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39|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悲哀时世 执守愿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悲哀时世 执守愿景

——徐敬亚《我告诉儿子》解读及其创作考察

张无为


      沧桑感令人慨叹万千,缘于世事无常多变。然而,如果人生百年都没遇见沧桑,会当如何?如同夏历纪年,每六十年开启新甲子,一元复始,记忆归零。
      我想,即使生逢太平盛世,长治久安,可能会为英雄用武而其乐融融,也可能因四平八稳难免有平淡感;即便是几经社会动荡,群雄并起,或许在沧海横流中享受英雄本色,也许在天翻地覆中沉浮生死。——不管怎样,结果都会有两种可能。但是,倘若你的一生都处在表面歌舞升平,实则人性时时处处倍受钳制的时代,这才是最悲哀的。
      就像在铁屋中不能呐喊,或者即使呐喊也没有回声;甚至,就像面对死水,只允许颂扬其波光潋滟,一遍又一遍,耗尽你的一生也不会有沧桑感,愤愤不平也无可奈何,悲哀甚至使人向往平庸,除非你心甘情愿地附庸权势。这种感受,诗人的体会肯定更为深切,然而,只有面对悲哀时世,依然执守愿景者,才是真诗人。
      徐敬亚《我告诉儿子》以“步入黄昏”的父亲与诗人的双重口吻告诉儿子,的确大有“人生遗嘱”之殷切,读之令人感同身受,掩面也纳罕,震颤而无语。



      首先,作者于诗中向儿子交代的,是为父所面对的时代况味以及自身的宿命性选择,由此我看到一位铁骨铮铮的文人汉子——当他站立,能搅扰苍白的天空,风起云涌;即使倒下,也会亘在历史的暗处闪闪发光。
      “有人在下棋/输掉了开阔地之后/我们站在星星上向天空开枪”这三句由四个意象组合、流动而成,所呈现的是极为复杂的现实景观。这是没办法不博弈的世界,这是以如豆的灯火主动反击漫漫长夜的不对称时局,但正义依旧顽强抗争,即使输得精光,也会以同归于尽的决绝让自己在制高点对垒暗夜,成为发光的芒刺。或许势必双腿萎缩,才会长出翅膀;或许失去肉体,灵魂才能彻底起飞,但无论如何,这是诗人与其时代的纠结事实,由此也令人再一次领略到朦胧诗意象所特有的魅力。
      在这样的时局背后,时代“香气扑鼻。悠扬,而又苦涩”。面对混沌、浮华的庞然大物,即使“伸出手/最后,我握着的仍然是自己的全部手指”。现实如此,英雄就难免气短,因为对手在力所能及之外,即使“每一个指纹里/都充满了风暴”,也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作用。相反,“人的温度,全部被冰雪融化”,这里包含了时代的荒谬感,也是人性不可思议的嬗变。
      当然,没有作用并不是没有意义!况且,抗争不成还有坚守,而坚守来自天经地义的承诺。“我终于明白,我永远学不会的沉默/才是一架最伟大的钢琴”,这“是胸前一个漏掉的纽扣/使我年轻时就突然坚定”的。屡战屡败,而不改其志,这是当下知识分子中极为鲜见的人格精神,更是人文精神大厦的支柱,虽然稀有,但相信这不是最后的。当然不是。
      “我一天也不会离开你/我将暗中跟踪你,走遍天涯/儿子,不管我在,还是不在/上路之前,都要替我/把那双老式的尖头皮鞋擦得/格外深沉”——没有遗憾,只有执著,不改其志;虽然生不逢时,理想成空,但大义未竟,岂能心甘?所以进而才发誓般表示,即使死后,也要让所有的遗物保持本来的秉性与奋然的势态。而且,还有期待,即寄托于后来者薪火相传,矢志以灵魂陪伴。其言谆谆,其情切切。
     从上面可见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位诗人的形象。这是一曲高贵人格与社会困局较量的悲歌,作为阶段性的历史见证,这将成为与虚妄宏大叙事相对照的“风月宝鉴”。真实恰恰也在背后的隐秘之处,关键是怎么看,信不信由你。我从中的感受是——战栗之后,肃然起敬,并含泪握紧了拳头!



