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 朵 怒 放 的 新 韵 山 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0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菊岭耕夫 于 2013-7-7 08:40 编辑

一 朵 怒 放 的 新 韵 山 花

—— 序朱锡魁《云龙斋诗集》中卷《山花》
       
金 土


    还是在去年秋天,朱锡魁偕夫人带着家乡山东枣庄的土特产——芝麻香油,来中国《乡土诗人》编辑部出版《云龙斋诗集》上卷《小草》结为知已的。他比我年长四岁,故称兄。朱老兄带来的香油是在封闭的5斤装塑料桶里盛着,赠给《乡土诗人》副主编宋海泉、副主编兼办公室主任吴春玲和我每人一桶。我把这桶香油送到家里,作菜时放上几滴,放上朱老兄的盛情,放上我们之间的友谊,这菜吃起来就别有一番滋味。事隔一年,还是金秋时节,朱老兄又要出版《云龙斋诗集》中卷《山花》(下简称《山花》),打来电话要我作序。我丝毫没犹豫地答应了,因为我也是血肉之躯有情有义的人,深深懂得“一个人,若不和其他人一道组成社会,则无法获得精神、道德、物质上的生存。”([法]勒鲁《论平等》)。多愿我们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真挚感情,永远地保存下去,永远地飘着那浓郁的芝麻油香。
    8月24日上午,鸿雁传来了《山花》的底稿。我打开一看,美极了!全是电脑打字,给我阅读带来了方便。欣喜之余,遥想朱老兄可能知道我看稿子最忌潦草,才这样做的。朱老兄的理解人、体贴人的高尚行为又一次打动了我的心。我竟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的说了一声“朱老兄真好”的话语。
    粗略翻一翻,已知朱老兄的《山花》多半是五七言,少量的新体诗:读了几首,又知都是现代的有韵诗歌。通顺流畅,韵律优美,节奏鲜明,传统色彩浓浓,是民歌、词曲、新诗、古风集大成的。使我感到非常符合中华新韵学会会长重阳先生提倡的“新韵诗歌”。那么,什么是“新韵诗歌”呢?重阳先生在《新韵经典之说》一文中指出:“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体诗。也就是说要有传统风格、民歌情调和现代诗语的自由式诗歌。我们就按着这个‘样子’去寻找去对照以往的诗吧。”接着指出“新韵诗可以上溯至五•四时期甚至更远。凡是相当于新韵古体的传统诗词、民歌和有韵新诗及新韵唱词、歌词,都属于新韵诗歌的范畴。”看来“范畴”很大,唯独没包括分行无韵,语言怪异离奇,意象罗列,晦涩难懂,搬弄西方的洋派诗。而朱老兄的诗恰恰属于新韵诗歌的范畴内。用有强大生命力的“山花”冠为书名,使我眼前一亮,我要写的这篇序文的题目顺理成章的理所当然地定为“一朵怒放的新韵山花”。
    题目既定,自然就只能从新韵诗歌这个角度去谈朱老兄的诗了。先请看《忆文革》:

中华大地起风云,文攻武卫尽整人。
抬手横扫一大片,睁眼遍地牛鬼神。
锦绣江山乾坤乱,革命生产两受损。
只恨没有回天力,无奈私下暗寒心。

    我只读一遍,就记在心。且久久不忘。分析一下原因,不外乎诗的内容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片段。能够勾起深沉的回忆,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更不可否认的是这首七言诗同朱老兄的其它许多诗一样保留了古体诗的体式,吸收了古典诗歌的精华,突破了古典格律诗的“平仄”和“对仗”的束缚。我认为吸收就是继承,突破就是发展。单看朱老兄的这一首七言诗,是旧瓶装新酒,和台湾范光陵博士倡导的“新古诗”,和著名诗人丁元、黄淮主编的《现代格律诗坛》杂志上刊登的某些现代格律诗有相近和相似之处。但就他创作的全部作品看,以前我曾给划入我国著名诗人诗评家丁力之子当代著名诗人诗评家丁楷然先生创办的“新国风诗”、“大乡土诗”,而且是写乡土诗的佼佼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的更替,我已认为新韵诗歌的理论日臻完善,在抵制洋派诗、不要泊来品上旗帜鲜明,符合中国诗的发展走向。重新审视朱老兄的诗歌,确是重阳先生提出的新韵诗歌的典型的楷模的实践者。重阳先生强调“无韵非诗”,况且这首诗一韵到底;加之这首诗的起句“中华大地起风云”就非常有气势、有气魄,非常豪壮、豪迈。尾联“只恨没有回天力,无奈私下暗寒心”的忧国忧民思想,都深深地感染了我。读后怎能不打下烙印呢?我曾多次说过这首诗达到了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是诗中珍品,是新韵诗歌的上乘之作。
    朱老兄的好诗多着呢!再请看《游葫芦山庄》:

