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作品:书剑飘零《农民》
8 S9 J; L" |, U2 [$ Z7 P5 n2 W+ y6 H) n, K+ u* ^, Z
一头是木) X3 G, q+ C# k# P% D# U! W
一头是铁, \- H: W) g R9 X7 f+ R
一头是天
: q9 k/ n9 A, B' C3 D2 H" C一头是地
- _1 [# @; y/ W' z1 ?1 U忧心田野的忧心
! f4 f2 I9 _4 P* v [欣喜田野的欣喜! Z: U( Q) x8 ^0 {: @
/ D( D, k8 E) z
下雨了刮风了飘雪了
e6 O" }' S6 P+ f' \$ Q6 {泥泞的小路
, k2 W+ Y: B* |1 J$ B9 ^总会有几行鞋印与车辙, W: J, n' k# `* h ?3 l( Y
4 q/ |: U3 ~ Y9 _- y$ |' `丰收了盖房了团圆了6 }9 `, ?) C7 a$ J- h
谁家小院沸腾2 c1 T7 \5 h' |. ]1 l
谁家满堂笙歌。
) ]! c/ j' _- o6 `1 Y% r8 u6 F; K: T0 B9 T2 B: j$ w
南风吹过北风吹回
1 V* A+ h) o3 U9 B' o叹息远方漂泊的兄弟- @) Y; B* L3 q+ u- L; p
佳节更溅相思泪
$ ~5 ~3 Y' W6 `% Q" o兄弟何时归?# m. F* E- x! W4 {1 h
【创作手记】:写完此片,感觉对于自己的乡村与乡党,总算有个交待了。成绩稍微优异的,都去了城里,听说他们混的还不错,再不用如父辈背朝黄土面朝天躬耕一生了。留下来了,有的是因为家庭不富裕,早早接过土地上的活,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向着明天的美好而奋斗。不是也令人可敬么?但是乡村也是闭塞的,并不是说有了电视等等,就可以摆脱落后的面貌了。尤其现在,乡村精神生活,更是贫乏,稍微能活动的,白天做短工,晚上累了,倒头就睡。如一只风雪中的工蜂。在这个世界上,不光是我们活得不轻松,而是很无名。更接近一种集体无意义。这个图画,说明的就是无意义的生活之悲惨。
/ `$ L& m9 o9 x* C% [【夜1969点评】此诗的优点是,每一小节的开笔清新自然,作者站在农民生活大写意的角度进行了抒发,写的比较全面,如果能够顺着这个笔势发展下去,倒是一首不错的描写农耕生活的抒情诗。不过显然有些句子落笔草率了,例如“忧心田野的忧心/欣喜田野的欣喜”“佳节更溅相思泪/兄弟何时归?”不过,这首诗除了涉及农业元素外,基本是没有扣图的,脱离了麦客的图片内涵。从此诗看:书剑飘零兄弟需要在诗歌意境的营造、诗歌的结构和意象的选择把握、笔墨的控制力上面下下功夫。
k5 D4 ^6 n) |% l1 m6 Z. c" S9 z9 V" a. ^2 ]" [+ e0 _) ^
002#作品:丁延清《农业临时工》
! P6 p' |8 @# w2 [; b) a
; @ F! f- C& T; M我们是农业临时工
) O4 p. J$ q5 x8 s% F$ u是麦田里的工蜂
6 j [0 S: m# U4 Y$ ^- ]# N+ T; P! ?1 j/ N" m& c+ z% r
我们是农业临时工
! y6 t2 ~6 P1 T3 |1 B3 Z2 ~# f是土地上的蚂蚁
1 j1 {0 r; l% j" h }5 R# \' \) I4 t
我们是农业临时工4 J" o! L! E: f- i2 c
是白云下的汗滴
2 W3 _' Z8 K) i1 R( k9 C, R1 g" J4 ~- _( a+ ]
我们是农业临时工# z% `6 m$ [' J3 ^6 ~
是几个铜板的获得者
/ P4 u% X( v. \* M( @【夜1969点评】丁延清这首小诗,对图片的内涵和内在精神把握准确,整首诗的结构和层次鲜明,对比、递进手法运用较好,是一首成功的配图诗。要说缺点,那就是在标题上似乎应该扣题《麦客》为佳,因为整首诗仅仅4个小节,每节两句,每一节的第一句都有“农业临时工”几个字,本身就有点拖沓之感了,如果再用这几个字左标题的话,就显得有些蛇足的感觉了。如果要在标题上进行点题的话,感觉就不一样了。( @6 ^2 f; J; W: U
4 I, f$ u* ]4 J/ T A4 {) ?
& B$ {. {2 ]. n5 T
003#作品:子青悠然《麦客的忧虑》) s7 J7 t* {. \& S
0 d" e$ I( o- t+ q镰刀闲下,我无法闲下! w* |. M7 f; ?5 [
割麦以后的你们,眼下是挺自在4 T+ j' Z# E2 D3 T5 Q% O2 K$ q
但下一站,我们又该赶往何处
2 k3 Y8 x5 e2 ]4 {. |) \: u# f! q5 P' P& l4 Q
奶孩子的,母亲很自豪
4 I5 q+ ]" u$ h* |$ A8 O* y我的老母正卧在滴雨的老屋 O8 S! z3 z4 [9 [0 l& W( e5 P
哦,我情愿躲在她的怀里躲在曾经我的世界
/ }+ T& Z' D+ v9 |4 e" e- b1 B) p. W
碎粒的银子
, t& i2 A3 P( ]我们吃饭的家伙,竟够了么
/ [5 p1 u0 o6 b2 e6 Z# n庄上催租的,一家子嗷嗷待哺的" Z$ b) m% X; f+ R# s3 i
我那弱小无助的妻
0 S$ e2 a3 v& l一天的云……$ Y8 @7 e8 l7 Y( y
) P1 ~1 Z* {0 @' t+ G8 E% [& t
今年,老板会再慈悲慈悲吗
) Y) d4 L% g, N. G5 g! |8 l: B哎,哎,这日子!
6 A3 m8 c& {* w【创作手记】: 麦客,扑入眼帘的是现实的沉重,忧虑成为画面最先震动我的元素。我很想表达麦客(一个男人)肩上的担负;而对于有思想的人来说,他思考的不仅仅是眼下的对付。其实,男人并不完全是生活的强者,迫使他坚强更多的是家庭的责任感与社会的担当。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孩提时代的轻松和温馨是远离重压之下的一种幻想。但可以么?麦客也在思考生活艰难的根源,但个人的力量微茫,寄希望于老板吗?一声叹,透视着现实的残酷与承受。诗作突出了画面前景的麦客,虚化了周边的人物和画语,在一种冥想的状态下,揣摩麦客的忧虑。这是我最初的想法。现在看来太过于浅淡了,有冲动再写一个,虽然并不成功.
% A8 @- U3 V2 V0 a$ K% {【夜1969点评】子青悠然的这首诗,以麦客的主观心理状态为切入点,以图片为基点,力图围绕着主人公的感受来抒写。但是无疑这首诗的焦点没有找好,整体有点松散,第三节在表达上似乎力有不逮的样子——或者说没有表达完全吧,给人生涩的、读不顺畅的感觉。作者捕捉到了麦客的心里活动,但是在提炼意象方面用力不够,整体平了。
7 B/ L& h0 p5 O" [( ^
, n; E0 e6 B+ d. k3 Q' w《问号》. f9 q8 ^9 g8 O( v( Y9 Z8 x$ V
文/子青悠然9 C2 {9 h' p6 q3 _& }( ?
