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篇上过论坛旧作,我认为很重要保存在这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2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山匹夫 于 2012-12-30 23:00 编辑

文化断代刍议
从三代人看诗歌的发展
我一直以为诗歌是年青人的事。
因为诗歌需要激情。普遍的说一个人在其人生中,二十到三十岁的时候,也是一生中最富有激情的时代。三十岁之后,开始成熟,可激情却开始消退。作为一个诗人,成熟可能带来的是技巧上更加完善。但缺少了激情的文字技术性完善,同时也容易使感情淡化,而诗也就开始滑向哲学领域的边缘上去,泛化成哲学或宗教。
在所有文学表达形式中,诗的创作是最适合年青人的。因为,诗歌短小,且很多时候不需要丰富的经验,只凭直觉或感觉就能促就一首好诗。它不同于长篇累赘的其它文体,需要丰富的社会积累和生活经验。
诗歌是情绪的表达,也是情感的渲泄。年青人虽然缺少社会积累和生活经验,容易缺乏耐心和毅力。可他们富有激情,情绪燥动,悸动的心充满幻想。所以,他们不适合用需要丰富的社会积累和生活经验类的长篇累赘式文体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却适于用诗歌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渴求,或者说用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则更恰如其分。对于诗歌来说,他们是天生的始作俑者。
本着以上的推论,我们试着对新中国的诗歌作一个总结。
我们将每十年作为一代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二零一零年,是三代。所以,我们将跨度也锁定在了60后、70后、80后三代人身上。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中国的文学还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这里不再赘述)所以,也不在我们的研讨之中。
我们说的是诗歌进入正常的发展阶段,(大概可从朦胧诗算起,作为前奏。)也就是进入八十年代开始。
按照我们前面的推论,二十至三十为人生中诗歌的创作高峰期,那么八十年代也正是60后步入诗歌创作高峰期的时代。与之对应的就是九十年代属于70后,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属于80后。
对三代人在他们所属的青春燥动期进行比较和总结。最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在各个领域的成功者和一些不成功者,同一代人身上,他们都普遍的存在着一些共同性。这些共性筑就了他们的成功和失败。
这就是60后的执著,70后的现实,80后的反叛。
在生活中,60后总是靠执著和坚韧生活着。这就是说,他们只要认准了一个目标,就会象信仰一样坚守下去。不论社会怎样的变化,他们都可以置之不理。成功与失败,他们都认了,他们就是喜欢“一条道路走到黑”。在艺术界和诗歌界我们都不难从成功者中找到这样的例子。而更多的不成功者,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看到他们对生活目标的这种态度。
70后则不一样,他们受舆论的鼓惑,往往会随着时代与时俱进。他们可以随时修正和改变目标。在生活中,他们在一个单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工作三、五年,还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后,他们大都会另谋高就。“跳槽”是70后最时髦的话言和生活态度。他们信奉“树挪死,人挪活”。70后很实际,也很现实。他们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80后则不一样,他们大都充满反叛精神,他们对过去的秩序充满怀疑,就直接站出来呐喊和破坏这种秩序。
在诗歌界,60后的执著和坚韧,直接造就了诗歌大繁荣。在八十年代,60后进入诗歌创作高峰期时,60后对诗歌的崇敬,有的已达到宗教式的信仰。他们将诗人看得很崇高,有人说当时一个优秀的诗人,身上不用带钱,就可以跑遍大半个中国。据说当时的盛况达到遍地诗社林立,有些地方可以“鸟枪打诗人”,有的地方一块砖头从楼上掉下去,“就会砸到三个诗人”。这些人的执著和坚韧直接造就了八十年代中期鼎盛的诗歌景象。最后,八六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的大展将这一时期的盛况载入了诗歌史册。
进入九十年代,大批60后渐渐的退出诗歌舞台。70后进入诗歌创作高峰期,70后对精神诉求的漠视,使诗歌从大繁荣直接坠入到无底的深渊。他们更为现实和实际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目标,逼迫诗歌退缩到社会的最边缘。他们对物质上不知疲惫的渴求,直接导致了诗歌萎缩。在这个注重现实生活的社会里,“浪漫”成为了一道最若涩的菜肴。在“有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拜金主义指导下,诗人的社会地位急剧下滑,“诗人”成了一个迂腐的社会形象,成了一个让人开心取乐的代名词。
