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衣影 于 2013-7-27 18:30 编辑
过去,读完一首诗,绝对不会怀疑“这是诗”吗?现在不一样了,从流派到写法,整个诗歌的范式完全崩塌。诗歌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只剩下恍惚中聊以瞻望的背影。
“诗竟可以这么写”这句话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底线一次次被降低,限制一次次被打破。真好像一些人说的,到了“全民诗歌”的时代。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敏感的诗人轻易就能捕捉到死亡的气息。但更清楚的是,诗歌被颠覆之后的复兴将要来临。一些真正的诗人会随着时代的步伐,经历痛苦和思考,脱颖而出。
“90后”是目前最受青睐的一代。那些扛起后期诗歌复兴大旗的诗人有望从他们当中诞生。尽管他们的语言还不成熟,文学的沉淀及艺术的功底还很欠乏,但某种思想的力量令人振奋。
从整体看,诗歌网站的建立给予诗歌爱好者一个成长的环境与厮杀的战场。胸怀大志的诗者在聚光灯般的焦点下不断更新自我,挑战诗歌的阈值。从文字形式的编排,到内容思想的串联,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但让人真正担心的并非创新本身的风险,而是浮夸,是对诗歌旧范式未经扬弃的背叛。它想要彻底颠覆我们的审美观,给视网膜和脑神经来一场“Rock”。
只能说这种盲目的探索给不景气的诗歌市场带来了新气象。和房地产行业制造的经济泡沫一样,这是一场“诗歌泡沫”。是泡沫,终究要幻灭的。
我们紧迫地面临诗歌范式的边缘化问题。令人失望的是,很少有人自觉地正视这个问题。大家都在尝试,写社会焦点、生命哲学、艺术永恒,还有一些颇富时代感的“R&B”式节奏。
真正夺目的并不是这些新形式。它们跟哲学作品不一样,缺乏深厚的根系与土壤。不过,必须承认一点,就是它们适合快餐式的消费理念,符合当下社会的脉搏。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必然迎来相应的快餐文化。因此,诗歌创新中的这一崭新特点无疑是宝贵的,值得去发扬。人的胃功能越来越差,需要消化快吸收好的作品。
这就好比美国二战前的黄金时代和二战后的萧条时代,海明威式的作家势必要取代菲茨杰拉德式的作家。但在中国目前相似的状况下,海明威式的诗人还未出现。那种简练有力、思想震撼的诗歌还在孕育之中。
我们仍在等待诗歌新范式的建立,至少等一位或几位诗人从形式到内核将新范式的框架确定下来。
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古今中外诗歌所有范式的创举。诗人用他的才华、智慧和勇气征服读者,使自己变成模范。
我一直呼吁“新诗歌时代”的到来。尽管作为“志业”的诗者屡试屡败,但我相信诗人不会甘于边缘,更不会让诗歌范式的边缘化问题久拖不决。
诗歌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诗歌发展的道路却依旧漫长。“黄金”只是一种象征,白银、青铜同样辉煌。我们需要足够的耐心与信心,共同实现中国诗歌的伟大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