8 p/ t, [% u! I6 q2 f8 W
7 m4 a" v+ V' f! Y大大的镰刀惊心动魄耸立在麦地
! c: Y* d) |% v l# v. c是质问还是抗议
# I" J. D: A5 g7 @5 A
* N( L* \, s0 n一天乌云盖不住现实惨淡
+ _9 Q0 ^: Y ?, B- R谁来抹平你眉间皱褶: V4 i6 C& K- ^. H6 H; m! |0 Q
0 S# { e# v5 B& o* \' ]4 b孩子,还是你幸福
& L2 ?4 w' K* m( R2 E; b7 R3 G尽情地享受乳香吧,那里是温暖的天堂
& Z, G0 K' q( U
2 ]# r7 @0 i" h, ?$ [7 A麦浪滚动,再锋利的镰刀! V) W+ Q* t% F: ^% M" N
也割不尽重复巡回的艰难
+ r9 y. t3 R: n0 a+ \; p" \% A/ S1 Q7 U% Y3 g/ \( c3 |. C/ V; t
夕阳,充满仁慈地挥洒一地金光9 I- I0 O% L9 H( X+ a) \+ `* B
麦地里的镰刀,站成了一个个问号
p! C9 y( [' A* M! T" w2013.1.7 19:15 草/ [0 ^! W( z6 f2 l8 j. I
【创作手记】麦客,扑入眼帘的是现实的沉重,忧虑成为画面最先震动我的元素。我很想表达麦客(一个男人)肩上的担负;而对于有思想的人来说,他思考的不仅仅是眼下的对付。其实,男人并不完全是生活的强者,迫使他坚强更多的是家庭的责任感与社会的担当。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孩提时代的轻松和温馨是远离重压之下的一种幻想。但可以么?麦客也在思考生活艰难的根源,但个人的力量微茫,寄希望于老板吗?一声叹,透视着现实的残酷与承受。诗作突出了画面前景的麦客,虚化了周边的人物和画语,在一种冥想的状态下,揣摩麦客的忧虑。这是我最初的想法。现在看来太过于浅淡了,有冲动再写一个,虽然并不成功。5 ?: H# s4 \- @' k# D, C' N1 l
【夜1969点评】子青悠然后来的这首诗,明显比上一首好了很多,只是感觉第四节有点问题,需要调整修改,第三节的行文方式也需要配合上下文进行调整。! ~, B9 ?" {% n+ w( x
6 R% S3 U6 \4 C0 ]0 ?- R0 S0 \
- {5 n; `0 U7 ]; J004#作品:文颂《丰实的镰刀》(外二首)! G" k$ U$ K# a5 I
. l- E- D5 R* d4 Z, _: M果实收割一地
q9 N: i; v/ t$ h* b如旧的悲悯满地
0 s& K6 ]3 t g/ i' {镰刀倾斜8 ^: t( \3 t! g V9 }- L5 |
握在麦客的手里/ K: h: g6 V2 h& u
与火火的金币对弈) t; A; ?5 Z! x" W4 F
8 U) |, [/ i9 x% G存在着一场战斗( G8 ]: U, G! Z" ^9 p
一会儿在牧草地
6 y, q" F$ @& p) H% P一会儿在生活里7 }4 H( W& S& o8 M; C& U
拉紧的节奏; a _$ l5 m1 y/ Y' R8 N5 }1 P
日子装进双眸
5 S7 |- A& P; X, s0 f) S锁紧的期盼
2 S4 O3 H* |( t: Y$ C. X* H镰刀下8 s1 \# k# j1 n- j9 }8 c2 e. K; C
一遍遍洗礼2 A. W2 P4 V+ H" I- \
5 t1 ]: e: y- \8 ]双手渴盼的期许
+ {5 ?% W9 }/ L. R7 }- x等来的* p1 J) l5 l0 J( G8 Q8 k/ ?
所剩无几
. F' a/ {' s' i1 Y日子里+ l$ d$ o! t- M6 u" I1 F
心里又该存有几分希冀?
# [' {% Y' d1 @' e7 d【创作手记】着眼于图中,“镰刀”映入眼帘的第一感觉便是一种收获的感觉,麦客手中的镰刀,似乎是他们手中唯一的生存工具和收益来源的唯一途径。顺着镰刀再去看每个手持者的神情,不难看出一种窘迫的存在。此首诗歌,写了镰刀,镰刀下丰实的劳动,带来的却是不等值的收益。人的双眸和双手中的期盼也纠结于内心。【生活状态】# T* Z8 h$ x) B7 k: |3 z3 P$ X& s
【夜1969点评】作者通过对麦客生活状态的描写,企图展示出一种生活的不公正对比,但是整体来看,切入点没有找好,标题也有待商榷,而且尾节的收尾没有收好,导致作者的意图没有很好滴表达出来。好在第二节写的不错,结合第一节修改下,应该会不错的。
. k: p& V7 X2 t: ]- J' @6 H n! D: v5 W
1 [3 S8 u0 w) \6 [: c0 a* v+ h6 M$ e7 q
《咬碎的期待》
/ N# }( M- ? r0 a4 F/ }/ {$ L8 y: l) g) q
撬开日子的壳# X3 u) j& S. p0 y
可恨总是闻到9 b0 B$ Q& d$ E
生活咀嚼着人心的味道; X. }" O' \, J; P0 O* ^5 N
$ n& K( }5 ]$ C
落下的金币
. x7 X- N5 y$ A h+ c' W讥讽了镰下的收割
+ Z0 z* E) {8 G7 F咬碎了双眼里的期待
( Z% w( f0 U# u" [: c窘迫的人握在手里
; x% C" Q' I' h, C, C( ]收录着殷实的日子6 a% p, j" ^( ^3 z* j4 h# R
4 [: Y4 J, o! Q2 R双眼看穿前方* E/ Z$ a8 p% g& ?7 ~
在岁月里回旋, Z3 a8 `. q) h4 |
却着实要为幸福发慌
9 V) B2 C' b9 x9 J5 m4 [# J% S
5 k/ T6 A1 w( l+ }( _【创作思路】主要着眼于人物的神态去描写,置身于图中,在表露的神情中,逐步去猜想画中人物的生活期盼。
+ ]5 S. a z F【夜1969点评】这首诗的亮点是开笔“撬开日子的壳”,后面的“闻到”也接的很好,但是后面的表达有点凌乱的感觉,整体还是需要再提炼打磨的。
( ?" |( z6 O0 P1 j z
0 y, q0 x& M1 P3 L# }! [2 j$ z8 M* i) m《主人公》+ e; ~8 [0 o1 Y. P- M
p6 e Y+ O) q9 W: g2 B
危机已悄悄的
: ?9 |$ N+ x) x: A! U. j" H装进了这个时代
D" w5 J! O- k# ?. x发昏 饥饿 筋疲力尽 C( G( d5 v V
在这个国度蔓延开来
. R+ ]5 ^3 S( I( m8 V1 O& [4 W/ @! }
镰刀下一节一节地付出
: G9 r/ R$ C& Q6 S落在手中的安实
1 E5 X7 n: o, j& j& M ~6 L5 `却推不开那种阴霾6 x9 [$ Y5 `$ z# h: @4 e% E
# Z# h0 ]2 ]5 w5 u
整个时代待哺着生命. k1 O) {5 {$ e f- A
生命含苞待放
7 J$ n! @; Y" @# c% q6 I
/ N+ ~8 ?4 k( ]& x+ }. Z揉碎了的希望* x& J' H! @2 [
一代又一代" l7 w- m$ f* Q7 @' S
的理想
. |% `0 ^+ S/ Z) \ a/ j( ~安寝于踏实的生活里
4 d! E" G0 h( j7 `" C那企盼" K; w, T. L k8 w D* G5 K
会不会又被岁月淹埋?) k0 J0 I! [ y6 @
【创作思路】《主人公》之所以起这个题目,就是针对画中主人公的描写,从整体去写,他所存在的时代,身处的环境,然后深入内心,借画中主人公的身份,把自己置身画中,写出那种不确定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寝进安稳的生活里“是一代又一代的理想,但是希望总是在现实中毁灭,让人无处哀鸣。年轻的小生命,是不是一种救赎?在这样的时代他们的理想又会不会被这样的日子深深的活埋?在时代危机和人心危机并存的时代,又该如何去拯救?如何安放一个安稳的生活?也许这是画中主人公最想知道的,那个时代所期盼的。【生活和时代的危机】
" g2 w& R1 Q1 F1 H+ i3 X7 V0 Q: c【夜1969点评】这首诗的收尾尚可,写出了麦客的一种比较现实的担忧,但是整体看还是凝炼不够。从三首诗的创作思路看,作者的想法是很好的,设想的也比较到位,但是落实到创作中后,却明显横生枝节较多,削弱了作品的力度。归根结底还是在意象的提炼和融合上欠了火候。1 Z- y+ k# h! O3 K* e
面对一幅图画,大家想的多,想的深,想的远,这是好事情,但是在创作的时候没有必要把所想的都纳入到作品中来,那样就不是诗歌创作而是散文写作了。确定主题是创作的第一要务,其它的意象、形象、语句、结构等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从众多纷繁复杂的形象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并重新排列组合使之为自己的作品服务,这是一件考验功力的事情。
1 h" y& |7 v# `
( P3 {, v/ f% ^5 w( a
0 g7 g; a1 m8 x E5 o2 F% Z: W; z005#作品:夜风《麦子熟了》( c2 f- v7 d% ?4 x, q
$ N8 S# m* p/ s& u+ u! t一夜之间 仿佛0 B) @+ J0 D1 U+ I8 @
梵高从梦中醒来1 W j4 o. g: ? ?, |& B7 F
画笔饱蘸麦香( B+ v7 B: K. X5 r$ X5 v J# `
8 P& Y9 A& ~. w2 u) R$ ]8 t麦田深处的阳光
* J& `1 W, L/ n1 T8 l, w' I8 J, e回归故里 镰刀0 @4 k$ l9 K4 Y" v* w
收割爱情的饱满/ q( H8 q8 _7 X5 j
- y [/ V* |. U7 f
麦客付出汗水换来的铜板
, K! h. t4 }% |: d7 I* s买不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
3 e6 D& W+ ]$ _- \麦子熟了 喊饿的婴儿哭了$ V0 g. E1 N+ U0 h# u
【创作手记: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一幅油画作品,油画上的场景,表现的是欧洲某个乡村麦收季节结算工钱的细节。我首先想到的是梵高,然后想到欧洲在那样的年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尤其是像麦客这样靠出卖劳动力来延续填不饱肚子的生命,那样的生活,我相信是苦不堪言!同时,我本身就是农民的儿子,深刻理解和同情这幅画上像农民一样的“麦客”。】
& N- p$ |1 g+ i/ j( X2 p$ U8 X【夜1969点评】夜风的这首诗,似乎有点前后脱节的感觉,作品的开笔和收尾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前两节是饱蘸笔墨的浪漫抒情,而到了第三节收尾,却变调成了写实风格。这个变调,说实话,有点突兀,使作品在整体上出现了不和谐音,该出诗眼的地方没有出来,该提起来的地方没有提起来,反倒降下去了。我想,如果能够顺着前两节的笔势收尾,把第三节过于直白的意象换个更隐蔽、更形象方式说出来,可能就会大不一样的。
$ L% w5 l: |* z& W7 ^$ O) j6 J+ s* R" i$ e' ~4 e+ h
9 C; B2 U$ w: K006#作品:笔墨行者《邂逅》
7 `5 z, L& H% d W8 c# |1 l( }) \+ I1 f
夕阳快落西山8 y! l3 n1 l9 q" G- r* e# S
孩子在麦田边哭喊! `7 E6 @' U4 X
! x/ M: V0 E7 O7 O$ @% j0 ~! Z( @
惊醒在田地忙碌的母亲
2 ?1 V& q) [: W; _: [看来/孩子该喂奶了
# d# q$ a( Q/ r) ~# {
' C& c6 Z) I9 ?0 N0 G9 x7 b看看天色
6 U$ G" |/ I6 {1 Y" V. h/ i! q她召唤起亲人/同伴& O( h9 t1 D3 X! \ \
一天劳做/就此停休7 T( z D& G/ ]3 b: }) i0 Q
! B' z+ F- O1 s% x4 _: Q镰刀的邂逅4 e5 X0 h5 q" }3 l8 W
金麦的丰收% y# D+ l3 |* p3 e8 l, I
$ q5 D4 D4 {- e9 ^% s
等汗珠干了& L( b$ C( `3 o
等大伙抽完这之汗烟' b$ N: P6 |/ X9 i
该是回家的时候了! p4 K- g- h* p$ l
9 P9 u% Y! { i9 s/ Y可是大石滩上的老者
% A4 W4 U# a* F0 a' }) T: ]不知在想些么?
