗?“高手”之谓就更是大言不惭了,标准都是“低手”定的,这高手是什么高手?是理智还未健全、思想还未启蒙开化的高手吗?

立足当下中国的具体国情,启蒙这一步都还未开始,谈批判是奢侈的事情。更遑论什么“新批判主义”。启蒙需要打通的,不是和批判,而是和人的自觉的反思意识。人们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拿什么批判的问题,批判则是下一步甚至下下步的事情。我们应该先通过启蒙建立起批判的基础,将重心放在启蒙上,而是不批判上。批判是要建立在健全的理智和完善的思想的基础上的,诗人的主观条件还不具备,却自谓“高手”,妄想两步并作一步跳,这是可笑的。要知道,就“启蒙”这一步,西方人是经历了无数个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近三百年的时间,才打下批判现实主义的坚实基础,中国人连这样的启蒙都未开始,却想依靠一群好高骛远、“不认识自己”的诗人扛起批判现实主义的大旗,这让死去的无数哲学家怎么想?是可笑,还是可悲呢?还是等他们自己不了了之,像中国诗歌界的前辈们那样,死的死,逃的逃,转行的转行?

诗人首先要清楚地是自己的情况,不要开口“高手”,闭口“伟大”。自己的人性还未真正健全,自己的理智还未真正完善,自己的思想还未真正成熟,就侈谈“批判”,这是拔苗助长、掩耳盗铃的行径。从思潮来源来看,则是东施效颦、亦步亦趋、随波逐流。因为,一个对自己都不甚了解的人,凭什么说自己也能像别人一样做同样的事情?我们得看清条件!过分自信,就是理智缺乏的表现,过分自我,就是诗人仍旧脱离不了往日窠臼的表现。我们应该学学科学的精神,耐心一点,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否则就会英雄气短,石子投湖。我们应该学学西方哲学家的精神,像康德那样,先对自我意识进行批判,再深入到实践领域、什么领域。如果自己的理性还不足以担当批判的重任,自我还有不清醒地地方,还不能做到“有学识的无知”,那么谁会相信诗人批判的东西是真实的,是有效的?这或许只能欺骗那些广大的人性、理智还未启蒙开化的老百姓,欺骗那些诗歌界无知、盲目的同行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2-12-9 12:18 | 只看该作者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2-12-9 01:41
回答和流派宗旨阐述很好,欣赏!
请您再谈谈人性概念及“重构”的设想。O(∩_∩)O谢谢!

先答先生人性的本质问题:
人性的本质,是真善美,对应人的“知情意”,也就是理智、情感和意志。“真”是真理问题,“善”是道德问题,“美”是美学问题。按照康德对人性的定义来讲,人性的本质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即:一、我可以知道什么;二、我应当做什么;三、我能够追求什么。同样这三个问题,对应着理论领域、实践领域和价值领域。人性的本质就在于人的“知情意”这三个方面在以上三个领域的健全和完善。这就是人性的本质的基本内容,但关键是如何建立起人性的本质,并不断地健全完善它。这是人们需要走向哲学和实践的问题。不去认识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存在论、实践论、美学论,就不可能达到真善美的客观理性认识,不将这些真善美的理念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就不可能完成人性的本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12-12-9 12:20 | 只看该作者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2-12-9 03:17
衣影先生有识有魄,所讲深刻而实在。你讲的我不敢讲。我从不争辩,感觉对本来孤傲的诗人们作用 ...

先生所言有道理,对当今诗歌界的现状总结很透析。抽空一定拜读高兄的大作!诚挚问好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12-12-9 14:18 | 只看该作者
启蒙和批判的关系问题不仅是认识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处理不好,只会问题迭出,达不到理想中的状态,最后不了了之。只有夯实基础,深入批判的基础,做好启蒙工作,批判工作才能有理有据、有眼有板、有度有节。这不是“我启蒙我的,你批判你的”的问题,而是认识并忠于客观事实的问题。回避可以是个人的态度,但不会是未来诗歌发展总体的态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针对不同的文艺风格、创作形式,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问题,而启蒙和批判问题是思维和人性发展规律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根本问题,没有那么多的花式。要么遵循这条路,一步一步走下去,要么放弃这条路,走向偏见和谬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01:04 | 只看该作者
补充好几句;
我说的“人性启蒙”,我想到的是进一步认识世界及人自身的本质。它即是世界观方法论,又可以成为诗歌的内涵。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从物质生产发展看人性人的本质,得出了阶级专政论,结果集权社会最后都瓦解了。但是马克思的这个方法理解社会现象还是相当有效的。比如你写爱情诗,把爱情放到社会生活里边么去理解,会得到对爱情更深入的认识,成为好诗。你批判也不只是就事论事,把批判对象放进历史社会关系中理解就更深透。你具体的联系的去思考,诗歌都会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4 03:3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