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菩提树下的诗人——王红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1: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北 于 2012-2-2 19:06 编辑




菩提树下的诗人——论王红公诗中的禅意
作者:杨叶婷

论文导读:上世纪20年代日本的铃木大拙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佛禅方面的著作推动了佛禅在美国的蓬勃发展。第二个层面是从佛禅对于其诗歌意境营造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展现出来的禅意诗境给人以无限的回味。诗佛王维体悟到了这种“动静不二”的禅趣。只剩下一片无边无际的“空”。
关键词:佛禅,禅意,禅趣,诗歌意境,“空”
  佛教传入美国的确切时间难以论定,大约是在19世纪初期。 上世纪20年代日本的铃木大拙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禅佛教的著作推动了佛禅在美国的蓬勃发展。二战后,随着垮掉派运动在美国的兴起,美国文坛刮起了一股学习佛禅的风潮,不少诗人开始研究佛禅思想,学习打坐参禅,这些来自异国的菩提树下的诗人们还把佛禅思想溶入了他们的诗歌创造中。美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就是这样一位菩提树下的诗人。他是旧金山诗学中心的创立者之一,被誉为“垮掉派的教父”。由于热爱中国文化,他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叫王红公。
  王红公很早就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阅读了很多关于佛教的英文书,其中包括铃木大拙的书,这些佛教书籍使王红公很好地理解佛教教义。此外,王红公还将参禅礼佛之心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他经常练习坐禅。王红公还将自己坐禅的奇妙感受写入了诗歌当中。
  可见,长期的佛禅熏陶使王红公不知不觉中将参禅体验、佛禅思想溶入诗中,并且其诗歌创作技巧也受到了禅宗美学的影响,从而富有了浓郁的东方风味,他的这种诗歌风格在当时的美国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在佛禅思想对于外国诗人的诗歌创作上的影响这一方面来说,王红公的诗歌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于王红公诗歌的探讨主要从三个层面出发,第一个层面是从佛禅对于王红公诗歌素材的选择上所产生的影响,第二个层面是从佛禅对于其诗歌意境营造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第三个层面是王红公诗歌当中体现出其深受佛禅影响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笔者希望此研究能对王红公诗歌研究的领域有着进一步加深和拓宽作用。
  一、王红公的诗歌素材选择上表现出的禅意
王红公对于禅学的喜爱与研究对其诗歌素材的选择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经常会把一些与佛禅有关的小故事或他打坐参禅的亲身亲历作为一种诗的素材写进他的诗歌中。比如王红公的诗歌《月亮城》(The city of the moon)中的第10首诗就写了一个关于佛祖的故事。
  Buddha took some Autumn leaves佛祖将几片秋叶
  In his hand and asked放入掌中,问
  Ananda if these were all阿难这些是不是
  The red leaves there were.这世上所有的红叶
  Ananda answered that it阿难答道
  Was Autumn and leaves秋天到了
  Were falling all about them,周围树叶纷纷落下
  More than could ever 数都数不清。
  Be numbered. So Buddha said,于是佛祖说,
  “I have given you “我已经告诉了你
  A handful of truths. Besides一小部分真谛。除此以外
  These are many 还有
  Thousands of other truths, more 成百上千的真谛
  Than can ever be numbered.”数都数不清。”
  这首诗歌中说到的阿难,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梵语Ananda,意为“喜欢”。他专心侍奉释迦牟尼,后来被尊为禅宗“二祖”。从内容上来说,这首诗描写的小故事应该是王红公自己编写的,有些类似禅宗公案。所谓禅宗公案,也就是禅宗将历代高僧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为一种思考的对象,或修行坐禅者的座右铭。此种言行录一如政府的正式布告,尊严不可侵犯,又可启发思想,供人研究,并且作为后代依凭的法式,故称公案。
  像王红公这样热爱佛禅文化的人,一定看过不少禅宗公案,而且应该对其颇为熟悉。这种耳闻目染促使着王红公自然而然地编出一些类似禅宗公案的小故事,并将其作为素材纳入自己的诗歌中。像《月亮城》中的这首短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诗中王红公描述了佛祖用秋天的落叶这样的普通事物来启迪阿难,从手中的几片秋叶引到这世间无数的落叶,再引到这世间的真谛如同这秋叶一样,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没有看到的地方还存有无数的真谛。禅宗认为万物都具有佛性,“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世间的万物都暗藏禅机,佛祖手中的几片小小秋叶中却包罗了世间的真理。王红公这首诗深得禅宗要旨,可以与真正的禅宗公案相媲美。王红公编写类似禅宗公案的佛教小故事作为诗歌的素材,可见佛禅对其影响之深。
  二、王红公的诗歌意境表现出的禅意
  1、王红公擅于营造空灵寂静的诗歌意境
