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愁诗人余光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19: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明利 于 2013-2-19 19:46 编辑

乡愁诗人余光中

2013年02月19日 来源:北京日报 刘婷



余光中与古运河畔的无锡侨谊实验中学学生交谈。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
  ……
  春天,遂想起
  遍地垂柳的江南,
  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
  办公室的门打开,50年前站在湖畔怀恋江南的那个年轻人如今满头白发,但举止间的儒雅一如当年。握手间,手掌温暖而有力。他就是被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为“语言的魔术师”、陶杰许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的诗人——余光中。
  余老今年84岁了,谈到兴奋之处,仍会眼眸一转,闪动灵光。南方口音,却字正腔圆,鲜明的国语腔调在台湾显得与众不同。他现仍在台湾中山大学任职,办公室的大半壁江山都让书橱占了,连地上都堆着几摞高过膝盖的书。窗外风景独好,抬头眺望就是碧海蓝天。余老兴奋地指着窗外说:“那就是台湾海峡啊!”
  于是耳熟能详的《乡愁》立刻浮现脑海——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 一生漂泊,不变是乡愁
  但中国的太阳离我太远\我结晶了,透明且硬\且无法自动还原
  ——《一块拒绝融化的冰》
  1949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分水岭,也是余光中人生的分水岭。21岁的余光中站在来台的轮船上,内心跟眼前渺茫的大海一样没有着落。不知前方的岛屿是何光景,也无法预知身后的故土何时能返。他更不知道,这一等,竟然是43年。
  余老感叹:“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余光中于1928年农历九月九日出生在江苏南京。这一天,是中国的重阳节,本有辟邪避难的寓意;而这一年,中国内忧外患的局势依旧严峻,他少年时代在祖国的生活,大部分也就是在逃难中度过。他曾说过:“这母难日也正是我民族灵魂深处蠢蠢不安的逃难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母亲一路奔走,经过上海、香港、昆明等地,最后抵达重庆与父亲相聚。在这文风颇盛的巴蜀之地,他度过了一段快乐、自由的时光。当时就读的南京青年会中学,位于江北县悦来场,德高望重的晚清拔贡“老夫子”启迪他的国学,关切而严谨的英文老师则是他的外文启蒙。同学之间相互勉励,奇书共赏,奇文共议。回忆当年,余老说:“后来考入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转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文学基础却是在这里起步的。”
  在历史的洪荒里,个人的命运常常不由自主,1949年他也不得不随家奔赴台湾,离开故土。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他就以榜首之资考入国防部,担任少尉翻译官,不久出版诗集《舟子的悲歌》和两部翻译作品《梵高传》《老人与海》。正值青年的余光中踌躇满志,未来正等着他开拓,心中的乡愁尚未明朗。而思乡渐渐酿成一种愁绪,是在他去美国之后。
  “人往往是在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土地之后,反而对故乡有更深刻的认识,”余老身子前探,狡黠一笑,仿佛在揭开一个秘密,“在台湾,我们还分大陆和台湾,可到了美国就不管了,都是一个中国。”凡华人所在之处,思念祖国的情愫总是共通的。一开始他只是思念台湾,思念家中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进而思念生他的南京、育他的四川,思念古诗词里吟咏的山岳江河……随着日子流逝愈多,怀乡之情便日重。1972年,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一首《乡愁》日后传遍两岸三地。完成诗作虽仅用20分钟,而这笔尖淌出的浓浓乡愁,却在心中酝酿了20多年。从“旧大陆”迈向“新大陆”,经历西方文化的熏染,余光中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不管他走到哪里,不忘是故乡的方向。
  一生辗转,最后他定居台湾高雄。南部的12月,阳光明媚依旧,平均气温20摄氏度,让人丝毫察觉不出冬天的痕迹。而对余老来说,秋冬之际,愈是怀乡情浓之时。他一边挥着手,一边自豪地说,“秋天桂花开,桂花香从长江一路向下游飘,台湾也有桂花,可是不成气候。而到了冬天,我就想起在南京,外面下雪,我们在屋里烤火炉,多有冬天的味道嘛!”
