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陌生化词语言说世界的镜像,发散式再创作挑战语言极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1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肖振中 于 2012-4-12 17:30 编辑

        陌生化词语言说世界的镜像,发散式再创作挑战语言极限
---- 一个传统写作者对几首后现代先锋诗歌的探析
有些诗歌,需要在不同时段反复阅读,在旅途中,在火车上、在侯机厅,我习惯用手机翻出来好友敦腾、经天、西征、文君、阿扁等人的诗歌,细细品味,有时仿佛误闯灯火幽暗的大庄园,一般人只能在围着的栅栏外迷恋那华丽堂皇的外表,它拒绝人们长驱直入。如果满足于走马观花的一瞥,而不去尝试从主人留下的提示进入庄园核心的话,那么这些诗,将永远都是陌生、复杂、难以理解的,只有字和词的表面意象。打开沪上的诗,我企图从中获得某种启示。大多数时候我也是失败的,我读到的,仅仅是一些华丽的意象,它们浮在这些诗歌的表面:明月下的村庄,墓地的闪电雷鸣,猎豹和千年龟,夜空中的紫色灵魂,风轮驱动的烈火, 滚动火球的少年,弱水之畔的一叶扁舟,羞涩缺氧的鱼,冥蓝怒放的沙丁鱼,……我深刻地意识到,沪上敦腾所表达的,要远比我读到的多得多,在这些华丽、琉璃般的意象后头,潜藏着某种神秘,它诱引我朝这些诗歌的深处走去,同时也向我预示,在那些字与词的后面,存有更大的美丽的神秘之湖泊,你感觉得到它,但却看不见它。如同探案,线索就隐藏在每一首诗的核心意象当中。
    如果定要先做个抽象的概括,我要说:在沪上的诗作中,诗的纯美与哲学的深思的结合几近完美。他是一个喧嚣尘世中,寻找精神的故乡的孤独者。他善于把他所敏锐地感受和深入地思考联想的一切,都凝聚为精致而又独特的意象,如同雕塑一般展现在我们跟前,读他的诗,你无法不感到震撼,在短短的十到二十几句之中,他的思维成发散式跳跃,围绕核心意象的,他纵穿古今,横跨几大洲,传说、宗教、典故、个人的阅历学识包含其中。他通过高度美学的艺术批判现实社会,通过核心意象的构建营造诗的基本基调,在此基调上用陌生的词和词序搭配,提供无限可能的发散式再创作可能,从而达到突破诗歌语言容量的极限。
相对于我的传统写作,敦腾的诗歌无疑是先锋的,内容上:对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方面的批判、抗争、反抗以及不合作;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对于我们这些传统写作者,他所表达的方式我们既能够理解又理解得不够深入,其深层的原因就是,即使他所用的传统的手法,也是否定后的否定;比如在同一单位,两个四十岁没有乌纱帽的科员,一个一直都是科员,一个是当过科长局长后主动退下来后的科员,他们都在办公桌后面处理同样的公务,骨子里是不样的。同样,下面我对他诗歌的分析在成熟创作者眼里很可能是幼稚的,只是我一厢情愿的再创作,但是后现代的先锋诗歌不正是鼓励这种再创作吗?下面我借三首具体的诗歌来一一细细分析:

