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湛江诗坛不平凡的一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对湛江诗坛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2012年3月,停刊多年的《红土诗报》复刊,红土诗人重新聚集在一起,共同酝酿一场诗歌运动。
    2012年10月,“诗歌圆桌”开栏,如同一面旗帜重新插上诗歌这座精神高地,沉寂得太久的湛江诗坛激情荡漾,寂寞得太久的诗人诗情勃发。继而,“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组组新鲜滚烫的诗歌登上主流纸媒,像一个个灿烂的烟花,在读者眼前绽放。
    于是,有人惊呼:湛江诗歌复兴了!
    酝酿
    湛江有着深厚的诗歌土壤,在上世纪1980年代的诗歌黄金时代,曾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红土诗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随后,热闹的诗坛随着大时代的变化,陷入沉寂,红土诗社也被迫解散,《红土诗报》停刊。诗人们纷纷改弘更张,弃笔的弃笔,转行的转行,说起曾经无比风雅的诗歌,徒留一句“诗歌已死,诗人苟活”的叹息。
    几乎没有人怀疑,诗歌是文人成长的一个阶段,只要经历过,就会在心里留下终生烙印,可以说,诗歌是文人的一种情怀,一种信仰。面对诗歌的日式渐微,诗人们狼狈不语。
    然而,所有优秀的文化在发展中总会峰会路转。近两年,有关诗歌复兴的迹象如野火春风,四处燎原。听着周边城市“诗歌强市”的震耳呼声,湛江诗人们有点按捺不住了。2012年开春,一群对诗歌始终热情满怀的老诗人聚在一起喝茶,他们历数着红土诗社闪耀过的诗人的名字,念着那些炙炽人口的诗歌,眼里闪着泪光。
    这不是简单的朋友间的聚会,在他们深情的回忆中,关于湛江诗歌复兴的计划正在酝酿。在这些诗人看来,重返“北有韶关,南有湛江”的诗歌高地,是湛江文人应有的使命与责任。在他们的召集和推动下,红土诗社重新开始活动,诗人们重归旧部。2012年3月,一度因经费短缺而停刊的《红土诗报》复刊,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亲复刊号题词:“写红土碧海风采,抒振兴崛起豪情”。复刊后的《红土诗报》改小报为大报,改套红为彩色印刷,这令红土诗人们倍感振奋。
    2012年9月,湛江举办首届海洋图书文化节,佛山中级法院院长陈涉云率佛山的二三十名诗人在湛师搞了一个专场诗歌朗诵会。这是一个被诗歌照亮的夜晚,几百名湛师学子和湛江的诗歌爱好者,为诗歌震憾、痴狂!那一个晚上,诗人邓亚明失眠了,他回想着自己与诗歌难分难解的缘份,一挥而就写下一篇《有诗歌的夜晚真好》。文章见报后,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他的手机收到数十条信息。其中一位读者在信息中说:“我的激情被诗歌点燃,我的心为诗歌打开,我看到诗歌每天从窗前飞过,留下几声啾啾的清鸣。”
    这时的湛江,诗情如蕴得太久的池水,轻轻一拔就会溢出来;诗歌像含苞太久的花蕾,轻轻一吹就能绽放。
    开栏
    显然,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今天,诗人写诗不能再关起门来自呤自唱,否则难免重陷寂寞境地。如何把作品打出去是破局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南方诗歌研究会落户湛江师范学院,湛江已经成为中国诗歌理论研究的重镇。南方诗歌研究会聚集了以张德明、赵金钟为首的多位在诗歌理论上卓有建树的专家教授,加上湛江诗歌创作的土壤,有能力也有条件推动红土诗歌复返高地。
    能不能将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究联系起来,在诗人和学者之间搭起一座互动的桥梁?
    2012年7月,一个诗人与学者的会晤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与会者有邓亚明、梁永利、黄彩玲、张德明和赵金钟。说起湛江诗歌的复兴迹象,大家都很兴奋,认为要进一步推动诗歌创作,作为党报的《湛江日报》应该更好的承担起培养本地作者的功能,开辟诗歌园地,刊发优秀的诗歌作品。
    “诗歌圆桌”便应运而生。诗歌作品配专家点评,成为“诗歌圆桌”的固有模式。栏目的初衷,是要鼓励和培养诗歌新人,激励创作,办成湛江诗歌品牌,推动红土诗歌复兴,助力湛江文化大市、强市建设。
    第一期“诗歌圆桌”浓墨重彩地出现在湛江日报文化潮的版面上,配“开栏语”、诗人专访、诗歌及诗歌点评。
    “诗歌圆桌”的开栏一颗石激起千层浪,最令人振奋的莫过于诗歌爱好者。有了公开发表的阵地让诗人们看到了曙光,个个摩拳擦掌。报纸编辑和诗歌点评专家的邮箱,各地作者寄来的诗歌作品骤增,有些外地的诗人还来信来电咨询如何才能登上“诗歌圆桌”。令人可喜的是,来自各县区基层的诗歌作品源源不断,作者的名字有的熟悉,有的陌生;写的诗歌,有的老练,有的青涩。
    对于作者们热情的来稿,编辑和诗评专家约好:必须严把质量关,诗歌的基调必须要高,内容要健康。
    至今,“诗歌圆桌”已经推出十多期,一个个人诗人登上圆桌,被读者所熟悉,他们的诗歌作品,被读者所吟咏。在这些诗人中,有的是一直坚守的,如朱海湛,戚伟明;有的是重新回归的,如梁黎明、王晓波、李斌;有的是诗坛新秀,如杨梅、袁志军。
    当杨梅和袁志军的诗歌登上“诗歌圆桌”,读者的眼前为之一亮。杨梅是位廉江女诗人,她的诗歌清新、细腻,敏感,在《闪电划过》中,一句 “人间鲜活,岁月静好啊,但我却仍然无法,从生活的唇齿间,吐出,隐藏已久的核”,一下击中多少人的心!湛江港务局的袁志军多年来笔耕不辍,当他登上“诗歌圆桌”,湛江读者终有机会认识这位文彩斐然的才子。
    “诗歌圆桌”推介新人、催动诗情的同时,也在壮大着诗人的队伍,要求加入红土诗社的新人越来越多,这些人有的是打工者,有的是大学在校生,有的来自基层文化战线,他们对诗歌的热忱熊熊燃烧。
    接力
    要保持一种群体性创作的良好状态,除了氛围,土壤,还需要激励机制。
    2012年,诗歌的大旗已经飘起。2013年,诗歌将向哪里迈进?
    红土诗人们已经有了方向,在他们的设想中,2013年,诗歌创作将继续关注本土,关注家乡的发展。进一步壮大诗人队伍,培养本土诗人;组织诗人外出采风,与外地诗人加强沟通交流;鼓励创作,多出作品,多出精品;推出红土采风专号,适当的时候出版诗集。
本文来源于湛江新闻网:http://www.gdzjdaily.com.cn/zjnews/zjculture/2013-01/14/content_161552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16 12:41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个,祝贺家乡诗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2:45 | 只看该作者
我爱我自己 发表于 2013-1-16 12:41
顶一个,祝贺家乡诗友!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3 17:3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