  余老这样总结自己漂泊的一生——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为什么大陆一定是母亲?他说:“‘妻子’是不一定的,更别说‘情人’和‘外遇’,但‘母亲’是与生俱来的,烧我成灰,这汉魂唐魄也系在那里。”
  2 乡愁太深,中国结太紧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我的回答是摇头\说不出是什么东西\鲠在喉头跟心头
  ——《中国结》
  在余老家中的书桌上,摆着一块很普通的老瓦片,这老瓦片并非稀罕的古董,他却视如珍宝。余老讲述了这块老瓦片的故事:
  2005年,他偕夫人范我存首次回到江北县悦来场——他曾经就读的学堂。他仍能想起当年的老夫子,步履缓慢,仪态从容,身穿长袍,戴黑帽;老夫子坐着给学生念《爱莲说》时,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随情转腔,一咏三叹。
  故地重游,竟是跨越了大半个世纪之后,60年前在此求学的情境历历在目,而今学堂却已不在,仅留下一地瓦片。过往的村民用他熟悉的四川话对他说:“捡一块瓦片回去,算是纪念嘛!”余老唏嘘,拾了这块老瓦片,渡过台湾海峡,带回家中,写下《片瓦渡海》。
  乡愁如那中国结,一绳一结都紧紧系在心里。余老说:“我的乡愁有三层,首先是地理上的,其次它不局限于一地一山一水,而是对整个大中国的怀乡,更是我对中华文化的归属。”
  生于南京,但父亲是地道闽南人,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少年随母先后到过上海、昆明、贵阳、重庆、四川,而未曾踏足的江北西塞,他早已在古典文学中“耳濡目染”。所以余光中所怀之乡,不只是南京,也不仅是长江之南,而是泱泱大中国。
  当我怀乡\我怀的是大陆的母体\啊,诗经中的北国\楚辞中的南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始终是余老文学生命的血液,他众多的诗作,不仅是对古人的痴情解读,更是重新构筑自己的灵魂。写李白,他作了《念李白》《寻李白》《戏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写屈原,他作了《汨罗江神》《漂给屈原》等7首;更有追荆轲的《刺秦王》,忆王嫱的《昭君》,怀李广的《飞将军》,念苏轼的《大江东去》……
  乡愁道不尽、说不完,余老说:“终我一生,这方向是不变的。回乡之前,写怀乡;现在,写还乡。”2008年,余老为《乡愁》赋了新句:未来\乡愁是一段长长的桥梁\我来这头\你去那头。
  我问老先生,乡愁那么深,怀乡时哭过吗?
  他收回目光,沉思,摇摇头:“不,它不是那种刚烈的痛,也无法一时倾泻,而是延绵不绝的。”余老说他听过很多《乡愁》的诵读版本,有的读得激情洋溢、甚至泪流满面,其实诗的底蕴是淡淡的哀愁。诗中所用之词“小小的”、“窄窄的”、“弯弯的”、“矮矮的”,看似轻浅,却蕴含着剪不断、抽不掉的怀乡愁绪。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深深滋养于他视为根底的中华文化,余老说这场文化传承的接力赛任重而道远,他要传好手中的那一棒。20年里,余老已往返大陆60多次,在这一来一往中他想为文化传承做些事。2010年端午节,他辞掉众多社交邀请,专程到湖北秭归参加屈原祭奠,并现场朗诵其作《秭归祭屈原》。溯江流而上,5年前他已在屈子怀沙自沉的汨罗江边,带领30万民众诵读其新诗《汨罗江神》。他将屈原视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是华夏子孙精神家园的回归,后人不能忘。
  余光中曾说:“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圆心无所不在,圆周无所寻觅,半径就是中文,我要把中文这个半径再延长一点。”所以这些年来,他热心参与大陆各地举办的文化活动,捧场江阴民歌节,用朴素诙谐的语言讲述现代诗的心得;重阳佳节,他在千年历史的大运河畔吟赤壁、赋新诗;赴北大任驻校诗人,与年轻学子分享为学经验。
  3 “中文最伟大、最美丽、最辉煌”
  凡我在处\一笔在手\便是长城
  ——《余光中对话集》
  “What do you want to do when you grow up?”
  “I want to be a writer!”
  回忆60年前,在厦门大学回答英文老师的提问,余老笑着说:“当时朦朦胧胧中我觉得文字会是我以后的方向,我从小就喜欢看书,看古典小说,读诗词曲赋,也觉得中文还没有被古人写完,还有发挥的余地。”
  17岁的余光中已经开始写诗,并发表第一首诗《沙浮投海》。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也于他台大毕业时完成,为了出版,他还与梁实秋先生结下缘分。
  诗集编好,余光中自信满满地去请梁实秋先生为其写序。梁当时也爽快地答应,可是等序文写好,余光中一看却皱了眉头。原来序文只是一首分三段的诗,且内容与诗集并无联系。年少气盛的余光中不买账,当场把诗序退还。后来等诗集出来了,梁又重新写了一篇书评,并评价他:“作者是一位年轻人,但他的艺术并不年轻,他有旧诗的根底,然后得到新诗的启发,这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
  余老被称为“乡愁诗人”,这名号虽为褒词,却不免局限。他给自己的文学定位主要在四个方向:诗、散文、评论和翻译,而这四个方向都离不开中文。
  迄今,余老已经成诗千首,乡情与怀古为主题者不下百首,但咏叹亲情、友情、人物、咏物、世局、造化等等还有更多。余老笑说:“即使我一首乡愁之作也没写过,仍算得上多产、多元的诗人吧。”
  “右手写诗,左手为文”,余光中的散文亦毫不失色。上世纪60年代之后,他的散文如泉涌奔流,接连出版《左手的缪思》《逍遥游》《望乡的牧神》《听听那冷雨》等散文集。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散文:“余光中的散文,整体的文化风度可谓渊赡恢弘,高绝超逸:通过苦读精研、耳濡目染所奠定的丰邃而坚实的国学根基,和因为亲历欧风美雨所获得的精深而广博的西学修养,决定了他足以在中西两大文化系统中自由出入,广泛比较,进而产生有关文化选择的真知灼见。”
