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新诗到新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1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新诗到新韵

青海/李万修


在“五·四”运动前,我国当然是旧体诗统一天下。“五·四”新文化活动产生了白话自由体新诗,冲开了格律的束缚,开了一代诗风。当时基本一致赞同胡适的“诗体解放”的主张和不太考虑形式的规范。
胡适提倡“白话入诗”、“诗歌废律”、“做诗如做文”。我国新诗第一次出现,是发表在1918年《新青年》四卷第一号上的胡实、沈尹默、刘半农的诗。而第一首就是胡实1917年秋冬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写的《鸽子》:
云淡天高,好象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优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这首诗将自己和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比作自由翱翔的飞鸽。几千年来,这样的诗体可说是第一次出现(可谓新韵诗的萌芽)。前两行各由两个短句组成,三四五行各是一个短句,而四五行排列缩回三个字,六行又由四个短句组成,与前三行字数相差很大。押的是现代韵“i”,而且一韵到底。就这样的诗,他后来还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象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可见后来就越放越放得开了。
郑振铎认为:“诗歌的声韵格律及其它种种形式上的束缚,我们要一概打破,因为情绪是不能受任何规律的束缚,一受束缚便消沉或变性。”新诗奠基者郭沫若也说:“他人已形成的形式,只是自己的镣铐。形式方面我主张极端的自由。”虽然说的是“极端自由”,然而做的并不是“极端自由”,请看他1920年写的《霁月》:
淡淡地,幽光,
浸洗着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
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

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
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
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
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

我身上觉着轻寒,
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
你团团无缺的明月哟,
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
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
你渊然无声的银海哟,
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
这首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共有四节,每节四行,每行字数相差不大,具有韵脚,并没有完全脱离开传统(亦可谓新韵诗的萌芽)。
新诗发展得有些放纵无度,自由不羁。到二十年代中期,就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提出了新的格律问题。陈梦家说:“我们不怕格律,格律是图,它使诗更显明、更美。”闻一多认为:“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所以他提出建立新的格律诗,追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即提倡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就是《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悲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不被偷酒的花蛇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全诗隐喻了发臭的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象,也可说是旧中国的象征。体式极严,合乎他关于格律诗的理论。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每句四顿,双行押韵,实是他提倡的格律体新诗(亦属新韵体诗)。这样的新格律体的兴起,排挤了白话自由诗好几年,进入三十年代初,被讥为这种“豆腐干体”又开始被自由诗排斥了。戴望舒说:“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韵体诗又受到冲击)。更有艾青强调:“宁愿裸体,却决不要让不合身材的衣服来窒息你的呼吸。”看看他最早的一首诗《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最后的时间。
看!
这首诗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法国巴黎到马赛的路上,描绘了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感受。共两节,第一节四行,第二节六行,而仅“看”一个字就占有两行,显得句子的字数相差很大,形式上是十分自由的一首白话诗,却一韵到底(属有韵自由诗)。此后,自由散诗又占了上风。
到了五十年代,新诗越来越走向自由化、散文化。朱光潜说:“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是从外国借来音律形式的,这种形式在我国人民中间就没有根。”(完全抛弃了韵根)。萧三也说:“我总觉得新诗和中国千年以来的诗的形式太脱节了。所谓‘自由诗”也太‘自由’到完全不象诗了。”田间认为:“我们写新诗的人,也要注意格律,创造格律。”更有何其芳提出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要求“按照现代的口语写得每行的顿数有规律,每顿所占的时间大致相等,而且有规律地押韵。”现看看他1956年写的《有一只燕子遭到了风雨》:

有一只燕子遭到了风雨,
再也飞不回它的家里;
是谁理干了它的羽毛,
又在晴空里高高飞起?

有一个人是这样忧伤,
好象谁带走了他的希望;
是什么歌声这样快乐,
好象从天空降落到他心上?

