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读者文摘 于 2013-1-24 11:06 编辑
文史杂谈:尊道崇德 敬天保民(上)
文/静远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人品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的标志。孔子论“人品”的论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财富,他注重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坚持道义至上的原则,塑造“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提出“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民爱物”、“见贤思齐”等做人理念。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有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称赞其尊道崇德,敬天保民,品行高尚,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孔子之时,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他以弘扬道义为己任,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而弘道。他处处以身作则,提出“君子学道则爱人”,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称赞古圣先贤,秉承上天赋予的使命,以德善化民众,令人崇敬和效仿,这在儒家经典《论语》、《尚书》等书中多有记载,以下举些例子。
一、唐尧之仁
尧帝,号陶唐氏,上古五帝之一,他观测天文、钦定历法;“兴利除害,伐乱禁暴”;设立“诽谤木”(今华表),博纳众谏,任人唯贤;推行德教,教导臣民以“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教育百姓和睦相处,做到“九族既睦”,使民风淳厚。
其时天下太平之至,四海升平,民心既和,感应自懋,天降祥瑞不计其数,“宫中刍化为木、凤凰止于庭、神龙见于宫沼、历草生楷、宫禽五色、鸟化白神、木生莲、箑莆生厨、景星耀于天、甘露降于地”,正是“尧为仁君,一日十瑞”。《尚书·尧典》记载:“尧,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尧帝后来择贤禅位于舜。在《论语·尧曰》中记载尧帝对舜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意思是说:“舜呀!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到你的身上了,你要忠诚地遵守中正之道!如果天下的百姓都陷于穷困,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会永远地终止了。”后来舜也把这话告诉了接替他的禹。
《论语》讲述孔子称赞尧帝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意思是说: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去称赞他,他制定的礼仪制度是多么美好啊!
二、虞舜之德
舜帝,号有虞氏,孝闻天下,德播世间。他耕于历山时,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渔于雷泽,把经营好了的渔场让给他人;带动河滨制陶的工匠精心制作,不粗制滥造;无论在哪里,他高尚的德行都能够感化周围的人,以致其“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舜为帝后,推行礼乐文化,加强祭祀活动,表现出他对礼乐祭祀的重视。舜帝后来择贤禅位于禹。 孔子称赞舜帝治国之道是:“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能称得上无为而治的人,舜吧。他需要做什么呢?只是恭恭敬敬地端坐在朝廷上就可以了。孔子的意思是舜德盛民化,因此国家的事务都由人民自动的解决了,舜只管自己修德,尽天子的职责便罢,即端正自己来端正了天下。
孔子还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指舜帝有五位贤臣:禹、稷、契、皋陶、伯益等,均为“治世之臣”,恪尽职守,各司其职,因此而天下太平,即“举贤而天下平”。舜帝制作了《韶乐》用以祭祀上帝和神明,《韶乐》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经典的地位,其平和德音使“凤凰来仪,鸟兽化德”,孔子称其“尽美矣,又尽善也”。
孔子称赞舜帝:“舜之为君也,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孔子家语·好生》)意思是说:舜帝仁爱好生,他的德行犹如天之高、地之厚,而又宁静谦虚,教化如四时,使万物生长,所以四海皆接受舜帝的教化。凤凰和麒麟出现,连鸟兽也驯服于他的威德。
三、夏禹之俭
禹乃夏朝第一代王。大禹治水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禹奉尧舜之命治水,立即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为人十分谦虚,听到别人对他的善言相劝,常感激的下拜。他广纳善言,采用疏导的办法,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规划水道引洪水入海。禹栉风沐雨,不畏艰辛,历经十三年之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三过家门而不入,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泽,凿通了九条山脉,不仅治理了水患,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局面。
在治水害的同时,禹还指导人们发展农业生产和水上运输。“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岛”,使天子的道德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怡然富足的景象。 面对“浩浩滔天”的洪水,禹勇敢的承担起治水、安民这一伟大使命。孔子非常推崇尧舜,还将禹与其同提并论,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意思是说:崇高啊,舜和禹拥有天下,富有四海,一点也不为自己!孔子称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孔子除了称赞禹为“无间然”即完美无缺之外,还尤其称赞了禹之俭:“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意思是说:禹平时自己饮食节俭而不铺张,但祭祀神明时却贡品丰厚洁净;平时穿衣朴素而不奢侈,但祭祀时却祭服盛美;平时所居之室非常俭朴,但致力于田间水道、一心扑在治水上,解决了水患,救助了百姓。大禹的美德无以复加啊。 (待续)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接上文)
