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埙羽 于 2013-3-4 18:08 编辑
有关散文诗文体特点的言论
(陆续增加)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象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1986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II》中“散文诗”词条
■散文诗是格律诗向自由诗过渡后的必然发展,也是现代口语成为诗的主要语言资源后的必然发展。
要在保持诗性素质的前提下,适当吸纳散文的某些可以入诗的因素,融入散文诗的肌体,以增强其舒放灵动的美,丰富它的表现能力。这是将散文化入散文诗中,而非把散文诗化为了散文。这个界限要妥予掌控处理,不加节制,便有使散文诗消失于散文之汪洋大海中的危险。
耿林莽:《我的散文诗之旅》
■诗或散文诗,要守住诗的疆域,并让诗或散文诗,在大多元中小多元的发展,流派纷呈,个体独异,才是诗或散文诗发展的沧桑之道。
李耕:《关于散文诗》
■散文诗的形式特点是形式的自由和传统的超越。
无形式的形式是散文诗的最高形式。
散文诗应凭借舒放而又简约的语言文本,在他人心灵中激发感应,一刹那天人高度的一致与和谐。
散文诗是大写意。
许淇:《无形式的形式》
■散文诗是语言的极致表现,散文诗立足文坛靠的还是怎样建构语言这座迷宫。”
方文竹:《语言魔圈:进入与走出的双重期待》
■“自律即散文诗作为散文诗的特质(散文诗就是散文诗),她立足自身,自成一体,保持一种内敛、隽永、圆融的审美风范和文本定性。他律则提倡开放性和包容性,在不损害自己的基质的前提下,对自身进行暂时的消解,并借助和吸纳其它文本形式和表现手段(小说、诗歌、散文、散曲甚至美术、音乐、建筑等等)来补充、丰富、再造和壮大自身,如诗的凝炼、散文的铺排、小说的情节和戏剧性、建筑的结构等。
方文竹:2002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
(摘自漓江出版社版的2002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方文竹写的书评)散文
■诗也许是一种披着散文外衣的诗,也许是一种具有诗的灵魂的散文。但我要说,散文诗决不是一种所谓两栖性的文学样式,决不是游移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郭风:《散文诗创作答问》
■郭风先生的观点: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散文诗的特征他认为,像茅盾生前表述的是“散文形的诗”。散文诗有自己独特的气质,那就是把诗和散文二者的“最佳美学特点”溶化成为自己的独特的美学特点。这个美学特点是通过意绪、情感、境界来体现,以揭示最深刻的思想和时代感,这便是所谓诗意和诗意的美;散文诗的这个美学特点还表现在它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舒展自如地运用语言,并充分地发挥人类语言表情达意的音乐感、节奏感,这便是所谓的散文美。所以总的说来,他认为,散文诗的特征以及它之得以存在,在于它集中了并溶化了诗和散文的美学特征,而又独立于诗、独立于散文之外。要言之,它已成为诗和散文这两个文学的最基本的构成形式以外的第三种文学的基本形式,它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来源于百度资料)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是一种文学体裁。十九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来源于百度资料)
■那么,散文诗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它可能是那种似乎不属于任何其他体裁的所有相对短小的作品。
然而,因为这一点,散文诗似乎并没有自己的体裁。难以把散文诗认为是一种文学形式。有时,被它所不是的东西所描述似乎最好。在理论上,一首散文诗的内容创造它自己的体裁,就像突然从一片黑暗的梦幻之海中突现出来的岛屿。
我并不是在谈论写出一个人的梦幻,那并不起作用;一位散文诗作家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自己的梦幻的抄录者。已经做过的梦就像台上的死苍蝇。有谁需要它们或甚至发现它们还有吸引力,也许除了那些喜欢为其私人动物园而收集死去之物的精神分析学者。最好是在写作的一页纸上重新做梦,正如我所称呼的那样,半梦半醒,然而就像有些人所偏爱的那样,在接近了睡眠的创造、诗歌真正的家园、无意识之际,就完全苏醒。
(百度资料。拉塞尔·埃德森(美国)对散文诗观念的某些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