时光之鳞
照耀肺腑的明亮,穿过忧伤
落入太平洋漩涡的碟里
一簇簇沙丁鱼,冥蓝,怒放
筷子摆在波涛之上
欢宴。宛若丁香,生命如此之美

闪电劈下来,雷鸣卡在未知的疆域
钢铁的水手,海盗顷刻之间
葬于礁石之畔。蜡烛倒转
我惊羡于时光之鳞飞奔于惊恐的船舱
松针砸向故国的柿子

      词语意象的陌生化,是沪上诗歌的基本特点,陌生的不仅仅是词语本身,还有词语的搭配和词序,“一簇簇沙丁鱼”是个普通的意象,但是与后面“冥蓝,怒放、筷子、丁香”结合在一起就陌生了,结合开篇的“肺腑的明亮”,忧伤,“太平洋漩涡的碟”,意思就明了了,把太平洋的漩涡当作碟子,用筷子在波涛上“欢宴”,表面上你感叹诗人的气势,而我却感受到诗人的悲伤,“宛若丁香,生命如此之美”就有了悲剧的美。试想,一簇簇沙丁鱼在冥蓝的大海里穿梭,如鲜花怒放,是多么的美,可是在人类的眼里,想到的就是把整个大海变成自己的餐桌,这些动感的鱼,在他们眼里迟早是餐桌上的食物;丁香美,却结着愁怨,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了人对这原生态的美残暴的摧残和为了现实目的出发的实用性、功利性处置,令人触目惊心。但是大自然有时候温和,但报复起来的力量,人类是无法抗拒的。下一节有“雷鸣卡在未知的疆域”,对自然,我们有太多未知的疆域,卡着我们不能抽身,“钢铁的水手,强悍的海盗”顷刻之间,“葬于礁石之畔”;“时光之鳞”是作者喜欢的意象,沪上很少在不同的诗中使用重复的意象,有几个是意外:“鳞片”“滚动火球的少年”“….的鱼”“柿子”“玻璃”都用过不止一次。鳞是可以脱落的,是闪闪发光的,“时光之鳞飞奔于惊恐的船舱”,在自然的巨大力量面前,人们是恐惧的,一生的回忆如鳞片发光脱落,但为时已晚,鲜活的鱼已经占据了轮船;“松针砸向故国的柿子”,“柿子”是个简单的意象,沪上却用过两次,“鳞片”用过更多次,面对着强大的约定成俗的文化隐喻系统,沪上的语言带着点儿莽汉的霸气兼有哲学家的深髓,不管什么词语和意象在他的诗的基调里改造一番,便焕然一新,在《圣诞访谈》一诗里有“不如翻阅地图册,观察一枚柿子,二百年前后能够发生多大的变化”诗句,在这里“柿子”的隐喻较明显,就是指地球,“故国的柿子”我认为也是指地球,我们的家园,柿子时间摆长了,一碰就破,用来比喻目前被肆意破坏的地球是恰当的。纵观全诗,语句跳跃,充满暗喻、隐喻,但是我们抓住了主要意象,就像动画一幕幕展现眼前,我们欣赏的同时,也会深深感悟。

明月下的村庄
仿佛空濛的雨是为了暗合契约
千万双断手在播种,寻找丢失的盖子
坛子敞开,坛中有峡谷
猎豹和千年龟。风信子传播匪情
坛子必须盖上,魔鬼才不会进入体内
坛子必须盖上,咸菜才不至于走光,发霉
明月下的村庄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攀岩者摸黑从山顶下来打消自杀的念头
荷塘完成百密一疏的构造
若干条羞涩的鱼由于缺氧,而跳上堤岸

