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衣影 于 2013-1-21 18:28 编辑
有人说我“绑架”了诗人,我想,这是为幽我一默。说我像牛虻,急于从老牛(诗歌)身上捉几只虱子,倒是不假。我确信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进行土匪式的“绑架”活动,我只想尽自己所能,为诗歌未来的发展增一块砖添一片瓦。
言归正传。
仔细阅读大家的跟帖后,对于部分诗友提出的观点,很值得我进行再反思。一些诗友强调的需要扩展、深入的话题,我打算在充裕的时间内再详细回答。至于个别虚无主义者对诗歌未来发展毫无建设性的立场与观点,听之任之,但我建议他们去读读尼采、黑格尔、马克思,先认清辩证法不是相对主义,寻求发展不是取消矛盾,诗歌具体不是意识虚无,兼容并蓄不是毫无标准。
对于《“伪诗”乎?——谈好诗是怎么来的 》这篇文章中我对方文竹先生为李庭坚先生五首诗做出的点评存在“夸饰”之言的质疑以及李庭坚先生的五首诗是否存在“断句分行”的问题,我会通过这次的具体阐述来严正自己的立场。此外,我更想揭示并强调几个普遍的问题:
一、造诗、伪诗现象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种恶劣现象,诗歌需不需要标准来进行规范? 二、我提出的“还原法”(标点连接法、句式还原法、省略还原法)能否成为解读诗歌的科学方法或辅助手段? 三、“断句分行”能否成为诗歌创作的合理方法? 四、诗歌鉴赏是否应该严肃、公正,避免“假、大、空”和“人情化”?
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要得出自己的结论很容易,但要阐述得有理有据,需要时间来深入思考和总结。所以留待下一篇详谈。也诚挚邀请大家就以上几个问题先进行讨论。下面就李庭坚先生的五首诗来严正我的立场。
我赞同一些诗友的看法,诗歌形式为内容服务。今日得以闲暇,我又仔细阅读了李庭坚先生的这五首诗,发现先前因为阅读时间仓促以及自己被“断句成诗”现象所困,没能注意到这五首诗内在的诗歌特质。《嵌入》这首诗以“嵌入”这一富含哲理意味的词贯穿全篇,从人生的多个角度和方面来阐述了嵌入的内涵和外延,使生命的“嵌入”这一事实从特殊抽象为一般,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伤痕》这首诗与《嵌入》思路一致,但在表现上更集中具体,从自己对父母病症的不同态度切入,贯入自己的“伤痕”、歉疚。过去因为穷,对父亲采取了“保守”治疗法,是一份无奈和歉疚,现在有条件了,想弥补自己过去的遗憾,却又因为“愚蠢”而使高龄母亲遭致无效且“难以愈合”的伤痕。这让“我”再次感到“难以愈合”的歉疚——我想尽孝,却如此艰难。这是又一具有深刻社会和人生意义的主题作品。三、四两首也毋庸置疑,是难得的哲思佳作。第五首单薄、简短了些,但依然从外地朋友的“两不厌”这个角度阐发了值得人们思考的人文现象——附庸风雅,浮于表面。是一种对传统话题的现代“解构”。
再对照方文竹先生对李庭坚先生五首诗的点评后,我发现这次实属个人误判,对两位先生造成了负面影响。为此,深表歉意,并反省自身,今后将“责任言论”时刻提撕耳边。对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中肯看法的诸位诗友,也表示忱谢。你们没有唯唯诺诺,而是深入表象看到本质,冷静客观地指出我的问题。在此,希望得到两位先生和各位诗友的宽谅。
虽然这次本人造成误判,有失公允,但这不能掩盖“断句成诗”现象和“人情鉴赏”问题。我的疏忽导致错误选例,不代表一些伪诗和人情鉴赏就可以继续肆意横行。刻意“断句成诗”的现象依然客观存在,而且情况严重。对于诗歌鉴赏,我们仍然需要一定的标准,来明确诗歌与伪诗的区分带。诗歌“标准”问题依然是当前最迫切的问题,这对于当下和未来诗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长远的意义。为此,我再次严重呼吁大家关注这一现象和问题!就诗歌“标准”进行积极地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