四、文王之道
周文王,姬姓,名昌,治理西周时,仁慈爱民,积善修德,奉行德治,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从政理念。他推行教化,指出:“为人君应依仁而行,为人臣应立足于谨慎,为人之子女应立足于孝道,为人之父母应立足于慈爱,与国中之人交往应立足于诚信。”
教导人们要心思端正,敬天、敬德等。文王以身作则,做事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制定了很多惠民措施,还到田间和大家一起劳动。他礼贤下士,亲自到磻溪聘请姜子牙的故事流传至今。当时天下士人纷纷来投奔,各诸侯前来归附。 孔子称赞周文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孔子家语·好生》)意思是说:文王之道非常伟大,没有任何有意的举动而使人发生了变化,没有有意做任何事情就接近了成功,这是因为文王能够时时严格的修养节制自己和宽以待人。
孔子于《文王》之篇谈到关于文王“受命”:“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对于能够真正接受“天命”的圣人来说,文王“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这里表明孔子既赞美文王修明德行以敬事上帝,更赞颂了天命之伟大。
孔子的天命观是以弘扬道义、承继传统文化命脉为己任的,认为这是上天赋予其使命,所以他必须去做,尽管屡遭逆境,也要难行能行。如他率弟子在周游列国途中于匡地被围困时,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说:“周文王死了以后,文化典籍不都在我这吗?天如果要消灭周的文化,那么我也就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既然天不想消灭这些文化,那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拿出琴开始演奏礼乐,匡人一看知是圣人,于是离开了。孔子以仁德之举扭转了危局,被称为善之善者也,也使人感受到孔子传承天命之“文脉”的浩然正气。
五、武王之贤
周武王姬发,周文王次子。他继位后,秉承父志,继续以姜子牙为军师,其弟周公旦为辅,讨伐商纣,一统天下,建立了周朝,实行仁政德治,和洽天下四方之国,正如《诗经·周颂》中所写的“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武王建周后,从商地回来,自己一个人忧虑着,甚至夜里难以入睡。周公问起原因,武王回答说:“我告诉你吧:上天不受殷的享祭,从我还没出生起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谗佞小人在朝,而君子却被放弃。上天不照顾殷人,所以今天我们能成就王业。殷王不能显扬、礼遇贤者,所以到现在灭亡了。而我对上天的眷顾还没能全部完成,以副所望,哪有工夫睡呢?”武王又说:“我一定要达成上天的眷望,要访求所有不顺天命的恶人,贬责他们,与殷王受同罪。我要日夜慰劳安抚人民,彻底安定我们西方的领土,发扬我周的功业与德惠,使它们同样地昭明。”于是将战马纵放在华山的南面,拉车的牛也放牧在桃林的丘墟上;戢藏干戈,收兵并解散军队,以昭示天下:不再用兵了。
武王修明文德,倡导文教,他登基后年年都是大丰收,五谷丰登,万民乐业。《尚书·武成》记载此事说:“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此亦为“马放南山”典故的由来。 孔子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他解释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善继人之志”,是他对周武王继承其父之志,为政以德的赞赏和评价;“善述人之事”,是他对周公承袭其父、兄的政绩,制订周礼的赞赏和评价。
他称赞周武王“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的治国思想,使天下之民归心。因有武王之德,所以才会有“善人是富”,在孔子儒家看来当时周王所最“富”的就是拥有这些“善人”。
六、周公旦之礼乐
周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他先辅佐周武王,后又辅佐周成王,为国事日夜操劳,忠于职守。他非常注重选贤任能,告诉年轻的成王:“千万不要任用那些势利小人,要全心全意依靠大公无私的贤能之士。”他在送儿子伯禽去鲁国就任时,嘱咐伯禽一定谨慎治国谦虚做人,他谈到自己常常“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礼贤下士,还犹恐失去天下的贤才。周公求贤若渴的精神为后人所称道。 周公治国安邦,爱民如子,“效法天道”制礼作乐,用以规范和涵养人的道德和行为。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礼乐教化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祭祀神明,谦和有礼,威仪有序。周公建立了礼乐制度,使其成为仁政德治的重要途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天下礼乐大兴,处处闻太平歌颂之声,正可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各安其业。孔子儒家继承和发扬礼乐文化,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中国成为著名的礼仪之邦,其教化功能使民众顺应天地并关爱他人,明辨善恶,归于天理正道。 孔子推崇周公多才多艺,人格完美,在他心目中,周公是他向往、敬仰的圣人,以至于常常梦见周公。
“克己复礼”乃孔子名言,也是其毕生努力追求,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说他认为周礼丰富而完备,他遵从周朝的制度。孔子对礼教的重视表现出其志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及对天命的信仰。他称赞周公是:“周公成文武之德……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意思是说周公伟大啊,他身份高贵而更加谦逊有礼,家里富裕而更加节约俭朴,战胜了敌人而更加戒备警惕。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圣贤、仁人君子无论在任何环境中能够坚守道义而行事,具有“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美德。传统文化奠定了社会的道德基础,教人怎样做人的道理,使人明辨是非,择善而从,追求真理。顺天意、重道德历来为人们所遵从。 (全文完)
|
|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