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无为 于 2013-8-4 11:31 编辑
沈奇先生与第三代诗一同登场诗坛,在“红皮书”中,他单枪匹马以“后客观”诗歌身份亮相,那首《碑林和它的现代舞蹈者》基于反讽传统之上,展现出80年代青年,毫不在意被忽略,而无拘无束的生命舞蹈成为存在本色。《上游的孩子》应该是在此前完成的,不过这两首诗的视角有所不同,由此可见,作者从文化批判到关注现实生命的走势。
此后沈奇着力于诗歌理论与批评,尤其在上世纪末的诗坛论战中,他被认为是民间写作的代表诗人或诗评家,其《秋后算帐》、《中国诗歌:世纪末论证与反思》均影响很大。但他的诗歌创作并没有中断而且进一步受到关注。如2012年,他的诗集《天生丽质》与他以前相比,诗风有明显变化。在“沈奇学术研讨会”上,杨匡汉说:“《天生丽质》写作,从用词到整体面貌,都与当代诗歌写作有很大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构成古今中西的大合大同。其实这是一种很理性的写作,一种对新的诗歌文体可能性的探求,当然只是可能中的选择之一,但确实是有启示性意义的。”不过,就沈奇再次观照传统包括佛禅文化,或回归,或颠覆,或超越,评价也不一而足。由此我只是说,沈奇一直没有中断创作,而且无论在诗歌创作,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他都处在中国当代诗歌的前列,甚至是风口浪尖上。如此,考察沈奇的意义不言自明。
就这首《上游的孩子》而言,沈奇作为第三代诗的探索者之一,与当时他的同仁一样,其实他们已经进入了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视野,只是还没有成为自觉。这不奇怪,因为当时还没有后现代这个术语,但正因此,才更能说明这一代诗人恰恰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适应本国实际应运而生的,可见其文学史价值。如李洁非、张陵如果在当时意识到这些,就不会在《中国青年报》 1986年在《被光芒掩盖的困难——新时期文学十年之际的一点怀疑》中轻率地提出“伪‘现代派’”的概念,这也是由重读该诗我们显示出的不断回顾的必要与意义。
该诗以其个性化感悟汇入了当时解构传统文化原型的浪潮中,其矛头所指即乡愁情结甚至去国怀乡。可以说,至少从《诗经》中出现的如《王风•黍离》中的“黍离之悲”,《小雅•采薇》里的归乡伤怀伊始,去国怀乡就已经成为中国古今文学包括诗歌中的原型。此后,汉代如什么“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唐代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宋代“浊酒一杯家万里”、“明月何时照我还”,元代什么“断肠人在天涯”,明朝“他乡说故乡”,清代什么“聒碎乡心梦不成”……而且这个主题在五四新诗以后一直延续着,台湾诗人创作中更为普遍,实例俯拾皆是,举不胜举。即使在歌曲中,如1987年就有费翔的《故乡的云》与齐秦的《外面的世界》。虽然说古今有代变,但这一情结无疑都基于对故乡乃至扩而对国家的挚爱,至多到怨而不怒为止,而第三代诗人则表现出彻底的颠覆。
如:同样是第三代的韩东,此前创作了《山民》,他由此反讽的主要是民族文化的封闭与“山民”文化心理怪圈的荒诞,这不独像人教版教参所解析的“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也包含着对“山民”只流于走出大山的想象与对祖先的抱怨。这既是对“愚公移山”精神的颠覆,也是对传统文化中思乡情结的解构。
那么,沈奇的《上游的孩子》则是在《山民》基础上反其意而进行了揭示,即主人公“真的走出去了/又很快回来”之后的文化心态:“从此不再抬头望山/说一声没意思……然后老去”。这种心理是否同样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另一面?诗中虽然没有揭示出主人公何以走出去,何以回来,又何以认定外面没意思(这点似乎影响了该诗细节,不过这种策略又是无可非议的),但从中不难发现老庄思想中的相对主义等元素根深蒂固的延续。之所以说该诗是解构的,就是说,他不像《故乡的云》等传统言说中,表达故乡可以抚平创伤,更谈不上魂牵梦绕,一句“然后老去”蕴含了多少绝望与无奈。
与“山民”相比,“上游的孩子”所指更宽泛,寓意更蕴藉。他们的悲剧比“山民”更令人丧气。因为人们相信,如果走不出,尚且可以创造条件,或者说,总有一天也会被走出的;那么,倘若走出去而最终却老死家乡的,则是没有任何办法可救药的。这正是该诗的深刻之处,也是我们民族在与世界接轨之后可能出现的最令人忧心之处。作者在改革开放之初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层次,这种预见性是作为诗人,应该也必须具备的。
至于“上游的孩子”是聪明的,“眼睛很温柔”,“不会走路就做梦了/做同样的梦”,这既是对民族文化性格的普遍性揭示,更使这种文化心理事实不可思议,因而强化了反讽。
而作者在“红皮书”的“艺术自释”中,将诗“理解为教诲:诗的价值在于它本身的尊严而非成功”,“永不去适应诗以外的什么需要,出而入之,静而狂之,作一个慧星似的业余的诗人”,意味着沈奇对诗的情有独钟的敬畏,这是他一直从实践与理论双向执著探索的依据。
2013年8月4日10:42:03
附:《上游的孩子》
沈奇
上游的孩子
还不会走路
就开始做梦了
梦那些山外边的事
想出去看看
真的走出去了
又很快回来
说一声没意思
从此不再抬头望山
眼睛很温柔
上游的孩子是聪明的
不会走路就做梦了
做同样的梦
然后老去
1984年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