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乐冰 于 2012-4-2 19:53 编辑
乐冰:对话《星星》诗刊副主编、著名诗人靳晓静 2011年9月,海南省作家协会在三亚玉海国际大酒店举办了一场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笔者有幸参加,近距离接触了国内几位著名作家、诗人。作为诗歌爱好者,本人关注的还是诗歌。理所当然地与《星星》诗刊副主编、诗人靳晓静有了一番对话。 靳晓静,女,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和四川大学,获文学学士和宗教学专业哲学硕士学位。做过翻译、编辑,出版过多部诗集、散文集。 神圣的诗歌与功利主义无关 针对国内一些诗歌刊物发表诗人作品不付稿酬这一现象,靳晓静说,诗歌是商品时代的非卖品,诗歌刊物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她说,诗歌是一种纯精神力量,它不是靠市场力量来取胜。诗歌要发展,只能靠国家文化政策扶持,靠商业集团支持,靠诗歌爱心人士捐助。 诗歌拒绝娱乐性,不具有市场性,它是一种纯精神上的东西,是一个人的宗教。《圣经》是非卖品,诗集同样如此,也是非卖品,是无功利的,是赠品。诗与功利主义无关,所以,诗歌才显得神圣。 “正因为它是无功利的,所以,诗歌才能出真正的好作品。”她说,当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精神,诗歌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诗歌就像你的初恋情人,你对她总是恋恋不舍。 “在这个全民娱乐化的时代,热爱诗歌、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坚守诗歌阵地,这确实不容易。应当受到尊敬。”靳晓静说,前些年,一些诗人不写诗了,他们下海经商。但是,这几年他们中挣到钱的一些人又回归到诗歌,因为他们清楚,再多的金钱也不能让他们的精神获得满足。诗歌才是他们心灵的栖息地。
诗歌创作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 在回答什么是好诗时,靳晓静说,“好的诗歌是挖掘心灵的东西。”她说,诗人要对生活敏感,不能麻木,要有语言的敏感、诗化的感受,过于直白的语言会影响诗意,比如:口语化诗歌。好的诗应当用心灵来写,而不是用大脑来写。好的诗应当有感受和知觉,是可看可摸可闻的。 “神秘、含蓄和含混是诗歌需要的。”她说,公共语言不要入诗,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读不懂合情合理,诗歌不需要每一句都让人读懂。” 关于好诗的标准,她说,“一首好诗应当有疼痛感,不是文字游戏,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 “为什么有人写得好、有人写得不好?那是因为没有做到个性化,没有做到艺术独立。艺术的独立来自于人格的独立。艺术的个性来自于对生命体验的独到性。诗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当别人睡着的时候他是清醒的,当别人清醒的时候,他梦着。”她说,写诗,需要有一种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诗人内心的自我冲突,是创作的动力。很多作家的写作是从诗歌开始的,像阿来、贾平凹、方文竹等,从写作诗歌开始到写散文、小说。写诗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是它会使人有更高的审美能力。 (乐冰2012.4.2整理) (图左为靳晓静,右为乐冰,2011年9月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