      其次,在言传身教般表达对晚辈的希望与祝愿时,从中寄托着一种正气的血脉传承,有做人的准则,有处世的方略,有人生的自由选择与施展,有对生命状态的独异感悟,更有开阔的襟怀与无限的信念。
      “别人向左,你就向右/与世界相反――/多么富有魅力!”这是诗人在近乎苛刻地鞭策自己之后无怨无悔地再一次对应有生活立场的确认,也是在告诫儿子,面对是非颠倒的世事,必须逆向选择。这看似时代的叛逆,实际是对真理、对未来的确信。但这样告诫儿子,平常的人们肯定都难以做到。谁都知道,这是怎样的风险,然而,这恰恰表现出一位非凡父亲基于亲情又超乎亲情的博大胸襟。
      “是冰和石头组成了你/而水与灰尘的粉沫/要靠你的一生去转化”,这是对晚辈应有秉性精神的传递,更有诚恳的寄托,希望晚辈必须担当,熔铸散漫,凝聚力量,改变世界。这里没有一点小家子气,相反,简直是神圣的使命!非胸怀大爱不能如此。
      进而,作者对如何施展抱负传达方式与对策,并包含了信念选择:“当你的肱二头肌充血的时候/我正与你的力量约会/拳台上,你和对手握拳时/要把墨水悄悄印在他的手上/被我忍住的眼泪/将会成为你流淌的金币”,就像“我把折断的翅膀/像旧手绢一样赠给你/愿意怎么飞就怎么飞吧/你是我变成的另一只蝴蝶/是一个跌倒者加入了另一种力量的奔跑”——或许这不是锦囊妙计,却是过来人经验教训的总结,因而相信这会成为晚辈继续的助推力量。
    “我多么希望/你平安地过完一生/可是生活总是那么不平/某一天,当大海扬起波涛/我希望/你,恰好正站在那里/我再说一遍/有人喊你的名字时/你要回答/儿子啊,请记住/你应该永远像我的遗憾/一样美”——面对美好的愿望与严峻现实相互纠结,就必须摒弃浪漫而简单的祝福,那么,“永远像我的遗憾/一样美”又是怎样的定位?无疑这是在特色时代升起的另一种有效期待。这种对人生意义的阐释与生命价值的期许,不仅诗性十足,而且不同凡响。可以说,相比之下,那些自私、小气的“示儿”,那些伤感、无力的喟叹,那些廉价、空乏的美好祝愿,统统都一钱不值!



      这首诗,也是很典型的朦胧诗(包括他的《既然》、《别责备我的眉头》等),只是由于徐敬亚先生的《长征长征》此前一度被官方媒体热衷追捧,尤其是徐先生以其理论领袖身份一直处于那个时代的风口浪尖,因此他的此类诗歌文本难免被有所忽略。我以为,这首诗经作者世纪末的修改却依然保持了流派本色,这也是满有意味的,也应该值得深思。要知道,朦胧诗主将的风格,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大路朝天、各奔前程了。是不是可以说,徐敬亚先生是朦胧诗最后的坚守者?哈哈,我不能确定。
      至于该诗中最突出的风格,当然是朦胧诗意象的巧妙组接与感觉化的诗性意蕴指向幽微,这些肯定是不言而喻的。如:
“那一天/白兰花低着头穿过玻璃/很多人什么也不说/就走了”
“在你的面前/将有一个长得很丑的人/冷笑着,坐下来喝酒/那是我生前不通姓名的朋友
他和我,一辈子也没有打开那只盒子”
“地毯上的图案突然逃离大门时/你要立刻起身追赶/那时,你会听到/我在牛皮纸里为你沙沙歌唱”
“而你,注定是我的一部分苟延与残喘/我要靠你的目光/擦拭我不愿弯曲的脊背/你要沿着龙骨的曲线寻找女人/男人/可以使水向上走”
——对此就不必一一阐释了,我只是说,意象们在这首诗中更自然舒展,而又精到别致。



        徐敬亚先生1976年开始发表诗歌,其诗可大体分为三类:
        一类是基于当代诗延续发展的,如他的长诗《早春之歌》在1979年6月《诗刊》发表开始产生影响,诗中如:
春天的日历上并不是篇篇都印满鲜花
春天的疆界并不全都和火热的盛夏接壤。
……早春的景象,似乎比深秋更为“萧条” ,
似乎比残冬更为“荒凉”—
……早春时节,田野里可能会更加泥泞,
……— 那是残冬 留给我们 的溃疡和脓疮
可见,虽然诗中有郭小川那代诗人的影子,的其中的反思与当时的“美刺”如《小草在歌唱》等更为靠近。     