60后的海子对诗歌的执着以最后一次技冠四座的演出,到90年代终于导出了诗歌界的“海子神话”。至九十年代末,几个60后以写着方式为喙头制造的诗歌事件“盘峰会议”,也让70后们找到了90年代最具时代特色的表现方式。 “崇高”成为“虚伪”的代名词,“平民主义” 的“下半身写作”成为整个年代的最大亮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到80后诗人集体登台亮相了,可这些到诗歌界来折腾的80后,他们的反叛在诗歌界并没有表现出在其它领域那样来得壮烈。没有做出文学界以反叛教育体制的韩寒和模特界反叛传统道德的汤芳和张筱雨们的壮举。
虽然二十一世纪网络的普及,使诗歌的传播变得更加多元。可当二十一世纪的诗歌真正意义上的进入民主范畴时,诗歌的创新和繁荣好象都与80后无缘,反倒是一些前辈更为耀眼。结果,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在诗歌界制造事件并引起骚动的两个人,都并非80后。而是他们的前辈,赵丽华和苏非舒。
2010-9-23南山匹夫作于沙坪坝


文化断代刍议
千禧年之后,80后横空出世。先有韩寒对教育体制提出质疑,又有芙蓉姐姐走红网络,接着模特汤芳、张筱雨以写真的方式挑战人们的道德极限……
后来,又出马诺拜金热爆网络。重庆纸质传媒还以“马诺拜金,我们忍。马诺扮演韩梅梅,我们实在没法忍”来表达80后主流媒体的观点。对“拜金女”马诺“把我们80后的青春记忆都毁了”进行道德遣责。
相对于60后的执着和坚韧。70后的稳重。80后的反叛对社会形成冲击,似乎让我们感受到社会发展就象当今的磁悬浮列车一样在提速。
80后这一代。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改革开放是一个“大门打开,苍蝇蚊子也进来了”的时代。象50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一样,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80后敢于表达自已,同这个时代的信息发展业密切相关。信息业的高度发展,使80后的视野更为开阔。而网络打破了主流传媒一统天下的局面后,使表达途径更加多元和民主。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也可以说,网络催生了80后。
80后的反叛相对应的是70后的落寞,“70”后出生在生活和工作相对稳定的文化大革命中。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在“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里,在不顺应潮流不紧跟形势,就很难生存下去的时代。也造就了“70”缺少执着与反叛,始终保持与主流同步的性格。他们似乎总是在不停地检省自已,以使自已始终保持与主流一至。有了这样的生活态度,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时既便是有点“出格”,也会在事后对“出格”加以“修正”。所以,上海在同一时代推出的文坛新人,老一辈的余秋雨和80后都在文学圈中固定下来了,而70后的绵绵卫慧们则在短暂的辉煌后,消声匿迹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了。
在生活中,70后更看重客观现实。这种追求安稳和舒适的过程,看上去显得趋炎附势。特别明显地是在从事一个行业里,他们往往经不起高官厚禄的诱惑。缺失了信仰和精神追求,他们是最容易受到舆论引导的一群人,他们总是随波逐流。他们看重客观现实,生活目标很实在。在目的论的指使下,为了一点点经济利益,可以经易地放弃忠诚与理想。于是,“跳糟”也成为了70后最彰显时代背景的特征。70后,在不停地改变工作环境,不停地修正自已的生活目标后,走上了唯利是图的道路。
70后不同,60后更多的是理想主义者。可他们的理想又常常总是与现实生活脱节。这也使他们在生活中常常意想不到地遭受致命的打击。
60”后,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孕育的,中国社会在60年代,经历了边境战争,自然灾害,政治斗争……这一系列事件,最后都落到了狂热和执著上。
追求理想,为此背负坚韧和顽强,甚至是殉道似的执着。发生在“60”后身上,似乎也就有些顺理成章。
这种坚韧和顽强表现在文学界,就是“86诗歌大展”后,一批60后脱颖而出,从此奠定了60后在中国诗坛不可撼动的领袖地位。而殉道似的诗歌捍卫者海子,在捍卫诗歌的同时,捍卫着理想。同在文学界一样的艺术界,由60后从反抗“社会体制”而聚集,形成的“圆明园”,到发展成为当今的“当代艺术”,60后们的追求和信仰似乎一直都没停息过,直到如今,60后在这个艺术圈子中,都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60后对信念的执著和追求,有着宗教式的情结,显得冥古不化。在成功的路上,这可能成为他们的优点。在失败的路上,则成为他们致命的缺点。
60后带着信仰式的精神追求不同,70后对信仰总是摇摆不定,这也从主观上决定了70后更看重客观现实。但70后却不能明确地提出这样的价值观,而是在模糊不定的语境中左右缝源。这与80后炯然不同,在开放年代,受外来思想影响,特别是香港文艺片的影响。从而接受了西方拜金思想的80——马诺。就敢于将“宁愿坐在劳斯莱斯里哭泣,也不愿在天堂里装笑脸。”移植成“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用来表达自已的思想和愿望。
敢于反叛,成为了80后最显著的特征。他们不再象70后一样“中庸”。为追求稳定,总是迎合甚至以扭曲思想和灵魂来换得暂时的安宁。也不象60后一样,为追求理想而食古不化。80后是一群善于把据机会的机会主义者。
南山匹夫于201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9 05:1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