还有什么更感人,更可贵,
比较同情和援助的手臂?
是什么,是什么这样沉重?
那是一滴感谢的泪。
这首诗可说很符合他提倡的现代格律体的理论,四行一节,四顿一行。双音煞尾,隔行押韵(亦属新韵体诗)。
新诗的无章缺韵,远离民族形式,愈演愈烈(后来完全西化,甚至怪异化)。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重阳先生倡导“新韵”,提出“‘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她采用了普通话韵母四声的标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她融合了中华传统诗词(含民歌)与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以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需要。”下面试阅他的两首新韵诗。

栽 树

她和他一块儿去栽树
一路春风拂面
挖开纯朴的心田
栽进甜美的心愿
把幸福填满
将希望浇灌
摸着含苞欲萌的枝桠
扶着亭亭玉立的树干
想起槐荫下的神话
羞红了彩霞一片
这是1983年写的一首规范化的自由体新韵诗。

唯倚窗前看明月

湖海山川天地广
雁落黑土北大荒
少小吟诗谁人晓
老大填词未成章
不愿江边叹夕阳
唯倚窗前看月亮
月亮弯弯我的船
星海银河再启航
这首写于1994年的诗,是一首冲破格律、平仄等束缚的古体新韵诗。 散乱无章缺乏韵律的自由西诗是一个极端,而“豆腐干”或顿数固定的新格律诗恐怕又是一个极端。自由西诗,古体格律,新韵体诗,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反复较量,至今终于有了眉目,新韵已从萌芽长成大树。历史验证了新韵体诗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真正大方向。完全可以这样说:新诗是对几千年旧诗的解放;新韵是对近百年新诗的规范。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5-10 09:59 | 只看该作者
从新诗到新韵

青海/李万修


在“五·四”运动前,我国当然是旧体诗统一天下。“五·四”新文化活动产生了白话自由体新诗,冲开了格律的束缚,开了一代诗风。当时基本一致赞同胡适的“诗体解放”的主张和不太考虑形式的规范。
胡适提倡“白话入诗”、“诗歌废律”、“做诗如做文”。我国新诗第一次出现,是发表在1918年《新青年》四卷第一号上的胡实、沈尹默、刘半农的诗。而第一首就是胡实1917年秋冬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写的《鸽子》:
云淡天高,好象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优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这首诗将自己和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比作自由翱翔的飞鸽。几千年来,这样的诗体可说是第一次出现(可谓新韵诗的萌芽)。前两行各由两个短句组成,三四五行各是一个短句,而四五行排列缩回三个字,六行又由四个短句组成,与前三行字数相差很大。押的是现代韵“i”,而且一韵到底。就这样的诗,他后来还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象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可见后来就越放越放得开了。
郑振铎认为:“诗歌的声韵格律及其它种种形式上的束缚,我们要一概打破,因为情绪是不能受任何规律的束缚,一受束缚便消沉或变性。”新诗奠基者郭沫若也说:“他人已形成的形式,只是自己的镣铐。形式方面我主张极端的自由。”虽然说的是“极端自由”,然而做的并不是“极端自由”,请看他1920年写的《霁月》:
淡淡地,幽光,
浸洗着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
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

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
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
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
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

我身上觉着轻寒,
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
你团团无缺的明月哟,
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
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
你渊然无声的银海哟,
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
这首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共有四节,每节四行,每行字数相差不大,具有韵脚,并没有完全脱离开传统(亦可谓新韵诗的萌芽)。
新诗发展得有些放纵无度,自由不羁。到二十年代中期,就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提出了新的格律问题。陈梦家说:“我们不怕格律,格律是图,它使诗更显明、更美。”闻一多认为:“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所以他提出建立新的格律诗,追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即提倡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就是《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悲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不被偷酒的花蛇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全诗隐喻了发臭的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象,也可说是旧中国的象征。体式极严,合乎他关于格律诗的理论。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每句四顿,双行押韵,实是他提倡的格律体新诗(亦属新韵体诗)。这样的新格律体的兴起,排挤了白话自由诗好几年,进入三十年代初,被讥为这种“豆腐干体”又开始被自由诗排斥了。戴望舒说:“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韵体诗又受到冲击)。更有艾青强调:“宁愿裸体,却决不要让不合身材的衣服来窒息你的呼吸。”看看他最早的一首诗《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最后的时间。
看!
这首诗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法国巴黎到马赛的路上,描绘了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感受。共两节,第一节四行,第二节六行,而仅“看”一个字就占有两行,显得句子的字数相差很大,形式上是十分自由的一首白话诗,却一韵到底(属有韵自由诗)。此后,自由散诗又占了上风。
到了五十年代,新诗越来越走向自由化、散文化。朱光潜说:“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是从外国借来音律形式的,这种形式在我国人民中间就没有根。”(完全抛弃了韵根)。萧三也说:“我总觉得新诗和中国千年以来的诗的形式太脱节了。所谓‘自由诗”也太‘自由’到完全不象诗了。”田间认为:“我们写新诗的人,也要注意格律,创造格律。”更有何其芳提出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要求“按照现代的口语写得每行的顿数有规律,每顿所占的时间大致相等,而且有规律地押韵。”现看看他1956年写的《有一只燕子遭到了风雨》:

