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学新韵的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学新韵的体会



四川/叶成文



    格律诗家视格律为金科玉律,凡诗不合格律者必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笑曰,这叫什么诗!可是写五言、七言,四句、八句的诗并不都是格律诗,还有古体和民歌。古风就不受人为的格律的限制,那是比较自由的,不会因声害意。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就是冲破格律限制写出了美好的诗篇。要叫今人或下一代人仍照着旧的格律去写诗,恐怕行不通。谁愿意自己捆住自己的手脚?汉诗的发展必然是趋向“平仄开放,韵律改革”,即不拘泥于死的平仄和旧韵律,而是运用活的平仄与新韵。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常常冲破格律写出美妙的诗篇。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不合格律,然而有谁说它不是好诗?此诗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流畅,音韵铿锵。古代人就能冲破格律写诗,今人为啥不能呢?再如抗日战争时期,《新新新闻》报上有一少年写的诗:“父在蓉之南,儿在安之北。相逢在梦中,依依不忍别。”这诗不合平仄,押四川话的仄声韵,用川音读很顺口。语言质朴,流畅自然,感情深厚纯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还能背诵,感人至深,能说它不是好诗么?如果把它套入古人制订的平仄框框修补出来的诗,恐怕感人效果不会这么深。今人写诗何苦仍抱住平仄僵式不放!须知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再到精炼简化。诗艺亦然,由古体到格律,由格律再到平仄开放、韵律自由的新韵。
    现代派朦胧诗虽时髦一时,但它毕竟似过眼烟云。这是它东施效颦式的模仿西方,洋味、涩味很浓,极力表现“自我”,脱离了中国诗的传统、特点,背离了民族、远离了人民、反大众化,自绝于广大读者,读者自然抛弃了它。
    汉诗必须改革,有志于诗改的诗家早已在实践试验,贺敬之等前辈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成果斐然。祖国宝岛台湾诗人范光陵先生也在掀起“新古诗运动”,呼吁华文诗界有更多的诗人参与“新古诗”的尝试与探索。现今整个中华大地和海外华人有志于诗改的诗家,都在为汉诗的改革而作出应有的贡献。诗改也有阻力,要遭到两种势力的反对,但那不是时代主流。主流是继承、改革、创新和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
    重阳先生倡导的“新韵”把汉诗的改革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含民歌)与规范化新诗相结合的新诗体。“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诗体,广纳博采诸诗体的精华于一身,以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需要。重阳先生提倡“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等原则,就给诗歌松了绑,使写作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运用活的平仄,不拘泥于旧的僵式死平仄,而使诗作声韵和谐,自然巧成。新韵体的行数不限,字数不限,但力求精短;有长有短,有联有对,有韵有律。有排句,有骊语;有情歌调,有民歌风的灵活多样的综合性的新诗体。新韵的“韵”,既是相对于诗韵而言的韵,又是相对于诗体而言的体。新韵虽然开放了平仄,改革了韵律,但它并没有抛弃起承转合和赋比兴等传统手法,没有放弃传统诗词的精彩部分。新韵是格律的突破,是新诗体的创立与发展。
    我深信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二十一世纪的诗歌将是属于新韵的。
2000年6月中旬于什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4-27 14:01 | 只看该作者
初学新韵的体会



四川/叶成文



    格律诗家视格律为金科玉律,凡诗不合格律者必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笑曰,这叫什么诗!可是写五言、七言,四句、八句的诗并不都是格律诗,还有古体和民歌。古风就不受人为的格律的限制,那是比较自由的,不会因声害意。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就是冲破格律限制写出了美好的诗篇。要叫今人或下一代人仍照着旧的格律去写诗,恐怕行不通。谁愿意自己捆住自己的手脚?汉诗的发展必然是趋向“平仄开放,韵律改革”,即不拘泥于死的平仄和旧韵律,而是运用活的平仄与新韵。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常常冲破格律写出美妙的诗篇。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不合格律,然而有谁说它不是好诗?此诗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流畅,音韵铿锵。古代人就能冲破格律写诗,今人为啥不能呢?再如抗日战争时期,《新新新闻》报上有一少年写的诗:“父在蓉之南,儿在安之北。相逢在梦中,依依不忍别。”这诗不合平仄,押四川话的仄声韵,用川音读很顺口。语言质朴,流畅自然,感情深厚纯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还能背诵,感人至深,能说它不是好诗么?如果把它套入古人制订的平仄框框修补出来的诗,恐怕感人效果不会这么深。今人写诗何苦仍抱住平仄僵式不放!须知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再到精炼简化。诗艺亦然,由古体到格律,由格律再到平仄开放、韵律自由的新韵。
    现代派朦胧诗虽时髦一时,但它毕竟似过眼烟云。这是它东施效颦式的模仿西方,洋味、涩味很浓,极力表现“自我”,脱离了中国诗的传统、特点,背离了民族、远离了人民、反大众化,自绝于广大读者,读者自然抛弃了它。
    汉诗必须改革,有志于诗改的诗家早已在实践试验,贺敬之等前辈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成果斐然。祖国宝岛台湾诗人范光陵先生也在掀起“新古诗运动”,呼吁华文诗界有更多的诗人参与“新古诗”的尝试与探索。现今整个中华大地和海外华人有志于诗改的诗家,都在为汉诗的改革而作出应有的贡献。诗改也有阻力,要遭到两种势力的反对,但那不是时代主流。主流是继承、改革、创新和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
    重阳先生倡导的“新韵”把汉诗的改革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含民歌)与规范化新诗相结合的新诗体。“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诗体,广纳博采诸诗体的精华于一身,以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需要。重阳先生提倡“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等原则,就给诗歌松了绑,使写作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运用活的平仄,不拘泥于旧的僵式死平仄,而使诗作声韵和谐,自然巧成。新韵体的行数不限,字数不限,但力求精短;有长有短,有联有对,有韵有律。有排句,有骊语;有情歌调,有民歌风的灵活多样的综合性的新诗体。新韵的“韵”,既是相对于诗韵而言的韵,又是相对于诗体而言的体。新韵虽然开放了平仄,改革了韵律,但它并没有抛弃起承转合和赋比兴等传统手法,没有放弃传统诗词的精彩部分。新韵是格律的突破,是新诗体的创立与发展。
    我深信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二十一世纪的诗歌将是属于新韵的。2000年6月中旬于什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3 18:2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