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6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诗人 真个性 真创新——对马永波《炼金术士》诗集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无为 于 2011-11-12 15:57 编辑

                         真诗人 真个性 真创新

                        ——对马永波《炼金术士》诗集的思考


    2011年9月7日参加永波君诗集研讨会,只准备个发言提纲,回来才匆匆形成文字,现发布出来以见教于同仁。——题记


    马永波是一位有创见的学者型诗人。

    首先他是诗人。在中国当下,被称为诗人或以诗人自居者如过江之鲫,似乎比诗人要关注的树叶再加上草叶还多,但真正的诗人十无八九。主要问题就在于诗性的缺位,而马永波则是感悟到诗性的诗人。

    其次,他是学者型诗人,而且诗歌研究是他理论视阈的重要构成,特别是西方后现代理论。他较早地提出了诸如“复调”、“元诗歌”、“伪叙述”等诗学理论,而且同时是已被公认的有成就、有特色的英文诗翻译家。

    最后,他是有创建的诗人,《炼金术士》便是证明。该集中所选的大多是长诗,不仅风格鲜明,而且独有开拓之处。更令我惊叹的,一是永波独特的叙述方式;二是在长篇幅中诗化密度之高,于今并不多见。

以上三方面显然呈阶梯形,步步高。但对于中国诗歌现状而言,起点即难点。以下不妨展开。

    一、诗是什么,难有权威,势必追问,则看维度。

    什么是诗的问题已经被人类了辨识了几千年,但至今殊难确认,而且,本质论已经遭到了严重质疑。虽然,一方面,古今中外杰作固然多多,也姿彩各异。不过,历史在波折中前行,这意味着,某些诗作在大浪淘沙中成为经典,而大多曾经轰动一时的作品则难免显露出局限;另一方面,新时代、新科技、新境界也必然使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品格发生变化,从而寻求新向度。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此概念影响源远流长,但其粗放与宽泛已无法诠释深层问题。

    而诸如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以为“守法度曰诗。”章太炎《答曹聚仁论白话诗》以为:“以广义言,凡有韵者,皆诗之流。”包括西方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雪莱《诗辩》说:“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的记录。”纷纭众说只是皮毛而已。薄伽丘《异教诸神谱系》说:“‘诗’源于一个很古的希腊语词Poetes,它的意义是拉丁语中所谓的精致的讲话。”但丁《论俗语》说:“诗不是别的,而是写得合乎韵律、讲究修辞的虚构故事。”柯勒律治说:“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仅仅强调词语,如盲人摸象。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说:“诗是一切知识的精华,它是整个科学面部的强烈表情。”别林斯基《诗歌的分类和分科》说:“诗歌是最高的艺术体裁。……诗歌用流畅的人类语言来表达,这语言既是音响,又是图画,又是明确的、清楚说出的概念。因此,诗歌包含着其他艺术的一切因素,仿佛把其他艺术分别拥有的各种手段都毕备于一身了。诗歌是艺术的整体,是艺术的全部机构,它网罗艺术的一切方向,把艺术的一切差别清楚而且明确地包含在自身之内。”两位给予诗以应有地位,但并没有切入诗歌本身。

    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诗可以给人以“纯粹的愉快”; 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艾略特《诗歌的作用》说:“诗歌是生命意识的最高点,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最敏锐的感觉。”海德格尔在《诗·语言·思》中说:“全部的艺术在本质上是诗的”;黑格尔《美学》认为:“在史诗里诗人把自己淹没在客观世界里,让独立的现实世界的动态自发自生下去;在抒情诗里却不然,诗人把目前的世界吸收到他的内心世界里,是它完全成为经过他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过的对象。只有当客观世界已变成内心世界后,它才能由抒情诗用语言掌握和表现出来。”以上论断都各自触及到诗学的某些关键,良有启迪,但对诗的生成机制,尚未深入。

    笔者以为,诗应该是人类从精神向度感悟生命极致、分享存在华彩的过程。在人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诗,都是对即有一切诗歌资源的覆盖、整合与更新,从确认到梳理直至发现,是必要的步骤。正如每个人的生命舞姿与境界尽管不同,而寻求舞蹈的超越与理想是持续的。

    从基本层面而言,诗是透视百叶窗后面光怪陆离,并能发现清一色的秘密,这是关注生活,从个案幽微到普遍可观的实现;