有一只燕子遭到了风雨,
再也飞不回它的家里;
是谁理干了它的羽毛,
又在晴空里高高飞起?

有一个人是这样忧伤,
好象谁带走了他的希望;
是什么歌声这样快乐,
好象从天空降落到他心上?

还有什么更感人,更可贵,
比较同情和援助的手臂?
是什么,是什么这样沉重?
那是一滴感谢的泪。
这首诗可说很符合他提倡的现代格律体的理论,四行一节,四顿一行。双音煞尾,隔行押韵(亦属新韵体诗)。
新诗的无章缺韵,远离民族形式,愈演愈烈(后来完全西化,甚至怪异化)。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重阳先生倡导“新韵”,提出“‘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她采用了普通话韵母四声的标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她融合了中华传统诗词(含民歌)与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以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需要。”下面试阅他的两首新韵诗。

栽 树

她和他一块儿去栽树
一路春风拂面
挖开纯朴的心田
栽进甜美的心愿
把幸福填满
将希望浇灌
摸着含苞欲萌的枝桠
扶着亭亭玉立的树干
想起槐荫下的神话
羞红了彩霞一片
这是1983年写的一首规范化的自由体新韵诗。

唯倚窗前看明月

湖海山川天地广
雁落黑土北大荒
少小吟诗谁人晓
老大填词未成章
不愿江边叹夕阳
唯倚窗前看月亮
月亮弯弯我的船
星海银河再启航
这首写于1994年的诗,是一首冲破格律、平仄等束缚的古体新韵诗。 散乱无章缺乏韵律的自由西诗是一个极端,而“豆腐干”或顿数固定的新格律诗恐怕又是一个极端。自由西诗,古体格律,新韵体诗,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反复较量,至今终于有了眉目,新韵已从萌芽长成大树。历史验证了新韵体诗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真正大方向。完全可以这样说:新诗是对几千年旧诗的解放;新韵是对近百年新诗的规范。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6-10 10:51 | 只看该作者
从新诗到新韵

青海/李万修


在“五·四”运动前,我国当然是旧体诗统一天下。“五·四”新文化活动产生了白话自由体新诗,冲开了格律的束缚,开了一代诗风。当时基本一致赞同胡适的“诗体解放”的主张和不太考虑形式的规范。
胡适提倡“白话入诗”、“诗歌废律”、“做诗如做文”。我国新诗第一次出现,是发表在1918年《新青年》四卷第一号上的胡实、沈尹默、刘半农的诗。而第一首就是胡实1917年秋冬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写的《鸽子》:
云淡天高,好象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优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这首诗将自己和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比作自由翱翔的飞鸽。几千年来,这样的诗体可说是第一次出现(可谓新韵诗的萌芽)。前两行各由两个短句组成,三四五行各是一个短句,而四五行排列缩回三个字,六行又由四个短句组成,与前三行字数相差很大。押的是现代韵“i”,而且一韵到底。就这样的诗,他后来还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象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可见后来就越放越放得开了。
郑振铎认为:“诗歌的声韵格律及其它种种形式上的束缚,我们要一概打破,因为情绪是不能受任何规律的束缚,一受束缚便消沉或变性。”新诗奠基者郭沫若也说:“他人已形成的形式,只是自己的镣铐。形式方面我主张极端的自由。”虽然说的是“极端自由”,然而做的并不是“极端自由”,请看他1920年写的《霁月》:
淡淡地,幽光,
浸洗着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
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