  但诗和散文的名气反而将其在批评和翻译上的光芒遮盖。余老著有大量的文学批评,早年在台湾文学改革的浪潮中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写了《再见,虚无》《剪掉散文的辫子》等评论文章。他翻译的人物传记、英文诗集、戏剧、小说等等作品,多达14部。
  写了一辈子中文,其实是学英文出身。他1958年赴美进修,其后多次受邀讲学,西方艺术文明对余光中是另一种洗礼,也给中文创作新的滋养和启发。
  1969年秋天,他第三次访美。41岁的余光中,人在异乡,思念台湾更担心大陆。在苦涩的寂寞中,反而觉得黑人的蓝调灵歌、白人的乡村民谣、黑白激荡的摇滚乐,更能沁人心脾,抚慰忧伤。余老表示,摇滚乐给他文学上的启发是无限的。在主题上,摇滚乐的精神是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1969年的美国伍德斯托克摇滚音乐节上,40万年轻人为反抗越战相约齐聚,一唱就是三天三夜。在节奏上,摇滚乐是通俗的、大众的。余老那首朗朗上口的《江湖上》便是受此影响: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探索新大陆,但终究浪子回头,中文还是我的根本。”而对兼具中西文化的余光中而言,一个用中文写作的人,就该做到西而化之。
  他庆幸能用中文写作,用方块字去堆砌属于自己的万里长城,他说:“读了一辈子外文,最后还是觉得中文最伟大、最美丽、最辉煌。”
  4 儒家入世的志士情怀
  即使围我三重\困我在墨黑无光的核心\缴械,那绝无可能
  ——《守夜人》
  余老的居室坐落在高雄市中心的一栋高楼内,家具简洁,家中每样东西都摆放得整整齐齐。颇为有趣的是,60年来,他和妻子谈话一直都用四川话,这川腔一说,顿时让人忘了自己身处台湾。门卫值班的中年男子说:“余伯伯是讲究之人,出来都穿皮鞋,他和余妈妈晚上经常手牵手到前面的公园散步。”满脸洋溢羡慕之情。
  生活虽然平静,而老先生却并不清闲。2005年,以余光中为首,包括张晓风、李家同、王鼎钧等在内的一批台湾文字工作者,共同发起“抢救国文教育运动”,反对台湾当局的不当操作,他们提出:反对把高中国文课的时数由每周五节减为四节,反对把文言文的比例由65%减为45%,反对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为选修。老先生坚定地说:“无论政治怎么变,中文必是结合所有中国人心灵的长城。台湾的中文环境已经很危险了,我是用中文写作的人,有这个责任。”
  爱之深必护之切。为此,他组织“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带头向台湾教育部长喊话,在“抢救国文座谈会”中积极发声。他呼吁,台湾应为中华文化做加法乘法而非减法除法,不要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个大圆,每个人都在圆中间,中文是其‘半径’,半径有多长,圆才能画多大;半径一旦崩溃,便不成圆了。”这是他对中文和中华文化的解读。
  余老自嘲:“我没有什么权力,我能控制的东西只有两样,一个是中文,一个是我的车子。”一部车子,让喜欢旅行的他手握方向盘,天涯海角、名胜古迹召来车前。一支笔,是他对自我的省视,更是对现实的关注。
  他始终入世的。
  这些年来,余老热心关注环境问题,不忍美丽的天空被污染,不忍清新的空气变污浊,他写了不少环保诗。他在《控诉一只烟囱》里声讨:用那样蛮不讲理的姿态\翘向南部明媚的晴空\一口又一口,肆无忌惮\对着原始纯洁的风景\像一个流氓对着女童……余老无奈地说:“古人就强调保护环境,告诫不要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杞人忧天’本是贬义词,现在倒成了古人先知,你看咱们的臭氧层都破了个大窟窿,能不‘忧天’吗?”
  而对于台湾选战中出现的丑恶现象,余老曾用“退掉报纸,关掉电视”表示抗议,他在《拜托,拜托》中发出无奈的呼声:对头跟对手不要再骂了\拜托,拜托\美丽的谎话不要再吹了\拜托,拜托\不美丽的脏话也不要再叫了\拜托,拜托……管你是几号都不选你了。
  余老把华夏的山河、人民、文化、历史当作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也当不掉;把中国的祸福荣辱当作身上鲜明的“胎记”,怎么除也除不掉。中国人是他最自豪的称号,而面对台湾绿营,他愤然谴责:“明明全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
  余老曾说过:“对于散文,我相信;对于诗,我迷信。”他自幸用中文写了一辈子,把中文写好,他视为使命。余老把手中的笔当作他最后的武器,要做最后的守夜人守最后一盏灯。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U3875P843DT20130219105627.jpg (11.65 KB, 下载次数: 0)

U3875P843DT2013021910562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2-20 08:03 | 只看该作者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2-20 08:03 | 只看该作者
读着读着,心被感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2-20 08:04 | 只看该作者
仿佛昨日再现……感谢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2-20 08:04 | 只看该作者
收藏,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0 11:58 | 只看该作者
迁安阿紫 发表于 2013-2-20 08:04
收藏,欣赏!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3 23:0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