! l% t7 O4 J1 v+ Q, o% Y5 d【夜1969点评】笔墨行者的这首诗还算扣图的,他为我们设想了一个画面来解说这幅图片,解说的还算合理顺畅,用“镰刀的邂逅”来表达对这幅画的直观的观感,从客观的角度讲也是很精当的,但是仅此而已。作者似乎对麦客的话题并没有想深入涉及,或者说只是想点到为止而已,这样自然就影响作品的深度了。
- S1 O0 M$ h) w" g1 ^
5 z" \- e# R1 d9 C* C; ]+ G0 t
4 I3 K! C! P" ~) p3 _007#作品:林浪平《题画诗》! i/ B' A+ R1 p8 b0 c6 O" A M! t
P8 u8 u8 b% K4 I3 {* U* \用巨镰收割的日子
& \ Y4 h# q" D' I还是那么凄楚* B9 q$ q, x' [, n! \ ]$ G- H
只有两捆小麦,以及. U. k5 y0 y3 T$ c; L4 g) ]2 }& U+ M
一双无奈的
7 Y" g9 _" E5 {* D* v1 b眼神
. ~1 r7 a: i, B7 f) I# Y, s5 y% ?) C' K4 o/ T
村庄依旧,坐在5 t3 `) M5 R9 ?# t1 G
破墙下的黄昏8 }4 r5 P5 o3 l J5 U
儿子的吮吸' W d0 Z* u! j; a% V
老婆的企望,依然是
3 s" a# e' d4 @: d; T这个冬天里
/ O& c7 R! v+ b& }7 C最后的8 i" k* G4 v; \* m! E
童话6 F6 x U5 j5 S$ L* l
【夜1969点评】林浪平的这首诗说实话很扣图,图片中的元素运用的也不错,有抒发也有思考,篇幅上也做到了足够短,总体上说创作是成功的,尤其结尾,很出彩。不足之处,就是作品的创作思路显然还不够深入,笔锋浮在图片的表面,个别意象的运用有点草率,经不起推敲,总体上有点平了。
2 F Y- Y0 @( ~; c( h# E) ?7 O3 `
; a* D+ a3 ~# W; @& V# [* w0 Z. }5 h9 p
008#作品:金陵一片云《茫然》
& G) R) B( C* Y, K2 i3 q
h' B' n; I3 W. T9 Z, [" v, h二尺有余的镰刀
: O4 s8 h+ g0 p+ l' f已足够长
0 t) h+ z( M0 g) q3 W肤色,已足够黝黑透亮
7 z* W a' C+ H* V2 p胸膛,也足够结实强壮
) p9 E# j E' |* R% Q7 P' d7 O6 G+ O可这些
" o. Z" u* B4 `是否足够收割
$ X Y3 Y, [! u: l2 E1 `$ u j0 K! f5 ^- F薄凉尘世中,那闪耀在心头的8 Z% {$ [1 i- w( ^* I* l
点点星光
5 M' m; D, w4 S! B C' m) _ b* K; q(20121231)7 j. `/ H3 P0 ]7 O7 C
【创作手记】:如果问我“这幅图上最吸引我的是什么?”,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答:“大大的镰刀!”通看整幅图,我就觉得作此画者是想通过描绘一种“付出”与“所得”的不对等性,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评价,同时也是一种反抗意识的泄露。持大镰刀的麦客的表情其实看上去是一片茫然的,但如果我是作画者,我一定知道在这茫然的背后还有更多的东西,所以我决定以“茫然”为题,以大镰刀为切入点展开来写。几个“足够”的运用与诗末的“薄凉”、“点点”相互对应,并以问的形式作结,旨为引起读者更深的思考。; O2 K! ~; T3 I) _8 [
【夜1969点评】金陵一片云的这首诗,妙手偶得,难能可贵,整体上看,力度足够了,焦点选择也很恰当,收尾提升也不错,如果能将其中所串联的形象和词语再斟酌打磨下,会是一首难得的佳作。读诗的过程中,感觉主要问题是在3、4句上,“肤色”和“胸膛”,两个类似的意象在作用上有重叠使用的嫌疑,而且其间没有递进关系,导致叠加作用未显现出来,强度不够。但是细细考量之下,又觉得似乎原作这样写法也并无不可。 G& K8 {0 m6 q+ S! _6 ~+ U
% D- `4 J& {( Z. D+ \% E1 ^
& Z/ N p8 t- }9 v) C) ?009#作品:刘元明《肋骨》% T2 i* [0 G2 j0 w# @" G& a+ s
0 L3 t8 j( K/ u* a, \
岁月挑一根肋骨( F. ?5 }5 Q2 T
锻造成镰刀& L6 e& L/ i2 L9 S* S
蘸着妻子的眼神
( l9 J D; J/ q; r蘸着乳儿的嘶鸣' w+ v8 ?# a! k2 }5 q
打磨 磨细了阳光% B5 D9 G- _, B* T
收割夏天的锋锐# U. g3 M! h' ~7 H! b: m
当所有的成熟
/ A1 d3 i; H$ u7 c, N/ `1 N( @都扬起浑浊时0 H* l6 T% _# [
神的咒语迟钝了 \- d) ]8 Y! P, ] S* W) b
剩两个铜板& r) Y/ ^4 `3 R. z* |" L
咬着乳房0 c1 Q) B# n i) @0 B' b+ u; p
【创作手记】男人面无表情,女人脖颈扭曲。麦子、馒头,一切与他们无关,两个铜板更使人心酸。宿在哪里,吃得几天?何处是生活的下一站?男人茫然,女人无奈,干瘪的乳房难以填满乳儿的小嘴。不忍看,还得想,“咬”得人黯然神伤!人看了流泪,神看了疯狂,诗人看了,想起了爹和娘。割了麦子,屋中无粮,怀中的小儿咬掉了娘的乳房......" V* f& @( w% b6 J& D5 @2 _( _& K
【夜1969点评】刘元明的这首诗,堪称是触目惊心的。“岁月挑一根肋骨/锻造成镰刀/蘸着妻子的眼神/蘸着乳儿的嘶鸣/打磨”起笔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疼痛到骨子里的画面。“剩两个铜板/咬着乳房”收尾更是奇崛,让人难以释怀。不过在首尾之间的过渡部分,尤其7、8、9句,似乎有点让人费解了,使结尾的提升力度降低了些。试改如下,供参考:“当所有的成熟/都扬尘而去/神也沉默不语”
" q0 K; { G# \/ M* W
+ B# L! F! k) U0 Z" V
% H; m/ R2 f/ o7 J% v* h5 s; P6 p010#走:空也静《一把镰刀》- b6 B! o) u" }: R* F: }8 B3 k
! U6 E. J; M3 x, r7 T0 U再大的风
1 j" L' A1 t* S( u+ q. z7 X$ b再大的雨7 u* m4 i0 u, K* ]
都经不住挥起的镰刀/ u2 b1 _5 {* Q# C" }
割倒一茬茬季节2 ~/ @8 j5 ]9 ?, E
割倒挡在门前
- |4 E9 ?" p0 \& e( Z F+ }一座座山
# S$ v: t' Y1 d7 u' ]/ ^' r5 U( Z n" C$ ^
割倒的日子6 Q4 N) g2 {: H& b) g0 q, ~1 V
很累
$ b+ t3 N. S( [' Y) t一块石头
4 E) B* o! f( K' h坐稳瞬间的时光
2 r7 `6 z; j# A$ P太阳磨亮的刀刃* P$ [& z0 ]3 k6 E1 }( f, Q" n& t9 {9 R
只想着轮起
n& H$ x( G2 ^收获一年的辛福
9 S8 [5 G R) S【夜1969点评】空也静的这首诗,也是从镰刀这个意象生发起来的。作者的构图功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很不错,前后顺畅连贯。唯一一点不足,是第二节的收尾与前文不太统一,并且有一个别字:“轮起”似应为“抡起”。如果将最后三句去掉,以“一块石头/坐稳瞬间的时光”来定格收获后的精神与现实状态,会更有余味。这首诗的主旨是镰刀,是辛苦收获,但是与幸福无关——这是我的理解。2 Y, U; a+ n$ ]: a; @! l6 r |$ B
) R1 p; T, _5 [5 Z" c# u, k) E' B' Q5 p1 @9 l7 W% D3 I
011#作品:朱汉明《镰刀的愤怒》
& c6 ]4 Y5 r8 _' M4 t+ R
: C, ^1 i- L9 d0 {) I镰刀在翘首仰望,/ c/ v* w9 Y4 t
仰望着庄主给麦客发饷:+ S7 i4 n( M3 [3 @, \
几枚冷冰冰的怜悯与施舍,
7 e- K: q/ A% }; o: k* D' g瞬间把妻子脸上的灿烂冻僵。; A# v2 _* q* z
( x" E! \% F5 E7 S' l$ M) i麦客忧郁的麦芒,4 i& b% c: Y0 y
刺痛了镰刀怒视的寒光:9 l- `2 c% F" F' q, |