    就其关注灵魂与生命而言,诗是验证出灵魂24克之外的分量,即使抚摸的是日常毛茸茸,这是自形而下至形而上的必然。诗是感受冰冷微茫的星群中,生命千姿万态、烁烁燃烧之况味。诗必须依托想象,叩问终极。

    就其时空性与生成机制而言,诗是阐释炮弹在驱散云之前,感悟到它怎样化作另一种云,这意味着必须由感悟生发预见。诗是获得神灵启示般与万物达成默契,忽而物我两忘,忽而天地澄明;一切方式,尽为我用。

    就其物理存在而言,诗是用最低碳言语焊接精神与宇宙的新边界。物化加纯化才是智慧的钻石。

    以上概括关涉到诗歌的大体层面,某些感悟依然处在进行时,更多的感觉化词语取决于被描述对象本身。笔者想说明的,是在永波的诗中,应该说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其诗集中,有一种独特生命状态,伴随神秘的触摸与执著,洋洋洒洒在字里行间。可以说,他对已有诗歌资源的把握、融汇与提炼,是难能可贵的。他当然已进入诗性范畴。

        二、寻求诗理论新建构的可能

    马永波是较早地开始自觉探索现代本体论诗歌美学的一位,从上世纪90年代,他就在实践中思考当代诗的发展路径与趋向。

他看到了“将写作的某种属性(仅仅是某种)进行提炼,将其本体化,并以偏概全或一厢情愿地夸大为当下写作的主流特征和美学倾向,由己及人地“推广”为某种普遍风格的作法,其危害是大于贡献的。”

    此后,他先后提出了“复调”、“散点透视”、“伪叙述”、“客观化”等一系列诗学命题。例如:他认为,伪叙述 “区别于传统叙述之处,在于它重在揭露叙述过程的人为性与虚构性以及叙述的不可能性,它是自否的、自我设置障碍的、重在过程的叙述,它将对写作本身的意识纳入了写作过程之中。……如读者经常被引见给一般被认为是基本信息的未完成或被否定的故事,读者被迫经常发问,“谁在说话?”,“他们的环境和动机是什么?”以及“他们是可信的吗?”伊哈布·哈桑将这种“无以言表”和“自我质疑”的特性定义为“不确定的内向性”,即文本的自我指涉。”

    由于“人们仍在相信其他非文学文本的自然性”,所以,“近年写作的跨文类现象,表明诗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学必须变成非文学、诗歌必须变成非诗,才有可能将文学与现实混同处理,达到彼此不分彼此颠覆的效果。”由此做到“是外向的观察与内向的沉思之间微妙的跳接以及在意义之间自由穿行游戏的能力。”

    他依据量子力学原理,质疑了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的说法与“真实”的习惯认识,提出了“诗歌写作完全可以不依赖于灵感(守株待兔式的无能)与激情,而代之以工作式的精确操作”的可能性。

    虽然他擅长于伪叙述,但他还是清醒地认为,作为技术手段各种表达方式“自身对于当代复杂现实的触及上,是远远不够的,它只有与前述的各种手段配合使用,方可造就真正对称于时代要求的诗歌。”就“英语(尤其美国)诗歌来看,其主要变化,便是减少了抒情因素,而加重了叙述、反讽、戏剧化、小说化等因素,这几乎已是常识和常态。”(以上引文均见《客观化写作——复调、散点透视、伪叙述》《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马永波在《当代诗歌中的元文学意识》(《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1期)中意识到,“任何构造宏大理论的企图都必须忽略宇宙天然存在的混乱和无序。因为,元叙述忽略了人类存在的多样性、异质性”,所以,他从80年代中期就有意识地开始了以叙述来抒情的实践,以寻求“一种是修正过的口语和叙述来抒情的‘事态文本’(罗振亚语),一种是以密集意象为主导的意态文本”这两个向度的融合。

    他在答《文学报》记者傅小平时(参见傅小平2009. 6.24新闻博客),提出了“自我的终极消除和主体间性、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等”,并规划了“汉诗走向成熟的路线是:意识形态中心主义→启蒙→解构→去执后的建构。”