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
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
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
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

我身上觉着轻寒,
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
你团团无缺的明月哟,
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
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
你渊然无声的银海哟,
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
这首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共有四节,每节四行,每行字数相差不大,具有韵脚,并没有完全脱离开传统(亦可谓新韵诗的萌芽)。
新诗发展得有些放纵无度,自由不羁。到二十年代中期,就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提出了新的格律问题。陈梦家说:“我们不怕格律,格律是图,它使诗更显明、更美。”闻一多认为:“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所以他提出建立新的格律诗,追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即提倡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就是《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悲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不被偷酒的花蛇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全诗隐喻了发臭的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象,也可说是旧中国的象征。体式极严,合乎他关于格律诗的理论。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每句四顿,双行押韵,实是他提倡的格律体新诗(亦属新韵体诗)。这样的新格律体的兴起,排挤了白话自由诗好几年,进入三十年代初,被讥为这种“豆腐干体”又开始被自由诗排斥了。戴望舒说:“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韵体诗又受到冲击)。更有艾青强调:“宁愿裸体,却决不要让不合身材的衣服来窒息你的呼吸。”看看他最早的一首诗《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最后的时间。
看!
这首诗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法国巴黎到马赛的路上,描绘了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感受。共两节,第一节四行,第二节六行,而仅“看”一个字就占有两行,显得句子的字数相差很大,形式上是十分自由的一首白话诗,却一韵到底(属有韵自由诗)。此后,自由散诗又占了上风。
到了五十年代,新诗越来越走向自由化、散文化。朱光潜说:“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是从外国借来音律形式的,这种形式在我国人民中间就没有根。”(完全抛弃了韵根)。萧三也说:“我总觉得新诗和中国千年以来的诗的形式太脱节了。所谓‘自由诗”也太‘自由’到完全不象诗了。”田间认为:“我们写新诗的人,也要注意格律,创造格律。”更有何其芳提出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要求“按照现代的口语写得每行的顿数有规律,每顿所占的时间大致相等,而且有规律地押韵。”现看看他1956年写的《有一只燕子遭到了风雨》:

有一只燕子遭到了风雨,
再也飞不回它的家里;
是谁理干了它的羽毛,
又在晴空里高高飞起?

有一个人是这样忧伤,
好象谁带走了他的希望;
是什么歌声这样快乐,
好象从天空降落到他心上?

还有什么更感人,更可贵,
比较同情和援助的手臂?
是什么,是什么这样沉重?
那是一滴感谢的泪。
这首诗可说很符合他提倡的现代格律体的理论,四行一节,四顿一行。双音煞尾,隔行押韵(亦属新韵体诗)。
新诗的无章缺韵,远离民族形式,愈演愈烈(后来完全西化,甚至怪异化)。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重阳先生倡导“新韵”,提出“‘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她采用了普通话韵母四声的标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她融合了中华传统诗词(含民歌)与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以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需要。”下面试阅他的两首新韵诗。

栽 树

她和他一块儿去栽树
一路春风拂面
挖开纯朴的心田
栽进甜美的心愿
把幸福填满
将希望浇灌
摸着含苞欲萌的枝桠
扶着亭亭玉立的树干
想起槐荫下的神话
羞红了彩霞一片
这是1983年写的一首规范化的自由体新韵诗。

唯倚窗前看明月

湖海山川天地广
雁落黑土北大荒
少小吟诗谁人晓
老大填词未成章
不愿江边叹夕阳
唯倚窗前看月亮
月亮弯弯我的船
星海银河再启航
这首写于1994年的诗,是一首冲破格律、平仄等束缚的古体新韵诗。 散乱无章缺乏韵律的自由西诗是一个极端,而“豆腐干”或顿数固定的新格律诗恐怕又是一个极端。自由西诗,古体格律,新韵体诗,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反复较量,至今终于有了眉目,新韵已从萌芽长成大树。历史验证了新韵体诗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真正大方向。完全可以这样说:新诗是对几千年旧诗的解放;新韵是对近百年新诗的规范。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9 02:0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