母亲怀中待哺的婴儿,
. l" ~ ]3 v5 j4 ^% R; Q0 Q怎能靠愤懑和无奈喂养。4 _4 H0 A% @1 h P7 g$ h* [7 ^
* \' \ \4 l6 l2 g
镰刀挺起不屈的胸膛,
! V( P, }4 g# E1 @激起大地上汹涌的麦浪:
J, h j& j: M/ j9 c6 `割去这一茬疯长的黑暗,
V' l) y2 j9 d重新栽种明天的阳光。
% K! H( T! M+ M【创作手记】本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麦客忧郁得象麦芒一样的目光。他为什么忧郁?旁边的女人、孩子、发饷的庄主,向我们作了说明。资本剥削的残酷,连不食人间烟火的镰刀都愤怒了。由此,草就此诗。
% P1 r$ q2 u+ ?" H8 |【夜1969点评】朱汉明这首作品,在文字功底上和意境结构上,都是成熟老练的,也是无可指摘的,唯一的不足是前半部分和收尾平了些——这可能是4行一小节、并且一韵到底的结构手法所带来的一个负面作用吧,没有过于惊喜的转折。佳句“母亲怀中待哺的婴儿,/怎能靠愤懑和无奈喂养。”
( V v5 Q6 j! D" O
$ Z! j/ j% x0 n3 e( T, A9 p& @$ o( b! z0 e0 ^' l
012#作品:汤斌昌《麦客》
, s5 ^0 c& T8 L, @, Y, i) o: I+ y7 _6 z
赶着场子' G" L# W$ a+ f& I* T0 a
接过几分
7 a& ?$ }" i G雇主吝啬的回报
9 P8 L( U9 Q% D: E家的分量
2 I' w! }7 t* r/ S擦亮了手中的镰刀8 Z8 J$ ^6 R1 E
( S/ S: f; c7 Q- G
命运,尽管舔着锋刃走过
# y; V$ A% a! [- o爱在麦芒上的露膏! t: Z' B5 }4 u ^: a" \, K" ^
依然长成
; x/ @5 K4 G; O% O& l乳头上可爱的花苞3 z6 w; K$ M8 h' Y( N
【夜1969点评】汤斌昌的这首诗,前半部分不错,有自己的观点和发现,但是后面提炼诗眼的时候,却有一些措辞上的问题,如“爱在麦芒上的露膏”在表达上不够准确清晰,导致了诗意上的磕绊。不过,好在收尾没有大的问题,所以这首诗仍是可圈可点的。“家的分量/擦亮了手中的镰刀”显示了生活的沉重,“命运,尽管舔着锋刃走过/……/依然长成/乳头上可爱的花苞”预示了新生命、新希望的诞生。
) x! C/ M$ [& ]
5 w4 g: A0 l" ^/ _' s. Y8 Y, N0 J6 Y6 u& ~% |$ a4 M" ^
013#作品:刘加军《麦客》+ _- o/ M! ]" _: b% k& I
: X0 S3 H3 q( N' P3 p5 {1 n- v' u镰刀一样的日子里* R X5 {$ _8 h0 T; T
把自己收拾得锋利无比9 n6 ]! F7 h3 o! k7 n7 G( i8 |
稍事休息6 `5 Z% z& u. R7 T
也刀口朝上
% e+ X# f, K( [随时准备起身奔赴新的麦田
9 B6 s' i8 d$ K6 L' r: x+ ?0 P- j6 }& |& P# c/ b
田野一片金色
, n% \- f/ ?9 S4 ~5 r$ l割倒的麦穗被马车拉走
& G: y1 ~4 d: p# k# U( A Q) m% M+ A躺在庄主的场院里
- e5 c) C& x* e% L3 B+ s7 R弯腰或站立的姿势
# ?$ P6 R9 ^* _% z# z& ~4 Z. A; S哺乳的妻子更加丰满生动
: K+ m. x! F. o: H N! t5 `! a0 }- N2 @6 m. i2 {; f- [
目光的尽头( |; z/ z( Z8 \4 Y" p( U
等待的不只是一枚金币9 g( b ?' [1 ~/ t# l
扛起镰刀,还要追赶未倒的麦穗——
1 o$ {2 G7 }) l# d( j% U孩子一直等待一把糖果; ~( g! B2 y7 N! ?- S
妻子一直等待一件新衣- V8 m J5 C, L% m# Y, M& O4 a
好在久违的篝火晚会上鲜艳的登场0 u' t; G$ Q& W1 A, S7 n
2013.1.3.8 W3 A$ o, O. i. X
【创作手记】:看到这幅画,自然联想到曾经历过的割麦时节的忙乱与劳累。由画面人物的神情与姿势,也自然联想到乡亲们的具体劳作过程。在写这一首诗时,并没有专注一人一物,而是将画面上人物的情态,尽可能的浓缩、叠加,写出农民朴素的生活理念。当然,尽可能切合画面的时代背景。# D8 [1 m2 ` A6 M' j
【夜1969点评】同样是写实抒情的作品,刘加军的这首《麦客》,在文字功底和结构上,比朱汉明《镰刀的愤怒》更加成熟老到,而且更加注重作品表达的需要和作品内在韵律的把握,因而显得更加实在、更加自然。8 E1 S% _0 \' i) o% Q- E
) b1 w- s) X, Q8 ~& ^# z) H
" ?3 Y* l) \0 k* b1 Y
014#作品:望月《这丰硕的季节》
1 N0 y( E3 ?% P b. N C1 F1 C5 c% B/ K* ~4 N
阳光 跳跃 * O; ]5 D4 y8 a9 _0 E
在金色的麦芒上0 A2 H+ y+ P* E0 x2 t7 m% P
在滚落的汗珠子里* D! c! E6 B$ U1 J3 j* \
在镰刀的锋刃上
- E: d8 ?7 P% I, `4 S2 k: y- z9 }% ~# l8 w9 H- t* K7 b
挥动镰刀 收割了这季节' t6 r6 v0 I B- I6 @
8 M0 E9 |8 H9 K6 ~( n" V
几枚金币零星的光焰
, [( r( c! V/ }4 A( ~4 N' _却怎么也无法穿越. |: m4 k* r$ h4 H; \! R$ U+ o" y
枯锁的眉睫 妻子的期盼 5 }, V- T$ a# D1 y
以及乳儿的梦乡
! @2 X' E% R! h) \* G# I0 A8 Q. g5 p& t+ W- [- Y& y& z
唉,这丰硕的季节
# Y u. L# @9 W【创作手记】:乍看图,那金色,该是丰收的色调、喜悦的色调,可和那画面选取的意象契合在一起,却渲染了那分外的凄凉。所以,在创作时,也想尽力营造那种落差。
7 e% Z! ~5 D+ j* c6 U【夜1969点评】望月这首诗,开笔第一节不错,但是随后的笔调却明显下落了一个层次,从“挥动镰刀 收割了这季节”开始,力度就开始减弱,而且第三节的淡化也影响到了收尾,导致最终收尾趋于淡化。实话说,作者所希望营造的落差没有实现。2 c- \! i G" d+ l' }5 r
3 R% {6 W# K t7 F. c5 v( T
9 e {) z, p6 y0 i( {015#作品:荒原猛士《收割季节》. q+ Y# t4 B1 `; O
9 {, O- f) o" L( @+ o好不容易, c6 |. N4 S/ {0 g- Y& L
又到了收割季节4 H9 X8 [/ G& O& a7 |& r7 n
主妇张望丈夫手里两个铜板
- L7 j! w: ~$ T7 ^正等着它张罗晚餐
- f, ~& }8 w& V- y/ |9 ?6 @1 x只有怀里的婴儿
9 a/ j0 p3 {7 Z在无忧无虑地吸吮着6 m& u2 p, E( m7 s: L% f
母亲的乳房3 U8 m& z6 I3 G
【夜1969点评】猛士的这首,有些过于平淡了,并且扣图程度也有点低了。3 Y3 S: l, ^8 F B- I( W
. K! L! |# c8 a( N: d
. l. a& d, A, W: Q3 @
016#作品:那年那月《石的见证》
' w1 \2 L0 A& e' F- T6 G2 a. b7 j" b
5 a1 f3 R8 O1 ~: m& B/ w5 J我悲叹了多久,这些周而复始
8 T" f, y; v* Q8 ]+ U从麦苗破土到低下头颅
0 f0 W% l _- J" g; p/ x从吃奶娃到苍老农夫
/ v d' l9 m( o v从黎明到日沉夕暮, i2 Y4 K. y. ]5 M8 ~2 ^
今天又将是悲叹了
4 b: L& ~" W5 U" w' \- j我听到钱币当啷一响 如旧
7 r& d: ^+ l: T8 o+ l却看到镰刀明光一闪 愤怒) ^- y' U# Y, x
2012年1月3日夜
6 P0 m3 |# D2 Y# Q: z5 k; x: `【创作思路】一个剥削社会最终的命运就是终结,或许它存在的时间很长。小作从石头出发,悲叹多久,这些周而复始,暗示剥削社会存在许久,麦苗一次次收割,吃奶娃一个个变成老农夫,多少日夜都在重复这种剥削的日子,但终有一天这种社会会结束。镰刀象征着劳苦大众,明光一闪,愤怒声里石头见证新的历史!
