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耳朵
阅读诗歌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起诗歌,他们纷纷表示,现在的诗歌真是越来越读不懂了,你们这些创作诗歌的人,写来写去到底为了什么。其实,创作本身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它就像吃饭睡觉、打牌娱乐一样,如果你一定要问吃饭睡觉、打牌娱乐究竟是为了什么,也许并不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诗歌读不懂,这里面既有作者的原因,也有读者的原因,归根到底,读者的原因应该多一些。一首诗歌写出来,如果回应者寥寥,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这首诗歌写得太烂,惨不忍睹;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首诗歌写得太好了,读者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没有跟上来,所谓曲高和寡。
很多时候,并不是读者没有读懂诗歌,而是因为读者不懂得怎样去读诗歌。这些读者被书中的诗歌理论所蒙蔽,在阅读的时候,喜欢拿诗歌理论往诗歌身上生搬硬套——这些人读不懂诗歌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思维定势所造成的。他们每每拿起一首诗歌,左瞧瞧右瞅瞅,非得在诗歌里面读出个一二三四五来。其实,诗歌不是那样读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说过,诗歌不是认识世界而是感受世界。同样的道理,读诗歌并不是分析诗歌而是感受诗歌。就像我们倾听音乐,我们从来没有听人说过,这首音乐我无法听懂;倾听者在听完之后,总是会在心里说出他们的感受。读诗跟听音乐是一个道理。一首诗歌写得好不好,你阅读时候的感觉已经告诉了你。
作为单独的阅读者个体来说,当你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感觉一首诗歌是好的,或者它给你带来了瞬间的美感和触发,那么,这首诗歌起码对于当时的你来说就是好的。如果你用诗歌理论来指挥自己阅读诗歌,那压根儿不是你本人在读诗歌,而是你在代替评论家读诗歌,你的大脑不是你的,而是评论家的。
我有一个朋友,他每次阅读诗歌的时候,总要一边阅读一边认真分析诗歌的韵律啦、结构啦、意境啦、思想啦、艺术感染力啦……这真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这就如同你在听音乐的时候,不去享受音乐本身带来的美妙,而是纠结于音乐中的谱子。你在阅读诗歌的时候,非得在里面找出一个意境来,非得在里面找出一个思想来,非得在里面找出一个哲理来,那么你就受了理论的毒害。因为现代诗歌并不要求每首诗歌必须要有意境,也不要求每首诗歌必须要有思想和哲理。
读诗就如同相亲,女孩子来到你的面前,她长得美不美,你应该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作出判断。如果你非得拿个绳子出来,先量她的三围,再测她的五官比例,称她的体重,最后再判断她是否长得美,如此你就走入了相亲的误区。当你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如果总是拿理论去套诗歌,你也就走入了欣赏诗歌的误区,至少你不是一个合格的诗歌“相亲者”。 读一首诗歌,你不一定非得将它读懂读透,你不一定非得刨根究底,你不一定非得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的时候,你只需要打开自己的全部感官,像听音乐那样,静静地接纳,静静地领略,静静地体味,享受诗歌中文字带给你的气息、氛围或美感。只要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感受、有所触动、有所想象、有所顿悟、有所启迪,那么这首诗歌作者就没有白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