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地审视中国诗歌的文体特征》与刘聪美先生谈诗歌创作中的用韵问题
周 塬
张中宇先生《历史地审视中国诗歌的文体特征》,系统,客观,准确完备。更重要的是,态度开明的治学风气,让晚辈愚开而仰慕。诗歌文体的规范,是艺术类别的基础,也是文体之间艺术标准的界定,从诗歌现在的发展情况为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保持现代汉语语境下诗歌的民族特色,也是当务之急。
先生从诗歌的境界的开阔性,诗歌内容的广阔性,以及诗歌语言的韵律性,历史地把握诗歌的本质特征,学生的观点与先生相一致。但学生的拙述不是源之于历史的总结,而是创作的直接感受。虽然不敢说在新诗和散文诗上学生有什么作为,在实际的创作中直观和感性的把握,是确有体会的。
把“新诗”“白话诗”称作“现代汉语诗”比较规范;把“押韵”“诗歌的音乐美”称为“入韵”“诗歌的朗诵美”比较客观。
境界的开阔性,内容的丰富性,文字的押韵性,同时也是其他文体的特征,比如说骈体文;诗歌用韵其文体的音韵性,从最初的文字诗到古体的文体诗,放到现代汉语以前的任何朝代都不是问题。现代汉语的发展,和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有本质的变化,并且正在更深刻发展变化着。所以。学生认为,历史地总结来看现代诗的韵律问题还不够,尤为重要的是应更多分析眼下诗歌创作所呈现的现实和客观。比如说:几乎大多的现代汉语诗已不再使用严格的“押韵”,却依然让人们深深领略着诗歌的魅力,并取得辉煌的成就;比如说:散文诗体,不管在翻译之作和本土的创作,已经是大家接受的现实。换一个角度来说:把无韵的诗歌作品界定为“非诗”,那么整个现代文学史就要重写,散文诗这个文体品种就会消亡。当然让科学的存在,让伪科学灭亡是真理行动。
《江南,我不是烟雨的过客》
周 塬
扶一把江南,就像搀扶
微醉的芭蕉
你柔弱的水,轻弯着腰
总在我的梦里
恰到好处的跌倒
扶一把江南,就像托举
颤微的绿荷
你聘婷的瘦,不盈一握
用我的双手掬起
你透着水润的笑
扶一把江南,就像手捧
相思的红豆
月下的西施,蹙眉捧心
你用无边的烟雨
裹住我向北的马蹄
扶一把江南,就像摇醒
寻梦的自己
藕花的深处,那叶莲舟
躺在她的怀里
迷失了渡口
这是学生的习作,有前人诗的影子,也试图追求诗歌的音韵美。但创作中前两节自然用了“蕉,腰,倒,笑”的“ao"韵;但后两节的“豆,蹄,己,口”就完全不入韵了。但学生依然认为它是诗歌。反复阅读依然便于诵读,记忆,且流畅无凝滞的感觉。诗歌的分节,标点的运用,语气的停顿,足以朗朗上口。。。并且学生认为诗歌的意境没有破裂或牵强。但如果把它按照散文的格式,或列入散文,反倒不伦不类。这首诗,求得入“大致的韵”,与音节,音步,分行,分节共同达到它的诗歌诵读上的要求。
《佛与酒》
周 塬
千万年之上
阳光的笑 立地成佛
酿成酒
千万年之后
红尘滚过 菩提的种子
在佛光里酌饮
再过千万年
菩提树下 醉卧的那堆骨头
有佛
有我
有酒
学生的这首习作,是一首感悟的知性小作。除了“酒”字,在首尾节里重复,“千万年”的短语重复,并没有考虑它的入韵。只是总体上运用语句的停顿,短语的重复,去达到诵读上的要求。里面意象的勾连,呈现的诗意的知理性,应该是诗歌意境的范畴。把它列为散文,感觉无论如何都不像。
《白发三千丈》
周 塬
李白挂起的瀑布
只在梦里 彻天
彻地
轰鸣 晶亮
也没去看黄果树
直到它 涌出头颅
像挂满雪花的垂柳
像悲哀或相思
我看到岁月从九天而来
我看到你向九天而去
