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阳《新韵说》(序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阳《新韵说》(序三)


弘扬诗传统  推广新声韵


陕西•姚 仪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从流传下来的远古歌谣算起,经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文人诗及民歌至今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了。那些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和民歌,其所以能流传下来被人们称道,除了因思想内容的深刻,代表了人民和时代的呼声外,由于其有着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易唱易记,读来朗朗上口,入耳好听,因而更易于引起读者和听众共鸣。诗歌的发展历史和优秀的诗歌本身都在说明有节奏有韵律是诗歌的形体特点,即有韵有节奏者为诗,无韵和不讲求节奏者为文。1983年第二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发抒情感”。这一解释抓住了诗“有节奏、有韵律”的根本特点。查古代的诗,不论诗词歌赋还是劳动者的口头歌唱,还找不出一首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唐代是诗歌鼎盛期,除古风、歌行体继续流行外,涌现了严格要求平仄、虚实相对的近体律绝诗,大讲粘偶,忌犯所谓“四声八病”,犯忌者即不承认为诗。这一过严的形式要求,影响到后来文人诗一味追求按律工对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刻表达。导致了诗歌领域形式主义多次泛滥回潮。“五四”运动中,白话文的大量出现,冲破了束缚人们手脚的一切清规戒律。传统诗词的那一整套严格的格律要求被当作束缚思想的枷锁被抛弃了。但细察五四诗人胡适、郭沫若、刘伴农、刘大白等人,他们虽都用白话写诗,但其多数诗作中还是押了大致相近的韵,也有比较鲜明的节奏。解放后五十到六十年代的新诗大多数也是有韵脚有节奏的。完全不讲声韵,也不讲节奏,把诗写成除了分行,与散文毫无分别的最突出表现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崛起的一群”,他们的诗被称为朦胧诗、古怪诗、先锋诗、试验诗,其特点是内容晦涩,语无论次,没有节奏,没有韵脚,含义不明,读了不知所云,也许连作者自己也不知他在说些什么。这种不讲求韵脚不注意节奏的所谓自由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坏,他们误以为这就是诗,也效法模仿,一时成为时尚。无韵无节奏的所谓自由诗,终因远离传统,丧失诗本身的文体特点,风行了没多久便遭冷落疏远,但仍在一些官办刊物不断出现,致使诗歌在文学领域由曾执牛耳的主角地位沦为无人顾盼的边沿角色。近几年随便去任何一家书店浏览,只见各类书籍满架满屋,找一本新的诗集却很难,原因是诗集无人问津,书店只好拒售。诗的被冷落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勘称诗的国度,何以当今的读者不买诗的帐呢?就因为那些无韵非诗的东西不符合读者的欣赏习惯,完全脱离了诗歌的民族传统。可以说当今文学领域里,诗歌是最不景气的,说它处于低迷休眠状态,并不言过其实。那么诗歌的出路在哪儿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58年成都会议上就曾指出“中国诗歌的出路,第一民歌,第二古诗,二者结合,产生第三个东西,就可以创造出新的形式来”。细查现代文学史,那些写出了优秀之作的诗人无一不是虚心从民歌中吸取营养的。可惜毛主席46年前的讲话并没有被多数诗作者引为注意,仍在我行我素,热中于写和散文几无区别的自由诗。正由于无韵非诗的东西充塞市场,读者不喜欢不愿意去看它,这才落到“寂寞开无主”的凄凉境地。
