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亚拉索 于 2013-8-12 12:55 编辑
困惑与挣扎
---读《逆行》有感
亚拉索
《逆行》
李以亮
我是一个面善的人。这一点
镜子和一再向我问路的女士
可以证明。我没有投毒或纵火的想法
我遵循所有的规则
我活了三十余年
遭遇不计其数拳头和语言的打击
鲜有还击。我期望我的女儿
未来是一个有心理承受力
迎接任何不公正和不幸的人
但今天我驾车逆行了
仅仅是出于,对那么多非正常行驶的一点反抗
坦诚的说,我很少读诗歌评论,一是自己基本没有诗歌理论方面的学识修养;二是自己写诗还处于入门阶段,本就创新不够,更害怕被那些理论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三是在浮躁的当下,那些大段大段的文字,我确实没有耐心读下去。之所以来凑个热闹,首先是《逆行》这个名字吸引了我,这比较符合我现在的思维习惯和认识态度。其次是阅读了诗歌后,确实引发了我的感慨和思考,想一吐为快,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评论,顶多算是一点读后感或是随笔吧。
诗歌前9句,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我”的形象,我不知道其他朋友阅读后的感受,但我自己强烈感觉那个“我”就是自己,从小我就是一个比较听话的孩子,也可以说是性格比较柔弱吧,少与人一争长短,我脸上的肤色比较黑,人们常拿此开很恶毒的玩笑,我也最多是瞪别人几眼。工作后,尽管没有人拿肤色开我的玩笑了,我也尽可能与人为善,但由于职场无处不在的竞争,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异化,还是有心术不正的人明里暗里说风凉话,使绊子,但是只要不是太过头,我一般都忍了认了,以至于自己的上司都说我太隐忍了,好在上司是一个比较公道正派的人,我才没有丢掉饭碗。可以说“我遵循所有的规则//我活了三十余年//遭遇不计其数拳头和语言的打击//鲜有还击”,就像是自己的真实写照一样。这几句,语言非常朴实,但很精准,在诗歌形象的塑造上是比较成功的,我这样说不是因为自己有相似的现实遭遇,而是诗歌成功折射了社会现实。我们现在社会秩序的失守和道德的沦丧,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遵循所有的规则”,人们心中规则意识的匮乏,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我行我素,胆大妄为,才导致了社会乱象丛生。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的人们还是善良的,还是希望未来有个光明的世界,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自己遭受了各种打击,就希望孩子从此就变得狼性和暴戾,变得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不择手段而失去人性良知,哪怕未来依旧不变,还是希望未来的未来,所以诗人说才会说“我期望我的女儿//未来是一个有心理承受力//迎接任何不公正和不幸的人”,这几句也很好地印证了“我是一个面善的人”,读来令人怦然心动,感概万千。
但是不是“我”这样的人就没有困惑了,为了生活和生存,就默默承受屈辱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论是真实的你我,还是虚拟的你我,都是存在的,所以“我”才会“驾车逆行”来表达自己的反抗。“但今天我驾车逆行了//仅仅是出于,对那么多非正常行驶的一点反抗”,短短的两句,平凡的两句,却在我心里掀起了狂澜。一个遭受屈辱的人,一旦奋起反抗,会是什么结果呢?我想起了享誉世界的剧作家、小说家道夫曼的《死亡与少女》,受害少女鲍丽亚在多年后不惜采取当年自己被虐待过的手段来对待当年的施暴者罗伯特医生。在这个过程中,角色发生了转变,当年的受害者成了施暴者,当年的施暴者变成了受害者,在这种转变中,施暴者与受害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到最后,其实大家都成了受害者,谁之过?在这种纠结困惑挣扎中,道夫曼拷问的是在一个经受磨难的国度,如何走向信任和善意。诗歌中的我本是一个面善和遵守所有规则的人,为什么会驾车逆行来反抗,这种扭曲是何产生的呢?我想,每个人内心其实都蛰伏着一个魔鬼,一旦这个魔鬼被唤醒,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当一个社会失去秩序和规则后,人们心中的邪恶会随时被点燃,一个善良的人也会变态成魔鬼,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了这一点。诗歌中呈现的困惑和挣扎带给我们的警示心理是明显的,诗歌的最后两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整首诗歌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故弄玄虚的技法,有的是真情实感和洞穿灵魂的震撼。现在有关的诗歌的争论太多了,但关乎的更多的是诗歌形式技法而非内容,在我看来,内容才是支撑诗歌灵魂的基座,其他的都可商讨,而非你死我活,正如作者本人的诗观所说:诗歌总在变化,也有不变的地方,比如不管怎样,它总会事关生命、情感、人的生存境况。诗歌是实现创造性生活的一种精神努力,不论是写还是阅读。
夜很深了,写得够多的了,好吧,好坏就这样了,就此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