这首习作,可谓散文化语言,但他用意象说话,“李白挂起的瀑布”“挂满雪花的垂柳”“岁月从九天而来”“你向九天而去”。整个作品里没有用韵的影子。学生习作中如《长城》《书店的影子》。。。里都自觉地去追求诗歌语言的“纯粹”,追去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诗质。有待于检验,但可以肯定的说,诗歌的语言绝不是单单依靠有无韵来决定。它是诗意与语言完美融合的美,是意境情感在语言节奏音节音步顿挫和阅读声气相结合的美。用韵或押韵只是诗歌语言的表面特征或一个并不是绝对的特征。
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深感抒情性较强的题材,用韵的语言能够深化情感,在朗诵里对诗歌的情感起到流畅绵延和把握表达情感的性质与浓淡程度中能起到自然而深化的作用。如拙作《汨罗啊,汨罗》《长城,长江,黄河》(组章)
《黄河。长江。长城》(组章)
周 塬
黄河忧思滔滔,慷慨激昂,任凭雪山汹涌的泪水划过苍黄的脸庞。一万把琵琶铮铮而鸣,千万个喉咙同声高唱。激越的威风锣鼓,震彻天地。高原裂开了,群山站到了一旁。
金色的群龙狂舞而来,从雪峰之巅,向着大海。。。咆哮,怒号,千年里云涛滚滚;奔腾,声嘶力竭的呐喊,环宇中绵绵不绝。。。
金灿灿的火炬,悲壮雄浑的祭奠,星光璀璨的诗篇,万马驰骋惊醒狮子的海洋。。。
奔腾,咆哮,怒号,向着海洋,向着穹宇,向着亿万双眼睛的梦想!
长江沉郁寥廓,忧伤浩渺,把雪域圣洁的情怀坦荡在起伏的胸膛。无数的瑶琴日夜惆怅,天界的神女峡壁伫望。昂扬的威武龙舟,蓄势待发。峰峦静默着,碧野神往里吟哦。
呼啸的苍龙兴起风雨,任万壑争流,奔向大海。。。沉默,吟啸,亘古里烟波淼淼;浩廓,宽远无边的怀抱,日月中缈缈笙箫。。。
澄澈澈的月光,柔情万丈的纪念,洪钟大吕的乐章,百鸟朝凤唤醒千帆的竟发。。。
争流,吟啸,竟发,带着汉江,带着汨罗,带着黄种人沧桑的希望!
长城悲悯巍峨,离歌绵杳,留百世皇朝的背影流浪进时空的隧道。斑驳的剑锋凛冽铮鸣,天山的牛羊无声游荡。寂灭的战国烽烟,灰飞烬觞。关隘萧瑟中,沉湎昔日的仓惶。
古老的弓箭噩梦狰狞,唱一曲挽歌,万世神伤。。。哀飒,峥嵘,时光里悲叹声声;蜿蜒,寂寞无助的孤弦,岁月里戚戚恨歌。。。
白皑皑的积雪,覆盖无数的骸骨,长天嘶鸣的老鹰,一笑沧桑浩叹举世的苍茫。。。
哀飒,峥嵘,浩叹,沉湎成败,沉湎历史,沉湎华夏族梦中的辉煌!
《汨罗啊,汨罗》
诗歌。周 塬
————悼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艾青
昨夜一夜雨,天空还在阴
隐隐的那些雷鸣,依然呜咽在云层
米粽已剥开了苇叶,艾草香气氤氲
为什么我的胸口掬着一腔的泪水
泪水湿透了诗行,我心彻底的悲怆
为了遥远的思念尽饮千觞万觞
请尽饮这千觞万觞,请一同尽饮
为了我们的诗魂,请举起酒杯
请举起酒杯,敞开我们的胸膛
凌风去漂越楚河汉江
从三江源头,长江黄河的海口
从黑龙江的木筏,从珠江的龙舟
请举起手中的酒杯,请浇奠江水
请浇奠江水,挥洒着泪水
让鱼儿捎去,这千年沉痛的祭奠
五岳默默,汨罗默默
又一声叹息把乌云划破
你褴褛的长衫缀满芷兰
你清癯的脸上无限惆怅
你踌躇的步履心意彷徨
你满含泪水向故国回望
故国回望啊,望断楚秦的关山
故国回望啊,望断战火的家园
你忧心如焚啊浩叹苍天
你无以明志啊肝肠寸断
你锥心常泣啊谏问怀王
你他乡流逐啊长恨绵绵
长恨绵绵无终绝,叩问汨罗
长恨绵绵无终绝,叩问汨罗
乌云何时尽啊明月始现
霜月何时尽啊橘洲飘香
君王何时醒啊远离谗言
干戈何时休啊凯歌奏响
凯歌奏响,天宇飘来了笙簧