    重阳先生是位功底扎实且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老诗人,同时又是一位为了中华新韵的兴起而立言立行、开辟论坛、文纳众议,从而形成一整套新韵主张的诗歌理论家。他是中华新韵学派的学术带头人。我与他赋诗唱和已近十年,虽然至今还不曾谋面,但读其诗而知其人,对他的作诗为人非常敬佩。文朋诗友中他最有毅力和耐性,衷情于诗五十年如一日,即使遭际坎坷,穷困潦倒,仍然矢志不渝,一直笔耕不息。他退休后退休金很有限,仅勉强糊口,却坚持办起了两份民间诗报《艺苑》和《新韵》,每月至少出一期,十几年来从未间断。他办的刊物格调高雅,既不粉饰太平,不趋势媚俗;亦不偏执主观,不像一些人因受过不公正待遇就唠骚满腹借诗发泄。刊出的作品大多是弘扬主旋律的大气之作,而形式上则以短小有韵上口为特色。对于当今诗界无韵非诗现象,重阳先生早有纠偏指迷的设想,曾几次来信阐述他的《新韵说》主张,向我征询意见。1997年6月他在《艺苑》上开辟了“新韵研讨会”专栏,率先刊出他的《推广使用新声韵》的短文。一马嘶鸣引来万马奔腾,顿时应者云集,讨论稿件从四面八方雪片似的飞来,不仅国内来稿特多,港台地区以及日本、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国亦有不少人热情参与,年龄小的有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年长者有如旅居法国已年届94岁的老诗人薛理茂先生。大家奔着对中国当代诗歌前途命运的极度关切,对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无比热爱,积极撰稿,坦率地陈述了对《新韵说》的赞同和建议。自1997年12月至今,仅在《艺苑》、《新韵》上刊出的讨论文章就有数百篇,形成了几百人参加论坛讨论的恢弘景观。重阳先生是一位从善如流,博采众见,并归纳为智慧真言的有心人,他的新韵主张不断完善深化,于1998年5月又推出了《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新韵说》这篇大文章。文中提纲挈领地指出“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文中又分项论述了一系列具体问题。为了使新韵方便易行,重阳先生从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35个韵母中选取16个最常用的韵母作为基础韵母,以其四声化平仄。主张“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用普通话四声韵取代早已过时了的《平水韵》,正好应合了全社会大力推广普通话的需要,更着眼于培养下一代,使他们对新韵常识的明确与提高,可谓是长久育人的百年大业。在论及新韵的形体时,文中有着明确的解说,如说“新韵与传统诗词和自由诗似是而非,它不像传统诗词那样古板,也不像自由诗那样散乱”。“新韵是不标律不挂牌的传统诗;新韵是有韵的现代诗”;“新韵既有别于旧韵诗,又有别于无韵诗”;“新韵不是格律诗,也不是自由诗”;“新韵就是新韵”!那么新韵是否能很快学到手呢?回答是肯定的。重阳的诗集《看明月》、《千里共婵娟》、《新韵》等诗集中全是新韵诗,可作借鉴。也可以从他主编的诗报《艺苑》、《新韵》上找到更多的新韵作品。只要掌握普通话韵母四声,人人都可以写出抒情言志的新韵诗,每个诗歌爱好者只要努力也都可以成为新韵诗人。
    重阳先生为了《新韵说》的倡导和建立,十余年来惨淡经营,可谓历尽艰辛。每有论作,他总是先将初稿打印出多份,向文朋诗友虚心征求意见,直到反复修改成熟了才正式刊出。他又是个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人,为了真理追求,当论及诗界的错误倾向,他直言批评,不留情面,为坚持新韵理念,敢于向官办的权威刊物叫板,敢于向权威人士质疑论辩,但当自己文中出现失误和偏颇时也能及时声明改正。为了让新韵讨论深入持久开展下去,每期《艺苑》、《新韵》上均有他篇幅短小,锋芒犀利的文稿,不愧为中华新韵阵线的领军人物。收入《重阳新韵说》中的篇什,是他近几十年百多篇新韵专论的选萃,亦是《重阳新韵说》向全社会的集中汇报。有感于重阳先生的诚挚友情和人格魅力,笔者也参与到新韵讨论行列,总因用心不专和缺乏持久耐性,只呐喊过几声就被别的事分散了精力。今读重阳这本沉甸甸的论著,尽管其中不少篇在刊物发表时已看过,如今重读起来仍觉新颖鲜活,很能启人深思。但愿《重阳新韵说》的出版,能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让新韵诗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让历史悠久的诗传统得到充分继承和发展,让更多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作风中国气魄的新韵诗问世。
                                             2004.09.08 于西安兴隆园