      现代派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对传统的东西全盘的否定(个见),一切重新构造,但是后现代对传统的东西的态度是复杂的,是否定后的否定,一言难尽。“经过生活阅历、时间和近二十年来的社会与政治文化事件的淘洗,从其自身的写作史纵深去观察,敦腾的诗写逐渐显得具有较为成熟的策略性,换句话说,技法上相对于他自己以往的写作逐渐成熟,思想与精神的锋芒逐渐由80年代的外化向晚近的隐忍、表达圆润、由情绪的递延向节奏及音乐调性的有序行进发展,积极地排除外在世界的秩序干扰,内心的秩序逐渐建立起来。”此引用冰马的观点,我表示赞同,通过《明月下的村庄》,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明月”“村庄”是核心的意象,这些都是古老的东西,“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洞穿了怎样的历史厚度?“明月下的村庄”也是常见的意象,但在沪上这里,蕴涵更丰富、厚重。
   “暗合的契约”,雨与土地的契约就是我滋润你生长;“坛子”这个意象海子用过,“土地,一只坛子,我一生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进入这坛子”,海子的坛子明指土地,而此坛子与彼坛子应该有关联,此处更复杂,有点抽象的总结,比如原始的宗教、信仰、组织等等?“千万双断手在播种,寻找丢失的盖子”,“盖子”的意象与坛子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好理解,“断手”的意象令我费解,是断断续续的雨水?断断续续的天神的恩赐?不一贯的自身?但靠断手如何寻收获坛子的盖呢?“猎豹和千年龟”,很有趣生动的一组对立的意象,独立起来简单,但放到一起就意味深长,一个古老迟缓,一个迅猛快捷,但还都是坛子内部的东西;“风信子传播匪情”,意味盖子不是自己打开的,或者即使是自己打开的也无法如愿所望再关上,被动的保守,抵不过汹涌的冲击;明知道魔鬼要来,但是盖子已经遗失,“明月下的村庄”是无法保持“万无一失”了,我仿佛看见古老的帝国在舶来的洪水猛兽面前,迅速土崩瓦解,哪里还有什么世外桃源?即使深埋地下的始皇帝的墓穴,或者其他更古老的东西,也只能在明月下存在,一在阳光下闪亮登场,便灰飞烟灭。“攀岩者摸黑从山顶下来打消自杀的念头”,这句好理解,“攀岩者”是有冒险探索精神的代表,他们对现实都已经妥协了,何况弱势的草民?“荷塘完成百密一疏的构造”百密一疏,结果就这一条疏忽要了唧唧性命;反过来讲,永远没有百密无疏的构造,建筑也好,教义或者其他组织体系,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若干条羞涩的鱼由于缺氧,而跳上堤岸。”这句意味深长,鱼儿的死是在魔鬼到来之前,死于自身池塘构造的疏忽,对于高压的政策,高层不民主,什么都搞暗箱操作,鱼儿迟早会不顾生命危险,跳上岸来,那时候,不等魔鬼进来,村子已经毁于自身。有时候,魔鬼的到来只是为了欺骗屁民的谎话,以便更专政集权而已。我之所以选这首诗来解读,不仅仅是因为我对这首诗的偏爱,也是因为此诗很好地表达了后现代先锋派对传统的东西之复杂态度。

