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明利 于 2013-2-27 22:46 编辑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对传统手写致敬
来源 长江网2013-02-26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余丛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黄礼孩诗人,广州 在“打字”的时代,“写字”似乎已变成书法家的事了。《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的出版让参与诗人都变成了“书法家”。在编者余丛看来,手稿展更像一次行为艺术,是重新找回汉字之美的“不插电写作”。 手稿,在电脑网络还没有普及的时代,它跟书信一样是寻常之物,但到了“无纸化”的年代,手稿就越来越少了。寻找、征集诗人的手稿,让他们书写的痕迹留在记忆中、留在岁月里,这成为余丛内心的一个远景。2012年春节后,他开始着手做这项工作。余丛没有去找诗坛上大名鼎鼎的前辈们的手稿,而是以70后诗人中较为出色的一拨诗人为对象,除了因为他是70后诗人,同时可以看出他对70后诗人的遣怀之意。 “见字如面·70后诗人手稿展”于2012年4月28日在中山万有引力书店展出,此次共展出国内当下具有代表性的70后诗人朵渔、黄礼孩、宇向、孙磊、蒋浩、安石榴、苏浅等36位诗人的作品手稿。在展览现场,这些本来不显眼的手稿,经装裱后仿佛成为艺术品,成为一张张新面孔。这些诗人的诗歌,有的写在信封上,有的写在方格子练习册上,有的写在信纸上,这些诗歌手迹,或潦草涂鸦,或工整划一,一笔一画之间有粗犷,也有娟秀,带着诗人个人的性情和气息。正是这样的抄写,让诗歌有了别样的温度。最好玩的是从一本诗歌手写本中撕下来的,有破坏之美。诗歌是人性的老师,透露的是一种情怀。邂逅这些笔记,端详着这些诗歌手迹,欣赏美的页面,如一阵清风吹来,真有一种古人所说的“见字如面”之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字体,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纹一样,不同的字体就是不同性格的呈现,有一种意味深长的东西在里头。 早在1999年,我办《诗歌与人》时,向全国很多70后诗人约过稿,都是书信来往,熟知朋友们的字迹。每次收到他们的诗歌稿件和来信,都有春风拂面之感。只是我没有余丛的远见,没有把它们作为文物保存起来。由于稿件繁多,没地方保存,当年那些手稿大都不见了。现在想来,有些可惜,而这只不过是十年前的事情。十年后再看他们手稿,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再次感到来自岁月的温暖之感,也无意间却也平添几分青春远逝的感伤。 70后诗人手稿展,余丛花了不少心思。他把所有手稿还制作成明信片,让这些手稿生成别的样式去流转。现在,他又把书店里展览的手稿变成书,从一次性的展览变成纸上流动性的展览,而且,规模也从最初的36人变成80人,整体展现了70后重要诗人书写的风貌。这样的风貌还体现在诗歌上,因为诗人所抄写的大都是自己的代表作,都有很高的水准,宛如天上星辰闪烁。如此一来,余丛就从笔迹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代诗人的诗歌世界,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诗歌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