  其实禅佛对于王红公诗歌创造上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素材的选择上,还表现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上。王红公擅于营造空寂的诗歌意境,他的诗歌富有一种静谧空灵的韵味,这与他深受禅佛熏陶是分不开的。佛教认为寂然界是证悟的最高境界,《华严经》中提到“观寂静法,灭诸痴闻”。而禅宗的坐禅、禅定也都是为了达到这一境界。我国古代深受禅宗影响的诗人都寄情于空山寂林,于诗歌中则表现出一种空寂轻灵的意境。王维有一首小诗《辛夷坞》,展现出来的禅意诗境给人以无限的回味。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诗中以芙蓉借代)默默开放,又默默地凋零,没有生的欢乐,也没有死的悲哀,得之于自然,又回归到自然。这是一个何等静谧空灵的境界。听不到一丝心灵的震颤,彷佛连时空界限也已经泯灭。”(周裕锴 104)这种不夹杂任何人的悲欢哀乐,以自然自身呈露的方式来呈露自然,这样超凡脱俗正是禅宗所追求的境界。
王红公的长诗《心之苑,苑之心》(TheHearts Garden, The Gardens Heart)中的一段描写与王维这首诗的意境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Deep in the mountainwilderness深山荒野中
  Where nobody evercomes, 无人问津处
  Only once in a whilesomething时闻旷远声
  Like the sound of a far off voice,
  The low rays of the sunslip日光入深林
  Through the dark forest andgleam 微照池水中
  In pools on the shadowymoss光洒幽幽苔
  Wild flowers and grass growon古墓石阶上
  The ancientceremonial花开花落
Stairs. (C664665)草自枯荣。
  诗中描写无人问津的深山荒野中,日光静静地洒在池水中和青苔上,古墓石阶上的花草自顾自地生长着。论文格式,“空”。这荒野中没有一丝人的痕迹,听不到任何心灵的干扰,一切都是那么浑然天成,展现出自然界最本真的面貌,不带一丝感情色彩。王红公的诗中体现的这种寂静空灵的意境正是禅家所追求的“寂照”。禅家的坐禅是“心冥空无”,在瞬间领悟永恒的虚空,其观照是所谓的“寂照”。佛教以“寂”为真理的本体,“照”为智慧的功用。“寂照”二者是不可分的,就是用寂然之心去观照万物寂然的本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王红公的这首诗中看不到任何诗人主观的存在,诗人似乎正在用超然于世的“天眼”看这深山荒野中的池水、青苔、花草,他的心里没有荡起波澜,他只是用平静的心看着世界,如古井澄潭,映照万象,而自己的心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颤动。王红公这首诗以事物的本真面目映照事物,这种寂静超脱的境界正是禅宗所追求的。
  2、王红公的诗歌意境富有动静相照的禅趣
  然而“寂照”并不是了无生气的死寂,而是“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澄净之心映照大千世界的动喧寂。宗白华先生说过:“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美学散步》第65页)
  诗佛王维体悟到了这种“动静不二”的禅趣,他常常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相照,在诗中表现出充满禅意诗情的境界,其老少皆知的著名绝句《鸟鸣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王红公诗歌中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也常常利用动静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动写静,禅趣盎然。下面的诗句选自王红公的一首诗《你在加利福尼亚山脉过生日》(Your Birthday in the California Mountains):
  A broken moon on the cold water,寒水现残月
  And wild geese crying high overhead, 雁啼高空上
  The smoke of the campfire rises营火香烟绕
  Toward the geometry of heaven—— 直上天宫去
  Points of light in the infinite blackness. 星光无边黑
  诗中描绘了残月倒映在寒冷的水中,这是何等孤寂的场景,然而高空中的几声雁啼却打破了这寂静。无边夜色中繁星点点,这是一静,而水边的营火堆上升起缕缕香烟,缓缓飘向的天上的宫阙,这是一动。大雁悠远的啼叫看似打破了寂静,但却使孤寂的氛围更加浓厚,而飘飘而升的烟缕更衬出夜空的凝重。王红公运用动和静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喧中求寂,寂中求喧,表现充满禅意诗情的境界。几声雁啼表达了比无声更沉静的意境,,而动态的缕缕香烟更突显了静态的夜空。动静相形,喧寂相衬,这就是王红公从禅宗那里借鉴来的艺术辩证法。同时,这也是宴坐静观的禅所必然带来的艺术思维方式。王红公的诗歌意境中那种动静相照的禅趣,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三、王红公诗歌当中体现出其深受佛禅影响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王红公熟读禅佛经典,通晓佛禅义理,这对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诗歌创造方面,还在影响着他的人生观。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王红公的诗中,他的不少诗作中表现出他的人生观,他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生的领悟有着深深的禅佛烙印。
