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借鉴·创造
李万修
继承
毛泽东说:“我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族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的兼容并蓄。”这里既肯定必须继承,双指明怎样继承。 我国古代文化中,哪些是糟粕呢?如迷信色彩,淫秽成份,美化统治阶级,诬蔑农民起义等。哪些是精华呢?就诗歌而论:形式整饬,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语言凝炼,赋比兴手法,形式和内容统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等等。 鲁迅说过:“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但对于继承却有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否定传统,正象毛泽东批评过的:“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已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另一种是墨守陈规,不可越雷池一步,总是格律科学,抱住古韵不放。这显然是极其错误的。
借鉴
毛泽东说:“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世界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的文化。”这里用辩证唯物的观点,既批评了“排外主义”,又批评了“盲目搬用”。 鲁迅也提到过错鉴外国好的东西的重要性,他说:“旧文学衰退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具体的例子,正如郭沫若说的:“在五四以前,诗在旧时代已经僵化,新诗从已经僵硬的旧诗中解放出来,冲破了各种清规的束缚,拓破了旧的枷锁,复活了诗的生命。这对于中国的诗歌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对于这些,都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事实也正是这样。 然而有些人把“借鉴”变成了“西化”,这条路是绝对走不通的。
创造
毛泽东说:“继承和借鉴,决不可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十分值得我们注重的。继承和借鉴,为的是创造,没有创造,就不会有文学艺术的发展。 要创造,必以毛泽东说的不能“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鲁迅也说过:“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 再看鲁迅的这段话:“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这两条路,也正象两条腿一样走向前去。但是“采用良规”应“加以发挥”,“择取遗产”须“融合新机”,这样才能进入创造,产生出新的诗歌来。 还是鲁迅说的对:“唯有明白旧的,看到新的,了解过去,推断将来,我们的文学的发展才有希望。”近年来重阳先生倡导的“新韵”,就是中国诗歌的未来和希望。 事实将会证明这样一条规律:继承,借鉴,创造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2006.0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