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1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求更高层次的统一性——浅谈中西诗歌的不兼容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2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黎 于 2011-12-26 21:46 编辑

寻求更高层次的统一性
——浅谈中西诗歌的不兼容问题
                                                                                   
                                                                                          作者:张黎
                                                                                               
                                                                                             (一)

我在2009 年的《中国现代禅诗发展的当前状况》一文中,曾经这样说过:“当前诗坛上的诗歌流派要形成领导之势,必须具备以下四点要求:一是要寻找到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部分,并继承和发扬;二是能够站在同一平台上,与世界文化和思潮进行交流;三是关注当代人的精神和心灵要求;四是彻底改变当前叫嚣、低俗、颓废的诗歌风气。”两年来,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诗人的认可。是的,中国诗坛在经历了电脑网络所带来的喧闹而空洞的躁动期以后,渐渐归于沉静,归于理性,对于诗坛的种种问题,诗人们开始了认真的思考:中国诗坛到底出现了什么根本问题?百年来中国汉语新诗的得失何在?目前诗坛混乱的原因何在?什么才是中国诗坛的未来走向?禅为什么成了世界文化界关注的热点?

这些诗人研究到最后发现,中国诗坛的所有问题,最终都会归为两大类:一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二是如何解决中西诗歌的不兼容。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很容易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那就是:用解析的方法重新审视,剔除传统文化中奴性的成分,继承和发扬古典诗歌中的独立和自由部分。不过,答案虽然很明白,但要在当前的文化体制下做到却很难,甚至,一些体制内的诗人和评论者连“自由”、“独立”、“民主”这些词语提都不敢提,唯恐如此一来自己养命的饭碗就会被主子夺走。对于第二个问题,可能大家都深感头痛。因为,中西诗歌一定是要融合的,中国汉语新诗的发展已经历经百年,不可能再复古、完全倒退到以前,但是,截至目前,我们对西方诗歌的学习,中国人却又根本接受不了,对民众来说,写诗完全模仿西方,是一件非常怪诞荒唐的事情。

到底,中西诗歌的不兼容问题应该如何对待?下面,笔者想就此问题,浅显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

中西两方由于属于不同的人种,处于地球不同的方位,而且,地理环境迥异,生活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几万年以来,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自然观和哲学观,并以自然观和哲学观为基础,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化模子”(叶维廉语),不同的审美定势。诗学,是审美地表达人们对生命对自然感悟的一种文字形式。美学,是建立在特定哲学理念上的一种心理体验。所以,诗歌不仅仅是或叙事或抒情的一段分行文字,更深层次上,它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观哲学观观照下的审美旨趣。

由于西方地处海洋,人们的生活以渔业为主,而海洋气候的变幻莫测,给人们的生命带来了极大的凶险,所以,几万年以来,在西方文化中就形成了人天对立的理念,他们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从中探索规律并驾驭它,人,要以卓越的智慧来认识自然,要以超凡的勇气来征服自然。而中华民族却地处大陆内部,人们生活以农业为主,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都必须依据季节,适应各地的气候土壤等等,生活环境相对安逸,所以,几万年以来,在中国文化中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意蕴浓厚的哲学理念,中国人认为,人和万物一起生活在天地之中的这个大空间,人和万物一起组成了这个富有变化和情趣的自然大生命体,人和万物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

“天人合一”、“物我二分”,由于中西两方在基本的自然观哲学观方面的不同,延伸影响到诗学,就形成了迥异的诗歌审美定势。大体上来说,中国诗歌是含蓄、直觉、意象单纯的,是以宁静、平和为统摄的一种抒情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内向的延伸力;而西方诗歌则是直接、思辨、意象繁密的,是以冲突、热情为统摄的一种叙事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外向的扩张力。

照理说,中西两方不同的自然观哲学观,迥异的美学审视,只是处于地球不同的方位形成的一种文化而已,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谁对谁错,孰优孰劣之分。但是,可悲的是,在近代,由于西方诸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绝对强势,就构成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颠覆性冲击。特别是,由于政治原因,近三十年来,中国诗坛在朦胧派的主盟下,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彻底割裂汉语新诗与古典文学的联系,一味地生硬地对西方现代诗歌进行模仿,这种极端的做法,不仅没有能够使得汉语新诗有所发展,中国诗歌现代化,反而致使诗坛失去了发展的根基和支柱精神,致使中西诗歌严重对立、冲突,致使当今的中国诗歌陷入了空前的混乱和迷茫状态。更甚至,因为汉语新诗当前的叫嚣和低俗,一些旧派的学者对百年新诗整体提出了彻底的否定,比如季羡林。

所以,在当前,如何能够找到一个融合中西诗歌的恰当的方式和方法, 使中国诗坛走出低谷,就显得非常必要。

(三)