姚义通联:710021西安市长庆兴隆园一区25幢1-4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3-15 08:19 | 只看该作者
弘扬诗传统  推广新声韵  ( 序 三 )


陕西•姚 仪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从流传下来的远古歌谣算起,经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文人诗及民歌至今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了。那些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和民歌,其所以能流传下来被人们称道,除了因思想内容的深刻,代表了人民和时代的呼声外,由于其有着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易唱易记,读来朗朗上口,入耳好听,因而更易于引起读者和听众共鸣。诗歌的发展历史和优秀的诗歌本身都在说明有节奏有韵律是诗歌的形体特点,即有韵有节奏者为诗,无韵和不讲求节奏者为文。1983年第二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发抒情感”。这一解释抓住了诗“有节奏、有韵律”的根本特点。查古代的诗,不论诗词歌赋还是劳动者的口头歌唱,还找不出一首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唐代是诗歌鼎盛期,除古风、歌行体继续流行外,涌现了严格要求平仄、虚实相对的近体律绝诗,大讲粘偶,忌犯所谓“四声八病”,犯忌者即不承认为诗。这一过严的形式要求,影响到后来文人诗一味追求按律工对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刻表达。导致了诗歌领域形式主义多次泛滥回潮。“五四”运动中,白话文的大量出现,冲破了束缚人们手脚的一切清规戒律。传统诗词的那一整套严格的格律要求被当作束缚思想的枷锁被抛弃了。但细察五四诗人胡适、郭沫若、刘伴农、刘大白等人,他们虽都用白话写诗,但其多数诗作中还是押了大致相近的韵,也有比较鲜明的节奏。解放后五十到六十年代的新诗大多数也是有韵脚有节奏的。完全不讲声韵,也不讲节奏,把诗写成除了分行,与散文毫无分别的最突出表现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崛起的一群”,他们的诗被称为朦胧诗、古怪诗、先锋诗、试验诗,其特点是内容晦涩,语无论次,没有节奏,没有韵脚,含义不明,读了不知所云,也许连作者自己也不知他在说些什么。这种不讲求韵脚不注意节奏的所谓自由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坏,他们误以为这就是诗,也效法模仿,一时成为时尚。无韵无节奏的所谓自由诗,终因远离传统,丧失诗本身的文体特点,风行了没多久便遭冷落疏远,但仍在一些官办刊物不断出现,致使诗歌在文学领域由曾执牛耳的主角地位沦为无人顾盼的边沿角色。近几年随便去任何一家书店浏览,只见各类书籍满架满屋,找一本新的诗集却很难,原因是诗集无人问津,书店只好拒售。诗的被冷落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勘称诗的国度,何以当今的读者不买诗的帐呢?就因为那些无韵非诗的东西不符合读者的欣赏习惯,完全脱离了诗歌的民族传统。可以说当今文学领域里,诗歌是最不景气的,说它处于低迷休眠状态,并不言过其实。那么诗歌的出路在哪儿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58年成都会议上就曾指出“中国诗歌的出路,第一民歌,第二古诗,二者结合,产生第三个东西,就可以创造出新的形式来”。细查现代文学史,那些写出了优秀之作的诗人无一不是虚心从民歌中吸取营养的。可惜毛主席46年前的讲话并没有被多数诗作者引为注意,仍在我行我素,热中于写和散文几无区别的自由诗。正由于无韵非诗的东西充塞市场,读者不喜欢不愿意去看它,这才落到“寂寞开无主”的凄凉境地。
