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诗人展评(5):憩园
憩园(1985-),男,安徽蚌埠人。现居深圳。
憩园:叙述催眠术
◎ 白鸦
憩园的诗,给人这样的阅读印象:自然呈现万物之间的关系,宽容、敞开、自由地对待诗中叙述情节,对各种情节的叙述用力很轻,点到即止,放任自流。
这种阅读印象是怎么来的?打一个比方来描述就是:诗人采取了“催眠”的叙述策略,使诗中情节处于对“暗示”具有极高反应性的被迫休眠状态。
“催眠”的叙述策略,产生了什么效果?一句话概括:处于被迫休眠状态的情节,会接受和释放出无限丰富的暗示,诗的阅读可能性、精神分析意义、背后的意识形态抒写,即潜伏在这“暗示”中。
1、休眠者对暗示的惊觉
基于“催眠”这一叙述策略,情节在憩园的诗中处于休眠状态。
何谓休眠状态?借用科学上的解释,休眠即蛰伏,也称越冬或越夏。动植物休眠,是因为“不良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的环境条件消除时,动植物又恢复生长发育。情节入诗,并在诗中处于休眠状态,与动植物休眠的道理相仿。
休眠分为自然休眠与被迫休眠两种。憩园诗中的情节属于后者,即“被迫休眠”,是指动植物受到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胁迫而暂时停止生长的现象,当逆境消除,又恢复生长。通过“催眠术”让情节在诗中被迫休眠,即是憩园诗歌的叙述策略,它意味着:情节入诗等待休眠的解除,即等待不良的环境条件消除。憩园诗中的意识形态隐喻,即潜伏在这样的叙述中。
不良的环境条件指什么?即当下的特殊时代造就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日益变形、变异和荒唐,此即是憩园的诗隐藏在情节休眠背后的意识形态抒写。“被迫休眠”是诗中情节所处的状态,也是当下社会环境下万物与人的存在状态。
憩园把自己的一部长诗题为《立体主义的年轻人》,立体主义是何意?可以有种种解读,但归根结底是对某种“关系”的描述或指代。立体主义体现的是一种关系,宏观上说就是人与万物关系。面对“不良的环境条件”,长诗《立体主义的年轻人》通过催眠的叙述策略,达到情节休眠的叙述效果,旨在反映当下社会“年轻人”的存在状态,即由“不良的环境条件”导致的一代人的精神境遇。
情节在诗中休眠了,但休眠的情节始终是活的,它积蓄活力,并灵敏地接受暗示,一旦遇到暗示它就会惊觉。
科学上说,动植物在休眠期的等待中,会积储大量营养物质,降低新陈代谢,生长停止而相对进入静止状态,动植物在休眠期的物质消耗、水分蒸发都降到最低点。通过叙述催眠术,让情节在诗中休眠,也像动植物那样。
情节作为叙述材料,就像一支有待整编的队伍,在诗人的叙述策略中,情节并没有真的睡着,只是接受了催眠的叙述策略。科学上所谓的催眠和睡眠之别,即是前者对“暗示”会有反应。催眠(英文:hypnosism,源于希腊神话中睡神Hypnos的名字),是由各种不同的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被催眠的人对暗示具有极高的反应性,处于一种高度受暗示性的状态,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虽然催眠很像睡眠,但睡眠在催眠中不扮演任何角色,如果人真的睡着了,对任何暗示不会有反应。
在憩园的诗中,情节处于对暗示具有极高反应性的被迫休眠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情节自然而然地接受或释放出无限丰富的暗示,从而达到诗人想要的可能性叙述效果,实现对意识形态的策略抒写,也使诗歌具有了精神分析意义。这一切,都从暗示中来,都是因为诗人采取了“催眠”的叙述策略。
也许有人会问,憩园的诗究竟暗示了什么?显然,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是愚蠢的。诗人作为语言艺术家,他所要做的是如何暗示,我们需要揭示的也是他如何暗示,至于诗人暗示什么,读者认为暗示了什么就暗示了什么,这就是可能性的叙述效果。
2、拆解者与过程者
多数人认为,憩园的诗受余怒影响较大,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余怒之前的诗(比如《猛兽》或《枝叶》),一句话概括,就是“以意象推动之下的象征构筑来服务于他的哲学拆解”。近一两年,其新作(比如《诗学》)显然对叙述的语言做了松绑的努力,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的实质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把“意象”这个基本材料进行了“从词语到情节的优化”。
换言之,如果说余怒的诗比以前写的更好,那是因为他把词语的意象写成了的情节的意象,但他仍然痴迷于象征构筑,几乎在每一首诗中都会插入哲学拆解的内容,叙述情节在余怒的诗中总是可以无限增多,直至服务于他的象征构筑完成。
憩园的诗,本质上不依赖意象推动,而是依赖叙述推动。在憩园诗中,象征构筑始终是次要的,甚至是排斥的,情节之间的结构或平行或递进,都并非取决于情节所指的象征意义是否完成,而是取决于语感或诗意是否到位。在余怒诗中,情节之间的结构或平行或递进,但情节的取舍始终要看象征意义是否构筑完成。
基于上述的艺术形式原因,从内容上看两者的区别,也一目了然:余怒的诗,热衷于把万物构筑到某个点上,自己摆出一副拆解者的姿态。对哲学拆解的迷恋甚至依赖,正是余怒反叛知识分子写作但又未能反叛彻底的症结所在。憩园的诗,习惯于把万物之间的关系自然呈现出来,任其散发出迷人的暗示,自己摆出一副过程者的姿态,他的诗,在潜伏着意识形态抒写、精神分析意义的同时,体现出了诗歌与哲学的分野。
2013-05-20,北京,草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