其实,任何一种外来文化,都不可能与本土文化融合,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在融入本土文化之前,都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和适应过程,比如禅宗,这个已经融入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印度佛教。

古印度是一个宗教气息十分浓重的国度,婆罗门教一直在社会上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佛教,当时是作为沙门思想的一种,在反对婆罗门教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主要主张是:一、吠陀天启;二、祭祀万能;三、婆罗门至上。佛教针对婆罗门教的这些理论提出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主张:一、缘起论;二、痛苦来源于无明和欲望,人们通过修行来消除无明和欲望,就可以自己解脱苦难;三、人神平等,尊重一切生命,不杀生。很显然,佛教的唯物论成分相对于婆罗门教的迷信是有着非常的进步意义的。但是,由于印度传统文化由来已久,影响极为深厚,所以,印度佛教依然没有超出忽略现实、精神至上的局限,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依然是一种以求来生、出六道轮回为根本目的的出世性很强的宗教。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文化也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而佛教,由于经历七八百年的传播,在中国大地,此时已经广为流行。而且,更重要的是,佛教还受到了当时很多皇帝的崇信和大力支持。所以,当时的佛教势力很大,寺院林立,和尚众多。但是,也就在此时,印度佛教的出世性和中国儒家学说的入世性之间,矛盾凸显,严重对立。

慧能创立的南禅宗,就是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应运而生的一个中国化了的佛教体系。“缘于无明,行生起;缘于行,识生起;缘于识,名色生起;缘于名色,六处生起;缘于六处,触生起;缘于触,受生起;缘于受,爱生起;缘于爱,取生起;缘于取,有生起;缘于有,生生起;缘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这十二缘起是印度佛教关于生命说的基础理论。印度佛教认为现世的生活是“苦”的、“空”的,人们要想使自己的命运摆脱“苦”、“空”,只有修炼精神,超出“六道轮回”,达到彻底的“涅槃”。中国禅宗认为人们现世苦难的来源在于,不明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人们通过“悟”,对自己生命本体的“自性清净”有所理解之后,就能摆脱欲望和外界各种理念的约束,从而达到精神的自由。印度佛教对现世和肉体采取的是一种彻底的否定态度。中国禅宗以儒家的入世思想为根本,对现世和来世、精神和肉体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态度,认为“心即佛”、“佛即心”,大家不必放弃此生求来生,精神自由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就可以实现,禅宗《坛经》就是这种观点的集中体现。

除了理论上对印度佛教进行改造外,中国禅宗对印度佛教的修行方法也进行了改造。印度人的思维逻辑推理性很强(比如上面所说的十二缘起等),所以,他们无论是理论的推导,概念的划分,还是修行的进程,都是有着明确的程序、类别和阶段的,而且,印度人对修行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对此,直觉、感性的中国人严重不适应。于是,便有了著名的“顿悟”、“渐修”之争,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是那个时期的偈子。而当时南、北之争的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其实,在后来的实际修行中,人们采用的是“渐修顿悟”的融合之法。

由于禅宗对印度佛教的成功改造,使得佛教文化融入了我们的传统,深入到了民众,最终,形成了“一花五叶”之势,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发芽、开花,成为了我们哲学的一部分,艺术的一部分,诗歌的一部分,民俗的一部分。

(四)

当前西方文化在中国的状况,和当时印度佛教在中国的状况极为相似。所以,唐朝时期中国禅宗对印度佛教改造的方式和方法,就非常具有借鉴的价值。

“天人合一”、“物我二分”,虽然,中西两方在基本的自然观哲学观方面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来争论绝对的谁对谁错,孰优孰劣。因为,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物我二分”,都是处于地球的一个局部而形成的一个片面理念。西方国家绝对的“物我二分”理念,使得人类对自然进行无情掠夺、大肆破坏,是当今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空泛的“天人合一”理念,使得国人的情感流于玄远的审美,不重视知识,不重视实用,是导致民族专制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中国诗坛有必要借鉴唐朝时禅宗的做法:以传统的“天人合一”为基础,把西方的“物我二分”理念融入到我们的传统中来,实现以中国传统为基础的中西自然观哲学观的融合。

对于中西诗歌审美定势的冲突和对立,比如宁静与张扬、简约与繁密、含蓄与直接、平和与冲突、直觉与思辨、抒情与叙事、内敛与外向等等,我们也可以以中国的传统诗歌为本位,对西方诗歌采取一定的学习,形成静中有动、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直觉和思辨相结合、抒情和叙事合而为一等等一系列的融合模式,对中西诗歌迥异的审美采取一种折中的方式。