由上面可见,马永波从质疑时阙到突破关键,再到整体建构,其路径是清晰的;从手段到目的,从环节到整体,从外围到本体,其视野是开放的,其理念是前沿的。正是这样的理论自觉,才使之与诗歌实践构成了互为依托、彼此支撑、可节节攀升的人字形长梯,这显然比孤立的单梯更有效,较先验性的悬梯更本真。

    当然,诸如“伪叙述”、“客观化”、“元诗歌”等术语尚需进一步考究,因为,诗不可能纯粹“客观化”,或客观化也如盲人摸象,物自体永远不能穷尽;也不可能与世界平等交流,平等仅仅是姿态;殊难存在元诗正如不存在元叙事,只有宏大叙事。不过,无论是怎样真正意义的理论跋涉,也没有终极;抵达与超越既定的临界点,也是反反复复的过程,正如反反复复的解构与建构各有意义。当然,处理好创作与理论的关系相当重要,必须警惕陈腐与拘泥。永波的理论依然有前卫性。

       三、诗集《炼金术士》的品格举隅

    该诗集虽然是马永波的不完全选本,但依然能够显示出其诗作特征。不妨在此随意列举说明。

写于90年代初的《亡灵的散步》通过悼念父亲的亡灵,悼念父亲,也悼念所有的死者;诗人在与父亲灵魂散步中,缅怀亲情苦乐,感受时代变迁;在感悟生命与死亡中,思考存在,寻求形而上出口的可能;手段上很难分清楚是叙事还是抒情,且夹杂着多种语言表达方式。而如:

“高处疲倦的果实像一件旧朝的衣裳

坠弯了月光,那些驼背的鸟被折得更弯

你走得更快。月光更剧烈地弯过去

去到动物们中间,蓝狐和红狼中间

触摸蚂蚁沉默的舌头”

——“疲倦的果实”、“旧朝的衣裳”、“坠弯了月光”、“驼背的鸟被折得更弯”、“月光更剧烈地弯过去”、“触摸蚂蚁沉默的舌头”……诗性意象如此密集,且独树一帜。

该诗中,已经生成有“元诗歌”基因,如:

“经过灯光,虚伪的睡眠,我此时营造的文字

(它多么无力,触不到你隐秘的深处

太阳升起,这些纸片都会苍白!)”

也包含了“复调”性的纠缠,矛盾词语的故意抵牾,如:你的死改变了一切,或者没有

基于此,《在一个中午梦想古老希腊的喷泉》意象呈散射状态;《父亲挽歌》亲情厚重,华夏情怀,有类乎艾青式的铺陈;《11/20/1994》在纪事中突然有拐点;而《炼金术士》可谓当代大诗,从80中期杨炼开始。诗中的神秘、哲理、含纳及散点机制比比皆是。

    当然,诗的酝酿在于感悟,当然需要机缘,关键是找到对象化目标以及交流的可能性,充分调动感觉、直觉。“我手写我口”只在真诚层面有效。诗可以也必须调动所有手段以实现新作。叙事是不是诗,看来不再成问题;抒情也不该是诗的本质特征;议论入诗自宋代就争论不休,其实是浅层的;描写、说明大可各尽其用。手段有时却能出彩,在某些手段的同一个向度,只要再进一步,就可能生成新质。譬如叙事。

    诗终究并非习惯语言所构成,意象与非意象,典雅与通俗,口语诗与呓语等同样可以各尽其用。

    和中国现代诗歌的几乎所有诗人一样,马永波的创新也是有迹可循的。

    在他的诗中,西方现代诗学显然是重要资源,包括想象、浪漫的痕迹。不过,后现代诗人及其理念与文本对他影响更大,尤其是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的阿什贝利,至少在思维方式或诗学理念上面,影响到马永波的诗歌,这也是他在从事阿诗译介的必然。特别是“阿什贝利的解构性写作所带来的万物平等观,与我的客观化诗学的因缘之诗有某种相似之处”。是的,“阿什贝利‘在陈述形式中写出了非陈述性的内容’,用叙述本身消解了叙述……秩序只是过去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对现实的想象,现实是文化和权力强加给我们的虚构,是不可信也是不可知的。为了达到对事物的去蔽,阿什贝利的诗中往往有许多主题在共同发展,彼此平衡,以免堕入任何一个特定视角当中。也有不同的语调在互相对话和盘诘。他的时间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循环的,他的视点不是固定的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回环的。”《向阿什贝利致敬》《约翰·阿什贝利诗选》代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我们必须承认,历史的曲折发展,层次在波动中的攀升;各自的传统固然重要,而文化交汇同样大有裨益。外国诗、异族的诗性参照,尤其是同步研究,肯定会使一方文学获得新启迪。在全球化时代,这道门槛绕不过。当然,归根结底还是诗人自己。

