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悲伤的身心是很诗的
赵卫峰
我像当初一样喜欢悲伤
哑 哑
我想在某个小酒馆
过一夜
和一两个女人
喝些酒抽些烟
有一句没一句
我想我还是
很喜欢悲伤的
那些和我
喝过酒的女人
你们都嫁人了
你们过得
并不好
你们现在
都关机了
你们走在
生活的正道上
这诗的表情是种沮丧感。为何沮丧,是因孤独感在分泌。为何孤独,是因环境所致。环境可变,且不管它。诗人这里的这个环境是怎么塑造的呢,表面看几未涉及,妙处正在这里,作者的铺排得心应手,一气呵成。小酒馆、酒烟、手机是常见物,它们围绕着几个女人,也围绕出一些曾经的莫名其妙的、与心理生理相关的特殊时光。这“时光”已然不再,落差凸现。(换成男人,这又会是什么样的落差?)
这情形其实常有常见。
如果仅仅体现出个体情感的一时变化,如果仅仅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像日记、像记心情文字那般记下来,也很常见。恰好的是,这是一首诗。一个故事往往可能只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与众不同恰好因其如诗),一首诗却可能包括和衍生一个以上的故事。诗使这个平常性的心情表达有了不平常。它附着更多的甚至说不出的东西。这正是诗的力量所在。
“悲伤”如今像“性感”、“爱情”一样通过种种载体使其受者面积大大地溢出文艺爱好者的圈层。它是人类最显著和特征的情绪反应。动植物有吗?我曾用心观察过一只兔子,但我如何真正地知道和理解一只兔子的悲伤呢?我相信,它肯定是有的。
一只兔子的结局和所有的兔子又有什么不同?无非生老病死。无论终生在野、自生自灭,或是几番折腾,收归圈里,或是成为盘中餐,在自然与不自然的规律里它应该都是逃不出的。我们都要、都得走在生活的正道上。
正道是什么,斜道又是什么?不必说,这正好需要留白。日常性写作的巧妙也正于留白,可惜不是每人都能得心应手,也不是每一首都合格,口语写作者总是喜欢竹筒倒豆,不歇气的一讲到底。
这首诗,其实也不必多说,很好接受和理解,我喜欢它漫不经心的样子,自足又自然的样子,语气很好、节奏很好的样子;直白,抒情,像情感类的通俗歌曲,易懂的样子。
悲伤与不悲伤是反复发作的,情绪化与不情绪化的生发是种相互调节、相辅相成的鱼水关系,对于当事人,它的作用是得到平衡,审美其实就是一种平衡,对心境对环境的、被动或主动的改造与再造。那么结果呢?没结果的。悲伤自己应该也不知道结果。所以,这诗的收尾也很好,像静夜的急刹车,刺响一声,没了,余音却丝丝缕缕,向可能的地方漫延。
诗对日常生活及其中身心的表达实践,评判是非参半,这首诗,可谓佳作。它现时,也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化空气、道德伦理、生活状态、女性意识等均巧妙拆解进很日常的语言里,细细一看,现实、情感、欲望、自由、迷惘、成长、无奈等等在诗中若隐若现……。
如果一个人从不悲伤不会悲伤再不悲伤那才是可怕的那是植物人。
能够悲伤懂得悲伤的身心是韧性的有价可贵的也是很诗的。
(《特区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