葫芦岛上葫芦情,叶老偕我岛上行。
葫芦山庄风光美,葫芦仙女把客迎。
葫芦隧道曲通幽,万千葫芦吊架棚。
水波天光好去处,踏上宝岛赛仙翁。

    叶老即葫芦岛市诗词协会名誉会长、著名诗人叶文祥先生。“叶老偕我岛上行”,充满了诗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叶老若看到此诗,恐要大加赞扬大发议论。或说朱老兄年近古稀,思维敏捷,没枉来葫芦岛一次,竟写出“水波天光好去处,踏上宝岛赛仙翁”的佳句来;或说朱老兄再来葫芦岛时仍愿“葫芦岛上葫芦情,叶老偕我岛上行”。这些都是揣度而已,何需多费笔墨。当说的乃是我地地道道的葫芦岛人,“葫芦隧道曲通幽,万千葫芦吊架棚”,早已耳闻目睹,却因司空见惯没吟出半句诗来,岂不汗颜!但我知道这里不是我作忏悔的地方,继续欣赏朱老兄的新韵诗歌才是我们的迫切要求共同愿望。有一首《盛游》,很值得一读:

欣逢盛世好欢欣,古稀老人尚童心。
疾走名山寻佳句,快览胜景写诗文。
饿时野果可充饥,渴了山泉当茶饮。
勤奋不为名和利,唯愿创作日日新。

    写得好!好就好在“欣逢盛世好欢欣,古稀老人尚童心”,不仅歌颂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还显露了作者热爱生活、珍惜人生的高贵品质;写得好!好就好在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诗言情言理亦言志。“疾走”和“快览”两个词,完全彻底地表述了作者日薄西山,抓紧时间献余热的博大胸怀;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千古警句,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写得好!好就好在一下子写到我心里来了。我何曾不是“勤奋不为名和利,唯愿创作日日新”呢!看!又扯到我身上来了。话题还得拉回来。应当承认朱老兄不为名和利的执着追求精神,是我等无法相比的。[英]塞•约翰生《约翰生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只为金钱写作的人是庸人”,因此说朱老兄是一位高尚的人,是一位值得学习的人,是新韵诗歌的骄子,再多冠几个赞美之词,恐怕也不过分。
    读朱老兄的《作者简介》得知,他是1984年开始从事司法工作的,从鲁南监狱退的休。他熟悉那里的生活,对囚犯有一定的了解。至今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他的《中秋》诗就是证明:

适逢中秋月又圆,陪伴罪犯在鲁南。
只要浪子能回头,强似回家过大年。

    短短四行诗二十八个字,写出了监狱干警陪囚犯一起过中秋节,没能回家团圆而怀念起家乡。但“只要浪子能回头”,却比“回家过大年”还要高兴的整个心情。描述了司法干部忠实地执行党对罪犯要关心、教育他们重新做人的政策的光辉形象。这样好的新韵诗歌,哪有不感动读者的道理!
    读朱老兄“略述《小草》的创作过程”得知,他把当年工作过的鲁南监狱当作第二故乡。可见其爱岗敬业之精神;愿为“文化鲁南”的创建贡献一点儿力量,可见其高尚情怀。出现一位这样高风亮节“修身养性立大志,誓作炎黄有志孙”(摘自《学习楷模孔繁森》)的诗人,是诗坛之大幸!是新韵诗歌之大幸!是中华民族之骄傲!
    谨盼《云龙斋诗集》下卷不久也将出版。让朱老兄“垂老方得诗梦圆”(摘自《咏山花》)吧!让朱老兄的新韵诗花更加怒放吧!
                         2006年8月26日
                          中国《乡土诗人》编辑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4 13:3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