6 r$ C; n2 e0 W& C" O- E2 t9 w* u) F【夜1969点评】那年那月的这首诗,新颖的意象层出,如“从麦苗破土到低下头颅/从吃奶娃到苍老农夫/从黎明到日沉夕暮”,精当地概括了农耕生涯的周而复始。但是这些意象的运用与串联结合却没有引起共振,收尾的提升总结虽然有特色,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者的意图和初衷是好的,但是文本的效果没有达到。
0 {3 e7 {' R( ?' Q: ?( f; Z, k& l2 V2 p
. p. h% y, w+ l! z017#作品:云一凡《过客》 r4 a2 i; z4 Z5 m- v; l# Z
, C* g1 |; ~' p' k1 q6 }麦子熟了& q" y: H {( }/ t: x1 R
弯弯土路烤成一截截香肠& z: z# L. W9 r
田野摆满了餐桌2 _$ c) [" D2 ]1 J
喂不饱镰刀的饥饿
! H* ?) {+ Y6 M2 C3 a汗水浇不熄! B8 l4 p1 d, n; K7 ^. a0 d
麦芒里的火, s9 X \5 H# F$ w% s+ }
8 Y+ ~, I9 T: ?* _7 ]# E s
割下落日后8 C9 i3 ]" ?) Z' I7 v
歇歇吧" m" Q* q, V1 s
收割者不是收获者
+ l: r/ J* I8 S8 y2 B3 ^" s/ k你们' Y0 k& O, X" p! r
是麦客' y1 X: U( p! K0 d0 f
更是盛宴的过客$ Y9 @2 h* p3 i6 c& m+ \
【夜1969点评】本期的云一凡,承袭了以往的风格与手法,出手不凡:从热气腾腾的秋收场面切入,却又戛然而止,“收割者不是收获者/你们/是麦客/更是盛宴的过客”将辛苦的收割者排除在了秋收的喜悦盛宴之外。“盛宴的过客”,仅仅五个字,精当地概括了麦客的本质特征和命运。在前面17首中,当拔得头筹。
{* t0 t, Y S9 q; @0 g0 }. s
! u2 F: o, m! R$ m% f c% v) E% H+ _" G
018#作品:半纳《麦客》! n% f& J& o! z. l; F
——题名画《麦客》
% a$ S# U, Q/ @2 P
( t6 \( T1 Z" i' X7 }- f又一个丰收的季节麦粒饱满$ p$ x( T, U5 s9 {- y
劳作的日子饱满饱满的羞涩
+ ?5 \8 [9 R2 L7 v+ l1 k) B+ j( L& A6 a( a风是香的浆是苦的
( m n" B4 Z' m5 o穗芒锥心( j* ]9 U. g/ o6 e- ?) k
" M% y9 X& N# g/ A+ } D
谁说麦客不幸福幸福一片片放倒又5 \2 i4 Q; v/ Z* {% e. ]4 w
一车车驮走,左手过右手
( G/ q* V6 L: a9 B# Z镰锋上的精神物流; y1 h# Z# V ~1 ~; i0 R9 X
地平线收藏眼底阔大而奔放$ I2 Y. f9 t4 c) L
光秃秃一抹迷茫
& l' |8 e2 p* e Y2 n0 q- I& P1 L# s6 ?; G: G
口袋与肚皮延续周期之吻
9 a3 U- J; \$ c+ N$ k4 |挺直身板,佝偻的茅屋- \2 j& e4 T& _/ W6 }' `2 b. ^
也便充满了安抚的能量,安抚满天
/ _6 p2 j5 o$ D( k割伤的阳光. g8 j3 \# H# {7 u2 O
2013-01-02+ z$ ^" G% | V8 d- q: I! ]
【创作后记】《麦客》的画面是饱满的,麦粒饱满,人物饱满,秋色饱满,只有麦客囊中羞涩。故用“饱满的羞涩”映衬麦客的饥贫。一幅画必有其点睛的焦点,《麦客》的灵魂聚于前方端坐的男子与吮奶的孩子,故次段集中捕捉男子眼神的内蕴,这种挖掘不能限于画面,延展至画外画作镜像嫁接,诗境便派生出灵动的柳暗花明。
$ v' N) g1 g/ H% E 巨镰搁地成夸大的“勾”,而旁边的麦捆躺成一个“叉”;二者隐示“付出”与“收获”的哲学意义。镰为“金”,柄为“木”,秋色为“火”,场院为“土”,孩子缺水虽是吮不出奶水但水从来寓意“财富”,五行缺水本就是个哲学命题,一个根本的社会命题,“幸福被一片片放倒又一车车驮走”“镰锋上的精神物流”——劳动者两手空空,这就是名画《麦客》的主旨。“抚慰割伤的阳光”一方面凸显收割的艰辛,一方面更是实施主客易位的反讽。“温暖的阳光”本该是心灵最好的抚慰者,却反要受者去抚慰,可见世间的无奈,无助的无奈。这“割伤”是致命的,无可救药。6 J7 J& g: a8 {5 y
【夜1969点评】半纳兄的《麦客》,收尾很不错,“挺直身板,佝偻的茅屋/也便充满了安抚的能量,安抚满天/割伤的阳光”这既是对现实世界不公正的拷问,也是对人性本善这一命题的印证。麦客被动接受现实,并非是妥协,而是精神强大的表现——容纳世间所不能容纳的,接受别人所不能接受的,并带给这世界以希望。这正是人类社会在黑暗中也能够得以延续人性光辉的原因。
) Y `& a5 z/ [7 K! f3 E. ^7 C0 `- U4 d6 R5 |. i' R3 m
3 l* X) D. o5 f# s; W/ G) q# U019#作品:浮光《收获季节》$ k% F, g+ e( a7 r {, K7 J6 H5 i
0 W0 o6 L5 B$ c1 U( I. M9 `# m
岁月
- k0 m- y) o2 G3 P6 \7 V1 O# S没能将目光* p6 S5 ~4 C. ~& `$ _( B1 |6 x' h
打磨得和镰刀一样锋利6 w% l3 `8 h% Z$ E' _$ ^
疲惫的身心在收获季节
" a$ ^+ h3 c& o) c/ w- \1 u b放不下双肩的苦难# B+ Z0 L6 q. g' J' x4 f" w
一些淡淡的麦香
D& [2 @7 Q/ b$ z已长成衡量岁月苦涩的尺度
& f( s3 T( M7 Q* v午后的阳光- j2 x# q Z* W
能否将宿命的悲凉) R8 |) ^! \" Y) B
化为麦客瞬间的过往
* |* h+ Q8 p9 P$ Q# Q+ @% e. W# Y) o( n; {【夜1969点评】浮光的这首诗,主题有些模糊了,虽然收尾“午后的阳光/能否将宿命的悲凉/化为麦客瞬间的过往”所表现的期望和意图是好的,但是似乎不够提升作品的强度。
! }- M2 w! }. P) L9 R% [; b' M" l4 S" a, h! `
8 z* S$ ^5 D9 W H3 _( b- r: x020#作品:北岸《麦客》 k; o0 l" d- e# G. N# ~+ k# J6 F5 B
(注:北岸即北京现代)4 C5 V; V6 Y* [, W' w; Q g) X6 C8 E
' r* d% h5 S$ N5 l* I
日子,再一次
6 M# W5 X' u, I4 W! R: X/ x& a将镰刀磨的豁亮 6 N' y8 W5 K6 b- U$ g; H/ r1 M
草帽在骄阳下打捞
& f+ D/ n/ D1 E' K2 f生存的薄凉
7 y* Z1 Q3 t; T) j" H0 E8 D3 D8 S# y
老骨头放下两捆鹅卵石2 X$ G5 j6 w% Y) B( n
坐在天平上,盘算( H# o! H8 `" o5 D$ ]7 Z
上帝赐予的时光. ^; K& Q) x- b8 `
3 M7 G; y# B8 M1 S5 z& j' S0 u
妻子去麦场兑现希望
, @7 `# q. q2 i' G: a3 z! \% D归路,黑夜
! ?& d" d, B* m% M7 y- y手里攥着一枚薄薄的月亮7 {# Z) n y1 h% j d; g
【创作小记】:画面都解释的不错,是雇主给雇工发工钱的场面,这是一件看似很正常的事,但是看看坐在石头上的老人,和硕大的镰刀有些不协调,画家给予老弱正面的镜头,就是为了表现一个不协调的社会关系。我把老人用老骨头做意象,意味着他的身衰志坚,为了补给生活所需,出卖自己的力气(坐在天平上)再就是两捆麦子,我用鹅卵石来借喻,既有沉重感,又有能看不能吃的意思。最后一段用一枚薄薄的月亮,暗喻微薄的收入,补给着生活的道路。 t4 g9 f9 D! Y! Q