当我不知道诗是什么的时候,就以为怎么写都是诗,于是可以笔耕不辍;当我进一步了解诗的时候,却感到不会写了。当再能写出来之后,就想,以后还会被卡住的。就是这样。

    当你写出第一句诗,灯突然亮了,第二句千万别写下去。就是说,诗的感觉常常很奇妙,情感最激烈或最平淡是诗躲避的时刻。

    在反常年代,岁月以另类的蹉跎,铸就了百味人生;命运感、偶然性这些意外的因子,唯一的价值是砥砺诗情。因此,淡定的回忆就成为一种境界。

    诗的宿命并非想成为诗人,而是以诗的方式乃觉快乐。

                                                    (2011年9月,依然是初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11-12 16:06 | 只看该作者
新时代、新科技、新境界也必然使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品格发生变化,从而寻求新向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11-12 16:07 | 只看该作者
近年写作的跨文类现象,表明诗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学必须变成非文学、诗歌必须变成非诗,才有可能将文学与现实混同处理,达到彼此不分彼此颠覆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11-12 16:09 | 只看该作者
就“英语(尤其美国)诗歌来看,其主要变化,便是减少了抒情因素,而加重了叙述、反讽、戏剧化、小说化等因素,这几乎已是常识和常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1-12 16:11 | 只看该作者
无论是怎样真正意义的理论跋涉,也没有终极;抵达与超越既定的临界点,也是反反复复的过程,正如反反复复的解构与建构各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1-12 1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1-11-12 16:13 编辑

(以上)认同并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1-12 16: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立 于 2011-11-12 16:16 编辑

以前写过一个《第三者》,也不知算什么,向楼主求教!


《第三者》


二十几年前,我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三个字。这张被精心折叠成小小方块的情报,通过第三者,
秘密转移,辗转几只课桌和长条凳的距离,顺利抵达我朝思夜想的地方。接收情报的人,
小巧、羞涩,时不时就会露出摄人的笑,短短三年时间,就抓走了我的眼睛、鼻子、耳朵,
甚至这颗,懵懂而又发热的脑袋。这条,除了你知、我知、她知,谁也没有发现的渠道,
(当然,也包括父母、同学和满脸严肃的老师们),连接起了一个牵系终生的秘密。
此后,无数张机密纸条的秘密传递,无一失手,我也一次次,顺利得到了令人心跳的消息。
其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不亚于所谓的“鸡毛信”。然而,发送情报和接收情报的人,
始终通过第三者,长期保持着单线联系。谁也没有胆量,轻易越过雷池。即使偶尔的相视一笑,
偶然的一路同行,便以为柔情似水,心有灵犀……

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和当年那个接收情报的人,以及第三者,在同学聚会上再次相逢。
我和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优雅、从容、温暖而又甜蜜的微笑。酒过三巡,酒意正浓的我,
忍不住悄悄凑近她的耳边,调侃道:“当年,你回复给我那么多的秘密的小纸条,
我还收藏在箱底呢……哈哈!”孰料,她睁大了那双美丽的眼睛,指着我笑骂道:
“哈哈!你一定是酒喝高了,昏了头了吧!我从来也没给男生写过什么小纸条呀!”
她开心地笑着,甩下一个目瞪口呆的我,扬长而去……我满脸狐疑地把头转向第三者,
瞧见那个第三者正捂着嘴偷偷地乐呢!她忽然伸手捧出来一大堆东西,我刚一入目,差点没晕倒,
——二十几年前,那些承载着我的全部梦想的机密纸条,居然鬼使神差地捧在我老婆的手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20:12 | 只看该作者
杨立 发表于 2011-11-12 16:15
以前写过一个《第三者》,也不知算什么,向楼主求教!

很好的资源。现在更像篇回忆性散文;加工、精炼可使之成为微型小说;如果对三个人物进一步开掘则是短篇小说;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11-12 22: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指教!这也是随手写的,没想太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7:52 | 只看该作者
文体的边界的确是个难题,但更多的要靠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0 16:2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