    重阳先生是位功底扎实且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老诗人,同时又是一位为了新韵的兴起而立言立行、开辟论坛、文纳众议,从而形成一整套新韵主张的诗歌理论家。他是新韵学派的学术带头人。我与他赋诗唱和已近十年,虽然至今还不曾谋面,但读其诗而知其人,对他的作诗为人非常敬佩。文朋诗友中他最有毅力和耐性,衷情于诗五十年如一日,即使遭际坎坷,穷困潦倒,仍然矢志不渝,一直笔耕不息。他退休后退休金很有限,仅勉强糊口,却坚持办起了两份民间诗报《艺苑》和《新韵》,每月至少出一期,十几年来从未间断。他办的刊物格调高雅,既不粉饰太平,不趋势媚俗;亦不偏执主观,不像一些人因受过不公正待遇就唠骚满腹借诗发泄。刊出的作品大多是弘扬主旋律的大气之作,而形式上则以短小有韵上口为特色。对于当今诗界无韵非诗现象,重阳先生早有纠偏指迷的设想,曾几次来信阐述他的《新韵说》主张,向我征询意见。1997年6月他在《艺苑》上开辟了“新韵研讨会”专栏,率先刊出他的《推广使用新声韵》的短文。一马嘶鸣引来万马奔腾,顿时应者云集,讨论稿件从四面八方雪片似的飞来,不仅国内来稿特多,港台地区以及日本、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国亦有不少人热情参与,年龄小的有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年长者有如旅居法国已年届94岁的老诗人薛理茂先生。大家奔着对中国当代诗歌前途命运的极度关切,对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无比热爱,积极撰稿,坦率地陈述了对《新韵说》的赞同和建议。自1997年12月至今,仅在《艺苑》、《新韵》上刊出的讨论文章就有数百篇,形成了几百人参加论坛讨论的恢弘景观。重阳先生是一位从善如流,博采众见,并归纳为智慧真言的有心人,他的新韵主张不断完善深化,于1998年5月又推出了《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新韵说》这篇大文章。文中提纲挈领地指出“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文中又分项论述了一系列具体问题。为了使新韵方便易行,重阳先生从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35个韵母中选取16个最常用的韵母作为基础韵母,以其四声化平仄。主张“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用普通话四声韵取代早已过时了的《平水韵》,正好应合了全社会大力推广普通话的需要,更着眼于培养下一代,使他们对新韵常识的明确与提高,可谓是长久育人的百年大业。在论及新韵的形体时,文中有着明确的解说,如说“新韵与传统诗词和自由诗似是而非,它不像传统诗词那样古板,也不像自由诗那样散乱”。“新韵是不标律不挂牌的传统诗;新韵是有韵的现代诗”;“新韵既有别于旧韵诗,又有别于无韵诗”;“新韵不是格律诗,也不是自由诗”;“新韵就是新韵”!那么新韵是否能很快学到手呢?回答是肯定的。重阳的诗集《看明月》、《千里共婵娟》、《新韵》等诗集中全是新韵诗,可作借鉴。也可以从他主编的诗报《艺苑》、《新韵》上找到更多的新韵作品。只要掌握普通话韵母四声,人人都可以写出抒情言志的新韵诗,每个诗歌爱好者只要努力也都可以成为新韵诗人。
    重阳先生为了《新韵说》的倡导和建立,十余年来惨淡经营,可谓历尽艰辛。每有论作,他总是先将初稿打印出多份,向文朋诗友虚心征求意见,直到反复修改成熟了才正式刊出。他又是个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人,为了真理追求,当论及诗界的错误倾向,他直言批评,不留情面,为坚持新韵理念,敢于向官办的权威刊物叫板,敢于向权威人士质疑论辩,但当自己文中出现失误和偏颇时也能及时声明改正。为了让新韵讨论深入持久开展下去,每期《艺苑》、《新韵》上均有他篇幅短小,锋芒犀利的文稿,不愧为中华新韵阵线的领军人物。收入《重阳新韵说》中的篇什,是他近几十年百多篇新韵专论的选萃,亦是《重阳新韵说》向全社会的集中汇报。有感于重阳先生的诚挚友情和人格魅力,笔者也参与到新韵讨论行列,总因用心不专和缺乏持久耐性,只呐喊过几声就被别的事分散了精力。今读重阳这本沉甸甸的论著,尽管其中不少篇在刊物发表时已看过,如今重读起来仍觉新颖鲜活,很能启人深思。但愿《重阳新韵说》的出版,能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让新韵诗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让历史悠久的诗传统得到充分继承和发展,让更多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作风中国气魄的新韵诗问世。
                                             2004.09.08 于西安兴隆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9 02:0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