而且,更重要的是,诗学和佛教不同,佛教是一种纯粹的思想,而诗歌却是一种具体的文字表达。所以,除了在思想方式方面可以做到改造和融合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诗歌的表现内容方面狠下功夫。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拥有怎样的自然观哲学观,无论你的诗歌审美定势如何,在当下,我们都生活在这个时间段的这个地球。而当下的这个地球,由于科技的发展,已经完全联系起来,几乎要成为一个村庄了!在这个地球村,很多话题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比如在这个充满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的地球,我们如何再次审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比如在这个人性遭到工业物化的时代,如何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再比如在这个充斥着商业竞争的社会里,如何把我们的生活导向诗意等等。

在自然观哲学观方面,以传统的“天人合一”为基础,把西方的“物我二分”理念融入到我们的传统中来,实现以中国传统为基础的中西自然观哲学观的融合;在诗歌审美方面,以中国美学的宁静简约为根本,对中西诗歌迥异的审美倾向采取一种折中的方式;在诗歌的表现内容方面,注重整个地球人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三个方面的意思融在一起,就是我在这篇文章里最想说的一句话:寻求更高层次的统一性!

近六七年来,诗人南北所倡导的现代禅诗流派,以中国传统的禅文化为根本,纵的继承,横的移植,给低俗叫嚣的中国诗坛带来了一片崭新的风景,发展迅速,前途看好。在前面第一部分我曾说过,研究中国诗歌的人们发现,当代中国诗坛的所有问题,最终都会归为两大类:一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二是如何解决中西诗歌的不兼容。其实,现代禅诗很受文化界的重视,不仅是因为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典诗歌中的独立和自由部分,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有着重要的影响,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现代禅诗作为当代的一个诗歌流派,它在中西诗歌的融合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它的很多观点都是非常有开拓性的,而现代禅诗流派的诗人们也是努力依着这些观点去实践的,关于这些,我在2010年的《现代禅诗是中国汉语新诗发展的终极走向》一文中,有着详细的解说。

烦恼生菩提。无须悲观,无须迷茫,当下诗坛的混乱,只是在提示人们中西诗歌局部的不兼容。而对于这些不兼容因素,我们完全有能力用适当的方式加以改造,使其融入我们的传统,成为我们传统的一部分。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是中国诗坛转型的时代,是中西诗歌深度融合的时代,是百年汉语新诗即将走向成熟的时代。

在这个大时代,中西诗歌巨大差异所造成的无常变化,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创新机会,这是新世纪诗人们大有作为,大展才华的时代!在这个大时代,中西诗歌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带给了中国诗歌一个全面复兴的机会,我们相信,融入了西方优秀成分的中国诗歌,必将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蓬勃的面貌!

                                               201110月于太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12-27 15: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梁树春 于 2011-12-27 15:24 编辑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不是个内陆国家。西方人们的生活也不是以渔业为主。但文章独立新款,值得研讨。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0:10 | 只看该作者
梁树春 发表于 2011-12-27 15:22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不是个内陆国家。西方人们的生活也不是以渔业为主。但文章独立新款,值得研讨。问候。

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中国本土的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渗入到了社会各个方面,文化重点南移,只是近二百年来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12-28 10:26 | 只看该作者
“由于西方地处海洋,人们的生活以渔业为主”这句的立论不全面吧。海边的吃鱼,和我国海边的人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黎 于 2011-12-28 10:36 编辑
梁树春 发表于 2011-12-28 10:26
“由于西方地处海洋,人们的生活以渔业为主”这句的立论不全面吧。海边的吃鱼,和我国海边的人一样。


中西两方自然观哲学观的不同,与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也还有别的原因的,比如人种的不同、历史、宗教等等。在这篇文章里,这只是论证天人合一和物我二分的一个辅助观点,先生太认真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2-28 13:41 | 只看该作者
张黎 发表于 2011-12-28 10:34
中西两方自然观哲学观的不同,与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也还有别的原因的,比如人种的不同、历 ...

关于我国的文化的渊源与兄的观点是一致的。关于西方的“渔业”之说有所不同,渊源应是畜牧业吧。
写论文最好是点水不漏,有的很好的论文由于个别处的不求甚解,就把编辑置于两难之处了,不发吧,文章新颖,发吧,内有学识上的不足。----------其实编辑也不一定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2-30 21:20 | 只看该作者
对禅诗不了解,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6:51 | 只看该作者
梁树春 发表于 2011-12-28 13:41
关于我国的文化的渊源与兄的观点是一致的。关于西方的“渔业”之说有所不同,渊源应是畜牧业吧。
写论文 ...

向梁兄的认真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6:54 | 只看该作者
如果累 发表于 2011-12-30 21:20
对禅诗不了解,学习了。

谢谢你的阅读。
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需要引起诗坛足够的重视,我只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其呼喊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1 08:45 | 只看该作者
十分必要和切实需要的呼喊。应当形成一个持久的合唱。问好诗友?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5 21:5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