     夜殇
在铜质酥松的暗夜,除了忧伤
还能有什么高贵的言辞相赠
安慰!穿行于夜空中的紫色灵魂
亲人们长存于乌鸦体内,轻叩禅房的回音壁
潺潺的流水照亮母亲,在孤灯弄影的暮年
筛选大米中的碎石。竹排顺流而下
运来枇杷,琴匣和大地的伤痛
将一篓篓月光奉送给潮湿的路人
那个薄如刀片的少年滚动火球
疏离群山和觉悟,在雨点,鼓点的碰击声中
扭动着周身的鹅卵石,他唱道:
“少女的眼中都镶嵌着一颗绿宝石”
除了忧伤,拿什么相赠,骑马归来的旅人
拯救或逍遥,不可言传的意会,在收割波浪
经验的手反扣在经验里,仰望纸上星空
       这首诗是沪上最难读的诗之一,我为什么要选这首诗解读呢?因为沪上的殇诗和挽歌等涉及死亡的诗写的较多,有《殇》,《夜殇》《死亡是一朵郁金香》《挽歌》《空虚之城》《哀歌》《镜中书》《延平路十三号》,我必须抽出一首细品,此评才算完整。以上几首最易上手的是《延平路十三号》,冰马已经有精彩解析了,如感兴趣可找来一读。
       殇诗格调一般都较忧伤,便于诗人抒情。沪上的诗歌意象纷争,目不暇接,寓意深隐,“除了忧伤,还能有什么高贵的言辞相赠”这样开篇就直抒情怀的情况较少,但凭这一句已经深深打动我,令我久久难忘,“铜质酥松的暗夜”,这样形容夜的没见过,是对眼下现实的高度概括,打上了现实的烙印;既然是殇诗,少不了灵魂和忧伤,“紫色灵魂”,紫色是高贵而忧伤的颜色,诗人对忧伤并不逃避而是视忧伤为高贵的情调,这是很多诗人的通病,沪上说过:或许人太复杂,具体,逐利,善变,是不必评估的.只要他还有谦卑,善良的因子,还有忧伤,思辨的能力,快乐与自由就会匀一些地盘给他。我也曾这样迷恋过忧伤。“穿行于夜空中的紫色灵魂”是诗的灵魂,给诗人在现实世界的安慰;“亲人们长存于乌鸦体内,轻叩禅房的回音壁”,在禅房,诗人却听到乌鸦的回声,乌鸦是灵魂的超读者,是说真话者,很多人喜欢用这个意象,但把过世亲人存于乌鸦体内,这个想法太大胆,意味着诗人常常用过世的亲人提醒自己的生存。“潺潺的流水照亮母亲,在孤灯弄影的暮年,筛选大米中的碎石。”这一句应该断在此点,比较适合,是对亲人的回忆,朴实而细腻,亲切而感染人,但现在已经没有人帮我们筛选大米中的碎石了。“竹排顺流而下,运来枇杷,琴匣和大地的伤痛,将一篓篓月光奉送给潮湿的路人”,枇杷果子形状似琵琶乐器,此段扣住了主题“夜”,夜晚在竹排上弹奏琵琶,使我想起相逢何须曾相识的古老传说,此刻已成千古绝唱,只剩下大地的忧伤和琴匣和十面埋伏;枇杷作为果实,最大的功效是治疗肺热咳喘,咳喘正是唱歌的大忌,所以可理解为诗人想在乱世中保持圆润的嗓音,以便遇到知音。诗人能送给路人的只有一篓篓月光,或者即使充满音乐的灵魂于其中,但在潮湿的路人看来只有空空的月光。忧伤,孤独、无奈跃然纸上。诗人自己说过:想做唐吉歌德,但桑丘难觅;想做桑丘,唐吉歌德已经故去,谁来与你同座?影子,佳人抑或兄弟?青春远去,老境未临,灵魂始终在流浪。
   “那个薄如刀片的少年滚动火球,疏离群山和觉悟,在雨点,鼓点的碰击声中,扭动着周身的鹅卵石,他唱道:‘少女的眼中都镶嵌着一颗绿宝石’”。次段与上一段形成对比和承接,“滚动火球的少年”又出现,是诗人迎娶刀插内心的冷酷的现实之反映。我下面的理解可能偏移千里之外,但那确实是我读此诗的第一感觉,“滚动火球的少年”看似古老意象,其实是现代化的产物,加上“薄如刀片”这个形容词就更明显,如飞机、火车的铁皮,在《劳作的手》中有这样的句子“落地就赋闲的少年滚动火轮,捱过午夜的地铁”,在这里“滚动火球的少年”与现代化的“地铁”终于结合上了,顺着这条线索,“疏离群山和觉悟”就好理解,现代化工具的使用疏离群山和觉悟。“扭动着周身的鹅卵石”,我自然联想到轴承与钢珠。“少女的眼中都镶嵌着一颗绿宝石”,这句歌词从“滚动火球的少年”口中唱出来我很费解,这是句古老的不能再老的歌词,难道意味着返璞归真的愿望?就如同现代人对古老东西的喜爱,我想到泰姬陵,她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 一个如此凄美的比喻,连着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故事,泰姬陵在水中的倒影呈现了泰姬的少女形象。而泰姬陵的外表正好装饰了玛瑙和绿宝石,当然这是我的再创作,诗人当时可能不会联想到泰姬陵。“除了忧伤,拿什么相赠,”这一句首尾呼应,加深全诗基调,“骑马归来的旅人,拯救或逍遥,不可言传的意会,在收割波浪”,骑马归来正好与我前面的分析对头,放弃现代化的工具骑马,来拯救自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古老的魔法、宗教一类的东西,它能救得了我们,救得了垂死的夜吗?最后一句“经验的手反扣在经验里,仰望纸上星空”,有思辨色彩,纸上谈兵,也许,只是作茧自缚。诗人陷入虚无当中,对频临死亡的现代社会,找不到救世良药,这是后现代派的一种典型情绪。正如诗人自己所言:我活在超经验的皮肤里,这宅子果真是我的隐逃之所吗?内心充满对神的敬畏.服装是躯壳的遮羞布,房屋是人生的遮羞布.灵魂裸露在外,任凭风吹日晒雨淋,无处可栖。
      另外,在《眺望芝华士另类的屋顶》一诗中,诗人对现代化高楼的意象有精彩描写,也是很典型的后现代写法,时间与篇幅关系,在此不展开叙述了。
      写到这里,我又后悔写这么多很可能是废话的东西,也许用我们内心的敏感细胞直接感受一首诗的内核,这比解剖、分析、评判它来得更为重要!每次读这些诗,我们暂时关闭其他纷扰的干扰,接近它们,爱它们,尽可能地从诗句本身入手。就像欣赏一幅油画,把手放到画布上面,触摸凹凸不平的纹路,感受变化多端的色彩,捕捉每一根光线的快速转换……如果你有所发现,也请沉默,保持平静,继续感受,内心来次再创作……诗歌的秘密,也许就在再创作过程中发现……
附录:
    结束的时候附上好友夜正浓对沪上清明诗的解读,解读得很透彻,但有一点我有不同感受,“固执的逻辑”,“善良、隐忍”,这一句说的不是中国人对自己,而是中国人对外,对内正好相反,对外“善良、隐忍”,对内残酷,所以才有从未在常规中敬畏上帝,诗人的原意也许已经不重要,关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才造成诗的无穷韵味。
清明