英皇的云辇飘来,九凤披起了霞裳
翩跹的仙子相邀,九凰欢快地歌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爱天地故我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笑生命之所至”
生命之所止啊,青山常碧
生命之所止啊,江水常绿
汨罗的江水濯你缨啊汨罗的江水濯你足
濯尽你活着的屈辱啊涤荡你铮铮的铁骨
你佩戴的兰蕙遍布了天涯
你诗里的魂魄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五月的艾香在大地上飘起
生生不息,龙舟的号子响彻天宇
举起我们的酒杯吧,为了诗人的远去
举起我们手中的酒杯,为了诗魂的接力
在诗人的国度里举杯畅饮
在诗人的天涯里举杯畅饮
擦干我们的眼泪畅饮
为诗人的国度干杯
同样在偏重于知性,理性的诗歌创作中,强求去用韵,也常常感到不伦不类的尴尬。上述过的小诗是这样。再如微型诗:
《题。蒙娜丽莎的微笑》(外二首)
周 塬
那夕阳中的向日葵 我
多想捧起你眼中饱满的黑籽
还有 你嘴角清漾
奶白色的笑
《听二泉映月》
周 塬
搅动 杯中咖啡味的月亮
搅动 眼底咸涩的湖水
把整个黄昏 搅成
江南烟雨中飘零的丁香
《抽烟与写作》
周 塬
我 点燃我
致命地抽
一口 成烟的烬
把自己写进纸里
致命的写 直到
写成纸的白
《生命的标点》
周 塬
漫长的文章
从逗号写到圆满的句号
无法省略 尽管
可以分节
也要把问号 打开成
最终的感叹
《时间的微笑,永恒的花》
周 塬
1
一支香烟燃烧的长度
等于没有源点也没有终结的河流
2
守候黄昏 我们
错过一个个黎明
3
风的家翻落在一枚树叶之后
天空流浪鸟儿从没有感到自由
4
乡村到城市的距离
大不过一粒种子
5
西装或者旗袍
总是行走在睡梦之外
6
身体深处的语言
界于象形会意之间
7
你渴望进入我的身体
但你不愿变成苦涩的咖啡
8
所有看到的终会死掉
只是你我习惯了死亡的脚步
9
一年四季一生四季与一秒四季
都将忽略在谎言之后
10
我们走过千山万水
却没有走出鞋子的牢狱
11
一切爱都是从你心里出发
到另一个人心里死亡
12
不要恨 你心里的那把刀子
要用你的血液去喂养
13
嫉妒的火焰 烫伤的
不是对方的眼睛
14
盛大的开始还是盛大的结束
都没有大过花开花落的声息
15
点燃一支烟,诗绪会开始
将生命点燃,幸福将继续
16
你的微笑,会温暖整个冬天
你的谎言,我会当作夏日的阳伞
17
酒不是穿肠的毒药不是色胆的借口
它和意志无关也与色欲无关
18
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相遇。陌生
今天的我与明天的我相见。是缘
。。。。。。
这样的创作可以说也一个侧面地存在当下现代汉语诗歌的创作现实中,没有强调诗歌语言的用韵,更多倾向于,诗歌内在的“质”;如果把它简单归于散文一类,绝难被散文所接受。关键它具备诗的“质”。
例举学生的习作,只是说明在具体创作中,对诗歌语言的用韵和诗歌内在本质上的一点思考。提出但从语言韵律的角度来界定“是不是诗”,还有探讨的余地,以避免学术的偏颇,留下有缺点的关于诗歌的定义。
我赞同诗歌的语言有独特音韵和“朗诵美”上的要求,但不认可不押韵的诗歌不是诗的说法;我赞同文体的规范,有利于诗歌艺术标准的建立,不欣赏简单地把近百年的现代汉语诗歌作品中那不押韵的部分归为散文。
关于散文诗与分行的现代汉语诗与散文的区别,学生也做过粗浅的论述,一并贴下,期望得到先生的指点。
《关于散文诗与散文和诗歌的区别回读者的话》
周 塬
“散文诗是诗吗?稻草人是人吗?”
