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严家威 于 2012-2-29 00:03 编辑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诗歌?心灵从来没有“限购令”
2012年02月28日 15:00
来源:新闻晚报 孙立梅
上周末,三个女孩在上海地铁上发起一场“闪读”活动,一边朗读诗歌,一边散发诗歌复印件,邀请乘客加入朗读行列。结果应者寥寥,反对的声音倒是不少。
抛开“是否对其他乘客造成干扰”的争议,有相当数量的声音是在质疑:现在还有谁要读诗啊?从现实情况来看,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还真不乐观。目前不止一次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量越来越小,超过半数的年轻读者都没有读过四大名著,诗歌爱好者的数量显然更加有限。就算是在校的中小学生,许多家长逼着孩子上英语班、数学班,又有几个家长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对诗歌的热爱?不言自明。
在“还有谁在读诗”的背后,浮现出另一个疑问: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诗歌,或者是更大范围内的阅读,到底有什么用?这是一个很难从“技术”层面回答的问题,就像我们难以回答既然数码相机和PS技术都日臻完美,还留着画家干嘛一样。但可以确信的是,诗歌、小说、电影、绘画……这些之所以依然存在,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仅仅关乎干什么活、赚多少钱等“技术”问题,同时还有读什么书、看得到多高多远的“艺术”问题;甚至可以说,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这种“艺术”问题。
小女芳名一一。我在博客中提起时很多人问是哪个“yi”,我回答一个一个的“一”。有位不相识的网友留言,说可以回答“一一垂丹青”,或“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让我非常开心。我不知道女儿今后的兴趣方向,但我肯定会把这两句诗词教给她。前者出自文天祥,上句就是著名的“时穷节乃见”。我还愿意跟她扯一点文坛八卦:后者出自周邦彦,他的绯闻女友是李师师,情敌可是宋徽宗呢……这对她升学、工作有什么用?没有,但我愿她多一点微妙的“艺术”趣味,喜欢上自己的名字,念及父母取名时的爱意,从而多一点乐观与自信。
前几年采访席慕蓉,问她:你还写那种小女生的情诗吗?她很郑重地回答:当然!我的情诗都是“逆向”的,因为我们对过去了的爱情的怀念,不仅是对爱过的那个人,还有那些瞬间的阳光花香,和那个被人爱着的我们自己。写《十六岁的花季》的席慕蓉已年过六十,但她呈现出来的,依然是一个因为心里有诗,而脸上有光,眼里有神的好女子形象。
今年备受瞩目的电影《雨果》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解救被巡警找麻烦的流浪儿雨果,小姑娘伊莎贝拉谎称自己有一只与著名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同名的猫,并大声朗诵她的诗歌“我的心像一只歌唱的鸟”。凶神恶煞的巡警立刻温和地说:“这首诗我也曾拜读,但这季节的诗不适合这里,请离开吧。 ”我愿意相信,正是因为喜欢诗歌,这位火车站巡警在面对心仪的卖花女时,说的不是“我喜欢你”,而是“我真庆幸能从战争中幸存。 ”——多么有艺术感的一句话。
生活很难是诗意的,但心灵从来没有多少平米的“限购令”,这正是诗歌的力量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