        1982年,他的长诗《长征,长征》,获《星星》诗刊“诗歌创作奖”引起更强烈的反响,但包括后来,他抒写延边的《中国的右上角》(发表在1984《长安》12月号,1985年《诗刊》第8期转载),《悬崖的下面是天空(二首)》(《诗刊》1986年10期)等,依然属于传统抒情向度。但如《罪人》(载《诗刊》 2010年19期)写于1978,初发于《这一代》,表达的是对历史的反思——“每当台上增加一个罪人/台下,就出现十个叛逆的灵魂/历史的天平……一寸一寸,被扭歪着嘴唇/一天又一天—— —它,便突然一个翻身!”,个中批评意识已经异常明显。
        第二类是朦胧诗,以《夜,一个青年在海滨》、《别责备我的眉头》等为代表,特别是《既然》流传甚广,考试题中,阎月君等的 《朦胧诗选》(1980年作为辽宁大学中文系内部资料印刷,1985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有收录,此类诗作明显具备了象征隐喻的大量运用,意象的巧妙组接、感觉化的诗性言语、指向幽微的意蕴等等,但强烈的思辨与富有穿透力的哲思也贯通于文本并融汇于朦胧风格之中。如《既然》不独是以象征、意象表达,其理念与传统诗歌也明显区别开来。《我告诉儿子》也应该归入其中,不过在意象、感觉化处理上有了一些变化。
        第三类是1985年之后的创作居多,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后现代理念。
        《一代》应该是作者试图改变风格的代表作,写于1985年3月,后经过增删收入“红皮书”。该诗在阐发生命开始即孕育终结的现代哲理中,感悟出“一代”人的荒诞况味,在相对主义理念下增加了戏谑元素。
        《静乱者》写于1988年,2006年12月发表于《海拔》第二辑,《诗选刊》 2007年03期转载。看看下面的诗句——
我的心每一天都在撕扭,石头与水
构成了我苟且偷生的方式
……
我在倒悬中,只看到
天坑一天天加深
一群人又一群人急遽坠落
……
我被流言一条条撕破
又被真理一天天地悬弃在天空
当你们
拿走所有的东西后
发现我灰白的脸
——抗争者的境况包含了生命全部的残像与悲哀,其痛苦、无奈与绝望,令人想到蒙克的《呐喊》,接下来,还有什么可说的?。由此,我非常理解敬亚先生何以在《静乱者》之后,20年没写诗(《作家》 2008年19期《 刚生了一窝小狗》写于08年6月)。二十年之后,先生重新拿起笔写诗,标题正是《第一次,我失去愤怒》(三首) (创作于2008年5月21日,发表在《青年作家》2008年6月第6期,8月载《天涯》第4期“21世纪诗歌精选”与《当代作家评论》第4期“汶川特稿”,10月载《作家》第19期。
        如《第一次,我失去愤怒》虽然延续了《静乱者》的理念,但不同的是,更从感悟自然切入,借助于感受地震表达出面对强大、异己的力量,人只能茫然,只能“用叩头的方式/按住/正在翻身的怪兽”。这已经不是个体生命的微不足道了,而是人类的共名事实,从而与后现代理念相当契合。 类似的还有2008年6月写的《青海及其他》五首(载《诗刊》 2010年19期)如其中的《高原狮吼》。而同时的《我与你盘膝对坐》中,如“天际线眯着群山的眼睛/面对面,盘膝对坐/我与你,一起/睡着了”则大有心气和平的境界。
        可见,徐敬亚先生在以理论引领风骚的同时,在创作上也是可圈可点的。而且,其理论与创作构成了互为推进的循环往复关系,才使之一直立于诗歌潮头的吧?我想是。
                        

                                                                                     2013年1月18日13:26: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11 11: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之子 于 2013-1-18 09:22 编辑

——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位诗人的形象。这是一曲高贵人格与社会困局较量的悲歌,作为阶段性的历史见证,这将成为与虚妄宏大叙事相对照的“风月宝鉴”。
——在言传身教般表达对晚辈的希望与祝愿时,从中寄托着一种正气的血脉传承,有做人的准则,有处世的方略,有人生的自由选择与施展,有对生命状态的独异感悟,更有开阔的襟怀与无限的信念。

赏读教授体验式阅读,让阅读文本的读者与教授一起,融入而读,体验诗人品味与个性精神的熏陶,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11 13:3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曲高贵人格与社会困局较量的悲歌,作为阶段性的历史见证,这将成为与虚妄宏大叙事相对照的“风月宝鉴”。真实恰恰也在背后的隐秘之处,关键是怎么看,信不信由你。我从中的感受是——战栗之后,肃然起敬,并含泪握紧了拳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11 13:40 | 只看该作者
该诗中最突出的风格,当然是朦胧诗意象的巧妙组接与感觉化的诗性意蕴指向幽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11 13:4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张老师佳评,感受徐老 诗歌的震撼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3:50 | 只看该作者
风之子 发表于 2013-1-11 11:58
——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位诗人的形象。这是一曲高贵人格与社会困局较量的悲歌,作为阶段性的历史见证,这将 ...

嗯,是这样,读之深感震撼,就索性以体验式解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3:51 | 只看该作者
宫白云 发表于 2013-1-11 13:41
学习张老师佳评,感受徐老 诗歌的震撼力。。

谢谢美誉,还当努力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11 18:10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3-1-11 13:50
嗯,是这样,读之深感震撼,就索性以体验式解读了。

“体验式解读”其实并不容易,那是带着灵魂的火球又滚了一遍。张老师做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11 19:29 | 只看该作者
对诗,对评,都在学习中,这是阅读第二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21:55 | 只看该作者
汤胜林 发表于 2013-1-11 19:29
对诗,对评,都在学习中,这是阅读第二遍。

哈认真,有劳了,欢迎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5 18:3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