湖水倒挂天空卸下漫天鱼鳞
旧式作坊的后院晾晒南风
青山采撷钻石的明媚
撇下街道缝补伤痛
死亡抽身而出
哭泣更像一个民族
固执的逻辑。善良  隐忍
从未在常规中敬畏上帝
白衬衣穿过红杉树  旧亭阁
句式已经完成  过往的人生面临困境

   “湖水倒挂天空卸下漫天鱼鳞”和“清明时节雨纷纷”是一个意思,不过是把下雨的天空比做澄彻的湖,可见雨下得并不大,漫天鱼鳞是形容雨滴反射阳光后晶莹的样子,这一句写景。下一句切入正题,“旧式作坊的后院晾晒南风”旧式作坊喻指我国当前生产力的低下,晾晒南风是实指也有喻指--东风未到。
   “青山采撷钻石的明媚”又是写景,指清明时分,作者登山凭吊先人,雨后的山处处被雨水洗涤得清新润泽,像钻石一样明媚。“撇下街道缝补伤痛”,这是在山上所见,在山上看街道就像一条条伤疤。写的是作者清明的心情,也是对当前祖国现实的叹惋。
   “死亡抽身而出,哭泣更像一个民族”死的人一了百了,活着的人像当下的民族一样在哭泣。“固执的逻辑。善良  隐忍,从未在常规中敬畏上帝”前一句写我们民族的特点: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我们的民族善良  隐忍—一向低调,幍光养晦。后一句是说我们对西方文明认识的不足,借鉴的不足。
   “白衬衣穿过红杉树  旧亭阁"作者仿佛看见我们的伟人正穿行在旧时的风景."句式已经完成  过往的人生面临困境”是说以往的体制约束力已达极限,言外之意不用我说了吧。
    纵观全诗,作者从清明登山凭吊起兴,想起了一代伟人的宏图大志,看到了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对民族,对国家的深沉之爱溢于言表。纵观有史以来得以千古流传的好诗,无不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无不是屈原式的“天问”,本文作者在诗中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境,在高高的青山上直接向苍天表达自己的忧思。

注:1,本来准备安静下来,一天什么事也不做,专心写此文,但是没想到挑的这一天却是我最忙的一天,处理了六七起公务,所以此文反倒成了忙里偷闲所得 2,由于博文较长,新浪不允许我一次发完,只好分上下两次发出来。观点幼稚,贻笑大方了,但确是第一感受,也许诗歌给人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感觉了 3,写作此文时有参考冰马的《阅读罗敦腾诗歌十八首,兼及如何理解“先锋”》,在此致谢。

                                   龙共雨生于二〇一二年四月八日星期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3 04:1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