  王红公的诗中流露出佛禅“空”的思想,他经常发出这个世界上只剩下“空”的感叹。这正与佛教理论中的“性空论”是相契合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宣扬了“万法皆空”的佛教理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应不执着于事物的表现,无住为本。“空”是禅学的本质,说的是世间万物皆从因缘所生,虚幻不实,转瞬即逝,因此现象的本质为“空”。
下面是王红公有一首诗《只有空》(VoidOnly)。
  Time like glass时间犹如玻璃
  Space like glass空间犹如玻璃
  …
  On itself
  All things are translucent所有的事物都是半透明的
  The transparent然后变得完全透明
  Then gone然后消失
  Only emptiness 只剩下空
  No limits无边无际
  …
  The perfect incense for worship供奉神明最好的香
Is camphor, whose flames leave no ashes是樟脑,因为燃烧过后没有灰烬
  在诗中他提到时间和空间犹如玻璃,玻璃通透明亮,但又似有若无。他说这世界所有事物都是半透明的,然后变得透明,然后消失,只剩下一片无边无际的“空”。这里显露出了禅佛思想,《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佛认为所有事物的表相都是由心生出,其实都是虚妄,透过表相究其本质,发现万物始终为“空”。王红公的诗表现出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经历了一个转变,事物从半透明到透明,从透明到消失,最后只剩下一片无际的“空”,这时他终于看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原来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空”。诗的结尾他说供奉神明最好的香是樟脑,因为樟脑燃烧过后不会留下灰烬。他认为樟脑是“万法皆空”的一种表现,最适合用来供奉佛祖。可见,王红公对“空”理解渗透到了生活中的细微方面,连供奉佛祖的香也应遵循“万法皆空”的义理。
下面为王红公的《银天鹅》中第七首诗也叫“Void Only”。
  I am lost in thejungle我迷失在你爱的丛林中
  Of your love, initsdarkness黑暗之中闪烁着不知名的野兽的眼睛。
  Jewelled with theeyes of unknown
  Beats. I awake todiscover我醒过来发现
  I am a forestascetic我是森林里的禁欲者
  In theimpenetrable置身于无法穿透的
  Void only, thesingle thought“空”当中,
Of which nothingcan be said.
“空”的思想言语无法说清。
  在诗中,王宏中说黑暗之中闪烁着不知名的野兽的眼睛,四处潜伏着危机。论文格式,“空”。王红公感悟到“空”像一片黑暗的森林一样深不可测,而人就在这“空”当中探索,这种探索可能充满艰险。他发觉自己置身于无法穿透的“空”当中,而“空”的内涵是“无法用言语道明的”。 “空”乃无名之物,非言所能言。王红公感觉到人生是被一种盲目的力量支配着的运动,是一个倏忽而生、倏忽而灭、无法得到证明的空虚的过程,它不可能整体、系统地把握。在整体系统的背后,站着敏敏不可知的支配人生的力量;在整体、系统之中,存在的只是大段空白,所以,人生就在置身于“空”当中。很明显,王红公对于人生的理解与感悟与佛禅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佛禅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
  佛禅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了王红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而诗歌作为一种载体,充分体现了这种影响的深远性。好比佛禅赋予了王红公一双慧眼,他用这双慧眼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重新领悟人生。
  总结
  由于王红公长期吸收禅佛思想,他的诗歌在素材、意境,以及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等各方面都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佛禅通过影响王红公本人,从而影响了他的诗歌创造。诗人就像是一个中介,体现了禅对于诗的渗透作用。
  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赠嵩山隽侍者学诗》)袁认为元好问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确实让王红公的诗呈现出了独特的气韵。就素材而言,因为王红公学习禅学,阅读了无数经书,也曾打坐参禅,这样的经历体现在他诗歌的素材选择越来越向佛禅靠近,于是就有了对于禅宗公案的模仿。
  就意境而言,佛禅为王红公打开了一种全新审美视野。禅对于空寂与“对镜无心”的追求,对王红公诗歌意境的营造大有启发,于是他的诗歌意境被赋予了一种不沾染情感的空灵超脱的美,还事物以本来面目,达到“无我之境”。
  佛禅还帮助王红公重新认识了世界和人生,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受到了禅的洗礼和净化,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甚至成为诗歌的语言表相下的精神内核,于是诗歌的思想价值得到了提升。称王红公是菩提树下的诗人实在不为过,他的诗歌中处处蕴藏禅理,他的诗歌成就应当在学术界获得更多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王红公诗歌的研究添砖加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2-1 10:1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2-2 10:46 | 只看该作者
深受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2 15:1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