【夜1969点评】北岸的《麦客》,其它意象都说的过去,唯独“鹅卵石”和“天平”有点突兀,如鲠在喉的感觉。就像诗意不能够脱离文本一样,作者的解释也是不能够代替读者的感受的,因此在词句、意象的选择上,还是应该尊重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为好。
# \( g1 z) }1 _. ?* D8 e0 M" p7 R# z& \$ P$ C8 M2 x
$ R* W7 ]; [' \7 S1 B5 u
021#作品:浪迹天涯《疑似思考》& G3 H& O: c# ], F7 p J
3 h( J3 O8 t! y( g6 t
麦浪能漾出多少铜板0 i# p/ e" [4 L7 S# r; B* I
新一轮清风能否欣然
2 u O q9 q/ x5 i1 L
) a" N* ]! N G/ x' s6 m6 y. V; j前一秒已然死去 下一秒尚属未知* ?% Q6 B! T' f0 v' g
你被两面的坚硬夹击" r; d0 Q) h( u( M. N4 q% y5 t4 I/ p
任茫然与空洞高过庄园的枯荣/ U3 g k. j8 G9 n0 O
暗河奔突 流不出紧张的身体
/ v8 z1 X! C6 N婴儿的吮吸 同伴的焦虑和欣喜流不进锁住的耳朵
9 j$ l4 q7 ?+ z" j& ]& f& M+ T鞋上的泥土麦芒抑或原野上的清风彩蝶) I k$ i' T3 u7 p, g4 N6 ^
都盖上落日封印的深意
: X% F( h! n+ a8 s* S& h, _. @* ] Y' I, N
年复一年
4 x9 @. k1 ?, Y& ^' T弯刀上的日子锋利
: Q2 B( ?' ]% V3 k$ P4 [逝去多年2 r/ I1 a O$ T! ]3 ]$ e4 N# B% {# d
人和木凳谁更枯寂
5 |4 j! j, e, D9 W, Z/ s3 ^% K4 |4 H1 y
下一次灌浆 麦穗仍有淡淡的香) h: S. h* o* \' ]$ E1 g+ y
【夜1969点评】浪激天涯的这首诗开笔不错,以一个设问句切入:“麦浪能漾出多少铜板/新一轮清风能否欣然”,但紧接下来的第二节有点意识流的色彩,纵观全诗,似乎有脱离这首诗整体风格以外之感。第三节也不错,“年复一年/弯刀上的日子锋利/逝去多年/人和木凳谁更枯寂”,收尾一句“下一次灌浆 麦穗仍有淡淡的香”留有余味,似乎是在淡淡地讲述一个故事,作品总体尚可。但如果去掉第二节,或将第二节的叙述风格改变一下,感觉似乎应该会更好些。7 I8 U1 S- g; c; f3 U
" u M0 N- p+ i9 Z9 x
! s6 C( k# p3 s
022#作品:鸣蝉识谱秋声远《尊严》
) T. f3 V9 S' y% u/ I; R. n# _* y9 m2 G2 t& {5 P7 [, d
一块石条 坐着你的目不斜视- u8 G" W# C# V1 w W% A
奶孩子的女主妇 歪着她的好奇& r; ^+ v, \5 f# p0 @, t/ g3 ~
同来的伙伴 忙着结算自己的汗水$ G3 Y) R5 N4 V+ R4 Z
只有你不屑 讨价还价劳动的价值- R' `. ]; m6 ?, v+ V8 a
* z) k7 D) t9 T, t* T* y4 B' Q; d
腰杆还是坚毅的直 不会卷刃# v2 c! o. c+ J W
只是辛苦了手中的兄弟5 Z- M& V% [1 w+ v" E# Q! M% G3 A$ F3 \
有一种欣慰 在胸中休憩! t: {" F2 L! i
家中的妻儿 闻到了你身上麦香的馥郁
t% |+ ^9 `) N% Z* g3 b
$ s3 T' h' M& J真正的责任是尊严$ W, g7 v7 {6 P" V- t4 y
真正的磨砺是给予- m: Z' S' W, b
无言 并不是因为疲惫 3 o k/ E8 i9 m/ b
沉默才是 金黄的大地
$ B1 R* K& d3 v C! r) q) x) |0 t( A$ h
与其说收割了季节的喜悦7 i* G* i) d! M. E8 ]
不如说收割了阳光的默契
/ f- }; n; }* w一路踩着你的脚印
; a: t. u4 |4 Y( T2 E2 J让麻雀亲吻你 一个男人 留下的诗句
* q9 G! g# i& R! |/ g8 {( U【创作手记】看画写诗,画本来是个引子,于是有了各位诗人的八仙过海。但我不想脱离画面想传递的信息,试图用自己的浅陋,揣度伟大画家的立意,最后,把视觉的焦点,聚焦那个手拿大镰在一旁沉默的男人。我于这种冥冥中,忽然觉得,画面的一切都是陪衬:数钱的、等待给钱的、接受钱的、付钱的男主人、奶孩子的女主人(也许是儿媳妇),还有那两捆放着小镰刀的麦子。当然,还有古老的房子,沧桑的条石,夕阳的余光。
" H8 z+ V |# s7 U3 R 画家是如何让观众关注他的“倾情之心血”呢?于是,歪头好奇的女人,沉思而又坚毅、目不斜视目光,挺直的腰杆,不肯放下的卷刃镰刀(甚至还能清晰看到它的锋芒),把我引向了这个平凡而又充满个性的男人。而女人与孩子点明了男人的责任,麦捆点明了职业。, L3 @9 \+ [5 e1 I* n
于是,我便沿着这条思路,作了自己的解读。我觉得,劳力可以出卖,但又一种东西不能出卖,这就是男人的尊严,因为活着不仅仅是生存和责任。而女主公的好奇,已经隐隐约约告诉了我们,什么东西值得尊敬!只是,我很愚钝,不能用准确而又生动形象的诗句,来写出自己的感动。
4 y* G! m; C7 E2 M4 A/ Y! G) C【夜1969点评】鸣蝉识谱秋声远的这首诗,佳句不少,如“腰杆还是坚毅的直 不会卷刃”、“真正的责任是尊严/真正的磨砺是给予/无言 并不是因为疲惫”、“一路踩着你的脚印/让麻雀亲吻你 一个男人 留下的诗句”正如我所认识的作者一样,他的眼中果然有不同于别人的风景。但是具体到这首诗上面,还是有提炼压缩空间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作品不能删减一字的效果,而这首诗还没有达到。(对水平高的人,要求相应就要高一些。)* x: t, a3 d; K
`9 J! R/ N$ F/ m: c
6 _( a( w/ ~5 e$ Z
023#作品:陈秋《出嫁的麦子》7 u% O9 L! M; F! _4 j+ m6 ~
: E6 i2 L* E( Z9 o7 n' ?: i
媒婆领着一顶红花轿! P3 p' I4 ]" p9 w6 S4 q0 x
迎娶一挂黄缎的麦子 # Q+ Q" g, f4 I3 Y1 g
吮奶的婴儿哦 总也吃不饱
, _ `( F p+ l' r就像今天的新郎% |- b9 i5 M2 G$ b4 i
送客的大叔大哥呀0 {( Q1 n4 S0 W
别说钱 今儿( F. F7 @ ]! ~# e4 m0 u- @( C0 d
一副巨镰 足够见证
" d0 v5 \" Z) g% T2 R) G1 b麦子的爱情. K# ]* j! ?! j
【创作思路】 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一份真挚的爱情!!! 钱权大??爱情大??
8 S6 f1 [3 s, q( k【夜1969点评】陈秋的奇思妙想,给这首诗增添了浪漫情趣。整首诗流畅自然,结构也还算完整,不错,欣赏这样的思路与手法——短诗创作就是要这样,出人意料取胜。: r+ G: p5 f% a: c: }/ _
. M6 y1 w! O0 \# L
) D0 |0 i) ~5 V! Q0 k
024#作品:夜1969《麦客》
& {' u' _! a( K3 q( l* }: E+ ?1 x
/ o6 I. ]( U: l这时候你就知道了
' O6 N" s) A" [! s拥有土地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0 e1 D/ ~' j2 E1 h! B4 n% j+ ?- Q3 K7 |% |% J4 E, Q
怀抱着镰刀到处漂泊,流离失所, @! `" l. X/ H
面对严苛的生活锱铢必较7 \4 p. c% d9 I7 G: O4 o6 a7 D* }
或是想象着自己, u. x, {! n2 B9 z
在温暖的色调中自由行走
* f2 s( B4 C! X- c1 t' p( p, [- f j2 m
幸福的日子像根麦芒
/ ^5 \ k* ~2 |% m6 b( N4 A4 Q" C扎在目光深处 隐隐作痛 0 p9 { e* R! ?