这似乎是个无需回答的问题,似乎像一个求知的孩子似的问题。但显然诗友是抱着自己的见解或观念来发问的。。。你问着了。
散文诗与散文的区别,与诗歌的联系,在形式和内容上文体的要求,还是值得深处探讨的。
传统的教科书对散文诗的定义,主要强调是界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具有诗意的美和散文的自由性。题材具有抒情性,讲究文字的简约和诗意美。这也能够明确地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和文体要求。事实上散文诗在创作中是比较难以把握的文体,表现在“度”的把握,用意太过则失去散文诗语言的自由灵活和飘逸的特点,过于松散又会给人散漫冗杂而少了诗意的感觉。
从创作的经验和我自己对散文诗的理解回答诗友的问题,看能否改变诗友对“散文诗不是诗”认识的初衷。
首先,散文诗在题材上有着自身的要求。着重于抒情,知性,哲理,诗意化的情愫以及美好事物的取材。
散文的取材相对宽泛,记事,记人,纪实。情感阅历,生活经历,社会百相,思想随笔,旅游杂记,读写评论。。。宽泛到无所不包。诚然散文诗也涉猎散文的题材,但相对偏重于“情”与“知”的方面,这与诗歌比较靠近。
第二,散文诗的形式,与散文似乎一致,没有明确的分行要求,行文格式与散文一致。但散文诗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更加精致精美和精炼。句式段落同样不宜于冗长和拓展,多以短语短句呈现;段落多以一个完整意思或诗意来分段,短小而精干。如果说散文是一棵枝叶葱茏的大树,散文诗就是一个个小小的叶芽儿。诗歌的分行更加严谨,常常句与句比较整饬,多以诗意的凝聚,意象的完整为单位,也可以破句不破意的前提下或为了诗行外在的形式美和根据情感张力的表现要求进行分行分段。
第三,表现在行文的思维特点。都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就是散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要抒发的情感,它的主题要通过“天南海北”“引经据典”“迂回曲折”。。。散在的片段和文字聚中而得来,仿佛来至四面的射击进攻的是一个碉堡。阅读散文的感觉也是于松散的文字间见精神,那种曲径通幽处的感觉。读懂一篇散文用的是具象性的思维,从毛石里发现美玉———所谓“披尽黄沙始见金”。读诗歌,是用发散性的思维。让油滴进水里,用春风吹开花朵,让芽儿散开枝叶,方能看到它真实的全貌和内在的意旨。所以解读一篇洋洋大观的散文,总结思想可能只是聊聊数语,而解读一首只有几行的诗,或可能是一篇洋洋大观的散文。散文诗界于其间,一般是节奏明快,行文简约。创作中的思维,不像散文重于驰及八荒过程的美的追求,多于直观地诗意地表达情感与精神,靠的是思维中的直觉和感性,这里接近诗歌创作的思维表达方式,只是在意象化和会意的深度上相对表面和直观。
第四,语言的特点。散文的语言从皮肤到骨髓,诗歌深入骨髓,散文诗是血脉。散文用语开阔,复句表达较普遍,平和而娓娓道来,描写性的定语变化多端,细节化呈现确切而真实。功夫多在瑰丽多姿的语言丰富性,善于抒情或描写里形成气质和气势而形成“气场”,倾向于过程的语言美的铺展和生发,饱满又丰饶。诗歌的语言则凝练而深思,用富有多层多面多角度的意象化语言,追求事物断层内在勾联,讲究留下思维的空间,避免叙述化的语境和直观的表达以及力避抒情的表面化,这就是“诗忌直白”“用意象说话”的所在。散文诗多唯美的语言,抒发情感浓而密集,知性语言生动凝练,精神凝聚而直观,情感色彩鲜明而有质感,像血液一样浓稠而不凝涩,流动而不散漫。避免旁枝横逸芜繁而生发,避免意象的断层和破裂,精神具象而外现。语气词的运用,短语似的结构,使情感的张力在语言之内并集中表面里呈现,直接给人诸多感觉的冲击。
一种文体的形成,有着不可转移的规律。不是谁能一语否定了的。只有在已成事实的现象里总结和规范给以科学的界定,包括名称。散文诗之所以称为诗,是它短小精湛的形式,抒情知性的精神,诗意化的语言特点所决定的。他和古词相近而有关联。散文诗又以散文冠名,与他的形式比较灵活,抒情言志写景悟知更倾向于直观,行文相对自由,离散文的特点不远,这与当今的所谓美文和古体的赋相近而又关联。
但可以确定,散文诗是诗,不会有错。
感谢刘聪美先生关注和回复,让周塬更清晰的了解诗歌语言的深在魅力,对以后的诗歌创作,会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和新的影响。佳节带来之际,深深祝福张中宇先生和您及论坛的师友:网上开心,新年吉祥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