想一想 除了这把镰刀
2 b4 B/ t; L K; S我还拥有什么?…… 5 T! O' p, e- }# o: a0 H
2013年1月2日0:28:31
# y4 E3 q* w/ _3 A% Q6 M【写作手记】这幅画,刻画了一群麦客劳作后,中间人(也就是雇主,或者理解成土地所有者也行)支付报酬的画面:远处一个年轻人正在伸手接过不多的酬劳,另一个人在等待着,稍近处的蓝衣人显然已经领取了报酬,正在一个个的点数——而正在给孩子哺乳的妇人扭头看着点数的双手,显然应该就是他的妻子了(或者也可能是对麦客所获报酬感兴趣的雇主的家眷)。画面中离我们最近的、面貌已经略显苍老的麦客,是刻画最为细致入微的:强壮的臂膀、硕大的镰刀、蓬乱的头发和衣着,眼神忧郁而坚定,仿佛正在定定的沉思中。他在思索什么?——显然他在思索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这从他同样严肃的表情中已经有所透露了。
, f: R" c, k, w 无论是看到这幅画的人,还是画面中的人,不可避免的都会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命运,面对多舛命运的不屈抗争,感悟生命,感悟人生。我企图用最简短直接的语句来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所思考的,并企图寻找到意象之间的某些特殊关联。找到没找到,还是看读者的感受吧!(原本最后两句想去掉的,还是再听听诗友们的意见吧!——希望这个结尾不至于显得多余。) 无论是从画面外部以旁观者的角度展开,还是从画面人物内心以独白的方式展开,这首诗的切入点应该是有所兼顾的,我也希望能够获得些共振效应。& r0 v* I: c1 p0 a( Y& K+ a
【夜1969点评】作品解析:开笔第一小节,从观画者的角度切入,既是局外人的观感,也是画中人的感慨,其中的共振效应加强了诗句的感染力。两句话,点出了麦客生活的本质根源。接下来的第二节用了四句,重点刻画麦客漂泊生活的残酷现实与偶尔的暖色调幻想,以图实现一定程度的对比。第三节收尾又回到了画面上来,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画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在点题的同时也完成了诗眼的构造。这首诗,我自认为还算不错。) G" T8 T) T: M
' u5 v; b$ J- C9 y2 K3 L
) ^2 F1 `. t4 I; M* A/ z# V025#作品:水木《镰刀与席位》; V4 k" h* e& W4 D U
$ g) k0 J% a, U“席位从来就
. \9 d o: N2 B: K9 u6 R+ P是局内人坐的”
; r1 N" j! {8 l! w( ?6 z$ L9 l# J! ]- u
) a3 V5 w+ B/ g' `: j. V丰收宴外; B, Q( A: U& b. _
灰暗的角落里& h# S: O7 [$ a* q8 z" F1 L
一把镰刀
5 T; u8 |: E( D竖立麦客跟前
! ?' Y: R3 p s' d* v. \0 u掷地有声, e# R( A6 K6 D
【写作手记】镰刀翘立画面中心与年长的麦客相对,这是解读画作者主题思想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抛开构图的诸多要素,就此一点发力,展开联想,力求简洁,突出主旨,是我的写作思想。图是无声的,也是有声的,诗要挖掘图的内在声音。因此在表达形式上,我将我所体会到的声音置前,发声的环境和主体放在后,同时也意在增强跳跃性。一次尝试性习作,欢迎师友点评。
" v, }$ B! P; u2 M# y0 m2 q【夜1969点评】作为这首诗主体的宴席形象,似乎是从云一凡的作品派生出来的,或者说其灵感应该是直接来自一凡的作品。这是我的感觉。不过,这种意象、灵感的借用(或者叫拿来主义吧),也是我所提倡和鼓励的。一个题材,很多人都可以来写,其间自然也会有许多重合的意象被反复使用,谁用的好,用的妙,那就是谁的,无关乎产权问题。一凡的作品本身就不错,宴席的形象用的不错,水木拿来引申使用,如果用的好,那也自然是件好事了。不过,我说句实话,水木的引申没有出彩,自然也没有一凡用的到位。0 d X. M! D: H. t. v1 a3 t( H8 ^0 \
U- N% x5 q C4 S$ `8 D. c
5 q* h/ u/ w' V& |026#作品:挥鞭流浪《纯朴的麦客》2 o! k# R! E% n
' N# h( ~6 ~1 R0 z抹掉所有的色调,擦亮
" R8 U: }+ x) G" {% r- u: ^9 b一把镰刀的纯朴& w7 V" W; J; |! @2 X# b I, x
田庄农主只是摆设
: z. \& Z) o) X麦田是他一生的守望
' k& S( v* _# B收割所有丰衣足食
$ V) ?" d5 D' A8 z: [; }- Z) o- L# a V
古老的墙,虚掩的门
$ t& B( c# M7 b Q' C. Y$ L午后的阳光 透射
) _/ Y; D! ]. f6 r+ l生命的锋芒
3 o- B V# o8 N; k- q0 f+ A1 E
V' N" B" m6 _% ~% c铜臭味,叹息声,淘哭声
9 g' ?& ]3 p* B; q4 Y' ?) F9 ]1 ]远去了,远去了7 `$ N' V4 s* F2 w) d E4 J+ B
挺胸而坐的麦客
% |8 q! O6 e; V' w- B高举着镰刀 所向披靡
) k1 s1 D+ g C: b3 K' i6 x% m【夜1969点评】“挺胸而坐的麦客/高举着镰刀 所向披靡”挥鞭流浪的这几句诗里,隐藏着顺其自然的创作主题(类似的暴动主题还有011#、016#),不能说是谁先想到的创意,只能说同样一个词,一个意象,两个人来使用,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本期像这样着力点撞车的情况还有:云一凡“盛宴的过客”,其中“盛宴”的意象同时也成为水木作品的主旨。4 |+ {2 e' \3 K9 n0 Q. r
! B$ k( s" H1 d& c3 s《高翘的镰刀》
6 q; X- Y4 \6 ?4 W' m6 f( u4 i* V" S# f8 f( j" [9 S6 v+ \# w8 W
这是梵高的村庄? s& W+ Q1 U; z/ d' q* N; R! Q8 I# M
几道墙,几扇门: t5 ^& j$ s% n0 G+ O
几位亮剑的麦客7 ? Q. P8 T; K3 Y$ M1 p
/ f/ _& B! o4 y, u+ [' [% u- k暖色调的阳光袭来
q6 g% x; T) n冷色调的秋风吹皱
& W- D& g( R7 i6 m9 k一池欣喜一池忧愁
9 W4 x B4 }6 w s l& J
) R. a) B/ _, q" E. Q4 E一位麦客数了数铜板
3 z5 F4 @" S3 y0 i1 X" s饥饿的妻儿
. ~7 H# c; {# R' s& |! p才得以饱餐一顿
( B- g5 `; I( z% e
; B. z' y* W; G1 i) y, M+ Z5 v另一位麦客笔直站着
7 T, } m. F' k高翘的镰刀,控诉着
" t4 j* n2 S+ |6 J5 ]5 @1 N【夜1969点评】挥鞭流浪这首《高翘的镰刀》无疑是上一首诗《纯朴的麦客》的延伸,但是由于高翘的镰刀与控诉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因而显得结尾力度和说服力均欠佳。4 p' T" j/ L/ R/ {4 G/ f
: A0 g$ |4 q9 Q; @
0 e% w2 S; V* T1 y
027#作品:顺其自然《麦客》
4 p" [: E" N5 l y; z6 |) ~3 o: D; d w( S# D' c
耿直的头颅/ \8 a8 ^$ }. q. X( T3 p5 c
与镰刃 对语- @, k/ t# h7 k/ @/ I0 w. ^
躺倒了的麦子
! I. H' A* a3 M% P! T想要 揭竿而起
: K s* j# c. M Y# W, @7 ]给力的 斜阳1 ]9 J- P; }/ R
鼓动 汲乳的幼儿 M) f# r$ w! w1 {, Q% R
当镰刃 朝外的时候
) d0 |8 ~- y" ?6 B你将高擎起 义旗8 x& S2 o/ u; u
让这个画面里% m1 ]4 i/ u- s' E- K
所有的光色 都
" m( L s0 i. X- n. g所向披靡 , p- P( Q+ ~9 _6 i1 ~
【夜1969点评】自然兄的这首诗,扣图紧密,思虑周到,切入点新颖,笔墨功力老到,把画面和黑暗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以发动起义推翻旧世界为主旨,整体铿锵有力!构思与切入点均甚佳,画面元素充分发挥了应有的能量。佳句迭出,例如“躺倒了的麦子/想要 揭竿而起”思维奇特,但又十分形象合理。结尾“你将高擎起 义旗/让这个画面里/所有的光色 都/所向披靡”读之,不得不让人拜服自然兄的奇崛思路。尤其是收尾前“当镰刃 朝外的时候”这个设定,初读时觉得难以理解,但联系现实思考,就会发现作者的高明之处:镰刃朝里的时候,是在劳动,是在割麦割草,而镰刃朝外的时候,是在一个特殊的场合,是在战争。劳动的时候镰刃朝向自己,而与人争斗的时候是向外的,这也是一个常识了。
7 Y0 c( H4 s8 \* s9 M, [; T' g
- p3 _4 @- K- l( Y
028#作品:亚拉索《镰刀的锋利割不掉我的忧伤》
7 `& l2 ]) }4 d* \0 c! t" H" r0 _
一切都安静了下来,我可以7 a8 a! f ^; s' c( W; P( @
听见婴儿吮吸的声音, A' M; i, \6 s0 t
硬币碰撞的声音3 Y% D& j, ?) a4 `# Q" r' a
甚至我能听见
W v* b: u" Y, ]8 S麦客藏在喉咙的叹息声
7 W6 u( m1 h+ |' F5 d在夕阳的余晖中6 F# R# w; v+ i+ ~5 g
脆生生散落一地
# F- S0 V4 o7 C1 L' q) J$ ~( T) S; t3 O( T; w1 X2 N& Y
母亲望了望那两捆瘦弱的麦子
4 ~0 i) i% H2 L1 K2 {5 G" c便悄悄地扭过头去,她不想让' ]% s ~$ _* d2 {/ P8 ~1 g9 L
不太饱满的奶水中
( j' u! d! T- W) W, X, }还充满苦涩的味道
8 A9 Z+ N# O1 d0 O+ R7 Y% m" V% `$ G( g. h$ s4 n* d, p' s' t
大家都沉默无语. k+ Z0 _; q: N8 X' g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 K: Y6 d, ^5 E0 G/ Q, z; y
我也无法不沉默,但我坚信6 t0 B* ] o( t/ Y7 ^) z7 l! J
镰刀的锋利一定能所向披靡
, i# s$ O4 i5 P7 O w/ T9 o& L只是今夜割不掉的忧伤& d$ ^, I7 I* H; E& w- u: z
如窗外的雪花铺天盖地$ [9 D" p! ], f3 h
【创作手记】:这幅画,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那锋利的镰刀,画中共有4把镰刀,3把大的,1把小的,它们在暗示着什么呢?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对于镰刀,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非常熟悉,父母用镰刀收割小麦和稻谷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镰刀的锋刃越明亮,说明庄稼收成越好,反之,说明庄稼欠收了,那个时候,父母握着镰刀却无多少庄稼可以收割,心中的失落简直无法掩饰,忧伤写满沧桑的脸盘,叫人不忍卒读。这幅画唤起了我的回忆,那苦难的记忆和窗外的雪花一样铺天盖地。
) u; U" j. ~3 G8 Z【夜1969点评】亚拉索这首《镰刀的锋利割不掉我的忧伤》,前面的叙述和铺垫似乎和结尾所蕴含的意境结合不够紧密,稍稍有点脱节,并且在结尾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自我矛盾的地方,作者先是坚信“我也无法不沉默,但我坚信/镰刀的锋利一定能所向披靡”,随后便又自我否定了“只是今夜割不掉的忧伤/如窗外的雪花铺天盖地”,在诗意上难免有障碍。% i9 Z; M3 K6 h6 O
" L3 d: X' M7 D6 U# r029#作品:林妹妹《麦客》
/ x7 L+ M$ P" f- u7 ]5 h W) z# b
}' O% L. k$ n7 @; q8 a" h9 O. F4 H. ?太阳,将刀锋上的叹息炙烤2 G0 m j: @$ N/ b- F* A7 U
火苗,在麦田里燃烧% c1 D- B6 t- @- {1 y
汗水,从刀柄滑落
* T# a5 Z& g/ Z0 q" R滋润着眼里干涸的渴望, X: c. U+ m- p! n5 H
. v! e/ V! V6 w5 h5 n镰,无比锋利 r" k4 Q% s% r1 R& A2 o
麦地,冷笑
1 H6 {' v' y. }, R一个个健硕的身影在麦浪里搏斗& r2 p2 |1 L, D4 _% @
: B7 V2 ]. ^8 F1 f4 A被麦芒洗过的刀锋) j! a/ O d% K* ]: v
试图割下一片金色的阳光. m& c! L7 s3 k# B& o; G
温暖那些昏暗的角落+ E% W1 U6 ?& Y9 V3 ~
和冰冷的石椅! y3 ^* ^3 U j% r
% T0 k) M8 t: L挺直的脊梁,必将挣脱枯黄的束缚 `* p) u* _' F9 I
用锐利的长镰,割尽阴霾
2 o8 L1 {+ c7 i9 O6 J4 ?用孔武的双手
; x6 J3 E& p8 w9 G$ {! _8 N% I举起一枚金灿灿的希望# Z' V9 o+ T6 Y% J% L9 O3 q, w U
【创作手记】那些在麦田里挥着大镰的麦客就像一个个战士,对这种落魄现实勇敢地挑战和搏斗,然而辛苦的劳动却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叹息也会像火焰一样燃烧,然而在现实面前,却只有汗水...(而他们的敌人是谁呢?是养他们性命的麦田吗?当然不是。那又是什么呢?是农场主,还是那种社会体制的结果?我觉得除了同情、悲悯,也值得深思..)
3 }! l8 Q4 I$ j E$ `, H7 R【夜1969点评】林妹妹的这首诗,有点应制诗(即口号诗)的嫌疑,这种感觉在后两节尤其明显:所选择的词语、意象缺乏个性思考,空泛不实,给人的感觉就像企业职工所写的赞美诗一样——看起来很美,很热闹,但其实没有实际价值,很空洞。
$ t2 K8 ^* b8 L
$ P2 U3 o' R; u# [, c. S
: C; Z: a+ r* S6 a. i8 E6 D030#作品:幽幽马《麦熟》1 U7 j( u9 p& ]5 O
& _- b1 o; V7 x q2 }人们已习惯在暮色里憧憬5 i; v' }) ?# k0 G8 k
谈及明天的收获
w* W4 U0 Z; D或者乘黄昏离开的光阴
0 b- @! D" h3 [2 G2 I把昨天的汗水打成捆
; G z) Q+ U( X! s: s+ q+ f3 j1 q( |晒在脚底- \2 j) A6 l4 y4 L" `4 @. p' R% }
生活的意义在于镰刀下一颗颗谷粒
8 i" ]" `1 d+ @: d+ s它像金币一样反射到农夫贫瘠的眼睛里
, T; ^5 q+ q- b- ]9 Y8 m$ L而不会被谁轻易的挥霍
) S7 x3 {- ~- |1 `人们习惯在坚硬的黄土上磨刀& M$ k8 U: } I" }$ _+ H- A( M6 v7 ]
把日子剔成一根骨头
+ f% X- C; o/ L: g% I- c用孩子喂饱乳房4 d# D, s) B' {7 U8 Q* `. s
而母亲背朝着一个天堂
) Y9 y6 N2 S3 W0 m% |【夜1969点评】作者似乎想要与我们探讨一些认识论或者世界观方面的问题,但是说实话,到最后我也没弄明白。有点脱图了。
, U5 {! o; L/ B; U' M6 _3 N4 G) f1 j
& b7 m0 l+ `( O7 h* `5 d v2 l+ Y9 U. W3 A+ P/ q6 f
031#作品:江南山民《麦客》
$ X" s* S7 l$ c" i5 e" U2 X8 |" P+ J
麦子收了% |1 O6 z4 g- [3 ?
麦东家的院里
F& n7 `, q# |( k6 \( t* a* S7 r麦客 镰刀3 u! Y# {% b* @3 W- x9 i7 L
和奶着孩子的麦娘呵
& o3 y& `6 E- n z麦子收了4 `5 c3 z+ d# ^
咋没话讲
. b4 ~4 B! b, ~. L# v4 Y+ T1 H- Q
, a' u1 v: f' @- V" s发了饷# |7 c; I6 a1 `, D: L& n
歇歇晌
& m' G7 ^+ N. S% p6 G6 N再到哪' h+ i3 P( |- R4 J4 U: @2 ?
可是到哪都得打发
' X$ F5 k9 c4 [& ~. _打发到哪
9 M J) m+ Z" a/ p8 K! _哪是家$ i# \7 i$ h, n& B9 [: A
* K0 A" }* x8 g+ S麦子 麦子
8 D5 M4 Z9 a, m7 R8 ]7 c& W家呀 家
: j( a! `+ O' t. |) X$ g \( D G2 X7 S" d, e
麦子打在地上
" e' B( R+ \" e只有石头的影子在长( U0 V- v& b- w n C, T2 M, }
孩子喝着奶咕噜咕噜响
- Z. {0 H/ z! J9 W: i镰刀口朝上! l8 k5 F' y( [& y
闪着光7 z" T- E' Q4 c& m6 V' H+ x3 W2 Q
【夜1969点评】江南山民的这首诗,像是一首叙事诗一样,但是似乎缺了主题和着力点,行文也有点随意了,缺乏诗意的提炼和打磨,让读者不明就里。
) X$ H; @/ n; `* D# _* E9 a% v% j: Y(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